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名流都說“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可是“學霸”明明有“捷徑”

歷史上的勸學,從老祖宗的諄諄教誨,歷代明哲的說理開導,無不把

艱辛付出、孜孜以求做核心。

《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先生以事喻學: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意思就是:繩索當鋸,樹木可斷,泉水滴石,日久可穿。作學問的人,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涓涓小溪彙集可成洪流;瓜果成熟自然脫離枝蔓; 學道順其自然方得正果。

古代勤學苦練的人比比皆是。如螢囊映雪的車胤,聞雞起舞的孫康,頭懸樑的孫敬,針刺股的蘇秦等等。這些事蹟放到今天,仍能夠贏得我們的敬佩,這種孜孜不倦、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正是我們民族一直強調的品格。學習就是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刻苦鑽研,為求學保持一顆平常心,順其自然地修成正果。


專家名流都說“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可是“學霸”明明有“捷徑”

螢囊映雪


這也印證了《菜根譚》中的那句話:“磨礪當如百鍊之金,急就者非邃養;施為宜似千鈞之弩,輕發者無宏功。”意思是說:內心世界需磨礪,急於求成不會成功。否則成就學問、事業都是空話。

勸學篇中說道:“一苦一樂相磨鍊,煉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翻譯過來就是:在苦難與快樂中磨練自己,這樣得來的幸福往往會更加長久;保持一邊懷疑一邊相信的態度來研究學問,這樣得來的學問往往更加具有真實度。

那麼,學習究竟有沒有捷徑而言

我們先來解讀什麼是捷徑。捷徑,顧名思義,近便的小路。

學習如同行路。自然有遠程近路之分。我們經常說的“條條大路通北京”;“抄近道”,也就是日常做的,找一條更便捷的道路,而使到達時間更少,速度更快。這個道理沒有爭議。1958年,毛主席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就是直接告訴我們,時間不等人,我們需要爭分奪秒,力爭上游。

專家名流都說“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可是“學霸”明明有“捷徑”

記得大學時,曾經乘坐火車隨老師到南方考察。我們購買的是團體票,座位緊密相連沒有中斷。列車啟動前,班主任讓一個同學查看人數。大家坐在列車上,列車的一側是三人座,對面為一組;另一側為兩人座,對面為一組。一個同學站起來,用右手食指指點著:1、2、3……; “56人,一個不少。”旁邊傳來另一個同學的聲音。

56個人坐在一起,本可一目瞭然。左右兩側一組共10人,只有5組零幾個人,還用數碼?

我們兒時有沒有學過乘法?老師早就告訴我們“乘法是加法的速算方式。”這不就是捷徑嘛。

捷徑不是投機取巧,偷懶耍滑,而是我們常說的“抄近路”

回頭看看我們小時候學過的知識,就不難找出例證。小學數學常有“簡便算法”。譬如,78x99=?按照常規,以豎式計算,比較麻煩,並且易錯。現在,除去計算器不談,我們還有誰用豎式筆算呢?心算:7800減去一個99就有了。這不是捷徑嘛。

近年在小學興起的珠心算,即“珠算式心算”,非常風靡。以算盤為工具,不僅多位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即便開方,都能由小小算盤來解決。看小學生計算時,右手噼啪撥動算盤,左手舉起在左耳旁靈巧擺動,瞬間,一道難題迎刃而解。甚至計算速度遠超計算器。這個我們小時沒有學到的計算方法,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計算技術。珠心算的發明,是人類學習史上的一次革命。珠心算,這種省時省力、得心應手的計算方式,就是我們推崇的學習捷徑。


專家名流都說“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可是“學霸”明明有“捷徑”

大型珠心算國際邀請賽現場


在中學生課堂,我們常常遇到有些學生,解析計算題的速度超常規。在其他學生甚至老師計算結果出來之前,他們往往捷足先登完成了任務。老師用五步能解析的,有的學生四步或更少步驟就能輕鬆解讀。學習需要這樣的方法。也就是我們說的捷徑。捷徑首先表現在超常規的快捷的特點。當然還用其他表現。

毛主席早就教導我們:“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

學習就是由此岸到達彼岸的過程。橋或船就是學習方法。我們過河可選擇的方法不外三種,架橋(利用橋)、造船(借船)、游泳(鳧水)。要想盡快達到彼岸,必有最佳選擇。這個最佳選擇,就是我們都說的捷徑。同樣,不解決學習方法問題,學習難免一塌糊塗。

世界上著名的“優選法”,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數學家J.基弗提出的,中國數學家華羅庚70年代在生產企業中推廣應用的最優的學習和工作方法。簡單說,優選法就是“不走彎路”、“事半功倍”的做事方法。


