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宴請功臣,群臣大喜,為什麼劉伯溫他指著菜說我們必死?

司馬長史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就是朱八八的意思,他爹的名字叫朱五四。總之他家的名字都是姓氏後邊加上數字,這說明啥?他家沒啥文化,當時的大多數窮苦人家都叫數字名字。

朱元璋從底層幹起,是一位純牌的屌絲皇帝,在歷史上絕無僅有,劉邦和他比起來,出身都顯得太高。


朱元璋帶著一班苦兄弟,走到人生巔峰。他當了皇帝,大家也都跟著富貴了。

有一次朱元璋召集大家一起聚會,所有的老兄弟們都到齊了,於是大家開心的聊起天來了,朱元璋卻遲遲沒到,不過大家也沒注意,都拉起了家常,說誰誰誰不講究,怎麼樣怎麼樣了,這個說朱元璋當年他們怎麼放牛,那個說沒想到他們一群要飯的走到今天,反正都是老兄弟們在一起拉家常,談話間也沒什麼顧忌,畢竟這麼多年他們就是這麼過來的。


唯獨劉伯溫,託詞上廁所走出來了,劉伯溫和他們不同,他覺得這種聊天內容不適合他在場,畢竟如今身份已經不同。

正想著,劉伯溫看到朱元璋正在不遠處站著,他很納悶,為啥朱元璋來了不進屋呢?再仔細一看,一個朱元璋的心腹正在扒門縫偷聽那群開國元老們談話呢!似乎還有人在記錄,劉伯溫見此場景,這一驚非同小可,趕緊退身返回,只是他一言不發,唯獨示意徐達不要說話,便不在言語了。

這件事過去好多年,沒什麼事情發生,劉伯溫覺得自己多心了,還自嘲的喝了幾杯。


後來,朱元璋建了一座樓,叫輕功樓,專門用於他們這些開國的老兄弟們聚會用。這群老兄弟很感動,都說朱元璋不忘本,拿他們當親兄弟,每個人都開懷暢飲,回顧這些年的不容易。

直到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意外早逝,朱元璋有點著急了,他本來打算讓朱標接任,但是此刻卻不行了,他很煩惱,自己的年齡越來越大,他的選擇不多了,庶出的兒子他又不願意選為接班人,嫡子又不在了,最後,朱元璋下定決心,傳位給自己的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下定這個決心後,朱元璋又發愁了,朱允炆年紀那麼小,等他死了,這群開國功臣們都在,他們要是欺負他的孫子,甚至篡位咋辦啊?想到這個問題,朱元璋開始坐立不安,最終他下了決心,要為朱允炆登基鋪好路,學習劉邦,來一個一鍋端。

朱元璋下令,在慶功樓擺宴,所有人必須到齊。這一次開國功臣們到的最齊,大家很開心,畢竟如今身居高位,公事繁忙,他們不常見面,難得聚集這麼齊,他們喝的很開心。

在宴席間,上得菜一律都是小蔥豆腐,水煮豆腐等菜,群臣如今都是貴族,都表示對菜品不滿意,只有劉伯溫眉頭緊皺,後來朱元璋又讓人上了幾道菜,有燕窩、紅燒兔子以及紅燒狗肉。


看到這幾道菜,劉伯溫內心掀起了驚濤駭浪,他趕緊對徐達說,一會兒看到自己走,一定要跟著走,不要喝醉。徐達不明白,問為什麼?劉伯溫解釋道:“開始上的豆腐菜,是憶苦思甜的意思,是朱元璋懷念他們一起打天下時的情意。後來,上的菜分別是兔子,獵狗,燕窩。這是說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可惜大家還渾然不知,馬上大禍臨頭了。徐達一聽大驚,急忙表示要告訴其他人,劉伯溫示意其不可如此,免得惹出大禍端。

於是徐達和劉伯溫回到座位,劉伯溫挨著朱元璋落座,酒過三巡,劉伯溫將朱元璋的衣角壓在屁股底下,朱元璋偷偷離開的時候,牽動了衣角,讓劉伯溫發覺,於是隨著朱元璋離席,徐達一看劉伯溫走了,趕緊跟了上去。


