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大“器”磅礴

泱泱華夏、大“器”磅礴

有一種材料,人類文明中的一個時代以它命名。以它製作的器物,是王權與國威的象徵。它被製成食器,用以烹煮魚、肉或盛放黍,稷;它被製成樂器,軍隊用其傳播號令,宮廷用其演奏雅樂;它被製成兵器,尖峰直刃、所向披靡;這種材質製成的器物按一定的規則排列組合,被應用於貴族們的祭祀和隨葬中,是嫡庶尊卑的體現。

這種材料叫青銅(在純銅中加入錫或鉛),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在青銅製器巔峰的商周時期,以青銅製成的青銅器被用於方方面面,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穿越千年,在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青銅器大氣古樸的造型、精美神秘的紋飾依然令人傾倒,人們給它“國寶”的禮遇,將它陳列在透亮的展櫃中,且聽它“訴說”曾經的故事......



1

利簋——武王徵商簋

故事還得從周武王說起。

周部落在歷代首領的領導下,勢力日漸強盛,到周文王姬昌時期,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此時國都為豐都(今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灃河西岸),但是他並未能實現推翻殷商的宏願就病逝了。文王死後,一代明主武王姬發即位,公元前1046年,他率兵從豐都(西安市戶縣)出發,會其他各路諸侯於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這次會師正式揭開了武王伐紂的序幕。隨後大軍一路東進,勢如破竹,很快抵達牧野(今河南省新鄉市汲縣附近)。牧野之戰,血流漂杵,商紂王(帝辛)見大勢己去,返回朝歌zhāo gē今河南省鶴壁市市區南部淇河邊),登上鹿臺自焚而亡,成湯六百年基業一夕傾覆。因為周部落在古公亶父

時遷居於周原,武王滅商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朝立。周武王在灃河東岸又建鎬京,豐鎬二京隔水相望,有橋相連,並稱豐鎬城,即宗周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如此精彩的戰爭如果只能通過古文獻的記載流傳下來那將太遺憾了!幸好,三千多年前有個叫“利”的男子,他追隨英氣勃發的武王參加了此次戰爭,並在戰爭勝利後受到了獎賞,他鑄造了一件“簋”以記錄此次功績並告慰祖先,這件青銅器記錄了“武王徵商”這一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利簋腹內底鑄銘文4行33字如下: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佔領了朝歌。在第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論功行賞,賜給右史利許多銅、錫等金屬,右史利用其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 。

泱泱華夏、大“器”磅礴


西周早期

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

何尊——何以為尊,宅茲中國

歷史上黃河總是氾濫,兩岸百姓苦不堪言,面對滔滔洪水,從其父鯀(gǔn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大業。在治水成功之後,他又集九州之銅鑄造了九鼎,上刻九州風土人情。禹傳位於其子,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夏,而這九鼎也被作為國家的象徵,擁有九鼎就相當於擁有九州,坐擁天下。沿著歷史的車轍,商部落的首領

鳴條之戰中打敗了夏朝暴君,建立了第二個家天下的王朝——商,於是九鼎也被商王朝作為國之重器供於廟堂之上。歷史證明歷史終將重演,牧野之戰 中周武王擊敗商紂王,九鼎因而歸周,武王意將九鼎運往都城豐鎬,然而國之重器到了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卻怎麼拉也拉不動。武王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只得將九鼎置放於此地。然而“遷都洛邑”的戰略規劃未等到實施,武王就不幸病故了。

公元前1039年4月的一天,年輕的周成王姬誦對逝去的父親武王姬發進行祭奠,因為他完成了先父的一項重要的政治舉措——營造洛邑(成周),定鼎中原。隨後,周成王對宗族中的男子“”進行了訓誥並賞賜了他貝幣三十朋(朋:數量單位),因此鑄造了一件尊作為紀念。何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如下:

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成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泱泱華夏、大“器”磅礴

圖片攝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何尊

西周早期

1963年出土於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

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宅茲中國,自茲乂(yì)民”這是周武王非常霸氣的一句宣言:我要以此地(洛邑)作為天下中心,從這裡治理民眾,這也是“中”“國”兩個字第一次以一個詞的形式出現在歷史上。金文上的“中”、“國”二字非常形象地告訴我們什麼叫“中國”。

