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風華》朱棣與建文居然見面了,歷史上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建文?

孫仁文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大明風華》電視劇以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開始,講述了明朝自成祖皇帝至英宗皇帝期間所發生的事情。這部電視劇裡有一個情節特別吸引大家的眼球,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與明成祖朱棣在塔裡見面,雙方通過孫若微為中間人,彼此交換了意見,最終以非常圓滿的方式結束了會談。

當電視劇播放這一畫面的時候,普通人可能只是覺得這就是戲中的劇情,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當了解歷史的人看到這一情節,頓時就會非常驚訝:“朱棣和朱允炆見面了?什麼時候的事?哪部史料有記載?”

歷史上,建文帝的失蹤是一個謎!

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大軍攻進南京,把整個皇宮團團包圍。這時候朱棣並不急著進宮,他在等著侄子朱允炆禪讓皇位的詔書。

因為朱棣雖然舉著清君側的名義攻進南京,但清君側只是清除君王身邊的奸臣,並不具備篡位的功能。更何況叔叔搶了侄子的皇位,於理於法都不允許,會留下萬世罵名。如果這時候建文帝可以識趣地寫一道詔書,把皇位讓出來,這樣朱棣就能名正言順做皇帝了。

但是朱棣沒有等來詔書,而是等來了一場大火:

《明史》記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就這樣,建文帝失蹤了,找不著了!後來的史料上也記載了朱棣派人四處尋找建文帝下落的內容,有些野史和民間傳說更是把鄭和下西洋與建文帝聯繫起來,認為朱棣派鄭和去尋找建文帝。

從正史資料的記載來看,靖難之後朱棣再無見過建文帝,而且我認為,從朱棣去北平就藩的那一天開始,他就沒有再見過侄子朱允炆了!

朱棣若與建文帝相見,也未必認識!

朱棣於1380年前往北平就藩,那一年朱允炆三歲!按照朱元璋立下的規矩,明朝的藩王到了藩地後就不得擅自離開,更不能回京。1398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那一年朱允炆21歲。

朱元璋駕崩前留下遺詔,所有藩王留在原地不能回京弔孝,燕王朱棣也在回京的途中被攔了下來。由此可以看出,朱棣最多是見過3歲的朱允炆,長大後是什麼樣子,朱棣完全沒見過!

從《大明風華》劇中的情景來看,建文帝向朱棣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就是傳國玉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朱棣看到這塊玉璽就像是《指環王》裡的咕嚕見到魔戒一般。但是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傳國玉璽早在後唐李從珂之後就再無記載,成為千古之謎。因此建文帝用傳國玉璽證明身份是假,朱棣與建文帝見面更假!

結束語

從正史記載來看,朱棣沒有與建文帝見面,甚至不知道成年後的建文帝長什麼模樣!《明史·恭閔帝》裡記載了正統五年,有位九十多歲的僧人謊稱自己是建文帝,結果查出來他不是,他的真名叫楊行祥,結果這位楊老僧人被捕下獄,判了死刑。實在想不明白,這麼大年紀的人還搞這樣的惡作劇,有什麼意思呢?

關於建文帝與朱棣是否見過面,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朱棣見到朱允炆,好像不止一部電視劇上這麼演過。

我早年看過的一部電視劇,朱允炆最後修成了絕世高手,有一次朱棣登基坐殿時,絕世高手朱允炆來了,這時候他是個和尚打扮。

明朝的和尚都是逆天的存在,朱元璋是個連吃飯都費勁的窮和尚,他一手推翻了強大的元朝。

黑衣姚廣孝,是個心子和他的衣服一樣黑的和尚,鼓動朱棣靖難,殺得人頭滾滾,幫助朱棣逆天改命,坐上了南京的龍椅。

姚廣孝人如其姓,很妖。



朱允炆也變成了和尚,他穿上他爺爺穿過的僧袍後,開始心無旁騖的修煉,終於成為冠絕天下的高手,他一步一步走上金鑾殿時,啥錦衣衛,東西廠都是韭菜,只有被割的命,弱爆了。

他緩緩走到那個本應屬於他的龍椅前,凝視著龍椅上已逐漸蒼老的四叔,這時候四叔在他眼裡就是死叔。

他伸出一指,這根手指上凝聚著他這些年的憤怒,這根手指上有他多年積鬱的委屈,他知道只要自己勁力一吐,朱棣頭上就會多一個圓潤的洞,腦漿會從這個洞中孜孜不絕的湧出,不管朱棣此前如何不可一世,都註定是個死人。