他們走後不久,慶功樓火光沖天,原來朱元璋早就在慶功樓安排了易燃物,準備一把火解決掉所有功臣,這就是著名的火燒慶功樓。

只是朱元璋沒想到劉伯溫和徐達跑了出來,但是徐達最終也沒能逃出朱元璋的手心。

那一幫老兄弟裡,有四位沒被朱元璋害,他們分別是謀士劉基、大將湯和,長興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可能是有著其他原因,朱元璋放過了他們。當然了,這只是民間傳說,是民間對於朱元璋殘殺開國功臣的一種藝術解讀。


野史日記


首先跟火燒慶功樓一樣都是民間傳說,史書中未見記載。傳說是這樣的

朱元璋借馬皇后生日大宴群臣,一開始上菜都是些蘿蔔啊,韭菜啊,豆腐啊之類的,這讓本想大飽口福的群臣大失所望一點食慾都沒有,朱元璋看大家都不吃,就說:怎麼?都不喜歡啊,那換點別的

於是第二批硬菜上來了有清蒸燕窩,紅燒兔子跟燜狗肉,這下大家開心了,都笑嘻嘻的開始吃,只有劉伯溫大驚失色,冷汗直流。

一旁的徐達看他臉色有異就問怎麼了,劉伯溫回說我們死定了,徐達問為什麼,劉伯溫回你看陛下上的這些菜,這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們必死。

徐達嚇得趕忙問那怎麼辦,劉伯溫說以後皇上再請客一定要跟緊他,所以火燒慶功樓的時候,徐達跟著朱元璋出來了沒被燒死。

這都是民間傳說



北嶺散人


有書君認為標題應該說的是朱元璋火燒慶功樓這一事件。

事件內容大致是:慶功樓建成那天,朱元璋以邀請大臣們到此慶功為由,準備藉機燒死他們。

但卻被劉伯溫看穿,在大家喝的酩酊大醉時候,偷偷跟隨皇帝出了門。

結果,赴宴功臣以及侍衛宮女數千人全部葬身火海。其實歷史上並無此事,是後人編纂的,但朱元璋殺開國功臣不假,劉伯溫沒被朱元璋殺死也不假。

有書君首先和大家說一說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功臣。

1. 功臣勢力太大,會威脅到自己。

朱元璋是農民起義出身,其實最開始,不就是一幫情同手足的兄弟一起闖天下嗎,還沒有很大的等級分化,幾個小弟跟著大哥一起打天下,過著有你的就有我的日子。

從農民起義一路打來,打到最後的大明王朝,幾個小弟也積攢了不少的勢力,而且又是開國功臣,對皇位就是一個威脅,加上這些人又是粗魯之人不懂得謹小慎微,猖狂的很,闖天下時候說一起打天下,等打下來的時候,江山就成皇帝一人的了,小弟們不甘心,皇帝也提心吊膽。

兩個互相失去信任的一群人,自然就開始了自相殘殺,但有幾個人能打的過皇帝呢?

2. 為後代守住江山。

大概是朱元璋從小過窮日子過怕了,不想讓自己的後代重蹈覆轍,對後代的待遇十分的優越,但是對朝廷外族大臣的待遇卻是中國歷史上鮮有的差,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朱元璋大明江山是我一人的思想。

如果自己百年以後,還有一些開國功臣沒有死,騎兵造反,對於新上任的皇帝便是極大的威脅。

自古的典故中就有很多皇帝受到老臣的左右而如同傀儡,也有很多功臣造反的先河,比如司馬家的晉朝。朱元璋當然不願大明江山就這樣落在別人手中,於是只能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剷除後患,自己也好安安心心的死去。

3. 功臣自己作

我覺得這些開國功臣裡面,最作死的莫過於藍玉,仗著自己立了幾個功,開始目中無人,居功自傲,向朱元璋提一些過分的要求,也經常做出一些越界的事情,朱元璋怎麼可能忍,於是連帶著藍玉,牽出許多人,一起殺了,免得看著眼中釘,肉中刺的。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不殺劉基,因為還沒等朱元璋殺他,劉基就病死了。

其實縱觀中國古代歷代開國功臣,沒有幾個的下場是好的,因為開國功臣對皇位的威脅是最大的,而歷史上也有不殺功臣的,但是最後的結局就是朝廷混亂,維持不了多久,就滅亡了。這或許,就是開國功臣的威力吧,使皇帝畏懼,使朝廷混亂。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個故事,說的是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故事。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百官的勸進和擁戴下,正式登基稱帝,定都南京,國號大明。

