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過《沃倫》這部電影的嗎?簡直太血腥了?

千里走單騎33615391


朋友推薦了《沃倫》這部電影並沒說推薦的理由,所以我毫無防備的看了一場大屠殺。影片開頭輕鬆愉悅的婚嫁場面本以為這是一部以愛情為主線的小人物的情感劇。沒想到是這麼厚重的歷史題材。結果觀影的兩個小時巨大的壓抑使我倍感不適……

這部電影我始終沒辦法安靜的全程看完,甚至我都無法用文字去形容影片中畫面的血腥、殘忍。很多關於大屠殺的優秀戰爭影片,不單單還原戰爭的殘酷,而且在敘事、鏡頭、剪輯、演技和配樂上都讓人震撼。相比之下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在影視化技巧上更能讓觀眾接受,同樣是大屠殺題材,《沃倫》這般簡單粗暴的呈現屠殺過程、最大程度的還原歷史真相的方式,如同一把利刀,將歷史的軀體刨開,我只看到血淋淋的慘案現場,和膽戰心驚的屠殺方式。這樣的電影我絕不會看第二遍。不是因為害怕,而是不忍直視。

影片開始於一場盛大的婚禮,這場婚禮是導演意圖交代名族矛盾的背景。在宴會上,烏克蘭人與波蘭人的民族矛盾在暗流湧動。波蘭人對烏克蘭人的語言文化,教育資源,工作分配,軍隊服役等事項上採取歧視政策。

這場婚禮也在波蘭人、烏克蘭人、猶太人最後一次拍攝了大合影後結束,而這時這次合影,也成了三個名族間和平共處時光的最後一抹餘暉。

而女主索菲婭在父親的強迫下,以十一畝土地、兩頭豬、一頭牛、一匹馬的代價嫁給了波蘭族地主鰥夫,最終沒和烏克蘭族的心上人在一起。

1939年,波蘭遭蘇聯、德國的瓜分,軍隊潰敗,國家覆滅。蘇聯人進村後,開始對包括索菲婭的村子在內的波蘭人社會精英進行清洗。索菲婭的丈夫是波蘭族地主,很快就被打了“土豪”,被蘇聯人送上流放西伯利亞的火車,而索菲婭和她們家的孩子被烏克蘭族的初戀情人救出。

伏特加在本片中被提及多次,而索菲婭的初戀情人救她用的伏特加是偷的蘇聯軍官的,很快就被發現並遭槍殺。

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後,很快輪到德國人進村了。開始清除蘇聯殘餘勢力,捕殺猶太人。亂局之中村子裡的普通人也開始趁火打劫猶太人。

這個小村子裡,蘇聯人來了殺波蘭人,德國人來了殺猶太人,在蘇德統治交替的間隙權力出現真空,烏克蘭族和波蘭族開始相互仇殺。

女主索菲婭開始目睹種種暴行,極端組織烏克蘭起義軍這個時候沒有了約束,毫無顧忌的進行無差別的種族大清洗。

剜眼、剝皮、剖腹、剁手、砍頭、分屍、裸體槍決……烏克蘭人在對波蘭人的殘忍屠殺中,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畫面毫無避諱這些殘忍的鏡頭,真實到讓人作嘔。小孩被裹進稻草裡活活燒死的畫面讓人剮心,更殘忍血腥的畫面就不放了。

影片開頭那個甜美的甜蜜的波蘭女孩,在影片結尾形容枯槁,像是一具喪屍。最後,導演給觀眾安排了一個出口。雖然影片已經做出了索菲亞死亡的種種暗示,但還是在最後,讓索菲亞躺在一輛馬車的乾草上,她的孩子倚靠在駕車人身邊,而駕車的,正是她初戀的情人。一家三口人正駛向遙遠的遠方……






Asphyxia


這部電影最大的失敗,就是過於真實,真實到普通人的感官根本無法接受。影片中的暴力、血腥、殺虐,已經殘酷到令人奔潰的程度,更可怕的是它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這更讓人毛骨悚然。

我一直覺得自己對此類片子已經百毒不侵了,可沒想到這部電影竟然讓我產生了生理不適,甚至覺得噁心。

我想能夠與這部電影匹敵的,估計也就前些年一直被封殺解禁封殺解禁的《索多瑪120天》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推薦大家看的原因,但我卻又想寫點什麼,因為這樣一部比驚悚片還讓人驚悚的電影,真的能夠喚起人類對歷史的認知嗎?

