“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

用戶4297148899


怎樣理解?如果語文常識不夠你應該好好多讀幾遍詩經;如果別有用心,你應該好好端正心態,不要以惡意妄自揣測他人善良。


審美疲勞35592162


在這次疫情中,日本對中國表現出來的友好表現是有目共睹的。並且在日本捐贈的口罩箱子上還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話。與問題中的語句出自同一首詩。這句話放在這個語境中該怎麼理解?

其實很簡單,就是表達了日本要與中國共患難之情。就像中國2008年奧運會的口號一樣“one word,one dream”,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兩句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那麼,日本用“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話用的好不好?我覺得挺好的。中國現下確實很缺口罩,日本送來的口罩雖然只是並不能真正的救急,但至少也顯示了日本人的友好,並且這句話還真挺鼓舞人的。

除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從日本寄來的口罩箱子上還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整句詩是這樣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中國的唐朝時期,日本派出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其中也包括日本僧人,這句和歌就顯示了詩人眼中的中日。

“袍”實際上是當時的內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出自《詩經·秦風·無衣》,顯示了秦國士兵的士氣。然而,重點來了,有學者認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袍”實際上是當時的內衣。

早些年,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一件“開襠褲”,這是一件綿袴(kua3),屬於戰國晚期。其實,能穿一樣這樣的開襠褲已經是很講究了,一直到西漢時期,古人都沒有穿內褲的習慣。

漢代的褲就是簡單的在小腿上套上兩條“護膝”,叫“脛衣”。還有一種就是類似現代褲子的下衣,不過是沒有褲襠的。所以,戰國一直到西漢,人們貼身穿的“內衣”主要是“袍”(上下衣一體)。 所以,有人說《詩經·秦風·無衣》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袍”,不是指戰袍,而是指秦國士兵在寒冷的夜間,縮在同一件“內衣”裡,相擁取暖。這樣一解讀,這句詩突然就失了氣勢,有點跌掉下巴的感覺了。


文物考古聊歷史


這陣子,莉莉分可算切身體會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含義和威力了。

它因全民戰“疫”而爆為熱詞,在無數場合被引用,其融慷慨激昂和大愛無疆為一體,讓人看到關愛和擔當,給人溫暖和力量。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出自《詩經》,本是一首同仇敵愾、英武慷慨的軍隊誓詞

我們先來看看《詩經·秦風·無衣》的原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誰說我沒有衣穿?我與你穿同樣的戰袍,若有召,我必回,趕緊整理十八般武器,與君王共赴戰場同殺敵。

全詩三章,經典的國風範式,通過自問自答,表現出士兵將被召回應戰的場景。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在《左傳》中有所體現:

“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戰國時期,齊國入侵楚國,楚國的君王前去央求秦國馳援,秦哀公為此作《無衣》鼓舞士氣並毅然出師。

無論從詩意還是史實來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都表現出一種挺身而出的英武。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也多次提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是對《詩經·無衣》原有精神的忠實繼承和發揚。

和平年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引申為救人於難的擔當和同呼吸共命運的博愛

和平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我們仍常常用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新時代賦予它新的含義。

1.微觀個人: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在社交網絡上發表某一個困惑時,下面的評論是清一色的“+1”,你所面對的也是別人感同身受的,這樣的認同,會讓你心安許多。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某個時刻你衝往了最前線,不經意回眸,發現全是眾人關注和支持的目光,這讓你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你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撐。

2.集體層面:不讓一個人掉隊

人人都處於集體當中,危難時刻的風雨同舟,危急時分的眾志成城,也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表現。

疫情防控,我們不會讓任何一個患者獨自面對。地震中,我們絕不會置災區人民於不顧。大火封山,我們不會放棄對每一個生物的搜救。貧困面前,我們一起下基層、出對策,想門路。

3.放眼全球:同呼吸共命運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對饑荒饑民的援助,對局部戰亂地區難民的接納,對全球環境的共同治理,對逆歷史潮流的聲討,全球一起在行動。這是無國界不分民族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更是對全人類福祉的關注與博愛。

總結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從一首詩發揚光大成為一種精神,也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傳承。誰說我沒有衣服穿呢,我和你穿著同樣的戰袍。誰說我是一個人在戰鬥呢?我的身後有一群人、一個國、全人類。


我是詩經迷 ,這個回答您滿意嗎?不同意見歡迎討論,謝謝!

圖來自網絡,侵刪。


莉莉分


在我看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體現的是秦國弱小時期老秦人的血性。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老秦人骨子所蘊含這種血性是秦國的脊樑,更是秦國的利器。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出自於《國風·秦風·無衣》。直譯過來是誰說我們沒有衣服穿?與你同穿那長袍。這是當時秦國的戰歌。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戰歌的是當時秦人抗擊西戎入侵所作,主要是為了鼓舞士氣,振奮軍心。

面對著強敵,絕不退縮,願與君王一起同仇敵愾,奮勇殺敵。作為一首戰歌,它有著磅礴的氣勢,更瀰漫著一種驚天動地的血性。

其實對於這首戰歌后人也有很多種看法,有人認為這首戰歌是為了諷刺秦君窮兵黷武、崇尚軍力所作,也有人認為這首戰歌是當時秦國徵兵所作,而絕大多數都認為這首戰歌就是為了鼓舞士氣,振奮軍心所作。它所表現的是一種團結、樂觀的精神,更蘊含了愛國情結在裡面。

但是,對於我而言,這首戰歌就是當時秦人血性的寫照。每當我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我的腦海裡總會浮現當年縱橫天下的秦軍。

秦國從一弱小之國到最後統一天下,這中間經歷了很多年,發生了很多事,但是秦人的血性沒有消失。因為這血性早已植根於老秦人骨子裡。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不僅是一種愛國精神的象徵,更是一代老秦人的精神寫照。


世間人物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出自《詩經·秦風·無衣》的一句。《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傳說是孔子整理成冊。裡面收集的內容非常豐富,尤其在愛情表達和顯揚愛國方面最有價值。《秦風·無衣》就是一首愛國主義詩篇。面對入侵的敵人,當時的秦人毫不畏懼,有一種奔赴戰場、同仇敵愾的慷慨激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用現在的話就是,誰說我們很窮,我們也有戰袍……說的是衣服,表達的卻是一種不畏生死、堅決抗敵的決心與氣概。


桃李芳華1


文化迴流嗎?日本人幫我們回憶起古詩詞的美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