朱允炆也知道自己這一指下去,自己這輩子就再也沒有興趣吃豆腐腦了。

為了今後幾十年他能繼續體會吃豆腐腦的快樂,這一指他終究沒有插進去,饒了朱棣一命。

他放過朱棣的理由和無名放過秦始皇的理由一樣,你是個好皇帝,我不會為了自己一人的好惡而傷害你。



看這些人磨磨唧唧要殺不殺,有時覺得很傻,我看007電影,一個美女對邦德說,你不會殺我的。

那個美女性感妖嬈,照著我們國產劇的尿性,她一定能活到劇終,但是邦德二話沒說,抬手一槍,美女頭上多了一個圓潤的洞,此後邦德再沒吃過豆腐腦。

甜的,鹹的都不吃。

看了這部電影我忍不住為邦大哥點贊,太爺們了。

最近看新聞,川建國同志也是一個合格狠人,看你不爽我就幹,管他日後洪水滔天,我先痛快痛快再說。

電視劇中朱允炆見了朱棣,能殺不殺的劇情都是編的。

現實中如果朱允炆見到朱棣,並且有機會殺他,絕對會一刀扎死他,不會有二話,朱允炆都恨瘋了朱棣了。



同理,朱棣如果有機會見到朱允炆,也不會有啥二話,殺了再說。

朱家爺們就有這麼個優點,殺起人來,絕不眨眼。

乾隆皇帝對大才子紀曉嵐流放而捨不得殺,朱棣對方孝孺對解縉,都是說殺就殺,絕對不憐惜。

所以如果建文帝能站到他的面前,朱棣絕不會讓他再站著出去,權力場上,死人才是最安全的。

尤其是建文帝這種能呼風喚雨影響朝廷大局的人的人,活著,必須死,不死不活必須知道確切死了的消息。

朱棣讓鄭和下西洋,很大原因就是去查建文帝是否跑到南洋或者海外去了,他統治的國土內都翻遍了,國土外呢,也要找,確保不會有一點星星之火,威脅自己好不容易奪下的江山。

西洋下了數次,沒有一點建文的消息,他也就放心了:這麼多年過去了,大約建文真的死了吧。

所以建文帝見朱棣這事兒,現實中是不會發生的。



在朱棣的夢裡也許他夢見最多的就是自己這位大侄子。

夢中的朱允炆是什麼樣子,大約只有朱棣自己知道,但是那些夢,一定都是噩夢吧。




薛白袍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建文帝見面了,這事其實很靠譜。

當然無論正史野史都是無法記錄這一幕的,因為它迴避不了一個實質性問題,那就是見面後,朱棣和建文當如何自處?


《大明風華》其實按照幾個已經被很多人都認為合理的邏輯來敘事鋪排的。那就是,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目的就是為了找建文;建文帝就在福建,而且甚至還有一個專門和朱棣對抗的地下組織聯絡處。還有就是姚廣孝知前知後,知道建文的下落,甚至知道朱瞻基的命運。

但是有一個很幼稚的邏輯,既然連錦衣衛都知道建文帝在福建,朱棣又何必讓鄭和六下西洋?


其實劇中這些邏輯都是我們現代人對建文下落的探尋結果,以及對朱棣尋找建文的猜想。

總體邏輯基本符合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的邏輯。由於《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我們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在一個深夜,胡濙不遠千里趕回求見朱棣,朱棣原本已經睡下了,但聽見胡濙回來了,立馬召見,談了很久。因此必然是建文的下落有了了結。


但究竟是個什麼結果,《明實錄》並沒有給我們答案。

但是到了2008年,歷史再次給出了最接近可能的答案,那就是建文帝在福建,並且是以僧人的身份離開的人世。

2008年,在福建寧德金涵鄉發現了一處後經鑑定為明初的一處古墓,墓中竟然發現了有象徵皇室的龍頭和紋飾,與明皇陵紋飾極為相似。疑似明皇陵出現在福建深山,這是相當不尋常的事情。


更有價值的是在古墓舍利塔碑上,刻著的“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這幾個字非常有內涵。“圓明大師”的意思是“明朝創始人”,也就是暗指朱元璋,朱元璋的“第三代”,暗指建文;“滄海珠”指天下唯一正宗,這同樣指向建文。

而這碑最有可能是誰立的呢?“御賜”又說明了很多問題。


朱棣或許真的和建文見過面,即便沒見過面,也通過其他人溝通談判以後達成了共識。

那就是朱棣繼續當他的皇帝,建文繼續當他的和尚,並且不對外透露自己還活著的信息。而暗中實際上受到朱棣的照顧,畢竟還是一家人的麼。


炒米視角


在《大明風華》第17集,朱棣見到了當和尚的朱允炆,眾人都擔心他會下殺心,但最終他說了一句話:

“建文已死,死在我攻進應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須再殺一個僧人?”

朱棣這句話跟明史中的記載是一致的: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

在很多影視劇中,建文帝的梗被借用得不少,比如《穿越時空的愛戀》,朱允炆甚至都穿越到現代了。

而《大明風華》中朱棣和建文帝見面,看似不太可能,但我們也無法證實沒有發生過。既然無法證實,那就可以推測或者猜想,畢竟很多歷史的謎團至今無法解開,除非有重大的考古發現,

在我看來,朱棣佔領南京城之時,建文帝很有可能是逃走了。當時皇宮是著了大火,有可能燒死了建文帝,但由於當時沒有什麼DNA之類的技術,燒焦的屍體就無法分辨了,所以誰也無法判定事實。所以朱棣才對此很是懷疑,多次派人明察暗訪,目的就是查明實情。

史料記載: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

如果建文帝還活著,那麼是很有可能被找到的,皇帝富有四海,可以調動國家一切資源。加上各種暗地的特務機構,他們很擅於找人,況且建文帝不是普通人,比較容易被人發現或者察覺。

考古發現建文帝古墓

據說,建文帝得知叔叔朱棣攻入南京城,便打開朱元璋給他的保命香囊,從地道逃出了皇城,且朱元璋還準備了僧衣,讓建文帝化妝改扮來掩人耳目。後世傳說建文帝是跑到寺廟做了和尚,這也符合建文帝的性格和做派。

在福建寧德市上金壩村,有一處數百年的古墓,據考察,這座陵墓的確是明代的,陵墓有龍形雕塑和龍形紋路。在明代,這龍可是聖潔的象徵,是皇家專用,平民百姓一般家庭絕不敢用如此紋路花樣。

在墓穴附近,有一座寺廟名為支提寺,寺中長久保留這一件明代袈裟,袈裟上印有九條龍的圖案,這些明顯是皇家象徵。這又印證了建文帝之後在寺廟落髮為僧的傳聞,而陵墓的墓碑上沒有寫墓主人的姓名,這是比較罕見的,可能源自保密的需要,畢竟當時朱棣還在全國搜尋建文帝的蹤跡。

