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無鱗魚少吃,有啥科學依據?

手機用戶50828635188


當然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魚有沒有鱗,有什麼樣的鱗,是魚在進化過程中對魚所處的生態位和生活環境的一種適應性的體現,而跟魚能不能吃,有沒有毒和好不好吃都沒有關係。此外,少吃本身就是一個不嚴謹科學的詞彙,說有毒就應該完全不能吃,說不好吃那得跟個人口味有關,說不定有的人愛吃這口味呢,說少吃那就是還是能吃,能吃多少卻說不上來。而且,很多人概念中的無鱗魚是指沒有典型鱗的魚,很多實際上都是有鱗魚,只是魚鱗細小,不易被發現而已。

魚有鱗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給身體提供外部保護。堅硬、結實、光滑的鱗片可以防止珊瑚等尖銳物體的傷害,還可以保護魚類免受食肉動物鋒利牙齒的傷害;鱗片重疊在一起,這不僅保護了魚,而且改善流體動力學,使魚的游泳動作更靈活。大多數魚類都有鱗片,這是進化賦予它們的一種保護形式,豪豬魚還能將它的鱗片豎立來抵禦捕食者,鯊魚的鱗片像牙齒一樣尖銳。

魚鱗不是魚防禦寄生蟲和細菌的唯一手段,沒有鱗片的魚通常有其他的防禦機制,如粘液塗層或堅韌的皮革皮膚。許多魚缺少魚鱗可以讓它們在急轉彎和在礁石上滑行時更加靈活自如,而不必冒刮掉魚鱗和染上疾病的風險。

有人提出無鱗魚的膽固醇高,但事實上,與牛羊豬肉類或雞蛋相比,幾乎所有魚類的膽固醇含量都相對較低,而且是一些能夠改善心臟健康的必需脂肪酸的健康來源,許多魚類含有omega-3脂肪酸,可以降低血壓,減緩動脈壁上斑塊的沉積。貝類如貽貝、螃蟹、蝦和牡蠣是膽固醇最高的海鮮,但即使是這些食物也比某些肉類的膽固醇含量低,而且更健康。


科學閏土


確實有一定科學依據的,是指少部分的少吃,不是指全部的,下來聊聊。

1,黃鱔:



黃鱔不僅口感味道好,還含有大量豐富的卵磷脂和DHA,有良好的補腦作用。還可以幫助我們清熱、解毒、祛風、消腫、潤腸、止等,但是又有多個禁忌,1 )不吃死黃鱔 死的會分解出有毒的組氨,吃了會中毒。2)沒熟透的黃鱔,沒煮熟的黃鱔體內多含囊蚴,囊蚴消化後尾蚴進入體內,半月後出現出現發燒、厭食、全身睏乏無力等症狀,而且還會在頸部、腹部皮下、腑部等部位出現節狀的疙瘩,而且這些疙瘩還會移動,這時候只能手術取出, 3)病症的人,發燒和拉肚子的吃了會加重病情。4)消化不良,吃太多會引起消化不良。


2,泥鰍:



一般情況是可以吃泥鰍的,但泥鰍屬於涼性,孕婦最好不要食用。並且泥鰍含尿酸多,且易被吸收。我們知道風溼病,痛風就是尿酸惹得禍。泥鰍也屬於海鮮中容易過敏的一種,過敏的人吃了會引起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很嚴重的。

3,娃娃魚:



首先野生的是保護動物,但家養的是可以吃的,娃娃魚被譽為“水中人參”,含優質蛋白質,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6種佔了總的42.77 %。但是娃娃魚的品質好點的價格比較貴,營養雖好,但錢包也要吃的消哦。

4,其他無鱗魚:

其他的有金槍魚、鮐鮁魚、馬條魚、竹莢魚、魷魚、沙丁魚等。這些和有鱗魚的營養價值無異。但是由於膽固醇含量高,尤其老年人,否則會膽固醇高呦。再就是屬於中醫上的發物,容易上火的。最後就是容易過敏。

綜合來說,常見的幾種食用不當會引起不良反應,大多的主要怕過敏和上火,所以肉雖然好吃,但要有度。


90後聊基因


因為從小居住在海邊,所以各種海魚可以說是經常吃、天天見的。不論淡水魚還是海水魚,如果按魚鱗來分類的話,基本就是兩大類:一,有鱗魚。二,無鱗魚。

從小到大有這麼個講究,要是身體發熱尤其是皮膚髮炎和過敏的時候,都會被囑託不要食用無鱗魚,因為無鱗魚屬於“發物”。一般去看中醫的時候,也大多會如此囑託,但是其中有何依據,倒是“莫衷一是”沒有人給解釋清楚,只是一句“發物”就給打發了!