泱泱華夏、大“器”磅礴

圖片攝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長方形的部落裡插上高高的旗杆,四面旗幟隨著朔風獵獵飄蕩,插著旗幟的地方就表示“中”;部落的前後圍繞著護城河,部落的東方(右邊)是一個的圖案,象徵著軍隊,商周時期部落的周圍沒有圍牆,所以金文(鐘鼎文)的“國”字沒有外框,像不像?→


3

亻朕(yìng) 匜(yí)——中國最早的青銅法典


從夏朝到春秋時期是中國的奴隸制社會,這個時期有著非常嚴苛的等級觀念。周朝立國後,周公旦制《周禮》其本質也是為了維護分封宗法制。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有這樣的觀點:“

何謂禮?紀綱是也。......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意思是:什麼是禮教?就是法紀。......天子統率三公,三公督率諸侯國君,諸侯國君制卿、大夫官員,卿、大夫官員又統治士人百姓。權貴支配賤民,賤民服從權貴。上層指揮下層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動,樹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葉;下層服侍上層就好像人的四肢衛護心腹,樹木的枝和葉遮護根和幹,這樣才能上下層互相保護,從而使國家得到長治久安。所以說,天子的職責沒有比維護禮制更重要的了。

在等級觀念如此嚴苛的奴隸制社會,以下犯上絕對是重罪,然而如果歷史的長河中沒有浪花,那麼歷史必將是一潭乏味的死水。故事發生在2800年前的一天......

牧牛(管理祭祀中“六牲”的中下級官職,不是人名)與亻朕(yìng)(人名,其官職為“師”)因為五個奴隸的歸屬提起訴訟,

伯揚父(法官)認為其“誣告”上司(牧牛這一官職低於),命其返還五名奴隸並起新誓不再為此事提起訴訟。牧牛是否誣告上司並不清楚,但是其敗訴的原因竟然是:“汝敢以乃師訟!”(你竟然敢告你的上級言下之意是下級官員與上司爭訟本身就是違法的。周朝實行以宗法等級為基礎的分封制,牧牛與亻朕爭訟,大致相當於“士”與“卿”爭訟,以下犯上自然要嚴懲不怠了。這件事的經過被亻朕鑄在了匜上(匜,貴族洗手要用匜澆水,相當於今天的水瓢)。銘文大意如下:三月甲申日,周王在京師上宮,伯揚父(法官)當週王的面宣佈對牧牛的判決說道:“牧牛,你之前任職時竟敢和你的上司亻朕爭訟,違背自己曾經立下的誓言。今天你必須重新立誓。現在五人均已到庭,你應當還亻朕五名奴隸以示和好。依你罪,我本應鞭打你一千下,施以墨刑;但現在我大赦你,免去你的五百鞭,另外五百鞭,改罰金三百鍰。”之後又命牧牛立誓:“從今以後我不再和你(亻朕
)爭訟,以各種大小事擾亂你。”伯揚父對牧牛說:“如果你的長官再控告你,就鞭打你一千並施以墨刑。”牧牛立誓。伯揚父將這一判決告訴兩個官吏令他們登記在冊,牧牛立誓、繳納罰金。亻朕勝訴後,用得來的銅做了這件水器,用來紀念此事。這些金文,對斷獄量刑、加減等都有所規定,可見伯揚父判詞是有所依據的,說明了西周的法律制度已相當完備。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與禮相輔相成保證了西周社會政令實施的暢通性。

泱泱華夏、大“器”磅礴

圖片攝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青銅器的故事講完了,事實上青銅器的故事是講不完的。來到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面對展櫃中的這些歷史文物,曾經的殺伐、祭祀,血雨腥風、驚心動魄的一幕幕彷彿就在眼前。先輩們的智慧令人驚歎,我們總說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然而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對於我們下一代而言,歷史悠久與文化燦爛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兩個成語,所以有空請多到博物館走走,如果沒有時間也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與YI的博物館時光,你想了解的,這裡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