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蔡龔亮


所謂現在看到的古代,基本上是影視劇中的“古人”,他們喝的酒基本上都是水。喝水過多是可以讓人掛,但是喝白開水喝到醉,這個貌似比母豬會上樹都困難。下面來談談我國古代的酒。

自然釀造的酒

古人釀酒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用自然發酵的方法來釀酒,用穀物或者果類當做原料,然後通過釀酒工藝釀造。這樣釀出來的酒往往度數不是那麼高,基本上都是低度酒,雜質也比較多所以很渾濁,但是喝多了後勁還是有的。所以真的喝幾壇沒有兌水的酒,一來口感不是很好不說,哪怕度數不是很高,普通酒量的人照樣也能使人醉。


蒸餾酒

要想把酒變高度數,蒸餾是一條快的出路。關於我國的蒸餾酒技術,說是唐代之後才有的,還有外來一說。其實近些年的考古發現,有些先秦時期的青銅器被疑似為蒸酒用的蒸餾器,這個還有待進一步的應證。若是應證的結果屬實,那麼我國蒸餾酒的技術等又會提前很多年,可能會打破外來的那種說法。當然這個還沒有被證實,只能等待其研究結果。

對於蒸餾酒來說,普遍都是高度數,而且雜質就沒有自然釀的酒那麼多,口感相對較好。這種高度數的酒,就算酒量很好的,幾大壇酒灌下去,那就不是醉不醉的問題了。何況那些酒量普通的,能喝一罈就不錯了。



古代的酒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經濟問題。古代的酒並不便宜,特別是那些沒有雜質和我們今天喝的白酒差不多的那種,在古代是很貴的。所以才有李白說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說法,也從側面證實李白經濟實力確實不錯。

故也就電視劇那種“水酒”可以幾壇幾壇的喝,因為一來不用考慮喝醉問題,二來不要考慮經濟問題,只要考慮導演的拍攝問題就可以了。而現實的古代,一來要考慮喝醉的問題,二來要考慮經濟的問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敞懷大飲基本上是祭祀活動或者節日、紅白喜事等等這些特殊日子還差不多。所以很多電視劇看看就好,莫要當真。


淡看天上月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好像不喝酒就不能辦事一樣。所以從古至今,喝酒在我國飯桌文化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當中看到武林好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動不動就是是幾碗十幾碗的喝下去,那麼到底是因為古人酒量大呢還是古代的酒度數低呢?

說到古人喝酒,最著名的怕是武松了,三碗不過崗,武松喝了十八碗。不僅上山了,還打死了一隻老虎,一戰成名,至今都流傳著武松打虎的故事。

為什麼能喝如此之多呢?首先有兩個方面跟我們現在有區別。

古代的計量單位和現在不一樣。

我們知道,古代16兩為一斤。而現在10兩為一斤,這個計量單位上古代比現在同樣是一兩,但實際比現在要少了。

再者,古代常常說某某男子乃為八尺大漢。按照我們現在的一尺為33公分,那麼八尺足身高有2.6米之多。

古代的人可能要比現在高一點,但也不會這麼誇張。

根據古代的計量單位,時期不同,長短也不一樣,到了明清一尺約為31釐米這樣。之前到時在21--25釐米之間。

所以不能拿古代的一尺和我們現在的做衡量。

同樣,作為其他用具也是一樣的,同樣的說法,可能要比現在的小一些。

(十六兩秤)

古代酒水的度數很低,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們知道,古代的釀酒工藝並不是很完善,跟現在的工藝根本沒法比。 由於釀造工藝不一樣,出來的酒度數自然不一樣了。

我們現在的大多是蒸餾技術,而古代沒有這個技術,用最多的還是釀酒,屬於米酒的範圍,不但度數不高,還帶有米香的味道。

古代的酒通常都在十度以下,甚至在五六度這樣,就跟現在的啤酒是一樣的,所以,喝個幾碗不成問題。

現在的人喝啤酒,能喝的也都在一件起步,十幾二十瓶的都沒有問題,下酒快。

所以,看似古人喝酒很厲害,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度數低,換成現在53度甚至六十多度的可能也喝不了多少。

因為酒文化的盛行,有因為度數低,所以古人才可以這麼附庸風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俠遊多少年”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太多太多,文人對於酒的痴迷,都留在了萬千詩詞裡。