多處證據表明,此處墓穴很有可能是建文帝的墓,間接證明了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隱居在寺廟中,存活了下來。

朱棣派人暗地搜尋建文帝下落

朱棣精明絕倫,且善於權謀,很少有人能騙得了他。朱棣曾派人兩路尋找建文帝下落,一路是鄭和,打著友好邦交的旗幟飄揚海外,實際上是尋找建文帝下落,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國外,這也不是沒有可能性。

我們也不排除朱棣派出其他人等尋找,畢竟皇帝權力極大,哪怕是暗中尋找,也能發揮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許在攻破京城之時,朱棣得到了確切證據,證明建文帝確實逃跑了。朱棣攻克京城之後,首先派人圍住了皇城,想來建文帝想要從皇城直接出城相當困難。

史料記載:

“乃遜國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建文獨從地道,餘臣悉出水關,痛哭仆地者五十餘人,自矢從亡者二十二士。”

或許朱棣找到了建文帝出逃的地道,這隱藏的暗道應很容易被人發現。另外朱棣還嚴刑拷問那些建文帝僕從,不排除有人經受不住嚴刑,透露了事情。如果找人找不到,那證明其逃走的痕跡肯定會有,一個人不可能平白消失,想來朱棣心裡必定清楚實情,只是事關重大,必定不會對外言講。

為了保密,朱棣安排了另一路,官員胡濙專門查找建文帝下落,官方的命令是要求胡濙去尋找張真人,也就是找尋仙人。這在古代也不算什麼稀奇,找到找不到仙人並不重要,掩人耳目是足夠了。

史料記載:

“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茫茫人海中就找那麼一個人,可能有大致的方向,就算能確定個省級目標,找到也是極其困難的。在永樂年間,大明的人口應在大幾千萬之多,找一個人猶如海底撈針。

胡濙是朱棣極其信任的人之一,也是六朝老臣,做事謹慎周全,讓胡濙做這種調查走訪最為合適。不過胡濙帶著多少人,還是他孤身前往,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為了保密,胡濙不能隨便還朝,除非有特殊情況,就連母親去世都不準回來,也可見這任務的重要性。在我看來,有另一種可能,排除找建文帝這項任務的重要性,也許是朱棣告訴了胡濙一些秘密,當天皇宮著火,建文帝或死或逃,必定只有少數人知曉。

這種涉及政治的最高機密可能只有胡濙被告知,比如建文帝的逃走所帶的物品,建文帝逃走的大概路線,或者建文帝逃走後的動機,這些事情如果被曝光,後果可能不堪設想。身負要責的胡濙,知道了一些秘密,這也是不允許他隨便還朝的原因之一。從永樂五年起,胡濙才被安排如此機密任務,源自此時朱棣的權位才得以穩定。

胡濙總共大概搜尋了14年,在我看來,他是有目標有計劃地搜尋的,按照朱棣的秉性,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

終於在永樂二十一年,胡濙突然還朝,此時朱棣還在宣府督戰,胡濙到達營帳之時,朱棣已經睡了。吵醒睡夢中的皇帝,這罪過可大可小,如果不是極為重要的情報,朱棣不會連夜起來。

史料記載:

“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胡濙面見朱棣後,說了很久,推論來看,胡濙應當是找到建文帝下落了,或許他見到了建文帝,甚至說過話。如果是僅僅得知建文帝已經去世,或者得知建文帝下落,不應當交談這麼長時間。

在得知建文帝消息後,朱棣終於釋懷了,朱棣靖難篡位天下皆知,得位不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建文帝找不到了。剛剛繼位的朱棣最怕的是他人搶他的江山,而威脅最大的就是建文帝,如果建文帝在他處振臂一呼,那麼響應者必定會有,這將成為朱棣的大麻煩。

所以朱棣一直心中不安,如果不能確定建文帝是死是活,他是不會安心的。永樂二十一年朱棣得知了建文帝消息,而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就去世了,從此也可以推論建文帝的事是他心頭的結節。

有些人可以帶著壓力、疑惑一直活下去,因為這可能是他繼續前行的動力,而一旦疑惑得以解決,可能這個人就會因情緒劇烈變化影響身體狀況。僅僅一年後朱棣就去世,這是不是跟建文帝的消息有所關聯呢?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

或許只有考古能發現更多的證據,才能揭開這段歷史迷霧,而不論事實怎樣,也不會影響朱棣對整個國家的曠世功勳。或許朱允炆看到了朱棣即位後的所作所為,或許他自愧不如,或許他甘願就此安於現狀。


楊角風發作


永樂帝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有沒有見面?眾多考證數據跡象顯示,絕沒有可能!


這有什麼依據嗎?

有!

誰能想到,大西南深處的一座懸崖絕壁之上,刻著像畫不像畫,像字不像字的“外星文字”,幾百年來無人能解,當地人紛紛傳說和埋藏的寶藏有關,而一個材料工程師用了十年時間,發現了其中的奧妙,竟然深藏著明朝皇帝的一段愛恨情仇。

真相讓人唏噓不已!

事實上,後世學者反覆研究後,發現了建文帝多個藏身之處,已經粗略地形成了他的出亡大致路線圖,就是:

南京—→湖南—→福建—→四川—→貴州-→青海。

隱匿藏身地指向→貴州, 而最終歸隱處卻是,青海“皇家寺院”。

關於這段歷史的研究,有的學者數十年如一日地窮追不捨,樂此不疲,在近幾十年中,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並且形成了多個接近真相的版本。

而這些學說綜合起來,卻都越來越多地指向一個事實,建文帝活著,卻是在東躲西藏的逃亡生涯中度過了一生。

那麼,是不是可以確定,朱棣就沒找著建文帝,而建文帝卻無奈地活著呢?