兩年後,朱元璋正式對當年追隨自己建功立業的文人、武將論功行賞。其中,徐達、李善長、常茂(常遇春的兒子)、李文忠、馮勝和鄧愈六人被封為開國六公爵;湯和、傅友德等28位將軍被封為侯爵,合計34位開國功臣。

當時,這34個人總共擁有38194戶佃農供養他們,人均達到1123戶佃農。朱元璋還跟他們攀親戚,把把馮勝、藍玉、徐達、常遇春的女兒嫁給皇子,把公主下嫁給李善長、傅友德、胡海、張龍等人的兒子。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給他們都頒發了丹書鐵卷,本人或子孫犯罪,可免死數次。

在封賞完畢後,朱元璋還命人在南京鼓樓崗的山坡上建造功臣樓,待建完後邊邀請這些功臣元勳一起來設宴慶祝。



據說,在宴會開始後,朱元璋先是簡單說了幾句:“大家吃好喝好”,然後就讓侍衛拿來御酒,大家一杯接著一杯的痛飲起來。

當時功臣樓裡一片笙歌,燈燭輝煌,赴宴的功臣們互相恭喜、道賀,好不熱鬧。

但此事劉伯溫卻心不在焉,他舉目望望樓頂,,又低頭看看地面。忽然,他把耳朵緊貼牆壁,用手對牆敲了幾下,覺得聲音”咚咚”發嗡,他的臉“涮”的一下,白得像紙一樣。

這時候,御膳房的負責傳膳的人員又給大家端來“清蒸燕窩”、“爆炒麻辣兔肉”和“紅燒狗肉”三道菜。眾大臣一見美味佳餚頓時眉開眼笑,紛紛大快朵頤。但劉伯溫看到這三道菜後,便心中大驚起來,索性放下碗筷不再吃。



坐在劉伯溫旁邊的徐達見此,便詢問劉伯溫為什麼不動筷子,是不是飯菜不合胃口。劉伯溫就用手指著酒桌上的這三道硬菜,低聲給徐達解釋道:“陛下恐怕是要對我們斬草除根了!”徐達還是不解,難道這幾道菜還有什麼深的寓意?

劉伯溫就告訴徐達,正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朱元璋的這道清蒸燕窩,直接把燕窩都給搗了下來,這不是讓飛鳥盡了嗎?那接下來不就輪到良弓藏?還有這道“爆炒麻辣兔肉”和“紅燒狗肉”,不就是暗指兔死狗烹麼?所以接下來朱元璋肯定會對功臣們動手。

言畢,徐達已是滿頭大汗,忙詢問劉伯溫該如何是好。劉伯溫就告訴徐達,你現在千萬別再多喝,只需緊挨皇帝坐,他上哪你上哪,即便他上廁所你也一定跟著,切記。

隨後,劉伯溫藉著換衣服的名頭離開了慶功樓,而徐達呢,在得到劉伯溫的提醒之後,緊跟皇上,寸步不離。



等到大家吃到吃到興頭時,朱元璋忽然站起身來,向門邊走去。徐達連忙隨後跟上。朱元璋發覺身後有人,回頭一看,見是徐達,便詢問他何故離席,徐達解釋說自己特意跟隨來保駕。

朱元璋連忙說自己不用保駕,請徐達回去席間就坐。徐達便哭泣的說道:“皇上難道真的一個也不留嗎?”朱元璋暗暗一驚,心想:好精明的傢伙!我的機密已被他識破。徐達見皇上不語,便說如果皇上執意,臣不敢違命,隨轉身欲回。

這時,朱元璋才同意徐達和自己一同出來,結果兩人剛走出幾百米,突然,“轟隆隆”一聲巨響,功臣樓瓦飛磚騰,火光沖天,可憐滿樓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徐達從功臣樓死裡逃生後,整天茶飯不思,沒有多久便憂鬱成疾,背上發疽,朱元璋趁機便給他送去一一隻清蒸公鵝,當晚徐達吃後便去世。

總的來說,這個故事雖然被大家傳得有鼻子有眼睛,但它卻是標準的民間故事。因為,在正史中並沒有所謂的朱元璋火燒慶功樓這個事情,而且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們,除少部分因捲入藍玉案和胡惟庸案而被殺外,大部分其實還是善始善終。

比如,六位開國公爵,徐達是在洪武十八年病逝,所謂的燒鵝事件完全是子虛烏有;常茂是在洪武二十四年正常病逝;李文忠是在洪武十七年正常病逝;鄧愈也是在洪武十年正常病逝。