觀復一鑑


其實古代的酒,就是“米酒”,主要由果糧加酒麴蒸煮而來,度數不高古人喝十幾碗,甚至幾十碗都不會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這樣一個故事:也就是黃帝時期,有個叫杜康的人,曾在黃帝哪裡管理糧食。由於糧食吃不完,放在倉庫的糧食都腐爛了。杜康將這些腐爛的糧食倒在了野外,動物吃了這些糧食以後,都被醉倒了。杜康很好奇,想一看究竟,於是就聞到一股濃郁香醇的氣味,杜康忍不住嚐了嚐,發現甘甜可口。於是,酒就這樣被發現了,杜康因此被稱為“酒聖”。

雖然說這個故事很多人說是近代人杜撰的,不過古人喝的酒的確是米酒來的。根據古書記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秣酒。”大禹時期的造酒官儀狄,從變質的酒醪裡面已經發現了酒,而杜康用粟米已經開始釀酒了。所以說,古代的酒並非現在的白酒,而是米酒。也就是大家吃的醪糟,古人只是把酒糟去掉了,喝的就是米酒。甘醇可口,並不醉人。一般人可以喝幾碗,都不會醉,不過喝多了依舊會醉。

我小時候喝過一種酒叫“清酒”,其實和飲料差不多,小時候大人喝啤酒,我們就和清酒。這種酒現在沒有了,不知道清酒是不是產自日本。總之,現在已經沒有聽說清酒了,且在超市從來也沒有看到清酒賣。小時候喝了,自今都沒有忘記。我想古代喝的酒,估計和我們小時候喝的清酒差不多吧!名義上是酒,但是酒精含量極低,按照古人那種大碗大碗的喝酒,估計和清酒差不多,換做小孩也能喝他兩碗。所以,古人喝的酒,並非白酒。

要是《水滸傳》當中的武松,當年喝的是現代人喝的白酒,我敢肯定絕對是“三碗不過崗”。所以,能喝十八碗,還能飄飄欲仙的去打虎,只能說他喝的是米酒。絕非現在的白酒,我不知道厲害的人可以喝幾斤白酒,總之能喝十八碗的人,估計還沒有誕生。現在一般人能喝兩瓶白酒,估計就要上天了,別說喝十八碗。最後,還是那句老話,古人動不動就喝幾罈子,估計和我們小時候喝的那種清酒差不多。此外,古代的小說也有誇張的成分,比如武松打虎路過景陽岡喝了十八碗酒,如果是米酒,我有點相信,如果是純白酒,我肯定不相信。還有,電視劇裡面喝的都是水,都沒有吞下去,要是白酒,某些人估計喝上幾口估計就倒了。


謀士說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呢

很明顯和今天的白酒沒法比,一般都是十幾二十度低度酒。

而酒最早是怎麼來的呢,一般有這三種說法:猿猴造酒、儀狄造酒、杜康造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具體百度或查一下資料。

很明顯在古代農業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百姓很多時候都是勉強溫飽,對酒的發酵也不清楚原理。

因此用果子和五穀釀出來的酒,一般在十幾度左右,最高不高於二十度,沒有現代的酒度數那麼高,而且釀出來的酒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葡萄酒,就像最有名的米酒一樣。

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

第一點就像上面所說的酒的本身度數不高。就像現在的啤酒一樣,一般人也能喝個四五瓶。

第二點呢就是有人酒量好啊,喝個一兩斤白酒的大有人在,不能說就百千年,人類就進化的更能喝了吧。

最後題主可能看著電視劇裡,江湖豪傑都是用壇喝酒的,根本不用什麼碗。問題是,電視裡都是喝一半漏一半的。

最後我想說,喝酒不貪杯,微醺勝買醉。

我是@伴讀書童9527。您的關注@伴讀書童9527、評論和點贊對我的成長都是極大的幫助,9527在此感謝。


伴讀書童9527


這件事要從酒的分類開始說起。世界上的酒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釀造酒與蒸餾酒。

所謂釀造酒,就是讓葡萄糖等糖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被分解為酒精。而釀造酒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糖來釀酒,比如葡萄等各種水果,以及甘蔗、蜂蜜等。第二種是利用穀物,也就是穀物中的澱粉來釀酒,先將澱粉發酵為糖,再將糖發酵為酒精,比如口嚼酒(用唾液將澱粉分解為糖)、啤酒(麥子發芽時,澱粉會分解為糖)以及中國古代的米酒及黃酒(用酒麴將澱粉分解為糖)。釀造酒的度數一般比較低。

