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範浩民是被孝莊勸降嗎?有何依據?

用戶9241559925813


首先我們要明確歷史上是沒有“範浩民”這個人的,估計題主是觀看了電視劇《大清風雲》後提出的問題。

《大清風雲》裡塑造了範浩民、範浩正兩兄弟,個人認為劇中這兄弟倆的原型其實都是洪承疇,洪承疇投降以後,明朝不知道他已經變節,崇禎聞之大震,輟朝特賜祭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說洪承疇降清了,京城大譁。範浩民代表的是以身殉國的洪承疇,範浩正則代表是降清的洪承疇。

關於莊妃勸降洪承疇最早出自《清史演義》,第十回裡關於洪承疇降清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原來洪承疇人本剛正,只是有樁好色的奇癖。這日正幽在別室,他是立意待死,毫無他念,到了巳牌,紅日滿窗,幾明室淨。聽門外叮噹一聲,開去了鎖,半扉漸闢,進來了一個青年美婦,嫋嫋婷婷地走近前來,頓覺一種異香撲入鼻中。承疇不由的抬頭一望,但見這美婦真是絕色,髻雲高擁,鬟鳳低垂,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風楊柳,更有一雙纖纖玉手,豐若有餘,柔若無骨,手中捧著一把玉壺,映著柔荑,格外潔白。承疇暗訝不已,正是胡思亂想,那美婦櫻口半開,瓠犀微啟,輕輕的呼出“將軍”二字。

姚雪垠所著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也有類似的一段描述。

當然實際上洪承疇投降與莊妃無關,但是香豔的橋段誰不喜歡看呢?

不過,降清的洪承疇永遠也想不到,乾隆年間朝廷編撰《清史列傳》,乾隆認為︰洪承疇大節有虧,列為貳臣!但是,同時又認為他是有功於清廷,所以,列為貳臣甲等。

歷史就是這麼的諷刺!


裝腔小組


範浩民是虛構的人物,從官職上分析人物原型應該是洪承籌。

洪承疇在剛剛被俘的時候,表現出了英勇就義的姿態。皇太極特派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皇太極內心想知道洪承疇是否真的要一死殉國。范文程見到洪承疇後,兩人原來都是明朝官員,彼此相熟,不提招降之事,只談古論今,范文程就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不動聲色,過了一會,起身告辭出來了。 范文程急忙回奏太宗皇太極說:“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這話是說,洪承疇對自己衣服有點塵土尚且愛惜不已,何況生命了。可見范文程識人之相入木三分啊! 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的計謀,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極親往洪承疇住處,據《清史稿·洪承疇傳》記載,皇太極解貂裘而與之服,徐曰:“先生得無冷乎?”洪茫然,視太宗良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頭請降。太宗大悅,即日賞齎無算,陳百戲作賀。 諸將皆不悅曰:“洪承疇僅一羈囚,何待之重乎?”太宗曰:“吾儕所以櫛風沐雨者,究竟欲何為乎?”眾曰:“欲得中原耳。”太宗笑曰:“譬之行者,君等皆瞽目,今得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眾乃服。(大意是:我們殺來殺去,不就是入主中原嗎?到了中原你們都是瞎子,現在洪承疇就是我們的帶路人)

孝莊太后會蒙語也會滿語,漢語也會,但是不太好。孝莊的母語是一種相對其他方言的蒙語, 語音更接近滿語、滿語藉詞也相對較多的 蒙古語科爾沁方言。她會滿語,但是具體水平難以定論。在當時那個年代,科爾沁蒙古中會說滿語的,或是女真人中會說蒙語的 都不在少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科爾沁蒙古是直接與後金女真政權接壤的。




木七郎


範浩民就是滿清第一漢臣範仁寬,河北青龍鎮人,和王承恩從小一起長大,後被禮親王代善擄掠,成了代善的家奴,後又因才華橫溢,博古通今又寫得一手好字,為代善所賞識,成為代善的包衣,後被代善推薦給了黃臺吉,成為滿清朝廷駕下第一漢臣,最後黃臺吉攻入北京城下,為勸和被崇禎所殺。總的來說範仁寬的所做所為也不能說全為了滿清,歷史有些事情細節上我覺得真的沒有辦法解釋的特別詳細。


老爺子愛歷史


范文程生於1597年,年長孝莊16歲。太宗在世時,孝莊不可能鍾情范文程。太宗死後,孝莊要扶持年幼的兒子順治帝,會倚重太宗的忠臣范文程,少不了明裡暗裡的往來,但絕不敢有情愛之事,一旦被滿洲勳貴抓住了把柄,那麼她與范文程的性命、順治帝的皇位不保。值得注意的時,范文程是漢人,先為正紅旗漢軍,後因碩託謀立多爾袞事件而劃入鑲黃旗,此後出現了豫親王多鐸要強佔范文程老妻一事,鬧得滿朝震動。寡居的孝莊更不會愛上一個作為有婦之夫的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