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本文涉及劇透,建議觀看正片後閱讀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1917》

在過去的一個月內,《1917》包攬了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多個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項。毫無疑問,這部影片即將衝擊本年度的最後一個最要獎項——奧斯卡金像獎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1917》更像是一個闖入者的姿態進入我們的眼前,所以在各大媒體報道時均使用了“黑馬”“爆冷”等字眼,畢竟影片於1月10日才在北美大範圍上映,中國大陸確定引進通知時已經到了1月17日,相比早在戛納電影節亮相的《好萊塢往事》《寄生蟲》,再或者於流媒體平臺Netflix上播出的《愛爾蘭人》《婚姻故事》等作品,我們對《1917》知之甚少。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1917》拿下了10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經過此前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後,觀眾對於《1917》的態度就是“一鏡到底”的戰爭題材,視覺體驗肯定會格外突出。但是有不少粉絲向我們反映,影片劇情發展拖沓,戰爭火爆場面一般

誠然,《1917》並沒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樣擁有非常多的感官刺激,更像是通過一段個人經歷慢慢撕開戰爭的殘酷,這也就導致了它沒能滿足觀眾的先前期望。但對於這樣一部斬獲多個獎項的作品來說,它又是如何獲得這麼多評委青睞的呢?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1917》

本文就讓我們拋開《1917》使用的技術手法,以劇本解析的角度深入探索一下作品的內容,它究竟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角色在其中又是如何成長,導演兼編劇薩姆·門德斯又是如何在滿足拍攝限制的框架下,讓故事得以完美呈現的。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薩姆·門德斯獲得美國導演工會獎最佳電影導演

弊端&限制

《1917》的故事概述清晰明瞭,簡而言之就是一戰時期的兩個傳訊兵需要從一個兵營跨過無人戰區,將信息傳送給另一個兵營,以阻止悲劇的發生。

單從概述來講,它更像是一部公路片,而影片所要講述的就是在這一路上發生的一切。但當導演薩姆·門德斯和攝影師羅傑·迪金斯決定使用“一鏡到底”來講述時,這個故事就在展示上受到限制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1917》的兩位主角:布萊克(左)和斯科菲爾德(右)

  • 敘事限制

因為影片採用“一鏡到底”拍攝,所以《1917》的故事需要保持單一的線性敘事,必須侷限在一段連續不間斷的時間線內,故事的時間就是主要角色經歷的時間,而地點也必須遵循角色的行進路線,無法進行大跨度的轉移。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1917》採用的“一鏡到底”,實際上是偽一鏡到底,使用片段拼接

  • 戲劇限制

戰爭題材故事最需要注意的是嚴肅性,因此在敘事的限制下,《1917》一方面需要保持真實性,另一方面需要充滿足夠的戲劇點,讓故事飽滿立體,為主題的展現、角色的成長服務。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1917》的主要戲劇點:飛機墜毀

  • 角色限制

除了畫面上看到的信息以外,《1917》幾乎是沒有辦法像其他作品一樣,靠著回憶和不同故事線來讓觀眾認識故事中的角色,因此我們無法得知角色的前史,不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他們的性格又是怎樣。

至此,上述三點便是在技術前提下,劇本所受到的限制,《1917》對這類問題的解決與否,決定了影片整體上的優劣。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在成片中導演薩姆·門德斯的故事講的怎樣。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1917》的兩位主角:布萊克(左)和斯科菲爾德(右)

故事解構

值得一提的是,《1917》是導演薩姆·門德斯第一次擔任編劇撰寫劇本,在此前他導演了《美國麗人》《革命之路》《007:幽靈黨》等一眾優秀作品,但仍在採訪中表示做不來劇本創作。

影片根據薩姆·門德斯祖父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雖然角色全部都是虛構人物,但傳訊兵等重要元素都是歷史真實記載,他從一開始創作時,就決定講述一段8個小時的生死時速事情,因此也定下了故事基調。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1917》

  • 故事框架

德國戲劇理論學家古斯塔夫·弗賴塔格在1863年所著的《戲劇技巧》中提出了弗賴塔格金字塔,他將一齣戲的發展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闡述”、“節外生枝”、“高潮”、“回落”、“結局”

我們就將《1917》的劇情按照弗賴塔格金字塔來劃分,如下圖所示。

* 使用劇本創作技巧來分析只是讓我們更容易看清楚故事,而不是創作者真的使用了這種方法。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弗賴塔格金字塔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1917》故事線

  • 故事主體:主角斯科菲爾德的成長與轉變

通過上述的故事框架,我們能發現《1917》故事的重點在於主角斯科菲爾德的成長和轉變歷程,並貫穿了整部影片。

例如,從影片開頭的第一個畫面我們就能得知斯科菲爾德的一些微妙信息。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影片開頭

斯科菲爾德正坐在地上,靠著一棵樹閉目養神,接著他聽到傳令兵和布萊克的對話時睜開了眼睛,等他聽到傳令兵要布萊克挑選一位同伴去見將軍時,他又閉上眼睛假裝睡著,直到布萊克伸出手來,他才抓住站起。

而在接到任務之後,斯科菲爾德並沒有多少的積極性,甚至布萊克想要調解氣氛與他對話時,他都很少參與。布萊克詢問他為什麼會弄丟自己的獎章,他也閉口不提。

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讓斯科菲爾德變得獨善其身,他並不怎麼喜歡和同伴而行,甚至有些抱怨布萊克為何會將自己帶上,但突如其來的德軍陷阱,讓他開始了改變。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兩人逃出地道

在地道中,老鼠誤觸德軍陷阱,斯科菲爾德遭到活埋,布萊克不止將他挖了出來,還把自己的水給他,沿路上不離不棄,手把手的帶他逃離崩塌中的地道,斯科菲爾德第一次敞開心扉,開始有了轉變。