專家名流都說“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可是“學霸”明明有“捷徑”


優選法中, 多因素優選法針對複雜問題:首先對各個因素進行分析,找出主要因素,淡化次要因素,化“多”為“少”,以求高質量地儘快解決。例如:在現代體育實踐的科學實驗中,用較少的試驗, 找出最合適的訓練量,就是優選法所研究的。在不增加人力、物力投入的情況下縮短時間、提高質量,達到增強體質.迅速提高運動成績的目的。

這無疑適合高三學生學習。高考的複雜程度,遠超我們的想象。僅從學科考核看,六門課程,每科至少四本教材,加之大量的教輔書籍,堆在眼前,似一座小山,沒有選擇。我主張學生採用優選法規劃自己的學習。學生不解“什麼是優選法?”

我拿出一張紙,摺疊了又摺疊,然後,讓學生沿著邊緣撕去幾塊,然後打開,我們發現:不經意間,一張如美麗圖案的紙張呈現在眼前。我說,用簡潔的手段做複雜的事,這就是“優選法”。我們不能投入解題的汪洋大海不能自拔;而是解題一道,牽連和解決更多相關問題。學習要動腦動手相結合,所謂“學而不思則罔”。

我對高三學生說得較多的一句話是“學習不要自己欺負自己。”學生不解,瞪著眼睛等我揭示謎底。我問:“再早起半小時,再晚睡40分鐘,你給大腦休息時間了嗎?”“沒時間看電影、沒時間看球賽、沒時間吃螃蟹,這生活不單調嗎?”“一覺醒來,撒腿就跑,吃不上早點,你不餓嗎?”


專家名流都說“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可是“學霸”明明有“捷徑”

那還能怎麼辦?

擺脫困境,就需要我們尋找方法、尋求找捷經。

因為“頭懸樑,錐刺股”是拼精神、拼毅力,拼體力;而除此之外,與此同時,我們完全可以拼方法,找捷徑。

善於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法,不僅“磨刀不誤砍柴工”,而且是節省時間的良策。

曾經在我國發生的“非典”病毒和眼下我們正面對的新型冠狀病毒,就屬於多因素複雜問題。其高傳播性和我國人口高度密集的特點,給我們解決問題,帶來重重困難。當災難來臨,我們首先考慮的是擺脫困境的方法。

研發疫苗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焦點);阻斷傳播渠道,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們所說的全力解決焦點和關鍵,就是哲學上所說的抓主要矛盾。哲學方法告訴我們,主要矛盾解決了,為解決次要矛盾創造必要條件;也為最終解決問題鋪平了道路。設想,如果我們在發現疫情的第一時間果斷封城,就會及時阻止人口流動;就不會造成後來措手不及的被動的局面。

面對這種複雜局面,有關人員除了日常救治,每天思考最多的就是最緊迫的任務和最急切的手段,他們不是在尋求解決難題的捷徑嘛。捷徑無處不在,選擇和利用捷徑,是必要和聰明之舉。


專家名流都說“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可是“學霸”明明有“捷徑”

找捷徑愚蠢嗎?李嘉誠:聰明人都在下笨功夫,愚蠢的人都在找捷徑!

有一種人,自己不懂創新,凡事喜歡抄襲,善於複製,從頭至尾,美其名曰:“聰明人走捷徑”。這是對科學方法的曲解和褻瀆。如同有些商人,發現他人品牌,以為找到商機,紛紛蜂擁而上,直至真假難辨,砸了別人的品牌,也毀了自己的前程。還美其名曰:“聰明人走捷徑”。這種人,永遠找不到生存之道。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世界日益公開,信息更加透明,制度日趨完善,“聰明人”的投機空間也會越來越小。

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劉震雲也說:我們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因為中國人聰明的太多了,越聰明的人,越應該有一種踏實和實幹的精神。


專家名流都說“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可是“學霸”明明有“捷徑”

這些說法不是反對科學的方法,而是對所謂“聰明人”的旁門左道、投機取巧的嚴厲斥責和抨擊;於我們所說的優質的學習方法和途徑,風馬牛不相及。

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勤學苦練的學習精神,持之以恆的頑強毅力,科學便捷的學習方法是取得良好成績,乃至成為學霸的不二選擇。

猶太人跟中國人同樣的聰明,但猶太人的智慧更勝一籌,因為傳統中國人做事總會演變成“同質化競爭”,而猶太人做企業時永遠都奉行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奉行“差異化共存”的大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