有人說無磷魚要少吃的原因

  1. 無磷魚的生活習性
  • 無磷魚一般都屬於“晝伏夜出”的魚類,而且大多生活在底層水域。喜歡在泥沙中打洞、棲息。
  • 無磷魚大多是食腐食或者肉食性魚類,這個雖然有些無磷魚的肉質會非常鮮美,但是食肉動物的~肉本身熱量就會高一些。
可能因為無磷魚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習性,導致無磷魚在人們的眼裡感覺屬於“發物”。

2.生活和飲食習慣

  • 可能因為無磷魚的生活環境和長相等原因,有很多人不吃無磷魚,而且有些民族也不吃無磷魚。這個應該跟生活習慣有關。
  • 很多人說無磷魚的膽固醇含量高,所以高血壓和高血脂的人要慎食。

其實給我感覺,常見的不少無磷魚,要比有鱗魚的味道鮮美不少。比如:海鱔魚、老闆魚、鮟鱇、淡水的鯰魚、海胖頭魚這些。不過皮膚有過敏情況的人群,真的吃無磷魚尤其是不新鮮的無磷魚,容易誘發瘙癢。我兒子小時候有溼疹,本來都好了,給它吃過一次新鮮的鱔魚,結果又發起來了。所以這個不管科學依據,應該謹遵醫囑就好。



73神牛


有一次朋友聚餐,在吃魚的問題上引起了這樣的爭議。有一位朋友血脂高,她說醫生告訴她不能吃無鱗魚,那位醫生還說就是血脂不高的人平時也不能吃無鱗魚,她們醫院醫生都不買無鱗魚。一語激起千層浪,在餐桌上一些朋友聽了馬上急了,因為她們平時吃的最多的就是鮐鮁魚這類無鱗魚,吃這這樣無鱗魚真的就不健康嗎?大家瞬時間把目光都投向了我,醫生不吃無鱗魚,那你們營養師吃什麼樣的魚?營養師有鱗魚和無鱗魚都吃,至少我是這樣的。

無鱗魚是指天生無鱗和魚鱗很小的魚種,並不是單指一點魚鱗都沒有的魚。海里的無鱗於大部分生活在500米以上深度的深海里,主要為鰻鱺目的魚種,比如海鰻和海鱔還有我們經常吃的鮐鮁魚、魷魚等;很多人以為海魚中的昌魚和帶魚是無鱗魚,實際上它們都是有鱗魚,只是魚鱗細小,不易被發現而已。

淡水無鱗魚有泥鰍,黃鱔,鯰魚,銀魚等。

無鱗魚和有鱗魚,只是魚種不同,兩者在營養價值上並沒有很大差別。

有人認為無鱗魚含有較高的膽固醇,像鱔魚、魷魚膽固醇含量的確要多些,但是我們經常吃的鮐鮁魚等無鱗魚中膽固醇含量並不高,甚至比一些有鱗魚膽固醇含量還要低。也就是說無鱗魚中也有膽固醇低的魚類,有鱗魚中也存在膽固醇高的魚類。所以為了減少膽固醇攝入就只選擇有鱗魚並不準確。

在中醫理論上認為海鮮類屬於發物,生病的人吃了,會加重現有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無鱗魚和有鱗魚相比,更偏溫性、易產熱,如果是熱性體質,就是平時容易上火、口乾、長瘡、便秘的人,有些中醫師根據自己臨床經驗也會提醒這樣人少吃無鱗魚。

民間流傳的無鱗魚不能吃的觀點主要是因為其容易誘發過敏。大多數無鱗魚在死亡後與空氣接觸產生組胺酸,這種物質容易讓人過敏。尤其是當魚體不新鮮時,在細菌的作用下會產生組胺,這種毒素過於聚集後,會讓人在食用後有中毒危險,出現皮疹、臉紅、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從營養學的角度講,不是關注有鱗魚好還是無鱗魚不好。而是建議無論選擇哪種魚類,儘量選擇營養素含量高的、新鮮度高的,汙染少的魚。值得注意的是膽固醇主要集中在魚的內臟、魚籽中,所以減少膽固醇攝入量吃魚的時候儘量選擇多吃肉,少吃內臟和魚籽。

