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學生可能只代表著老師或家長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和耐心


打學生可能只代表著老師或家長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和耐心

01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一本書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聽書名,就知道這是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我本人很贊同這種觀點。同時,這本書也被拍成了電視劇,被譽為亞洲版“黑鏡”。我們第一本書就簡單點,以故事的形式來呈現給大家。

紀伯倫有一首詩《先知-論孩子》,講的就是我們的孩子並不完全是我們的孩子。

你們的孩子,

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

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

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看見的。

這種觀點是對父母身份的界定,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他只用了四個字:生而不有。解釋起來很簡單,就是我們雖然生下了孩子,孩子卻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但就算是這簡單的四個字,我們又能做到多少呢?

02

本書的作者正是用一個個故事給我們詳盡的呈現了一個個讓我們惋惜又心痛的反面案例。書中的孩子都有著哀傷的靈魂,無論他們在世俗認定中是成功或失敗,他們都有一段噩夢般的經歷,而造成這段經歷的卻恰恰是他們的至親,特別是母親。

這些故事裡的母親,形象各異,卻無一例外的都是,以愛為名的劊子手。眼鏡仔的母親把他照顧得很好,但成績一旦不如她意,就瘋狂施加暴力;陳小乖的母親自私冷漠,將孩子視為生命的負擔,不願回應他對母愛的渴求;茉莉的母親強勢嚴厲,總是干預女兒的一切;紀小弟的母親以自己規劃的目標和節奏,逼迫他照章學習。

這裡的每位母親都用力過度,為孩子規劃他們的人生棋局,檢視他們的落子方位與下棋節奏,母親的意志,深深嵌入孩子的每一顆棋子之中,讓他們沉甸甸地無所適從。

我們平時聽慣了母親的光輝形象,可是,在這本書裡我們恰恰看到了很多在教育問題上失敗的母親。很多人不想聽也在有意無意的迴避這些故事,只是,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而且這些故事還在我們身邊不斷髮生。

03

今天我們就先來說說書中眼鏡仔的故事

作者很少想起眼鏡仔,可能想起眼鏡仔會讓她內疚,讓她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無力感。

眼鏡仔乾瘦乾瘦的,戴著一副笨重的眼睛,作者是他的第十一個家教老師。眼鏡仔的媽媽很強勢,說話語速很快,第一次見到作者就說:“老師,我跟你說,我這孩子就是笨,做什麼事情就是慢,怎麼教都教不好,之前的老師都放棄了。如果我的兒子不乖,你就給我用力打下去。孩子有錯,就是要打。”顯然,眼鏡仔的媽媽是信服懲罰這一套理論的。

就在媽媽當著外人面前數落、否定自己的時候,眼鏡仔就在一旁,他彎腰駝背,佝僂著身軀,大氣也不敢喘。他盯著桌子上的紋理,始終不敢抬起頭來。

第一堂課,作者指出一個非常細小、無關緊要的小瑕疵,眼睛仔的反應卻非常劇烈,害怕的肩膀拱起來,背部彎成弓形。這是害怕被打做出的防禦姿勢。從這一個動作很容易看出,他被打慣了,也被打怕了。之前他的媽媽告訴每一個家教,只要犯錯就打下去,再犯再打,多打幾次就記住了。多打幾次就記住了,我們是不是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論調。

04

眼鏡仔並沒有因為被打而有所改善,他說,我好像真的很笨,被打了這麼多次,還是犯同樣的錯誤。有一個家教是男的,打人很用力,辭職時和媽媽說,我打你兒子打的都累了。那個家教走了以後,媽媽對我發飆很久,說我笨,沒有用,沒人願意教我,害她一直找老師。

作者為了證明自己不會打他,給他講起自己初中時的經歷:那時,我的理化老師是個一天到晚嚷嚷著要退休的老頭,他基本上不教書了,隻立下一個規矩,八十分,少一分就打一下。有個單元我真的搞不懂,考了六十一分,被打得死去活來。之後,我狂寫、狂算題目,基測時理化一題也沒錯。”

“你好強。” 眼鏡仔說。

“不,一點也不。上了高中之後,我的理化很爛。我很困惑,想了一段時間才明白,在過去,我讀書是怕被老頭打,自己本身其實沒有讀理化的樂趣,等到升上高中,沒人打我了,我反而不曉得怎麼讀書。又因為老頭的關係,我很討厭理化這一科,一點也不想碰。”

看眼鏡仔似懂非懂的模樣,作者補充道:“用成績來決定體罰,我覺得這是最不負責任的方法,當下或許呈現出不錯的成果,但之後可能會製造出更多問題。打學生可能只代表著老師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和耐心。”

05

眼鏡仔真的很難教,尤其是在他要寫下答案的時候,他就是不敢下筆。他的思想像是被誰猝然設了個障礙,沒辦法再向前一步。每一次,就要寫下答案了,他總是緊張不安,汗水奔流。

作者發現,原來,之前說的那個下手重的男老師,也是最貴的老師,是補習班的名師,曾經給眼睛仔的媽媽誇下海口,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可是眼鏡仔的成績還是時好時壞,眼鏡仔的媽媽接受不了,免不了有怪老師的語氣。老師也跟著著急起來,一題一題的盯著眼鏡仔,一旦寫錯,馬上被打,那種重重的打。有一次,眼鏡仔的一張試卷做錯了一半,他被打的很慘,可他不敢哭,也不敢和媽媽說,因為他知道,說了,說不定還要挨媽媽的一頓打。

或許眼鏡仔不是笨,也不是遲鈍,他不過是個被嚇壞的孩子。他缺乏自信,他不相信犯錯是一件很尋常,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過去的老師都沒有給他留下犯錯的空間。他一點也不笨,只是被套上了重重枷鎖,所以走的比常人忐忑,不敢邁出腳步,最終不免給人一種笨拙、遲鈍的印象。這枷鎖戴上去簡單,除下來,就沒那麼容易了。

06

模擬考試成績出來了,PR值83分,也就是說他的成績高於參加考試83%的學生。照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可是這個成績距離眼鏡仔父親定下的93分還有很大的差距。眼鏡仔的媽媽當著作者的面不停的數落和質問著眼鏡仔。

“我都給你請最好的家教了,你還是考成這樣,你對得起誰?”

