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親子溝通,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處理情緒”

週五數學第一單元的考試成績出來了,孩子考了89分,全班52人,有34個同學過90分以上。

放學接到兒子、拿到試卷後,我內心對這個考試成績有些失望,焦慮值3分。

步行回家的路上我在思考著:如果直接的批評、指責加生氣,這不是回到老路上去了嗎?有什麼效果呢?教育孩子本就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我在期待著學習了幾天從此以後就順風順水嗎?

回到家以後,我的焦慮已經降下來了,但估計臉上也不是很好,對這個結果還不能完全接納(接納思維和容錯思維估計得需要很久的練習)。

有效親子溝通,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處理情緒”

我和兒子一起來分析試卷。先給他正反饋:“寶貝,來,我們來看一看這張試卷你有哪些地方做的很棒?你有好幾個大塊正確率達到了100%哦。”

他很快的找出:“解決問題(應用題)、判斷題、選擇題都是100%正確的。”

我說:“你覺得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他漫不經心的說:“有啊,我錯的全是計算題。”

我說:“你計算能力是很不錯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發生啊?”

他有點不太耐煩的說:“剛才放學的時候不是就跟你說過了,我忘記驗算了,我也很討厭檢查計算題,煩死了。”

我仍舊不死心的問:“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嗎?”

他說:“我知道啊,下次我仔細一點檢查,做題目認真一些。”

整個分析的過程,我感覺有點怪怪的,我有一點急切,而他好像總是一副心不在焉、事不關己的樣子。我知道他沒有聽見去,就結束了這場討論,心裡想著找機會再說吧。

有效親子溝通,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處理情緒”

第二天(週六),陪他上各種的培訓班,中午去吃飯的時候他說想吃冰淇淋。我說:“媽媽帶你去店裡吃吧。”

我找了一家環境很好很舒服的冰淇淋店,在很舒服的沙發上坐了下來。

兒子吃著冰淇淋,我感覺到他心情不錯。我就試著問他:“媽媽想跟你再討論一下數學試卷的問題可以嗎?”

他考慮了幾秒鐘說:“好的。”

我說:“媽媽覺得你是一個很上進要好的孩子,可是媽媽不明白為什麼你表現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呢?(還去安慰因考的不好傷心哭泣的同桌)你能去安慰同桌這說明你是一個善良、能體恤他人的孩子。”

他說:“我不喜歡難過的感覺。我喜歡自己開開心心的。”

聽到他這句話我感覺很內疚,孩子在隱藏他悲傷的情緒。這是因為以前我不夠完全接納他的情緒,甚至是視而不見。

我說:“以後不管你考試成績是多少分,媽媽第一件事就是不批評你、也不責怪你。難過的心情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你難過的時候媽媽願意像你的朋友一樣安慰你。你可以表達出來的。”

我看到孩子放鬆了下來說:“好的。”

我繼續說:“你看,最難的題你都做對了,這說明了你在學數學思維上是很棒的。你肯定是繼承了爸爸學數學的良好基因。這次的數學考試,只有一道填空題是你不會的,因此試卷上的分數本來應該是98的,實際是89。那怎麼把“實際”變成“本來”呢?”

他揚起了希望的小臉說:“我不是說過了嗎?下次計算題我要驗算的,要仔細的檢查。”

我說:“不好意思,媽媽記性不好,原來你是說過的。我們要不要為本來的98分擊掌慶祝一下,我們愉快地擊了一個掌。這一次我感覺孩子聽見去了。”

我的成長:1、反省自己接納的思維、容錯思維不夠;2、及時的覺察到孩子的情緒,先降焦慮再解決問題。3,學習做一個穩得住的媽媽。

孩子的成長:1、有同理心和愛心:主動去安慰難過的同桌;2、願意敞開受傷的心;3、真的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孩子。

有效親子溝通,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處理情緒”

——步行回家的路上我在思考著:如果直接的批評、指責加生氣,這不是回到老路上去了嗎?……我在期待著學習了幾天從此以後就順風順水嗎?

1、溝通之前的自我問話和思考,不僅有利於調整情緒,而且也能讓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向變得清晰。

——整個分析的過程,我感覺有點怪怪的,我有一點急切,而他好像總是一副心不在焉、事不關己的樣子。

VS

我找了一家環境很好很舒服的冰淇淋店,在很舒服的沙發上坐了下來。兒子吃著冰淇淋,我感覺到他心情不錯。

2、前後溝通影響結果的原因是:情緒。

溝通的原則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而在處理情緒這個部分,首先要處理的是我們家長自己的情緒,然後是幫助孩子處理情緒。

第一次溝通的時候,父母著急處理問題,所以在情緒處理方面的工作不夠充分。而第二次溝通,營造的氛圍是輕鬆、愉悅的,所以更有利於有效溝通。

——我說:“以後不管你考試成績是多少分,媽媽第一件事就是不批評你……,你難過的時候媽媽願意像你的朋友一樣安慰你。你可以表達出來的。”

3、媽媽這些話的背後是:無條件的愛。在父母無條件的愛下成長的孩子是放鬆和有力量的,更有利於主動成長。

——我繼續說:“你看,最難的題你都做對了,這說明了你在學數學思維上是很棒的……因此試卷上的分數本來應該是98的,實際是89。那怎麼把“實際”變成“本來”呢?”

4、媽媽再一次正強化孩子的成長,肯定了孩子足夠好的部分。以提問的方式引發孩子思考如何達到目標,非常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