作者簡介: 張丹 王興國老師科普寫作培訓班第一期學員

吉林延邊大學中醫學專科學歷,遼寧中醫大學中醫學本科學歷

國家一級健康管理師、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嬰師

大連市營養學會理事、大連市國際醫學交流會理事

大連電臺106.7頻道兒童營養嘉賓

大連市工人大學營養師、心理諮詢師培訓講師

大連市婦聯職業培訓學校育嬰師培訓講師。


營養百事通


無鱗的魚、蝦、蟹,在民間說法中屬於“發物”,認為不利於一些疾病的恢復。

民間相傳的“發物”,其實是中醫說法,指的是可能會“動風生痰、發毒助火”的食物,人進食這些食物後有可能引會起陰陽平衡失調,誘發舊病, 加重新病。

其實,從現代現代醫學來講,上述水產品都屬於異體蛋白,容易成為過敏源,部分人食用後可能會出現過敏現象,或者是加重某些疾病,比如蛋、奶、魚、蝦、蟹會引起或加重蕁麻疹、溼疹、神經性皮炎等。

但上述說法只是對部分人、部分不同體質的人群,有可能有影響,並不是針對所有人,如有些人不能吃芒果,有些人不能吃海鮮,甚至有些人吃雞蛋或豆腐也會出現不舒服的症狀等,這個就和藥物過敏是一個道理,多數人輸青黴素沒事,但也有少部分人輸青黴素會出現嚴重過敏,甚至死亡,但這些個例並代表青黴素不能用,只是部分人不能用而已。

所以,所以對於無鱗的魚,是可以放心食用的,除非特殊體質,對無鱗的魚過敏的人,儘量不要食用。


深藍醫生


無鱗魚就是沒有鱗片或鱗片很小的魚,這樣的魚為什麼要少吃?有沒有科學依據?

醫科學上認為無鱗魚是發物,兼有高膽固醇,三高的老年人群、肥胖人群及有舊疾人群都不宜過多食用,或禁食。它比有鱗魚偏溫,易上火生熱,體熱的人最不宜食,尤其是久坐不動的上班一族。如食用過多,熱毒在體內堆積,使人疲乏,無精打采。

多種無鱗魚食用的科學依據

一、無磷海魚。就是生活在海里500米以上水域,主要是鰻鱺魚,如海鰻與海鱔,另外還有魷魚、金槍魚、鮐鮁魚、沙丁魚...

魷魚是大多數人喜食的海產品,它以風味獨特而價格低廉著稱,有燒烤、涼拌、蒸煮、燉湯等多種食用方法,食用可抗衰老、滋陰養氣等功效。但魷魚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7%~21%,且膽固醇高,三高、心腦血管、肝病、溼疹、蕁麻疹等症的人都要慎食或禁食。魷魚在西方大部分地區被稱作“魔鬼魚”,所以他們食用的不多。

金槍魚肉質柔滑鮮美,食用有美容減肥、改善腦力、促進大腦發育、預防老年痴呆、預防動脈硬化等功效,被稱為“腦黃金”,並且它生活在無汙染的深海中,因此近年越來越受到廣大吃貨的喜愛。金槍魚雖然有鱗,但很微小,也屬於無磷魚一類,孕婦、糖尿病、肝硬化人群都應禁食。

鮐鮁魚是集“美貌”、美食及藥用於一身的海產魚,含有21.4%的蛋白質、7.4%的脂肪、2%的鈣、2‰的鐵、0.03‰、9.7‰的硫胺素、0.29‰的核黃素、9.7‰的尼克酸,食之可防止心血管病、提高記憶力、促進生長髮育等效。但肝腎功能嚴重損害人群禁食用,以免增加肝腎負擔,另外魚蝦過敏的人禁食。

