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親人之間的最大羈絆,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很多時候母子關係處理的與否得當,直接影響了下一代的幸福指數。如果細數生活中母子間的關係種類,以下幾種似乎較為常見。


如同朋友一樣,可以談天說地,儘管隔著一代人的價值觀,卻也能和睦融洽;


以輩分為主導,母親之言,兒子聽從,不忤逆不反抗,有著很明確的等級觀念;


亦或是,有些各自為政,各說各有理,以自己為主導,遵從自己的心意。


......


有沒有哪種是值得認可被推崇的相處方式?或者說還有沒有更妥當的相處方式?今天鵬鵬希望通過藉著對《囧媽》這部電影中母子關係的剖析,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囧媽》:親人之間的最大羈絆,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囧媽》是徐崢自導自演的“囧系列”第三部電影,故事場景發生在一輛由北京通往遙遠莫斯科的長途列車上,在那場為期6天的旅行中,在那個濃縮的社會小劇場中,我們見證了一個媽寶男的蛻變,一次兩代人衝突關係的消融,更見證了一對母子親情的強大羈絆,那是比血緣更為珍貴的靈魂感情。


屢屢和爸媽吵架的苦惱,你可曾擁有


也許是從青春的叛逆開始,也許是從接觸到父母未曾告訴過的新鮮事物開始,孩子與父母的不合與爭執就初見端倪。


酷愛踢球運動,卻被母親視為不學無術,轉而告誡要多看書寫字。偷偷早戀約會,被發現又是一頓訓斥打罵。再大一點,高考專業報考,又被阻撓。再到工作對象,又是一番所謂的審核指導。


很多父母以過來人的姿態,強行讓孩子朝著設定的方向成長,呈現一種控制與被控制的不利狀態。太多的管束與枷鎖,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品格的形成,甚至會直接影響他以後對自己下一代的教育方式。


於是從小到大,這樣充滿爭執與爭吵的家庭不在少數。在某高校對95後親子關係的調查報告中顯示,99%的孩子遇到問題選擇與網友溝通,只有1%的孩子選擇與父母訴說,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足見父母與孩子代溝之深遠超想象,而這正是大部分中國家庭關係的現狀。

《囧媽》:親人之間的最大羈絆,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在電影《囧媽》中,囧媽盧小花與兒子徐伊萬就是如此情況,互不溝通,互不理解,與妻子張璐離婚也對母親做了隱瞞。


自徐伊萬出生母親開始就為他徹底安排一切,從來不詢問兒子意見,總以自己的觀念強加,事事操心,事事不放心。即便在伊萬成家後還屢屢追問他們的婚姻情況,怎麼還不要孩子等等,而這些都是兩個人在這趟列車上衝突爆發的最大導火索。


一方面徐伊萬是一個媽寶男,深深陷於這安排好的一切;一方面他又渴望突破這種限制,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用他自己的話說,每次與與母親在一起,必會爭吵,越吵越惡化,最後以賭氣沉默收尾。


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選擇,唯獨自己的父母無法選擇;世界上許多事情都可以躲避,唯獨自己的親情無法躲避。”


因為互相有愛,才會付出關懷。因為愛的過於強烈,愛的不懂方法,才會引發矛盾與爭吵。在無法躲避的親情面前,我們苦惱,我們也渴望走入對方的內心,去感同身受對方的想法,去接納這段關係的一切,但很多時候還未開始就已結束。


傾聽與尊重對方,才能遠離情感勒索


馬克斯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


自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不應當讓思想被禁錮,讓心靈綁上枷鎖。母子相處更應當互相尊重,換位思考,放下曾經的互動中給對方的“創傷”,內在的淤結才會慢慢解開。


徐伊萬自小被母親影響頗深,面對崩湧而來,毫無章法的母愛,他努力抵抗,卻又無功而返,甚至在不知不覺被複刻腦海,重複母親的做法。諸如片中他對袁泉飾演的妻子的張璐的思維控制,正是導致兩個人關係不可調節,分崩離析的緣由。


在張璐飛美國之前與伊萬告別,伊萬說讓她將家裡的檯燈拿走時,張璐就明確表達出,她並不喜歡這個檯燈,從檯燈買進家的第一天起,她就覺得這個檯燈長的很做作。

《囧媽》:親人之間的最大羈絆,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你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改做什麼,你全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如此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


徐伊萬這種對妻子張璐的情感控制簡直跟母親一模一樣,這種連自己都沒意識到的情感掌控,在自己那個傻里傻氣的兄弟郭貼身上就更為明顯了。


著名的詩人、演說家喬治.赫伯特說過:“一個好的媽媽抵得上一百個學校的老師”,以囧媽盧小花來說,儘管兒子伊萬排斥、討厭她的思想,卻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了自己的母親。母親的強勢在伊萬的身上留下的深深的烙印。