我們從他和布萊克的對話中得知,他曾經把另一場戰役中得到的勳章拿去交換了一瓶酒。而且每當路上出現有食物時,斯科菲爾德卻義不容辭地跑到第一位,不管是一開始私藏的火腿三明治,還是農場裡的牛奶,他都不肯放過。

這一段全部發生在影片的<strong>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我們能看到斯科菲爾德的性格,並推測出他經歷過的事。

榮譽和名聲這些東西對於斯科菲爾德來說比不過可以享受的食物或者美景,焦灼的戰況甚至讓他漸漸放棄了能夠活著回家的希望,通過勳章也可以猜測他是上一次戰爭中少數存活的人,或許在他心裡,不願意提起那段苟且偷生的日子。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1917》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上述劇情發生在故事的前兩部分

至此,《1917》來到中間的<strong>高潮部分,布萊克因為拯救失事的敵軍飛行員而被殺身亡。

從那一刻起,斯科菲爾德來到“十字路口”,是通向勝利或者失敗,還是崩潰或振作,影片此前鋪墊的一切都是為了此處服務,斯科菲爾德也開始明白了

生與死之間有著更宏大的意義

當布萊克傷重不治,卻在死之前都對家人念念不忘,對於他來說更是當頭一棒,他發現了有意義的死去,遠遠大過於沒意義的活著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布萊克去世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影片高潮處,人物內心衝突達到最高點

緊接著<strong>第四階段,斯科菲爾德在廢墟的場景中遇到了一位少女和女嬰,直接喚醒了他早就拋之腦後的記憶,那就是還有妻女等著他回家。原本較為自私的他,主動的把自己身上全部的食物給送給了陌生人。

場景的轉變通過一場跳水逃亡來展現,緊接著斯科菲爾德遇到了歌唱的軍人們,從那一刻起,他明白了,即將步入德軍陷阱的1600名軍人不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像他一樣,同樣有家人,同樣會絕望,最終促使他奮不顧身也完成任務的決心,成為問之無愧的最後一個站著的男人。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喚起斯科菲爾德希望:①少女和女嬰;②軍人的歌唱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經過上述劇情,影片來到結局部分

  • 主題:絕望與希望
  • 《1917》最打動人心的命題,就是希望與絕望之間的關聯。

    對於將軍或者是那些當權者來說,戰爭的結果莫過於勝利與失敗,但對斯科菲爾德這樣的小人物來說,戰爭卻是生與死的時刻,因此希望就是活著,絕望就是死亡,而電影也充滿了許多用生死來代表希望或絕望的隱喻。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農場外的櫻桃樹

    例如,兩人在途中農場外看到的那棵櫻桃樹,布萊克告訴斯科菲爾德櫻桃被砍掉了以後不等於結束,它的果核掉落在地上腐敗之後會長出更多的樹苗。

    戰爭雖然殘酷,但那些戰死的人不會白白犧牲,而是像那些櫻桃一樣,用他們的隕落來灌溉土壤,給予那些活著的人勇氣和希望,茁壯之後將孕育出更美好的未來。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斯科菲爾德在河流上漂浮時空中飄下了無數的櫻桃花瓣

    與此相對的便是,斯科菲爾德在河流上漂浮時空中飄下了無數的櫻桃花瓣,但背景卻是一具又一具的屍體。當爬過死屍到對岸後,他終於再也忍受不了而崩潰,但此次遠方傳來了優美歌聲,循著歌聲他終於找到了第二軍團。

    這一幕雖然安詳平和,但剛剛地獄般的經歷,讓斯科菲爾德被這種溫柔的歌聲震懾住了,他霎時間也明白了,自己一度以為放棄了的希望,卻從來沒有放棄過他。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斯科菲爾德爬過浮屍上岸

    死亡是很可怕的東西,可怕到斯科菲爾德一面想要苟且偷生,一面卻又不敢抱著活著回去的希望,原本他以為不要抱著希望就可以讓他活著的時候沒那麼難受,但沒想到這卻讓他失去了努力的動力。

    直到他經歷過布萊克的死,少女和嬰兒的愛之後,他才領悟到希望並不是有或沒有的處境,而是你要或者不要的選擇。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這段奔跑蘊含了影片蘊含的所有情感

    在斯科菲爾德終於找到麥肯齊上校,並勸說其停止進攻後,麥肯齊上校對他說出了:“希望是一種危險的東西。”,這也正是《1917》整部影片想要講述的主題。

    在戰事中消耗已久的人們,不管是士兵或是將,都很難繼續抱著希望。當生存凌駕於一切,我們該怎麼樣繼續下去?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麥肯齊上校告訴斯科菲爾德:希望是一種危險的東西

    講在最後

    有許多戰爭題材的電影作品將高潮聚焦於前線,它們充滿了戰爭火爆場面,可《1917》卻不是這樣,它更像是披著戰爭片外衣下的文藝電影,很多時候讓我們關注角色的對話和內心。

    但難能可貴的是,薩姆·門德斯讓這個故事充滿了細節,當我們回過頭重溫時,又能發現其中的用心。如斯科菲爾德遭遇地道塌陷後,第一時間拿出來的是鐵盒,在影片最後我們才發現原來他心中一直存有希望,只是等待著去激發。我們能看到斯科菲爾德的成長,也能看到一戰中士兵們在絕望與希望中的抉擇。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直到最後我們才知道鐵盒中裝的是斯科菲爾德妻子照片

    當你拋開《1917》的攝影和剪輯技術外,重新去思考故事,重新去回憶劇情,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也能明白它為何能在各種大獎上拿下一席之地。

    《1917》劇本解析:拋開“一鏡到底”,它夠資格拿奧斯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