大多數海魚都有促進生長及大腦發育的功效,沙丁魚也是如此,它被稱作“聰明食品”。但此魚脂肪含量高,痛風及肝硬化人群禁食。

二、無磷淡水魚。鱔魚、泥鰍、鯰魚等都屬於無磷魚類。

黃鱔的膽固醇含量高達2156mg/g,17.2~18.8%的蛋白質,除此之外,黃鱔還有毒性,皮膚瘙癢症、支氣管哮喘、癌症、淋巴結核、痢疾、腹脹等症狀人群都禁食。黃鱔還有寄生蟲,食用前一定要清洗乾淨,不宜爆炒,需要久煮以殺毒、殺死寄生蟲。如此方可食用,如食用得當,黃鱔可治痔瘡、耳聾、溼熱等症,用黃鱔血滴耳,可治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滴鼻可治鼻出血;外敷治面部麻痺、口眼歪斜。

泥鰍是高嘌呤的淡水魚,有黃嘌呤、腺嘌呤、鳥嘌呤核甙、鳥嘌呤、嘌噙鹼...13種嘌呤,另含有高蛋白,所以痛風人群與腎功能障礙人群都要禁食。但除了這些,泥鰍的核苷能增加人體免疫力;磷酸葡糖脫氫酶能解酒;亞精胺可促進細胞生長並延緩衰老。泥鰍還有補脾益精、利水消毒、化痔消疔...功效。

鯰魚含有14.4%的蛋白質,有久治難愈、瘡腫潰瘍等症的人群都要慎食。另外鯰魚子有毒,需要久久熬煮才能去毒。除了這些禁忌,其他人食用可以強精壯骨、補虛益氣、延年益壽等效。

總結:無磷魚有無磷海魚與無磷淡水魚,都屬於發物,有痼疾及瘡疔者慎食,老人、結核病患者、熱性體格等人群都要少吃或不吃無鱗魚,這的確是有科學依據的。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我有一個下屬有點腎病,他前幾個月由於工作績效突出,得到了我這個上級的獎勵,於是他去買了十幾條泥鰍和其它菜品做了頓豐盛的家宴。吃得有滋有味,滿嘴流油,可不久後他就腎病復發了。好不容易漸漸恢復,那些獎勵也基本花費完了。


弄潮科學


從相關數字統計看,不論無鱗魚、有鱗魚營養價值都高於其它“肉類”,膽固醇還比這些肉低,要從無鱗魚跟有鱗魚二者比,無鱗魚的膽固醇高於有鱗魚,如果說少吃無鱗魚,最主要的說法就是集中在膽固醇這件事上,少吃無鱗魚也是各有說辭。

有人說無鱗魚少吃,有啥科學依據?

無鱗魚是指天生無鱗和魚鱗很小的魚種,並不是單指一點魚鱗都沒有的魚。淡水魚中無鱗魚有鱔魚、泥鰍、鯰魚等;海魚中無鱗魚有魷魚、鯧魚、帶魚等。

有鱗魚靠鱗片保護身體,無鱗魚靠身體不斷分泌的粘液來保護自己,二者都是進化中自我保護的一種辦法,沒有更多區別。

有人說無鱗魚少吃,有啥科學依據?

從營養價值方面來看,無鱗魚同有鱗魚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1、無鱗魚含膽固醇高?

對於有老年性疾病,尤其是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等的患者或有增高危險的人不僅對無鱗魚,而是對所有膽固醇含量高的都要少吃或不吃是正確的。

一般來講,每100克食物含膽固醇200毫克以上,醫學上稱為高膽固醇食物。也不是所有的無鱗魚膽固醇都高,不要一概而論,應分別對待別“一棍子打死”,也不要因某種“誤導”耽誤享受美食。
這種事情主要根據自己身體的代謝、吸收、排洩能力,來決定吃什麼魚?吃多少量?
2、膽固醇最高的其實是“紅肉”一類
豬蹄每100克,含膽固醇6200毫克,豬腦含膽固醇3100毫克,雞蛋黃含膽固醇2000毫克,跟這些豬內臟比,無鱗魚就遜色很多了。最高的鱔魚每100克,含膽固醇2156毫克,魷魚含1170毫克。

多數無鱗魚膽固醇含量也都不足豬的十分之一,從數字含量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可怕。

銀魚每100克,含膽固醇361毫克,河鰻177毫克,泥鰍136毫克,鯧魚120毫克,沙丁魚140毫克,鱈魚114毫克等,不逐一列出。
3、吃魚需考慮的重點
應該選擇營養價值高的、新鮮的、無汙染的魚,並不是有鱗魚還是無鱗魚。不管哪種魚類,為了避免攝入過高的膽固醇,重點是少食用魚內臟和魚籽,它們才是固醇含量高的地方。
4、無鱗魚是美味