影片的背景源自於歷史的真實事件改編——沃倫大屠殺。

對於這場屠殺,我也是因為這部電影才聽說,歷史上講的少之又少。資料少無可厚非,因為那時候戰爭年代所發生的慘案,不知道多少屠殺事件都是沒有記錄的,可能有些人連自己是怎麼死的都清楚。

影片開始於一場盛大的婚禮,這場婚禮是導演意圖交代名族矛盾的背景。在宴會上,牧師和村民就開始談論關於名族的矛盾的言論,指責烏克蘭人過於強調民族主義。而在餐桌上,烏克蘭人則認為波蘭人欺壓烏克蘭人,正在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

這場婚禮也在波蘭人、烏克蘭人、猶太人最後一次拍攝了大合影後結束,而這時這次合影,也成了三個名族間和平共處時光的最後一抹餘暉。





小小咖影視


​電影《沃倫》是2016年發行的一部波蘭電影,電影主要講述了沃倫地區,一個少女從1939年到1945年身邊發生的故事,影片中有許多血腥的場面,但是卻很真實反應了當時大屠殺的情形。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壓抑,除了前面20分鐘大家在慶祝婚禮外,後面緊接著都是不幸。至於電影中的情節以及更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在此不作多討論,下面主要討論一下女主角最後的命運

​很多人看過電影后,都說女主角的命運最後肯定是死亡,但是我覺得不是,一方面,從我的內心來說,我希望女主角可以活下去,女主角的命運實在不幸,但是女主角卻又十分的善良,不幸是因為她的父母為了彩禮,把她嫁給一個年紀大的鰥夫,這是最不幸的,但是女主角選擇了逆來順受。女主真的太善良了,丈夫死後,善待他的兩個孩子,德國入侵的時候,收留那個猶太人一家。遇見受傷的那個鐵路工人,及時提供幫助。女主的善良感動了我,打從心裡,我希望女主可以活下去

​大家看了電影的最後的場面是女主的初戀駕著馬車載著她和他們的孩子,朝邊境線走去,但是女主的初戀早已經死了,所以大家誤以為女主也一起死了,一家人在天國團聚了,但是大家注意到沒有,電影中有個場面,女主昏迷在樹林裡時,初戀男友已經駕著車來接她和孩子,但是畫面一閃,女主拖著疲憊的身軀,她的孩子一步步跟在後面,此時,女主的精神已經麻木了,這種麻木是對這種屠殺行為的麻木,她所有的親人都死在這場屠殺中,父母、丈夫,姐姐一家,以及丈夫的兒子,面對這種情況,女主對自己未來的命運也不知道會怎麼樣,她只能這樣一步步朝遠方走去。所以女主最後是活下去的,至於馬車上的那個她,可以理解為是她麻木的靈魂

​電影中有很多細節還是給人以希望的,有殘酷也有感動,比如女主丈夫的女兒最後被烏克蘭人救起,那個鐵路工人最後從教堂倖存下來,回到家中已經是滿目瘡痍,但是幸運的是活下來了,只要活下來,最後都是有希望團聚。






溫眸影視劇


《沃倫》是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執導的戰爭片,Jacek Braciak、Michalina Labacz、阿爾卡迪烏什·雅庫比克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波蘭一個女孩愛上了一個烏克蘭男孩,父母卻決定讓她嫁給一個波蘭鰥夫,此時二戰正要爆發,她不得不在死神面前末路狂奔的故事

影片講述主要是發生在1943年期間,烏克蘭人在沃倫地區,對波蘭人的殘酷屠殺,根據歷史記載,這次屠殺總共造成了10萬波蘭人被滅絕。儘管烏克蘭和波蘭在歷史上經常發生暴力衝突,為了歷史上給定的沃倫地區和波蘭人牽扯不斷,因為,雖然沃倫這一地區名義上歸烏克蘭人所有,但是這裡卻劇集這大量的波蘭人。