事實上,能確定結果的卻是在多年以後,在貴州大山深處的歷史難題之謎被破解後,這些困擾人們五百多年的秘密才有了更清晰地解釋。

建文帝狡兔三窟,和永樂皇帝捉迷藏?


《大明風華》雖然安排了朱棣與朱允炆的會面情節,但不能不說,這是編劇按照劇情發展需要,而進行的合理的藝術創作,作為影視劇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影視的藝術加工等創作行為和歷史劃上等號,那就不對了。

根據明史記載,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史學界的認同。

近年來,更多的證據卻指向一個事實,他還活著。

活著,有無數證據,這不是問題。問題是他如何活著?在哪裡活著?

種種跡象表明,即便建文帝的確活著,可他依然處於隱居狀態,從來沒有公開身份,這才是造成後世對其隱匿身份有了各種猜測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隨著對建文帝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各地不斷有新的證據發現,對他的隱居生活有了更多的說法。雖然有了更多的證據都指向支持“和尚說”,但他究竟隱居於何處,成了學界爭論不休的焦點。

目前,關於建文帝的隱身之處,有多個版本。

一是湖南說,二是福建說,三是江蘇說,四是貴州說, 五是四川說,六是青海說。

這些版本,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建文帝在多地短期逗留,名為“避難”,實則擔心行蹤暴露。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溜之大吉。而為了防止被朝廷發現行蹤,甚至使用冒牌的建文帝瞞天過海,這就讓他所途徑各地雖留下了不少蛛絲馬跡,卻真真假假,撲朔迷離,神秘莫測,真假莫辨。

為什麼找不著?建文帝藏身之處太隱秘?


建文帝既然活著,為什麼得不到史書的相關明確記載呢?

又為什麼沒有確鑿的藏身之處的相關記載呢?

他究竟藏身何處?

歷史記載,假冒建文帝的情況時有發生,永樂帝卻很難找到可靠的線索!那些所謂的蛛絲馬跡都變成了無數個誘餌和煙霧彈,讓人一頭霧水,不知建文帝所蹤。

他究竟藏身何處?

答案,答案,哪裡尋找?

一代代學者,為解開這個歷史謎團,皓首窮經,傾注了無數心血和熱情,期待儘快解開這個困擾後人數百年的歷史之謎。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叫徐作生的上海學者,發現了建文帝出行的歷史遺蹟,並在其後數年出版了專解中外歷史重大懸案的專著,他的名聲大作,當時學界對其研究進行了肯定,大有蓋棺定論之勢。

原來,徐作生幾十年來,一直以濃厚的興趣,持之以恆地對這個重大歷史之謎傾心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他認為,建文帝“流亡西南”,過程中受到了姚廣孝的保護,歿於永樂21年,長期隱匿並葬於江蘇吳縣“穹隆山”。

而針鋒相對提出質疑的學者張一鳴,卻大舉反擊,認為姚廣孝不可能是保護人,建文帝死亡時間不準確,從而否定了穹窿山的說法。但他在結論中依然強調,“流亡西南說,暫難否定”。

至此,史學界對朱允炆的生死逐漸形成了統一共識,那就是,他逃出了那場殺戮,但去向成謎。這也成了很多影視劇熱衷於創作他去向的話題。從此,結合史書論述,建文帝地道逃生、出家為僧的認識,逐漸佔據了主流觀點。

新的發現,讓本已接近真相的謎團更顯得撲朔迷離。


然而,隨著上個世紀末年,一項重大的歷史迷團的破解,朱允炆的去向有了新的研究突破,證實朱允炆和朱棣是沒有可能見面的。

這項神奇的研究發現不但證實了朱允炆還活著,而且,對他的皇叔朱棣篡位一直耿耿於懷,至死都沒有釋然。這和大明風華的冰釋前嫌,舉重若輕的處理態度截然相反。

這個說法有什麼根據呢?

原來,在我國貴州流傳了六百年之久的紅崖石刻終於破解了朱允炆逃亡之貴州隱居的事實和經過。

在被稱為“紅崖天書”發現珍貴石刻第一現場的貴州一個偏僻的山村,數百年來流傳著一個“寶藏傳說”。

因為此處地處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過去一直把該處石刻和歷史上,三國諸葛亮大破彝人之地聯繫在一起,卻無人能破解這個謎團。

上世紀末期,來自於上海的一個船廠的高級機械工程師林國恩,利用古文字學,結合圖形的象形會意功能,終於解開了朱允炆的“天書”秘密。

通過“天書”的破解,一個驚天秘密被發現。

其一,建文帝自始至終都想恢復他的皇帝寶座。

林國恩認為,建文帝從天書中表達了“決不投降,報仇雪恨”並抗爭到底的決心。

其二,天書表達了建文帝強烈的復仇意識和無可奈何的複雜矛盾心態。

其三,由於天書的過於晦澀難懂,並沒有真正起到喚起人們跟隨他一起復仇的行動。

這或許是建文皇帝意識到,木已成舟,迴天無力,任何企圖,已經無法改變既成事實的無限悲涼和悽苦落寞孤獨的窮途末路的無奈現實。

其四,字裡行間透露出建文帝,渴望重振山河的嚮往之情。


這就是流傳了數百年、曾經無人能識得破的“天書”。

它完全按照“聖旨”格式書寫,從右→左,採用了大小篆體、楷書,金文等多種字體,結合圖畫形式,落款是一個“鮮明的”“允”字。

它已經被業內專家確定為最接近原始的版本,他從古書中複製出來加以研究。

經過九年多的艱苦努力,最終找到了天書表達的本意。

原來,這是朱允炆找人鐫刻寫在紅崖之上、討伐朱棣的一份“討燕檄文+詔書”。

其內容破解如下:

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討金川門破,殺戮屍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服燕魔,作階下囚。

允炆御製




有了這些發現,是不是就證明建文皇帝在貴州呢? 遠不止於此!