無鱗魚的刺少、口感細膩、味道鮮美。如蒜燒泥鰍、乾燒鯧魚、鯰魚燉茄子等等好吃的都停不下來。

無鱗魚的脂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膽固醇,這樣看來,如果身體健康,吃有鱗魚、無鱗魚無所謂,如果老年人擔心身體出現狀況,每天的膽固醇攝入量別超過300毫克或者更低。
飲食以能消化、吸收、代謝為食用的首要條件,身體承受不起的所有飲食都是有害的!
5、民間有“無鱗魚勾舊病”的說法,目前看沒有科學依據

無鱗魚、有鱗魚,死亡後與空氣接觸會產生組織按,是這種物質引起人的過敏,出現皮疹、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過敏是一種慢性病,和體質有關。許多人一吃海鮮(魚、蝦、蟹等)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這些是人的個體差異,別一概強加於“無鱗魚”身上。
有過敏史的人少吃海鮮一類,吃這類食物一定要保證新鮮、無汙染才可以吃。
我是蔚姐,不斷學習、研究,持續推出省時、簡單、美味的菜餚,喜歡就關注我吧。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我會及時與您互動的。

蔚姐雜談


有人說無鱗魚少吃,有啥科學依據?民間有“無鱗魚勾舊病”的說法,但是目前來看沒有科學依據,無鱗魚是指天生無鱗和魚鱗很小的魚種,並不是單指一點魚鱗都沒有的魚。常見河裡無鱗魚是泥鰍魚和河鱔魚,常見海里的無鱗魚如海鰻、帶魚等。

很多人以為海魚中的昌魚和帶魚是無鱗魚,實際上它們都是有鱗魚,只是魚鱗細小,不易被發現而已。 民間流傳這句話大概意思是無鱗魚為發物,生病的人吃了,會加重現有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像是泥鰍魚這種魚不論是醬悶還是燒烤都是非常的營養,更是不能錯過的一道美味。

無鱗魚時常在泥水中鑽行,和有鱗魚相比無鱗魚身上沒有鱗片的保護,無鱗魚靠身體不斷分泌的粘液來保護自己。有鱗魚的鱗片主要是保護身體不被岩石劃傷,但是鱗片的副作用也明星,裡面會有寄生蟲出現,無鱗有鱗各有利弊,這是生物的多樣性。

從營養價值方面來看,無鱗魚同有鱗魚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無鱗魚的刺要少一些,無鱗魚含脂肪及膽固醇較多,脂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膽固醇,無鱗魚的口感美味,吃起來棒棒噠,血脂高及膽固醇高的人少吃一些也沒有大礙,如果身體健康,兩種魚無所謂,都可以經常吃,畢竟魚肉的脂肪非常容易消化。河鱔、江鰻魚、海鰻魚更是料理中絕佳的美味。前幾天我在瀋陽吃了一次金家烤海鰻,烤完之後,鰻魚油脂都已經烤出來了,細緻軟綿的口感帶出極好的鮮美味道,蘸醬汁吃更有一番風味,捲起海苔吃更棒。

一位資深美食家說:“四條腿不如兩條腿,兩條腿不如一條腿,一條腿不如沒有腿”,如果是選擇食材的話,由低到高一次是:豬羊、家禽、菌類和魚類。各種魚類對於人類來說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食材,可以說是眾多的肉食之首。所以吃魚甭管有沒有鱗片,都照樣盤它。



遼瀋美食


無鱗魚少吃,有道理!但要分年齡!

那麼為什麼說要少吃無鱗魚呢?因為無鱗魚富含高膽固醇,所以本人認為,上了年紀的老人應該少吃,最好別吃!因為人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歷經滄桑,人體的內的各主要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特別是血管更是受危害的重災區,本身老人的代謝變慢,膽固醇本來在體內就留存的夠多了,如再食用高膽固醇的食物,那就加重了患病的風險,所以老年人要禁食無鱗魚!在我們中國的淡水魚裡的無鱗魚有以下幾種,黃鱔,白鰻,鯰魚,泥鰍。

而事物是一分為二的!不能光看它們的不足之處。當然它們也有更多的好處。就拿黃鱔來說。本草綱目記載:䃼中益血,療瀋唇,補虛損,善䃼氣,補五臟,逐十二風邪,等等。而且富含高蛋白,高鈣,等。凡是無鱗魚都少刺,除了一根中節骨之外,幾乎無其它小刺,特別適合於嬰幼兒食用!