就如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中東地區的衝突一樣,但是烏克蘭和波蘭的這一衝突造成的最終結果,可能卻要血腥殘酷的多。這一殘酷種族大屠殺,在1943年的七月達到頂點,烏克蘭人民放火燒燬了2200個波蘭人的農莊,期間的屠殺直接用斧頭砍殺波蘭民眾,或者用尖刀挑開孕婦的肚子,情況十分慘烈。

影片《沃倫》便是通過一個波蘭少女的視角,目睹了整個大屠殺悲劇的興起和高潮。

本片是以一場波蘭女孩嫁給烏克蘭男孩的婚禮為開頭,就如同著名的越戰影片《獵鹿人》一樣,大篇幅對於婚禮的展現,恰恰就是為了和之後的悲慘屠殺形成對比。然而和《獵鹿人》有鮮明區別的是,即使是在大喜的婚禮現場,也出現了很多暗示民族衝突的話語和畫面。而在婚禮中,作為女主角的波蘭少女索菲亞,本來和自己的姐姐一樣,愛上了一個烏克蘭男孩。但是和她姐姐不同的是,她不僅沒有嫁給那個男孩,還被父親“賣給”了一箇中年的波蘭鰥夫。

這就註定了她即將和姐姐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沃倫這個地區,先是被蘇聯人侵佔,在蘇聯的支持下,波蘭人在沃倫地區擁有統治權,而烏克蘭人則被波蘭人壓迫。而當1939年德國對波蘭發起“閃電戰”之後,波蘭人不僅要受到德國人的統治,在德國的扶持和縱容下,烏克蘭人開始對波蘭人進行復仇。

索菲亞的中年丈夫先是遭到蘇聯人對“富農”的流放政策,在逃回來之後,卻又被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軍隊砍頭。

索菲亞在失去戀人之後,又遭遇喪夫。在遇到一個陌生男子,將其救回家之後,卻又發現他和波蘭的民兵組織有牽扯,日子過得膽戰心驚。

然而最大的災難最終降臨,在宗教的默許,或者說鼓吹下,烏克蘭起義軍通過教堂神父的邪惡宣講,村民最終紛紛拿起斧頭和農具,在沃倫地區施行慘絕人寰的種族大滅絕。

而索菲亞最後也在目睹父親、母親被殘酷殺害,姐姐被直接砍頭後,成為行屍走肉,最終在幻想中走向生命的終點。





鴿子講話了


和《敦刻爾克》的文藝剋制不同,它殘忍、血腥、黑暗、暴力、是一部讓人看了壓抑得難以喘氣的戰爭電影。

這部2016年的波蘭電影,在百科詞條上的介紹只有寥寥幾句,卻斬獲了8.2的豆瓣高分。

它根據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沃倫大屠殺”改編而來。

就像提到“南京大屠殺”,所有中國人民都倍感沉重一樣,“沃倫大屠殺”對於波蘭人民來說,也是難以磨滅的痛苦。

其殘忍程度,與“南京大屠殺”相比有過之無不及,甚至更喪心病狂:剝皮,砍頭,挖眼、分屍…..你能想到的殘酷的手法,在這場屠殺裡幾乎一個都不落下。這還不是最可怕的,令人最毛骨悚然的是,做出這些反人類獸行的人裡面,不乏你曾經的鄰居們,甚至家人。

想象一下,昨天還跟你一起在田裡勞作收割,嬉戲玩耍,聊天談心的鄰居們,突然集合起來聽政治宣傳,第二天就提著農具來殺光你全家。

據說,影片所呈現出來的血腥畫面,只還原了真實歷史的一小部分,甚至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這壓根就不止是一部戰爭片,而是一部比恐怖片還恐怖的恐怖片。

故事開始於一個溫馨的婚禮。

1939年,東歐沃倫地區某村子裡,一戶波蘭家庭的大女兒嫁給了一個帥氣的烏克蘭小夥子人。而小女兒也有了自己的烏克蘭心上人,可父親為了錢和土地,把小女兒嫁給了富裕的波蘭老鰥夫。哪怕她百般不情願,重壓之下也不得不屈服。

影片用20分鐘,刻畫了沃倫地區的風俗人情,也為小女兒的命運做了鋪墊。

然而從第20分鐘以後,影片彷彿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小女兒開始了她悲慘又絕望的一生…….