還有更令人驚奇的發現。


這裡有個村子叫,思京村!

你沒有聽錯,就是思念京城的意思。這裡的人自稱是從南京遷移來的移民後裔。這難道只是巧合嗎?

那麼,還有比這個發現更神奇的,那就是這裡的人們都喜歡跳一種舞蹈,當地人稱為“地戲”。


地戲什麼樣呢?他們插著護背旗,舞動刀劍,你以為是京劇等傳統戲劇?太像了!而專家考證後證實,這是流傳了近六百年,於明朝初年誕生在“南京”的地方戲曲。

難道南京戲曲長了翅膀飛到了貴州?必定事出有因!沒有這麼巧的!

還有嗎?真的還有?!

專家們在附近還發現了一塊大石碑。碑文的描述讓一切疑問懸念終於浮出水面。


就是這塊大石碑,“石破天驚”,在思京村附近被人發現。上面清楚記錄著“皇太孫建文帝避難此間”等若干文字。

這個證據發現,無疑證實了建文皇帝還活著,證實他躲過了宮中大火,那是掩人耳目的煙幕彈。趁著火災,他躲過眾人耳目逃了出來。

至此,林國恩破解的紅崖天書,和石碑、地戲,自以及村落組成了完整的證據鏈,讓建文帝的歸隱出浮出水面。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迄今人們也還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墳墓。如果能找到,其它關於建文帝隱匿之處的學說都可以“壽終正寢”了。

而那塊石碑或許當初就是設立在建文墓前,數百年間被人為移動到了思京村附近。以至於,再也無法找到建文皇帝的真實墓地了。

而自從林國恩的研究成果發佈後,引起了國內外的極大關注和認同。儘管也出現了些許質疑的聲音,但國家權威部門依然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還為此頒發了證書,權威媒體也進行了大篇幅報道。

林國恩的研究表明,建文帝至死都向往著恢復他的江山,重新坐上皇帝寶座。

而且,他並不敢公開號令天下反燕,畢竟,朱棣的東廠西廠耳目眾多,他唯恐逃之不及,所以,處處提防,處處小心。

在他的恥辱逃亡生涯中,無論是江蘇、湖南、四川、福建等多地都成了他逃亡路上的暫居之地,他也成了一路上的匆匆過客。

這也恰恰印證了國內研究的眾多學說都不能最終蓋棺定論的根本原因。

建文帝的歸隱之處,難道另有玄機?


既然,永樂帝在世和建文帝沒有見過面,那是不是說,明朝皇室和建文帝始終沒有建立聯繫呢?

近年來,在大西北的青海省發現的一座“皇家寺廟”卻又隱含著另一個重要信息。

這個寺廟在當地是藏傳佛寺,名叫瞿曇寺。它的建築結構卻是典型的漢式仿造紫禁城而建,有著“高原小故宮”的美譽。



寺廟主殿隆國殿竟然和故宮的太和廟幾乎一模一樣的仿造。




裡面立著一個木牌子,牌子正面用漢藏梵三種字體寫著“皇帝萬萬歲”五個字,背面的落款是明朝宣德年間,並且是幾個署名太監建立。


更奇怪的是,壁畫上,有個年輕的僧人在誦經,不但有隨從,不遠處還有兵將保護。有研究者認為,這個年輕的僧人就是建文帝!但只是猜測,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

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皇帝朱瞻基於1427年(宣德二年)修建如此豪華的寺院。

此時,距離建文帝1377年出生,相隔了50年。

距離建文帝1402年失蹤,相隔了 25年,建文帝該有50歲了。

偏偏這時候,朝廷仿造故宮修建皇家寺廟,如果說和建文帝沒有關係,簡直又匪夷所思!

史料記載,明朝13個皇帝有7個皇帝為該寺發放勒令,如此大費周章,其中必有隱情。

或許,這裡真是建文皇帝的最終歸隱之處,但因朱棣篡位,其後世不願張揚,秘而不宣罷了!也有人認為,這裡是為明朝國師而建,即便沒有找到建文帝,裡面那塊牌子還是大主持為感念皇帝的恩德而設。

這是不是暗示,宣德皇帝來過此地呢?各位,壁畫上,年輕的僧人,是建文帝還是宣德帝呢?你怎麼看呢?

總之,建文帝居無定所,永樂大帝終其一生也沒有可能找到建文帝,而建文帝一生的夢想依然是恢復江山,重登皇帝寶座,而他們都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卓爾艾米



根據《太宗實錄》和《明史稿》記載,燕王大軍入城後,建文帝確曾縱火焚宮,並且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跟隨自焚者甚眾。

朱棣看到宮中火起,得知朱允炆自焚,遂命人搶救,但終究只在殘垣斷壁中找到朱允炆的屍骨,燕王不勝悲切,撫屍痛哭,還唸叨大侄子咋就誤會自己了,他只是前來“ 清君側 ”支持工作的。

事後,朱棣以帝禮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然後,坊間流言又起,說建文帝朱允炆已經出逃,自焚只是假象而已。並且佐證如下:

一、朱允炆的主簿被關押審訊了十多年,目的就是查找建文帝的下落;

二、鄭和下西洋就是風聞建文帝流落到南洋去了,所以下西洋宣耀國威是假,尋找建文帝是真;

三、崇禎帝要祭奠建文帝時,根本找不到建文帝墳塋,所以建文帝未死,根本就沒有立墓。

《大明風華》便以此懸案作為引子,寫出了一段曲折的宮廷政變、朱棣重會建文帝的故事。不過,我個人觀點,建文帝應該是死於靖難之役了。

首先,關於疑問建文帝焦屍與本人有形體差距的問題,既然是焦屍,早已萎縮,怎麼可能跟真身一致?