只有李善長是因為捲入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而被誅殺,馮勝則是因為與女婿朱橚(朱元璋第五子)私下見面,被朱元璋猜忌而被賜死。從這層意義上說,這所謂的火燒慶功樓的事情,明顯就是演義故事。


我是趙帥鍋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剛開始上來的是水煮花生米、雞蛋炒韭菜、水煮豆腐和小蔥拌豆腐。“君子之交淡如水”,這些菜正是希望可以暗示著他們可以如君子一樣可以淡泊名利。


只可惜,驕兵悍將終究還只是驕兵悍將,他們終究還是比不過劉伯溫,也比不過朱元璋,朱元璋的深意他們又如何可以得知呢?只有劉伯溫暗通聖意。

朱元璋端起酒杯,然而這些個不夠檔次的菜,終究沒有入的了這些人的法眼,他們甚至出口抱怨,表示自己不吃了,要退席。

朱元璋的一番苦意終究沒有人領會,他轉身去了御膳房,又吩咐他們重新做了幾樣菜。 “清蒸燕窩”、“爆炒麻辣兔肉”和“紅燒狗肉”。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這幾道菜的寓意也是十分的明顯了。

劉伯溫十分明確了朱元璋的意願,對自己的未來也是開始有了大概的瞭解了。他告訴徐達,看來皇上是要斬草除根了。


劉伯溫也是知道了在此之後的事了,兔死狐悲,接下來就是“敵國滅,謀臣亡”。


圍知歷史


這就是朱元璋有名的“火燒慶功樓”,大部分的功臣都在在一場火災中喪生。

朱元璋這個人是出了名的,只能共患難但不能同富貴的人。

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長孫朱允炆,也就是朱標的兒子,後來建文帝

可是朱允炆年紀太小,當時開國功臣基本還在朱元璋怕自己去世之後。孫子朱允炆鎮不住這些功臣,於是朱元璋決定先下手為強

於是朱元璋想起

了,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覺得用一頓飯,就能解決所有的功臣,簡直太划算了。但是考慮到這些人不會那麼輕易的放棄權力,還不如一把火都燒死算了。

朱元璋就開始張羅著建立慶功樓,他告訴每一個臣子,以後樓建好了,我們舉行宴會就在慶功樓。

大臣們也很高興,為了慶祝還專門建立了一棟樓,皇帝家就是豪,就是任性,就是有錢。

沒多久慶功樓就建好了,朱元璋要大宴群臣,能來的不要來的,都得來

所以老朱請客的那一天,所有的功臣們都來了。朱元璋看著就很開心,想想就讓人暢懷大笑。

到了上菜的時候,僅僅上了四個菜劉伯溫一看,他就知道朱元璋這是要殺功臣了。

原來,朱元璋上的菜裡有狗肉,兔肉,還有鳥肉之類

的東西。

劉伯溫就告訴徐達,朱元璋要殺他們這些功臣了

徐達就問他,何出此言

劉伯溫解釋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徐達聽完之後,也覺得很在理,所以,他們兩個商量了一下,就偷偷的離開了。

不過,之後徐達還是被朱元璋害死了。

事後,劉伯溫向朱元璋請示,要告老還鄉,劉伯溫因此逃過了一劫


老蟲


題主所問的應該是來自於“火燒慶功樓”的典故,是民間傳說朱元璋為了殺害開國功臣而製造出的一場慘劇。

“火燒慶功樓”只是民間的傳說故事,並不是真正的歷史,它僅出現在《大明英烈》、《明英烈傳》等評書中。也就是說慶功樓並不存在,但卻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南京的“忠勤樓”,這座樓是朱元璋為了方便於身邊的文武百官商討軍國大事而特意建造的,汪廣洋、陶安等人的詩文都曾經出現過這座樓。



當然不管這個故事是不是事實存在的,既然是題主問的,那我這裡姑且就按照故事來說,而不去考慮歷史到底存在不存在這個事情。

傳說在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時,就對和他同甘共苦,共患難,併為他立下不朽功業的開國功臣們起了疑心,深怕他們會起兵造反,奪取他的皇位,於是他決定將他們全部誅殺,以絕後患。

為了完成這一目的,朱元璋進行了周密而又詳細的計劃。他先是在南京鼓樓崗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座慶功樓,美其曰讓功臣名垂青史(實際上是為了將他們一網打盡而做的準備),此時功臣們並不知道朱元璋真正的意圖,他們還天真的認為這是朱元璋重視他們,想讓他們名垂青史,所以功臣們皆稱朱元璋英明。