“你怎麼這麼不成材啊,你爸的同事都在問你準備的怎麼樣,我哪好意思說,我的兒子在臺北市可能找不到好的學校。”

“數學怎麼錯了六道題,上次你才錯三道,還有英語,從幼兒園就給你補英語,怎麼就沒辦法拼一次滿分?”

眼鏡仔的媽媽越說越激動,一個箭步上前,掃了眼鏡仔兩個耳光,清脆的巴掌聲迴響在客廳之中。她的嘶吼一波接著一波,將許多陳年往事一一翻出來,儼然是眼鏡仔的一部失敗史。她忘記了一切,徑自展開清算式的數落。

作者不知道那天的課是怎麼上完的,臨走,眼鏡仔用近乎祈求又極其卑微的語氣說:“老師,對不起,請你別生氣,也不要辭職,下一次我一定考的好一點。”

07

教了三個月,作者大致可以拼湊出眼鏡仔父親的形象。他在一家中型公司從小職員慢慢做到總經理的位子。他習慣晚歸,最早到家也是九點了。在外人面前,他們還可以很恩愛,一旦進入臥室,氛圍將大不相同。他們的對話起初還刻意壓低聲音,不久,作者和眼鏡仔都可以聽的清清楚楚了。

“你到底是怎麼教小孩的,一個月跟我拿那麼多錢,卻連個兒子都搞不定?你知不知道,魏經理的女兒去年考上北一女中,陳董的兒子今年也考上清華大學了,每次開會,談到自己的兒子我就頭痛,模擬考的PR值沒一次過九十,在臺北市區,能有什麼好高中可以讀?我跟你鄭重警告,我不會讓他去讀那些沒聽過名字的學校。他沒考好,乾脆送他到美國。”

從眼鏡仔母親對他的訓斥,父親對他的期望裡,我們是不是能夠看出點什麼。感覺眼鏡仔的表現對他們是一種侮辱,讓他們在外人面前失去驕傲的榮光。也似乎,我給你花了那麼多的錢,你就要達到我的要求,這成了一樁買賣。而衡量是否達到要求就只有一個標準,考試成績。

自然,眼鏡仔的成績沒有顯著提高,他還繼續承受著被打嘴巴,擰手臂,用腳踢踹的噩夢。有一天,眼鏡仔的媽媽不打了,她掩著面,哭倒在沙發裡:“你不認真唸書,你爸爸都不想回家了,他說,你是扶不起的阿斗,讓他很失望,看到你就心煩,怎麼辦,爸爸不想回家了。”眼鏡仔不吭一聲,走過去,母子倆哭成一團。

讀到這裡,我看到一則評論這樣寫道:很多時候成年人都喜歡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藉口,能夠讓自己遠離失敗,而孩子的成績總是這個最合適的藉口。

作者最後還是辭職了,眼鏡仔還在臺灣嗎?

08

作者能夠近距離的觀察到眼鏡仔的學習情況,那麼在其他人看來,眼鏡仔一家有是什麼樣的呢?

眼鏡仔的家含頂樓共四層,他的書房和臥房是分開的,以住在臺北市的小孩而言,他擁有很奢侈的生活空間。他上下學由媽媽開名車接送,用很好的手機,書包是那種有伸縮把手的昂貴款式。他很難找到一套衣物、一雙鞋子不是從百貨公司買來的。

眼鏡仔的父親擁有良好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善於社交辭令,熟知商場進退的規矩,穿著要價不菲的手工西裝和定製皮鞋。他只有眼鏡仔這一個兒子,只要對眼鏡仔的未來有助益,任何名目他都願意投資。眼鏡仔的媽媽外表雍容優雅,在外人面前說話輕聲細語,她花很多時間栽培眼鏡仔,定期通過電話和老師交流兒子近況,老師曾誇她是個十分盡責的好母親。

眼鏡仔每天的早餐總是很豐盛,吃完早餐後,媽媽會遞給他維生素、魚油和鈣片等,待他吃下了,她才安心帶他去上課。

任何人見了,都會說眼鏡仔的命很好,生活在很幸福的環境中。

09

那麼,讀完這個故事,你還覺得是這樣嗎?

眼鏡仔的故事今天就給大家講到這裡。你的身邊有像他一樣的孩子嗎?

讀完,現在來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面對孩子做錯題,考試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我們是怎麼處理的,有沒有給孩子留下足夠的犯錯空間。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犯錯空間,那麼,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第二,我們有沒有當著別人的面說孩子的不是,有沒有明明知道孩子可能聽到,我們還是在背地裡議論孩子不夠優秀,達不到我們的要求。

第三,作為父母,我們會不會覺得自己是家裡的頂樑柱,只要負責在外面賺錢,只要負責給孩子花錢就夠了呢?

這些問題,我們會留在我們的讀書會群裡面討論。大家如果願意和我們一起讀書,一起成長,一起討論,歡迎大家加入我們。

下一期我們會講一個同時扮演女兒、母親、妻子、兒媳的角色,不知道她的故事會不會讓你更揪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