其二、朱棣懷疑朱允炆未死確實有可能,因為朱棣原本得位不正,總是惴惴不安,疑神疑鬼,擔心朱允炆出逃留下隱患。

其三、朱棣本來就是沙場征戰了一輩子不信天不應命的人,從他修撰《永樂大典》,建立武功無數可以看出,他只是一個具有雄韜偉略、閒不下來的人,在這樣的人內心中不會把建文帝這樣的失敗對手作為人生目標,耗費國庫巨資命令鄭和下西洋的。

第四、倘若建文帝流落民間,自古不乏立場不同或者鋌而走險的人,這些人必然利用建文帝的身份多少鬧一點動靜,但是事實是從此之後,建文帝再無音訊,半分波瀾不興,只能說明他確實已經燒死。比如清朝的朱三太子的事情,整整折騰了兩三代人,即便是極盛時期的康熙王朝,民間都時有折騰。即使朱允炆自己心灰意冷不想折騰,也架不住有心之人的裹挾前進。



民間傳說,大多都是陰謀獵奇而已,比如楊玉環被譁變將官勒死於馬槐坡,這是鐵的史實,但是民間傳說硬是把她空降到了日本,你信還是不信?


謝金澎


其實,對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二人來說,一把大火後,現任皇帝下落不明,找個燒焦了的屍體安葬一下,然後叔叔順利接班坐龍庭,屬於最理想的結果。不然怎麼個“了斷”都會更加血腥和尷尬。

當年的靖難之役,南京城被攻破,燕王“清君側”的大軍,團團圍住了皇宮。此時,朱棣下令,先停止強攻。

朱棣之所以這樣做,顯然不是怕嚇壞了大侄子,那是因為,考慮到,皇宮裡的朱允炆還建在,若軍隊衝進去生擒了建文帝,將會非常不好收場的。

如果殺掉他,你燕王是以“清君側”為名出師的,聲稱要“清除”的是朱允炆身邊方孝孺一夥,直接殺掉現任皇帝,自己的親侄子,然後自封天子,這不成了明擺著的“奪嫡”和“篡位”了,失仁,失德,又失道,於情於理都說不通,還會遭到各界的鄙視和非議。

那麼,讓他好好活著?這自然更讓朱棣無法接受。無論是朱允炆本人還是他的後代,都屬於巨大禍患。將會嚴重威脅自己和子孫後代的權力延續。

於是,朱棣當年的考慮可能是,先等等,沒準他會自殺呢。要是他選擇了自我了斷,問題就簡單多了。反正皇宮被圍的死死的,插翅也難飛。

然而,飛起來雖然有難度,但也可以打洞走啊。

這就有了廣泛流傳於後世,非常戲劇性的說法——絕境中,少監王鉞告訴他:“太祖皇帝駕崩前,給陛下留下一個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建文帝打開一看,箱子裡邊有三張度牒(和尚的官方身份證明)。

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書信一封,信中寫明瞭地道的入口、逃生路線。

於是,建文帝一行,先放了一把火,趁亂化妝成和尚,通過宮中暗道,成功逃生。

那邊,朱棣找了個燒焦了屍體,跟建文帝的馬皇后的遺體擺在一起,撫屍痛哭了一番。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唸叨大侄子怎麼這麼想不開,真是誤會自己了,叔叔只是來指導協助工作滅“小人”的,不針對自己的親侄子侄媳。

然後,擦乾眼淚,大大方方的坐上了龍庭,年號“永樂”。

結果,這類傳說,給現今的影視娛樂業,提供了大量素材和想象空間。除了當和尚的版本,竟然還有穿越到了現代的演繹,比如《穿越時空的愛戀》,情節的安排上,竟然能讓觀眾感覺,還挺合情合理的。

朱棣與建文見面的情節,大概源於《明朝那些事兒》。朱棣的親信胡濙,用了16年,跑遍大半個中國。最終,在一個漆黑的半夜,老胡拿著今牌,急乎乎的直闖寢宮,跟朱棣很神秘的談了許久。具體說的什麼沒有任何記載,只是談完後,朱棣長出了一口氣,貌似打消了多年的疑慮。

結合一些蛛絲馬跡來分析,要說建文帝藉助地道跑了出來,通過大火消滅了出逃痕跡,也不是沒有可能,但兩人見面的可能性,其實並不大。

關於建文帝宮中自焚而亡的說法,來源於明成祖永樂年間的的官方說辭。正如前文所言,這種結局,朱棣來說,屬於最理想的解決方式。因此,被計入正史,也是情有可原的。

到了後來,清代修編的《明史》,沿用了明朝官方說法,但結尾加了句“或雲不知所終,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畢竟,就算是大火中找到了燒焦的帝后兩具屍體,但所謂的“安葬”儀式,還有建文帝夫婦的墳墓,一直沒有明確記載,這個非常不符合常理。

此外,後人還聯繫了前面說的胡濙揣著御製詔書,以尋訪仙人張三丰為名,遊走於大江南北的活動。很顯然,這屬於陸路偵察建文帝蹤跡的一支;還有大名鼎鼎的“鄭和七下西洋”活動,也帶有海陸尋找建文帝的色彩。

最終,還是胡濙在朱棣晚年的徹夜長談,讓成祖隨即釋然。因此,很大可能是,胡濙將朱允炆已經不在世的消息告訴了朱棣。

但是,這次談話後,過了6個月,朱棣就駕崩了。這麼看,兩人生時見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真沒時間見。更何況,對於皇權異常執著且非常缺乏安全感的朱棣,哪能有那麼好的心態去面對大侄子。