不過此時有一個人卻是看清了朱元璋真正的意圖,併為此憂心忡忡,這人就是劉伯溫。

他清醒的認識到,朱元璋決定對他們動手了,功臣樓落成之時,就是他們命喪黃泉之時。所以此時劉伯溫在百官皆醉之時,他突兀的站出來與朱元璋說道“如今王業已成,臣責已盡,但願辭官歸田”,就是朱元璋帝業已成,他的職責已經盡到了,所以希望能辭官歸隱田園。

但是朱元璋此時並不打算放過他,所以就拒絕的說道“軍師隨我辛苦半生,如今正當享福,為何就要歸隱?”,就是我不想你離開,如今帝業已成,所以是你該享福的時候了,你怎麼能歸隱呢?不過劉伯溫已經知道朱元璋要殺光他們這些功臣,他怎敢留,所以堅決的說道“朝中政事勞神,臣年老力倦,只想過個清閒的晚年”,劉伯溫的意思很明確就是我無心權力,就想回家安度晚年。



此時朱元璋的心中已經是瞭然於心,他知道劉伯溫看透了他的用意,所以他在用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自願歸隱田園來換自己的命。如此,朱元璋念及劉伯溫對自己有大功,而且現在又自願放棄權力,所以他決定放過他,然後賞賜給他許多的金銀財寶,就放他回老家。

如此,劉伯溫僥倖逃過一劫,但是在走前,他不忍心自己的好友徐達枉送性命,所以在臨走前他就到徐達的府上,與徐達說了這樣的一句話,他說道:“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話望你牢牢記住:功臣樓慶宴之日,你要緊隨皇上,寸步不可離開。”,此時徐達還不清楚這句的意思,他不解的問劉伯溫這句話何意,但劉伯溫並不敢明說,深怕隔牆有耳,他只是隱晦的說道:“照此行事,日後便知。”。



功臣樓落後來,朱元璋在舉辦宴席的前一夜就派人在樓下埋好了大量的火藥和乾柴,準備藉機引火燒樓,以除後患。一切準備就緒後,朱元璋在第二天就邀請了所有想要除掉的功臣前往功臣樓赴宴,這一日功臣樓樓上是一片笙歌,燈燭輝煌,功臣之間互相道賀、寒暄,好是不熱鬧。

可是這個時候卻有一個人心事重重的,那就是徐達。此時徐達想起了劉伯溫臨走時的囑咐,他在環繞功臣樓一圈後,突然將耳朵緊貼牆壁,然後用手對牆敲了幾下,此時牆內傳出了”咚咚”的聲音,聽到這個聲音後,他的臉“涮”的一下就下來了,白得就像紙一樣,因為徐達發現牆內的空的,他再想起劉伯溫的話後,就什麼都明白了,原來朱元璋是想將他們一網打盡,就地誅殺。



而後朱元璋到來,酒宴大開,平日素愛喝酒的徐達,此時卻絲毫沒有興趣,他一直盯著朱元璋。此後酒宴過一半時,朱元璋見時機已到,遂起身離開,而徐達見朱元璋離去,也緊隨其後。不久已離開慶功樓的朱元璋隱約覺得後面有人,回過頭一看,原來是徐達。

見是徐達,朱元璋就問道:“丞相為何離席?”,徐達回答道:“特來護駕”,朱元璋聽後回道“不必不必,丞相請回”,此時徐達眼見朱元璋一定要他回去,遂就哀怨的與朱元璋說道“皇上真的一個也不留嗎?”。這個時候朱元璋頓時心驚不已,他心想到徐達好生精明,他早已看破我得計策。而徐達眼見朱元璋不言語,索性就說道“皇上如果執意,臣不敢違命,懇望日後妻兒老母得以照拂”,說罷他就欲再次回到慶功樓,朱元璋眼見於此,趕緊攔到徐達,並說道“丞相隨我來”。



此時徐達終於鬆了一口氣,他知道自己逃過一劫。而就在徐達和朱元璋走了不到百步,他們的身後就傳來了一聲巨響,慶功樓瞬間化為烏有,而慶功樓中的一群開國功臣們也在一時間葬身於火海中。

以上就是“火燒慶功樓”流傳的最廣的一個版本,這個版本的劉伯溫並不是從菜名中得知朱元璋有誅殺他們的心思的,而是從朱元璋見慶功樓中得知他的意圖的,之後他也是在第一時間提出了要歸隱田園的意思,最終得以逃脫。