而蒸餾酒,則是將釀造酒蒸餾後得到的。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所以蒸餾低度的釀造酒,大量的酒精揮發、凝結,就得到了高度的蒸餾酒,也就是烈酒。

在元代以前,中國是沒有蒸餾酒的,只有釀造酒。中國古人發現,發黴的穀物可以變成酒,他們便發揮聰明智慧,將發黴的穀物做成酒麴,再用酒麴釀造酒。直到元代,蒙古人引入了蒸餾技術,中國人才在釀造酒的基礎上製造出了度數高的蒸餾酒,也就是《水滸傳》中說的“三碗不過崗”的酒。其實,就算有了蒸餾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也是不入流的酒,是底層勞動人民喝的酒,可以禦寒、消乏。而上層社會喝的還是釀造酒,比如黃酒。

釀造酒的度數是比較低的,比如先秦時代的酒可能只有1°到2°,秦漢時期的綠酒有3°左右,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4-5°,隋唐時期最高可以有8°左右,宋代有12°。

可以想象,度數這麼低的酒,古人自然是可以暢飲的。當然,像“李白斗酒詩百篇”的描述也是過於誇張了,因為喝那麼多酒,不僅要酒量達標,還需要有一個很大的胃,和一個很大的膀胱。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歡迎關注我,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夢露居士


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我們經常在電視或者小說裡面看到古代的一些大俠,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很豪爽,讓人很是羨慕的樣子,但看他們喝幾壇都喝不醉?而現在的酒一兩杯就有可能醉呢?

第一:濁酒

北宋詩人范仲淹有一句詩詞,“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就用了濁酒這個詞。濁酒就是比較渾濁的酒,比如米酒和黃酒,都是帶糧食,所以不是很清澈。也有一個說法就是,古代釀酒技術不完善,酒中會有很多糧食渣子漂浮。度數大概在6-14度左右。極個別好酒坊可能上20度。

第二:煮酒

在三國演義裡面經常有人說,煮酒論英雄,也聽過燙一壺好酒。愛喝酒的人都知道,好的白酒是不能加熱的,不僅影響口感,還會傷肺。但是黃酒除外,黃酒加熱以後味道更好喝。在民間很多上年紀的人,都喜歡把黃酒加熱了再喝。所以可以得出古代的酒,大概黃酒佔主流,大概在14-20度,好作坊可能會再高點,但是很有限。


北京通州小筆星


在蒸餾酒技術傳入我國之前,中國的酒都是採用發酵法,酒精度數很低,而且古人都是用小杯喝酒,不敢說千杯不倒,幾十杯不倒應該沒啥問題的

古法釀造的酒,酒精度數都不是很高,例如黃酒就是一直延續古法釀造,其酒精度數一般都在15°左右。而受到黃酒影響極大的日本清酒,其酒精度含量也維持在15°左右,還有歐洲葡萄酒,差不多也是這個度數。

(黃酒就是發酵酒)

通常情況下發酵酒的酒精度極限就是20多度,不可能再高了,因為當酒精含量在達到20°以後酵母菌細胞不再生長,而大多數的古酒最高也就是十七八度。

發酵酒的酒精含量雖然比普通的啤酒高很多,但遠不及今天的白酒,今天的低度白酒也要在40°以上,這也是為啥古人總是“海量”的原因,但凡是今天白酒酒量不錯的朋友,放到古代都是酒神。

而且由於是自然發酵,所以酒體和酒糟是混合在一起的,酒體非常渾濁,因此古人稱之為“濁酒”。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中曾寫道:“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可見在宋代時大家喝得仍舊時這種自然發酵而釀造的濁酒。

由於雜質太多影響口感,在飲用這種濁酒之前必須要使用一種叫“酒篘”的酒器過濾一下,這道工序叫篩酒。

(酒篘chou)