混居著烏克蘭人、波蘭人、猶太人的沃倫地區,在1939~1944年這短暫的五年中,就經歷了三個無比混亂的時期。

第一個時期:布爾什維克紅色政權席捲了沃倫地區,蘇聯紅軍要把波蘭人統統押送流放。

第二個時期:納粹軍隊佔領波蘭,這次倒黴的是猶太人,遭到洗劫式屠殺。

第三個時期:納粹軍隊撤退後,烏克蘭人意識到要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再接下來臭名昭著的烏克蘭起義軍(UPA)成立,於是曾經的民族融合地區由於戰爭、政治、民族主義宣傳搞起了針對波蘭人民的無差別大屠殺。

如果說前兩個時期的殺戮只是“小打小鬧”,那麼從進入第三時期開始,觀眾看到的就是一副地獄的景象了。

導演甚至不讓血腥畫面一筆帶過,鏡頭就這麼直挺挺地對著被剖開的屍體、滴著血的肚皮、被撕裂的四肢……..

被洗腦的烏克蘭人像惡魔一樣瘋狂抓捕、屠殺波蘭人,甚至連老嫗、婦女、兒童、幾個月大的嬰孩都不放過,他們美其名曰:為自由解放而奮鬥!

作為受害方的波蘭人雖然也奮起反抗,但是無奈人數上差距太大。

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想到曾經一起抵抗蘇聯紅軍、納粹軍隊的兄弟,會有一天突然調轉槍口對準自己。

他們更想不到的是,曾經的鄰居、朋友、甚至夫妻,昨天還在一起把酒言歡,今天卻拿起斧頭要砍掉你的頭。

戰爭一旦開始,從來就不僅僅發生在戰場上,它會鑽進任何一個有人群的地方。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波蘭人、猶太人、烏克蘭人、俄羅斯人混居的普通村莊。

殺戮是因為恨,但有些時候,卻是出於一種盲目瘋狂的愛。

就像烏克蘭民族極端組織在行動之前說的“為了杯子中的水更純淨”,他們愛自己的民族,用仇恨別的民族的方式。

於是,屠殺開始。

戰爭電影,免不了出現各種屍體,各種血腥場面。

《沃倫》中的血腥畫面,呈現方式卻很日常:丈夫的頭顱被裝在平日裡用的水桶裡;小女兒躲在房間裡,旁邊的床上,是兩具開膛破腹,還保持著坐姿的屍體;

而影片後半段,則大量充斥著挖眼、肢解、扒皮、分屍、砍頭等令人不適的鏡頭,心理承受能力不太強的我幾乎每隔半分鐘就要捂一次眼,甚至好幾次壓制不住體內想要嘔吐的感覺…..

然而,視覺上的血腥與暴力,都抵不過對受害者和觀眾精神上的摧殘。

有一個片段:女主角為了躲過士兵的盤查,想盡辦法假裝自己是烏克蘭人。

為了活命,要偽裝成自己民族的仇人,多麼諷刺,又多麼悲哀。

在那一刻,她靈魂裡最溫暖、最明亮的東西,已經被這場泯滅人性的大屠殺,徹底磨滅了。

這個原本甜美可人的波蘭姑娘,成了一具形容枯槁的喪屍。

影片最後,彌留之際,奄奄一息的她,帶著孩子坐上了初戀情人的馬車,一家三口向著遙遠的地方進發……

無論是不是幻想,這大約是波蘭姑娘最奢侈,也最不可能實現的心願了吧。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電影在娛樂大眾的同時,必須擔起某些社會的責任。

《沃倫》之所以把人類最醜惡的一面推到觀眾面,逼你直視,為的也許就是喚醒人性中那些美好稀缺的部分。

世界和平,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如果你不能忍受《沃倫》的殘酷,請記住,它就發生在不是很遙遠的74年前。