所以說,無鱗魚少吃,要分年齡!

本人觀點!





三農問題探討者


這個完全沒有科學依據。有鱗還是無鱗並不是魚類是否有利於健康的特徵。畢竟魚類如此廣泛,從擁有盾鱗的鯊魚,到沒有鱗的鯰魚和鱔魚,這些魚類品種之間生理差異之大,生活環境差異之大,並不能簡單用有鱗還是無鱗對其食用是否有益無益進行判斷。

光是有鱗魚都千差萬別,類別太多,到底吃哪種有什麼好處或者壞處是不是應該進一步“區分”一下呢?不能簡單用一個“有鱗”來界定啊!

我們簡單來看一下有多少種魚鱗:

  • 擺線鱗,或者叫圓鱗,諸如鮭魚和鯉魚

  • 櫛鱗:典型的有鱸魚;
  • 硬鱗,或者叫甲鱗,如鱘魚或者雀鱔(這兩種都是魚類的活化石哦);
  • 盾鱗,是軟骨魚的特徵,如鯊魚和魟魚;
  • 盾板:如松果魚。

這些有鱗的魚差別可大了,有原始的軟骨魚,也有進化度高的硬骨魚,有淡水魚也有鹹水魚,有深海魚也有淺海魚,有體型最大的也有體型極小的,不一而足。看來魚鱗不是他們的區別特徵。想必肉質極其內含的獨特成分差異也很大吧。另外,並非所有的鰻魚都是無鱗的,某些有鱗的鰻魚只是鱗片很細小而已。

上圖:鰻魚並非沒有魚鱗,只是細小而已,而且要長到16~20釐米長之後才會長鱗。鰻魚身體上顆粒狀的紋樣就是其魚鱗。

上圖:在顯微鏡下看到的鰻魚的魚鱗。雖然這並不能阻止猶太教法規把鰻魚逐出食譜(人家鰻魚有鰭有鱗,見後面關於猶太教法規的說明)。

魚鱗的生理起源

魚鱗是魚類外皮系統的一部分,由真皮的中胚層產生,這使它們與爬行動物鱗片區別開來。魚類負責魚鱗發育的基因與哺乳動物牙齒和毛髮發育的基因同源。因而較為原始的軟骨魚類的盾狀鱗片也稱為真皮齒,與脊椎動物牙齒在結構上同源。 有人提出,硬骨魚的鱗片在結構上與牙齒非常相似,只是它們來自於不同的組織而已。

上圖:魚鱗的生理結構,實際上剖面跟頭髮或者牙齒很類似。

沒有找到能夠支持少吃無鱗魚有益的資料

我在網上查閱了大量資料,包括國外的資料,也並沒有可靠的研究有題主類似的提法。只附帶發現猶太教法律有規定說不能吃沒有魚鰭和魚鱗的魚類(和水生生物),就包括貝類、蝦類、蟹類、龍蝦、鰻魚、鱘魚、鯊魚等等(鯊魚實際上是有鱗的)。不過這僅僅是法規規定,並沒有健康指導或者生理研究依據。

上圖:猶太教法律規定的可以食用的食物和不得食用的食物。但被禁止的魚類中,實際上,並不是沒有鱗,諸如鯊魚、鰻魚、鱘魚等等。

從大多數人類生活的傳統經驗來說,吃有鱗魚和無鱗魚並沒有明顯有益或無益的經驗傳承

我們可以再想想。人類數萬年來吃了過各種各樣的魚,有鱗的無鱗的,但都沒有總結出無鱗魚有大問題的生活經驗,實際上任何一個文化都沒有得出這樣的結論(宗教規定並沒有從健康角度出發),如此廣泛的長時間實驗證實難道不能打消對無鱗魚的疑慮嗎?不知道題主的這個提法是從哪裡聽到的。

總結一下

有鱗魚與無鱗魚並沒有什麼營養學上的本質差別,他們都是人類的可以選擇的食物,無論你出於什麼原因,選擇吃還是不吃,那基本上是基於你個人的偏好而非科學依據。因為有鱗還是無鱗不能作為魚類營養本質差異的判斷特徵,用有鱗還是無鱗來判斷魚類是否有益或無益是不科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