時至今日,今天的發酵酒在出廠之前都會經過專門的過濾,不再需要自己篩酒了,不過一些愛喝葡萄酒的朋友還是能經常在葡萄酒瓶底看多許多果肉殘留。


只能喝低度酒的情況一直延續到元朝,在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他們將中東地區的蒸餾釀酒法傳入中國,白酒才正是誕生。

蒸餾酒是通過加熱的方式讓酒精汽化,然後迅速冷卻,得到酒精含量更高的酒液。相比於發酵酒,蒸發這道工序大大提高了酒精含量,從而使得蒸餾酒的酒度都在40°以上,非常地烈。

(這款來自波蘭的伏特加有個非常雅緻的稱呼——生命之水,它的酒精度含量高達96%,需要經過至少70次反覆蒸餾才能得到如此之高的酒精含量,是世界上最烈的量產酒,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蒸餾酒不僅提高酒精含量,再通過蒸發工序後也讓酒體和酒糟完全分離,酒體更加清澈,無需再過濾就可以飲用了。

不過對於蒸餾酒的起源現在也有很多爭議,有人認為唐朝的燒酒就是蒸餾酒,因為古代發酵酒不需要加熱,而蒸餾酒需要炭火去加熱的,用火去燒鍋裡的酒,因此燒酒很可能就是蒸餾酒。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土任何關於唐朝的制酒器皿,也沒有關於燒酒釀造的具體記載。

今天關於蒸餾酒起源的記載,最強大的論述來自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李時珍在書中寫到:

“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當然,也有人認為蒸餾酒早在宋金時期就出現了,不過至今都沒有鐵證證明這一點。

總的來說元朝以前的古酒度數都不是很高,所以生活在北宋時期的武松才能豪飲十八碗。


千佛山車神


在我國古代,酒主要是以大米、黍米、粟米等穀物為主要原料釀造而成的,不過呢,因為古代酒的過濾技術並不成熟,釀出的酒經過過濾之後,還含有不少的細微米渣,所以呈現渾濁狀態,當時稱為“濁酒”。

而還有一種酒,與之對應,名為“清酒”,這種清酒往往是冬夏釀熟,經過沉澱發酵變成清澈的酒液,雖然濁酒上頭程度(度數)類似,但口感更加香甜,兼之釀造繁複,所以相對來說價格昂貴,因此多是富裕人家甚至是皇家貴族專享。

像是古代很多小說之中,常有主人公豪飲的場面,大多都是濁酒而絕非清酒了。

說起這個,其實還有個小插曲很是有趣,古代文人好酒者眾多,李白和杜甫就都是其中之人。但是不同的士杜甫常用濁酒,而李白卻是清酒。

首先杜甫可是個窮人,一生窮困潦倒,哪裡有錢和清酒,所以也只能喝濁酒。但是李白可是一個正經的富二代,更有唐玄宗賜千金放還的事兒,所以不差錢,喝的也是上好的清酒。

說回正題,那麼這種濁酒有多少度呢?因為這種酒屬於發酵酒,度數最多也不會高過二十,甚至大多都是十度以下的米酒,所以李白才能鬥(十升)酒詩百篇,打虎好漢武二郎喝的也都是這樣度數的酒,故而看起來喝的很多,實際上這種酒,醉人的程度並不高,反而飽腹的程度會比較大。

而直到北宋時期遼、金等國進駐後,才有了蒸餾酒,這種酒帶有高熱量,可以禦寒,所以滿清入關又再次引起高度蒸餾酒的熱潮。

時至今日,我們喝的酒已經度數相當高了,本身純度也高,因此一喝十幾碗,一喝許多壇的事情便鮮少發生。


井夫子


在影視劇裡及各種演義小說中,經常會出現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景,那一個個人頭一般大的酒罈,裡面裝著滿滿的酒水,然後那些豪邁人物們喝著這些酒時就如同喝水一般,絲毫不見醉意出現。

在看到這種情節時,很多人都會先入為主地以為他們喝的酒跟現如今人們所喝的白酒一樣,是酒精度數很高的酒水,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古人們大碗所喝的酒跟我們現如今的高度數白酒不同,排除少數古代真實存在的酒神之外,大多數古代人海飲一般喝下的酒其實是度數很低的釀造酒。