西瓜樂橙


你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波蘭戰爭片《沃倫》,記錄了真實發生過的種族大屠殺,畫面血腥,節奏緩慢又很少配樂,一切彷彿永無盡頭,實在恐怖…… 烏克蘭西北部與波蘭交界的沃倫州,是烏克蘭人和波蘭人共同生活的地方。曾經的兩國因邊界問題一直不和,二戰中蘇德大戰造成當地權力真空,趁亂崛起的"烏克蘭起義軍"對當地的波蘭人實施大屠殺,要"淨化烏克蘭",結果造成7~10萬波蘭人死亡,其中大多是婦孺,而這些劊子手都是他們曾經的鄰居,波蘭,烏克蘭以及前蘇聯三個國家間的歷史仇恨我們很難解釋清楚,但這部電影應該很好地還原了屠殺的歷史,整個屠殺過程慘不忍睹,女主角不過是歷史進程中的一粒沙子罷了,隨著電影最後,馬車漸行漸遠,甜蜜的邂逅,樸素的愛情,少女懷春的浪漫被突如其來的戰爭徹底粉碎,丈夫被斬首,情人被爆頭,國家之間的戰爭變成其次,民間的族群仇殺血腥殘忍的匪夷所思。戰爭中,已沒有任何正義、善良,一切都是喪心病狂的模樣。女主好運開掛一般無數次逃過必死之劫,用她的雙眼見證滿世界的人間地獄。看過此片,沒有人不憎恨、害怕戰爭!我們也不知道女主角今後的命運,電影談不上有多血腥,只是很真實的還原了當時悲烈的戰爭場景,慶幸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年代,很值得看的電影,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謝謝!






A趣拍


戰爭電影如果都和真實的事件有所關聯可想而知那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比如《血戰鋼鋸嶺》《拉貝日記》等等,世界上所有的戰爭都殘酷至極,但是能夠展現人性的另一面又是何等的動人。

提起波蘭的電影大家都很陌生,但是發生在這個國家的故事那是說不完的,然而有這樣一部電影《沃倫》則是根據二戰時發生的真實事件“沃倫大屠殺”而改編,故事真實的還原了此事件,場面很是震撼,觀影后的感覺讓人久久無法平靜,就讓小編給大家慢慢敘述吧。

要想看懂本片需要先了解一下二戰期間相關的歷史,沃倫是烏克蘭的一個地名,要知道當時的烏克蘭並沒有建國而是飽受著波蘭的壓迫,而在烏克蘭這邊就有了激進的群眾想要獨立,可是波蘭又不會放棄對沃倫的管制,矛盾凸顯這讓烏克蘭人懷恨在心,於是起義在所難免,但是就在這個地方又生活著猶太人和很多的波蘭人,二次世界大戰打響後德國和蘇聯輪換著侵略這個地方,除了受到德國人的迫害也被蘇聯屠殺,而烏克蘭和波蘭也相互著殘殺。

當電影剛剛拉開序幕時展現的是女主姐姐的結婚儀式,女主一家是波蘭人,而姐夫卻是烏克蘭人,這場婚禮也是很有地方特色載歌載舞,女主也就是在姐姐婚禮上遇見心儀的人,也許愛情就是這樣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根本來不及想太多,兩人當晚就偷吃了禁果。

原本想著女主就這樣也會嫁給烏克蘭的小夥,可是萬事不遂願,父母卻把她嫁給了波蘭人馬切伊做老婆,女主也是萬般無奈的接受了,婚後不久波蘭和蘇聯戰爭開打,馬切伊身為波蘭人被送上戰場,但是膽怯使他做了逃兵跑回家,

然而此時沃倫已是蘇聯控制,馬切伊和女主還有孩子都要被驅逐出去,真正的苦難這個時候才剛剛上線,前男友不忍看著女主被驅逐花了很大代價才把她和孩子贖了回來,可自己卻因為少了一瓶酒而被蘇聯士兵射殺,眼看著丈夫被驅逐,前男友去世,女主只好帶著孩子留在沃倫。

而隨著戰爭的發展德國又佔領了沃倫,他們開始大肆的屠殺猶太人,村民們為了自保紛紛站出來揭發左鄰右舍猶太人的身份,可女主沒有這樣做反而偷偷的收留了一家猶太人,突然有天一個德國軍官想要霸佔女主時候發現了這個秘密,猶太人一家所幸得以逃脫,可想而知這給女主家帶來了滅頂之災,

父親被人用棍棒打死,母親則生病去世,不幸中的萬幸女主的小孩被一個烏克蘭的小朋友給營救出來,戰爭雖然殘酷但還是有一部分的烏克蘭民眾沒有喪失人性,反而會主動的救援女主,這也是本片唯一可以欣慰的地方。在此次事情過去後女主的老公回到了家中,但是他卻帶著殘廢的一隻手和那頹廢的面容回來的,