目前,關於建文帝的下落,除了《明史》裡的“自焚說”外,對於逃亡後當了“真和尚”的說法,在本世紀,竟然還被很認真的“考證”了一番,一些古蹟文物,貌似挺能說明問題。

2008年,福建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進行道路施工,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墓塔混搭的古墓,有龍紋圖案,結構奇特。

施工隊員趕緊彙報了當地文物部門。

於是,省、市考古人員趕到現場深入考察。

他們發現,古墓結構複雜,規格很高,有拜亭、舍利塔、地宮,地面上散落有魚形狀魚紋和龍形石脊的構件,古墓陵牆上竟然採用大量龍紋進行裝飾,龍的造型屬於典型的明初樣式。

舍利塔上的一處碑文刻有——“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

也就是說,墓主是一位高僧。

“圓明”有“明朝創始人”之意;“第三代”是跟朱元璋的孫輩,也與朱允炆的身份暗合;“滄海”有天下的隱喻,“珠”暗指“墓主姓朱”。

順藤摸瓜,考古人員又來到了這位滄海珠師傅600多年前的原“工作單位”——蕉城區霍童支提寺。

在寺中,發現了一些皇家遺物,包括了一件帶有龍紋的明代袈裟。

因此,聯繫墓地建成時間和其裝飾,考古界和史學界認為,這位墓主——滄海珠禪師就是建文帝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而且,應該是朱允炆死後多年,在大明皇室的默許,甚至資助下,進行的重新安葬。

目前,這個古墓已經成了福建寧德市的一處受政府扶持的旅遊項目,正在打造“以建文帝為品牌”的一系列相關第三產業,呵呵。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大明風華》中,由於劇情需要,導演、編劇用創作想象力結合部分傳說,將建文帝與朱棣的“見面會”搬上熒屏,不僅增添了文藝作品的藝術感,而且在邏輯上也能自洽,給人感覺好像就是真人真事。然而,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

“靖難之役”中,朱棣帶兵攻入南京城,宮中火光沖天。朱棣在宮中清剿數日,宮人、女官、內官皆被殺害,只有那些建文帝的政敵除外。朱棣最“掛念”的無疑是建文帝,但建文帝究竟何去何從,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建文帝被宮中大火燒死;有說建文帝已經逃之夭夭。

如果建文帝被火燒死,那朱棣可謂高枕無憂,也就沒有見面的機會;如果建文帝活著跑走,那對朱棣的威脅就不小。

據說,南京失守時,建文帝看形勢不妙,想到朱元璋曾經留下的一個盒子,打開一看,發現裡面是度牒和一封信。信的大致內容是,朱元璋早就料到朱棣會謀反,朱允炆不是對手,因而為自己的孫子留下後路,讓他出家當和尚。

於是,建文帝剃了發,帶著幾個隨從悄悄出宮。走到河邊,這時正有一條船在岸邊等候,撐船的是一位道士王升。他對建文帝說,朱元璋託夢,讓他在此等候。建文帝上船後,暫時脫離險境,開始了流亡生活。此時,南京城雖然失陷,但大片河山依舊是建文帝的地盤,他沒打算搶回皇位,卻一走了之,所以,建文帝的逃跑也被稱之為“遜國”。

建文帝一行人,奔波於滇、黔、川、鄂、閩、浙之間,打尖而食,建廟而居,既要躲避官府追查,還要防備盜賊劫掠。

在永樂朝,朱棣一直沒有停止對建文帝的搜查,他派胡濙四處尋找。永樂二十一年,朱棣討伐蒙古,駐紮在宣府。有天夜裡,朱棣已經休息,聽說胡濙從南方回來,馬上起床召見。胡濙報告了建文帝的行蹤,朱棣得知建文帝並無復辟的打算,也就放心了。

隨著朱棣、朱高熾的去世,建文帝的境況有所好轉。到正統五年(1440年)時,建文帝因一個和尚出賣,被逮至京城。

此時,靖難之役已經過去40年,建文帝也遁入空門,對明英宗沒有任何威脅。因此,朝廷對建文帝以禮相待,他被迎入西宮。建文帝入宮後,宮中人都稱他為老佛。後來,他在宮中安享晚年,圓寂後葬於北京西山。建文帝的墓地,既無封土,也無植樹。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在西域、福建、雲南甚至南洋,都流傳著建文帝的傳說,但都沒有確切證據。在明帝王世系中,建文帝也一直沒有正式地位。

不論建文帝當時是否逃走,他跟朱棣的血海深仇已經結下,即使活著,兩人也幾乎沒有見面的可能。

第一,朱棣與建文帝雖是叔侄關係,但在權力鬥爭面前,親情與人性經不住考量。

龍椅只有一把,它是天下排他性最強的神器,誰都想坐上去,但坐上龍椅的人一定會千方百計排斥他人。為了龍椅,手足相殘,親人相互猜忌的案例,在歷史上數不勝數,秦有胡亥誅扶蘇,唐有世民殺建成……

建文帝即使被拉下馬,但他卻是合法皇帝,只要他在世,就是一面旗幟,尤其在朱棣繼位初年,有相當的號召力。朱棣要坐穩皇位,必須將建文帝除之而後快,管你跑到天涯海角還是遁入空門,只要你朱允炆活著,叔叔我的皇位就成色不足。

以朱棣殺伐決斷的個性,以及對帶有建文標籤之人的處置手段來看,朱允炆的行蹤只要被他知道,必然難逃一死。

第二,建文帝不敢。建文帝皇位被搶走,他若活著,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生存。他逃命都來不及,怎麼可能有膽量,再入龍潭虎穴,去見朱棣叔叔?