釀造酒

所謂釀造酒就是不需要經過蒸餾的酒,大家平常所接觸到的啤酒、紅葡萄酒、黃酒就是當今世界上最出名的三大釀造酒。

經常喝啤酒、紅酒、黃酒的人,都知道這類酒的度數有多麼之低。

釀造酒一般被稱為原汁酒,它是通過酵母把食物中的澱粉、糖分轉換成酒精,最終才形成了我們所知道的釀造酒,因為保留了釀造食物的原本風味,釀造酒才被稱之了原汁酒。

如果喝的是啤酒,想必現如今很多人都比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豪俠們要厲害。

僅就我所見,一個人能喝下半箱啤酒的案例就不在少數,更不用說諾大中華土地,酒量超凡者的酒量了。

蒸餾酒

蒸餾酒和釀造酒有所不同的是,它們比釀造酒多了一道工序,這道工序就是蒸餾。

而蒸餾酒的原材料非常繁多,例如高粱、大米、小麥、葡萄等等,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人用來做蒸餾酒。

然後這些食物經過發酵、蒸餾,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蒸餾酒。

除了我們所知道的白酒之外,外國的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等等都是高度數的蒸餾酒。

在喝這些蒸餾酒的時候,很多人就不能像喝啤酒一般豪氣了,如果酒量不行,強行喝太多蒸餾酒的話,是有極大可能會丟掉性命的,現如今很多新聞案例就證明了這點。

蒸餾酒的歷史發展

接下來我們再談一下我國蒸餾酒的起源。

關於我國蒸餾酒的起源,很多人說是唐朝,但經過相關學者的考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宋朝。

是從宋朝開始,蒸餾酒才真正出現於我們的歷史中的,最後經過多年的發展,蒸餾酒才在明清時期完全擴散在了全國各地。

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很多電視劇、歷史演義背景大多數是在宋朝、明朝、清朝時期,在這些朝代白酒已經出現了,但並不意味著那些時代人們喝的就一定是白酒。


就如同白酒是我們的國酒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喝低度數的啤酒、紅酒。

以此類推,古代人們除了喝白酒之外,肯定也有很多接受不了高度數酒的人會選擇去喝黃酒或者用釀造手法釀造出來的白酒。

在這種條件下,古代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的情況就不會顯得太過於離奇了。

所以說這就是古人經常喝好幾壇酒也不會醉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古代人們所喝的酒度數低。


孤客生


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不管是在釀造工藝還是在酒精度上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一句詩是這樣說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古代的釀酒技術沒有現代這麼發達,原料一般是米或者是一些糧食。尤其是米酒和黃酒釀造以後就不太清澈,顯得很渾濁,所以一般被稱之為“濁酒”。


由於釀造條件的限制,也讓酒的度數變得很低,尤其是酒中還會有很多其他糧食的渣子。所以最後喝的時候通常只能在6-14度,但是稍微好一點的酒的話像皇帝大臣喝的話也就20度左右。


當然通過現代科學的解釋,古代人喝的酒都是糧食酒,也稱之為釀造酒,這種酒就是跟濁酒差不多的性質。本質是將糧食中的澱粉一些物質轉換成為了酒精,但是酒中還保留著糧食的味道。原汁原味。


還有一種就是蒸餾酒,也是通過食物發酵然後蒸餾而成,所得到的酒的度數要比釀造酒的度數稍高一點,但是因為技術設備比較簡陋的緣故,度數也只有二三十度。


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除了酒鬼之外,大部分人喝酒也還是為了解憂,在古代有很多有才華有文化的人卻一直得不到賞識。擠破頭還是沒有看見自己身上的光芒,只好將自己的情緒向酒來訴說。


當然也不泛有詩人騷客遇到知音,喝酒吟詩作賦,這麼令人羨慕的畫面。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人們都覺得通過喝酒能改變自己的心態,讓自己更開心,揮走過去的煩惱。


總而言之,古代人並不是因為都是喝酒奇才,個個千杯不醉,是因為他們喝的酒的度數遠比我們現代的低。所以當然多喝幾杯不會醉啦,如果古人不喝酒的話一些著名的詩篇也不會出現了,所以喝酒也還是有很多正面的作用的呢。但是現如今的我們還是要正確看待酒文化呢,並不是所有的酒都是多多益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