完全可以理解在他被流放的日子所受的苦難有多大。可回到家中的馬切伊最後等待的是被烏克人極端分子割頭的下場,這樣的人物在本片中跌難起伏的人生是可悲的,一個字“慘”來概括。

馬切伊死了這讓女主面對生活變得更加困難,這個時候波蘭人開始了反抗,然而太渺小了根本沒有起色,反而招致大屠殺的開始。

烏克蘭極端分子在沃倫這塊土地,揮舞著鐮刀和斧頭到處砍殺波蘭人,放火燒燬家園和農莊,當眼中只有仇恨和殺戮的時候,這些都曾是他們的鄰居和朋友,甚至就連小孩也都無可避免,

沃倫到處屍橫遍野,變成了人間地獄。如果認為德國人殺害猶太人是為了民族,蘇聯人殺害波蘭人是利益驅使,那這些極端分子又是為了什麼去殺害左鄰右舍呢?難道就為了口頭上的自由,獨立就可以泯滅良知,瘋狂的屠殺無辜的民眾。

文章寫到這也是最不能平靜的時刻,很多地方太過於血腥無法用言語去描述,女主在僥倖離開後帶著孩子逃跑到姐姐家,可是殺戮並沒有停止,帶來的結局是女主的姐夫殺了自己的親哥哥(極端分子),後來姐夫被殺,姐姐被砍掉了頭顱,這個時候的女主已經舉目無親,拖著疲倦的身體帶著孩子繼續著逃亡生涯,最終在森林裡飢餓讓她徹底倒下,身後不遠處聽見了狼的嚎叫,

影片最後畫面轉變成女主的初戀男友騎著馬車把她和孩子接走,女主躺在馬車上,孩子和男友坐在前排趕著馬車漸行漸遠,其實這都是女主的幻想,預示著只有死亡才能離開沃倫這個人間地獄。

影片真實的還原了沃倫大屠殺前後5年的時間段,本片上映之前曾遭到烏克蘭政府的百般干擾,要求禁止播放,可是對於任何國家都不會忘記屠殺的歷史,然而有些國家竟然想去美化這種反人類的行徑,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就是其中之一,記住歷史才能感受和平的美好,那些沾滿無辜民眾鮮血的劊子手應該要深深的懺悔,但願這世上再無戰爭,從此人性從善的火種將生生不息!








點點電影


它講述的是一段烏克蘭對波蘭進行的種族屠殺的歷史。烏克蘭人在沃倫地區,對波蘭人的殘酷屠殺,根據歷史記載,這次屠殺總共造成了10萬波蘭人被滅絕。

本片在對屠殺行為中的血腥場面展現時,相當觸目驚心,可以說,是一幅人間煉獄圖。通過一個波蘭少女的視角,目睹了整個大屠殺悲劇的興起和高潮。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在營造一種情緒時,總會讓影片的畫面暫時慢下來,促使觀眾體會這種即時的情緒,然而《沃倫》卻不同,它並沒有這種打算。當出現一次死亡悲劇之後,鏡頭立刻跳切到另一個畫面,觀眾的悲傷之感不是在氤氳中累積,而是在連續的體驗切斷後,出現情緒抽空,這才是對大悲情緒的表現方式。影片到最後,甚至沒有絲毫的人性存在,從電影的剪輯語言來看,它也不允許觀眾留有片刻的情緒延遲。

這部電影並不適合所有想要了解這場屠殺事件的觀眾,它最適合的受眾,應該是願意冒著極大的視覺風險,想要了解“人間煉獄”的勇士。


非易信


想象一種場景,平日裡與你相處融洽、和睦友善的鄰居們,有一天突然手持兇器、滿身鮮血的闖入你家,叫囂著要把你殺死,燒掉你的房子。當你被五花大綁押到屋外,發現周圍已經是屍橫遍野、火光沖天,會不會頓時感覺身處地獄之中?