第三,正史記載上面,建文帝下落不明;民間傳說、野史筆記上,各有各的說法,但都是建文帝雲遊四方。

在不確定建文生死的前提下,朱棣肯定是找過建文帝,甚至傳說連鄭和下西洋都與之相關。如果朱棣真的找到,那些關於建文帝下落的傳說,早就煙消雲散。

秋媚說:當建文帝開始削藩,朱棣準備“清君側”時,叔侄兩就註定了你死我活,即使相見,那也是陰曹地府。建文帝一日下落不明,朱棣心裡就是虛的,誰要他的皇位是篡的呢?


秋媚讀史


電視劇《大明風華》,1402年,朱棣成功攻入南京,

朱允炆在最後時刻,找到了爺爺朱元璋留下的寶貝,

一件和尚服和一把剃刀,假裝和尚,從此消失。

在孫若微和朱瞻基的努力下,叔侄二人,

終於得以相見。

只是換了角色;

一個由燕王變成了皇帝;

一個由皇帝變成了和尚。

朱棣想讓朱允炆回來,並許諾朱允炆讓他做太上皇,

朱允炆卻已經不想再回去,還說朱棣只要能造福蒼生,就算對不起他一人,也沒有關係,

為了表示誠意,朱允炆還把傳國玉璽交給了朱棣,朱允炆讓朱棣安心做皇帝,不要再對之前的事情耿耿於懷。

真實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呢?

讓我們來聽聽當年明月先生是怎麼描述的。

在攻入南京後,朱棣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朱允炆的消失。

為解決這個問題,朱棣想出了一個絕佳的計劃,這個計劃分兩個部分:

首先,向外界宣佈,建文帝已經於宮內自焚,並找到了屍體,那意思就所有建文帝的忠臣們,你們就死了這條心吧。改元為永樂。

其次,派人暗中查訪建文帝的下落,具體的查訪工作由兩個人去做,這個人尋訪的路線也不同,分別是本土和海外。這兩個人的名字,一個叫胡濙,另一個叫鄭和。

胡濙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

胡濙,江蘇常州人,既不是靖難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後,其為人“喜怒不形於色”。當時僅任給事中,沒有任何靠山,可謂人微言輕。在朝中是個不起眼的人物。

但朱棣卻挑中了他,因為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才適合去執行這樣秘密的任務。

無人問津,無人在意,即使出了什麼事也可以聲明此人與已無關,你不去誰去?

永樂五年( 1407),胡濙帶著絕密使命出發了,朱棣照例給了他一個公幹的名義一尋找仙人。 這個名義真是太恰當了,因為仙人本來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但又確實有尋找的價值,一百年找不到也不會有人懷疑。胡濙就此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尋 人。

當然,朱棣和他本人都知道,他要尋找的不是仙人,而是一個死人,至少是一個已經被開出死亡證明的人。

這一去,就找了十六年。

在16年後,用了二十一年(1423)的一個深夜,胡濙拜見了朱棣,告訴了朱棣他所知道的一切。

兩人進行長時間的交談。

至於說什麼,當年明月先生推論如下:

胡濙:我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胡淡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我們最終來到了這個謎團的終點,建文帝對胡濙說過些什麼?

“二十年過去了,我也不想再爭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個人繼續活下去。

我相信,這就是最後的答案,因為只有這樣的答案才能平息這場二十多年的紛爭,才能徹底解脫這兩個人的恐懼。

坐在皇位上的那個,解脫的是精神,藏身民間的那個,解脫的是肉體。

我不會再和你爭了,做一個好皇帝吧。

我不會再尋找你了,當一個老百姓,平靜地活下去吧。

《大明風華》雖然改編了兩人相見,但是對於結局,對於兩人彼此的解脫,釋懷,和當年明月先生是一致的。

以上內容來自當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第二卷,萬國來朝。


湯來湯往


《明代風華》朱棣與建文如果不是皇位的緣故,他們會是親如一家的叔侄,可是皇權的魅力實在太大,讓他們骨肉相殘。憑心而論,朱棣建文帝都沒有錯,朱棣造反是為了自保,畢竟當時他被自己在侄兒逼得沒有任何退路了。建文帝削藩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四叔戰功赫赫,對他是一個致命的威脅,他不得不除之而後快。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以朱棣與建文不約而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前者賭上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來靖難,後者一心一意只為除去那個潛在威脅。老辣的朱棣與稚嫩的建文鬥法,最後學是應了那句話“薑還是老的辣”,即使與四叔開戰,善良的侄子還是傳下不能傷害朱棣的聖旨,正是他的良善之心要了他的命。

朱棣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四子,一直以來秉承其父“要麼不做,要做做絕”的家風,所以在靖難一役中,他並未想過放建文一馬,好在這個可憐的皇帝有上蒼庇佑,成功逃出了皇宮,做了僧人,也算是重操舊業了,畢竟他的皇爺爺年輕的時候也當過和尚。

許是心懷愧疚吧,登基之後永樂皇帝,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撲在國事上,他的政績與父親朱元璋不相上下,憑心而論朱老四的的確確是一個好皇帝。即使成了天下之主,朱棣依然寢食難安,他擔心有一天建文回來奪他的皇位,他害怕到九泉下無法面對父親,所以他派專人去尋找建文的下落。

《明代風華》出現了皇帝朱棣與和尚建文見面重逢的鏡頭,朱老四殺心陡起,女主及時出現罵醒了他。叔侄一別此後就是天涯一方。

歷史中朱棣在去世前,確實得到了建文的線索,他的侄兒找人向四叔傳話,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不想再爭皇位了,他只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希望四叔以天下為念,做個好皇帝。叔侄倆雖然沒有見面,彼此的心結也算解開了,這對於他們二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