《囧媽》:親人之間的最大羈絆,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在12年的熱播日劇《LEGAL HIGH》第一季中,有一個案例便是,童星安永芽衣申請終止母親的監護權。法庭上律師李狗嗨辯稱,因為母親芽衣因為自己的演員夢受挫,於是便將自己遺憾託付到了女兒身上。於是芽衣從小就失去了一個普通孩子該有的童年生活,只有演戲演戲再演戲,這種思維控制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多麼的不利,她有真正瞭解過孩子的真實想法,問過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歡演戲呢?與此同時母親的戲精表現在孩子身上也體現的如出一轍...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內化”,意思是說當嬰兒微笑時,母親如果也能報之以微笑,給予積極的回應,隨著孩子的成長,母親的溫暖印象就會印刻在孩子的腦海中。反之如果母親無視孩子的需求,給予冷漠的回應,則就無法內化,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心理上的焦慮感,形成一種“假自我”狀態。

《囧媽》:親人之間的最大羈絆,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片中,盧小花對伊萬的控制不僅是一種心理上的“內化”與情感上的控制,往更深了說更是一種情感勒索。不僅忽略兒子的自我主見,還用自以為是的母愛勒索住孩子,從上一代到下一代,循環反覆。美國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在她名為《情感勒索》的書中,就闡述了情感勒索這種以愛為名的操控遊戲。


書中闡述,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被自己最親切的人以關懷與體貼的方式來情感勒索。為何叫它情感勒索,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堅持,但對方拋過來的要求是不符規則的,接受它,會十分糟糕,拒絕它,就會受到指責。


因此作為一個稱職的母親,要做到的不是勒索,而是積極傾聽後的給予,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用自己的理想去灌輸教導。


也許一時忍讓是疼痛的,但還是請停下來,冷靜思考,大聲對對方說出那句“請尊重我”。


家庭教育的真諦,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羅素說“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徐伊萬與盧小花之間如果多一些理解與關愛,又怎會走到如此劍拔弩張的地步呢!

《囧媽》:親人之間的最大羈絆,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在六天的旅程中,多次矛盾的衝撞,徐伊萬無法理解母親什麼都管,盧小花無法理解兒子不接受自己的安排。直到遇到美麗的俄羅斯少女娜塔莎的出現,與她一起嘗試扔戒指,嘗試開始新人生開始。伊萬終於鼓起勇氣對母親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他不想一直被管束,他早就受不了這樣的捆綁,他歇斯底里的吶喊與爆發,是這麼多年來一次最有利的真情流露。


有多人一直被以愛的名義過著自己不想要的人生,又有多少人更以愛的名字覺得對方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因為愛,大家都沒錯,又因為愛,大家又都錯了很多。


在一個家庭當中,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的一生,但襁褓終有長大獨立的一天。等孩子走上社會,結婚生子,他們也會有自己家庭,他們也要教育孩子,到時候他們又該如何做好教育呢。


在一個家庭當中,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他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家長的一切,但父母終有老去的一天,他們終有無法照顧孩子的一天。這個時候更應當瞭解父母的真實願望幫他們完成自己的心願,而不是讓擠壓的矛盾一直停留,做兩個血緣之外的陌生人。


早早的去理解雙方,放下既往母子、母女的傷害,學會投降、接納雙方的一切,包括缺點,最大程度的給這段關係鬆綁,創造自由、彈性的相處空間。

《囧媽》:親人之間的最大羈絆,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正如自傳體著作《親愛的安德里》中描述的母子狀態一樣,相差30歲的兩代人龍應臺與母親安德烈,中間橫隔著中西文化的差距,卻做到了從愛情、友情、生活、品味等方面的無話不談。他們平等的交流,毫無障礙的溝通。三年的通信時間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入書的30多封書信,感動無數備受親子之間隔閡與矛盾困擾的人們。

《囧媽》:親人之間的最大羈絆,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在劉燁早期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也講述了一個感人的父子故事,從小與父親聚少離多的兒子並不理解父親的工作,兩個人如同陌生人一樣。在父親退休前夕,兒子接過父親的郵差工作,在走過那條父親走過上千次的土路上,他明白了父親為何這麼受尊敬,明白這份工作的甘苦,更明白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父子的隔閡也逐漸化去,更堅定了兒子繼承郵差工作的決心。

《囧媽》:親人之間的最大羈絆,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在《囧媽》的高潮,巨大爭執過後,母親盧小花與兒子徐伊萬都渾然頓悟,促膝長談,化解心結。在樹林中這對母子與熊的搏鬥中,二人都甘願犧牲自己以救助對方,有了這樣的羈絆,還有什麼矛盾是不能解決的呢?

《囧媽》:親人之間的最大羈絆,逃不開的理解與關愛

片尾母親盧小花走上紅場大劇院高聲吟唱的一刻,母親如了願,贏得掌聲歡呼,兒子為他自豪,皆大歡喜的結局,完美收官,等待他們的將是暖心的和諧與美滿。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精神寄託,何必要將自己的強加於人,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事,只要換個角度,換個態度,積極的去看待,結局也會截然不同。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感困擾,不妨這樣試試!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