這樣的場景,在人類的歷史中十分常見,尤其是戰爭年代。

最近有一部波蘭電影《沃倫》,就把這種地獄場景血淋淋的展現在觀眾面前。

在介紹劇情之前,給大家緩衝一下。橫屍遍野,滿地的屍體。也許用更準確的說法——被折磨撕裂後的殘肉。

豆瓣評分8.3。但你能想象,這般殘忍,好似人間地獄一般的慘狀,全部都是真實記載在案的。這個場景是歷史真實事件的還原。這雖然不是一部恐怖片,卻比任何恐怖片都恐怖。

《沃倫》是首部講述二戰期間“沃倫大屠殺”的電影,它的另一個名字是《Hatred》(仇恨)。

沃倫是一個地名,位於烏克蘭西北部。二戰前它在波蘭的統治之下,這裡70%的人口是烏克蘭人,信奉東正教;16%是波蘭人,信奉天主教;10%是猶太人,信奉猶太教;剩下的是少量俄羅斯人和其他族裔。

故事開始於1939年在東歐Volhynia地區某村子裡舉行的一場歡快的婚禮。一戶波蘭家庭的大女兒嫁給了烏克蘭人。小女兒Zosia也有了自己的烏克蘭心上人,可父親為了錢和土地,把小女兒嫁給了富裕的波蘭老鰥夫。

宴會雖然表面上其樂融融,但民族矛盾已經初露端倪。牧師證婚前大談了一段民族言論,指責烏克蘭人過於強調民族主義。餐桌上,烏克蘭人則認為波蘭人欺壓烏克蘭人,正在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

索菲亞姐姐的這場婚禮,是影片中波蘭人、烏克蘭人、猶太人最後一次能夠一起享受美酒與快樂的場景,大合影之後,整個世界都顛倒了。

如果你熟悉二戰歷史,就知道波蘭是個多麼倒黴的國家。戰爭一開始,波蘭馬上就被德國與蘇聯瓜分,戰爭期間,波蘭淪為德國與蘇聯的戰場,雙方勢力在這一地區反覆爭奪。

作為弱小的民族,無論是烏克蘭人、波蘭人還是猶太人,都要夾在德國和蘇聯這兩大勢力之間,小心翼翼的過日子。

首先佔了沃倫的是蘇聯人,蘇聯士兵搶走了索菲亞家的老母雞,他們敢怒不敢言,當地人(主要是烏克蘭人)還準備好麵包和伏特加歡迎蘇聯軍隊。

在蘇軍、納粹的炮火前,作為一名普通農婦,她毫無反抗之力。不管來自什麼陣營,他們都覬覦她的美貌與糧食。被強姦、被偷盜的恐懼終日縈繞心頭。

但地獄之門才剛打開。在這場大屠殺中,只能拼命逃亡。她一開始躲在家中牛棚的屋頂。但是烏克蘭起義軍卻放火燒了他們的家,火勢兇猛,她抱著年幼的兒子躲在水裡。

家沒了,想去找附近的村莊討口吃的。卻發現屍橫遍野,人都死了。想去井裡打口水喝,卻發現都是嬰兒的死屍。找樹木草叢遮身,但殺紅了眼的烏克蘭起義軍隨處皆是,拿著刀斧如嗜血的惡魔到處尋找殺戮的獵物。

在這場地獄逃亡裡,她見證了最可怕的人類暴行。而導演選擇用最冷酷直接的方式把它們一一都呈現在觀眾面前。亂世之中,人不如狗。因為飢餓,村子裡盜賊猖獗。索菲亞的丈夫在穀倉砍掉了偷雞賊的一隻手,第二天就被對方報復,丈夫的腦袋被砍下送到索菲亞的面前。

與此同時,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他們甚至不給猶太人留一件衣服,所有人都要脫光了被機槍掃射,然後被就地掩埋。

影片對屠殺場景的描寫非常露骨,但在部分畫面又刻意使用了遠鏡頭,減少了血腥程度。不過這也告訴了觀眾,真實發生的事情遠比電影畫面更加殘忍......






火狼觀影


《沃倫》是沃吉西奇·斯瑪佐斯基執導的戰爭片,Jacek Braciak、Michalina Labacz、阿爾卡迪烏什·雅庫比克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波蘭一個女孩愛上了一個烏克蘭男孩,父母卻決定讓她嫁給一個波蘭鰥夫,此時二戰正要爆發,她不得不在死神面前末路狂奔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