當然“火燒慶功樓”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在這個版本里,倒是有劉伯溫從菜名中得知朱元璋想誅殺功臣的意思。



話說朱元璋建成慶功樓後,在樓下埋了火藥後,就宴請了朝中的開國功臣。在宴席的過程中,劉伯溫發現了端倪,他發現慶功樓的牆內是空心的,所以就提醒身邊的徐達,在宴席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朱元璋的動向,他走我們就走。此後朱元璋到來,宴席開啟,初宴席所上的菜都是些平民家的素菜,其中就有道朱元璋最喜愛的翡翠白玉湯。

因都是素菜,所以都是百官都不願意多吃,因為他們早已享受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對於平民百姓日常所吃的飯菜早已沒了興趣,更是咽不下去,朱元璋見於此,雖面露怒氣,但卻並沒表現出來,不過此時他已經下定決心要除掉他們,在朱元璋的心裡,這幫連平民的飯菜都吃不下的主,日後必定為禍大明。



之後朱元璋又讓人接著上了紅燒兔肉、燉狗肉、爆炒驢肉,清蒸燕窩,外加數罈美酒。這個時候,那些功臣們見到這些才有了食慾,也就開動了起來。但此時劉伯溫卻再也沒有胃口吃,他知道這些菜的意思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朱元璋要卸磨殺驢了。於是在之後的宴席上,劉伯溫一刻也不敢鬆懈,他故意坐著朱元璋的衣角,然後裝醉。



酒過半巡後,朱元璋見他們都醉了,也就放心的離開了,此時劉伯溫、徐達眼見朱元璋已走,他們也趕忙緊隨其後。朱元璋發現他們後,遂問道:“你們為何離席”,劉伯溫、徐達二人回答道:“更衣(去廁所)”。可正待他們回答時,身後的慶功樓就突然發生爆炸,頓時還留在慶功樓的那些功臣們就這樣葬身於火海之中。


澳古說歷史


《管中窺豹-從心理角度看這一場的殺頭飯》


老龍結合坊間傳說和清朝的一些書籍給大家還原這場屠殺,朱做了皇帝后決意除掉自己這幫老兄弟,為掩人耳目修了富麗堂皇的功臣樓。說老實話老朱這一舉動,讓多年追隨朱元璋,替朱元璋南征北戰的小弟們感動壞了,老大這是要學唐太宗修凌煙閣供奉二十四功臣啊,老大真有太宗之風啊!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作為朱元璋的“入幕之臣”!劉可謂對老朱知根知底!他看出來了朱老大的真實意圖,因此便去到了皇宮,然後向朱元璋說道:“如今大哥您江湖地位已經溫了,小弟算是完成了多年心願,我老了想家了,”朱當時假意再三挽留劉,可是劉怎麼可能留下受死呢?因此執意要回去鄉下。


於是就給了老劉一個富貴生活,就同意了讓劉回鄉下。劉伯溫和徐達是好多年兄弟,共過多次生死,他在回家前特意到徐達兄弟家中喝酒告別,然後鄭重的對徐達說道:“兄弟你記著老哥哥的話,不然定會大禍臨頭,如果大哥要在功臣樓上請大家吃飯,你千萬要跟緊大哥。”這一番話讓徐達聽了冷汗直流。

後面慶功宴上各區域的話事人推杯換盞,好不熱鬧,突然間功臣樓的大門封死,這座兄弟們心中的凌英閣成了人間地獄,一幫子為大哥打江湖的兄弟全部都被火海吞沒了,唯獨徐達僥倖未死,因為就在朱元璋藉故離開的時候,早得提醒的徐達緊跟大哥逃過一劫!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古有仁義君主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而作為熟悉朱元璋的人應該知道!老朱可沒有趙得氣度和容量!俗話說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分析老朱的性格的性格,先要看他的出身經歷。 朱重八起於微末,放過牛、出過家、討過飯,在我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裡,就他出身最低,開國元勳也就他殺的最多也最狠,基本殺的沒有了一幫老兄弟絕後了!可能是 因為年輕時太苦,受壓迫太多,朱元璋雖然做了皇帝,江山得來不易,窮人乍富最怕人搶。所以他藉著嚴懲貪腐的名義,對官員貪汙銀子六十兩銀子以上格殺勿論,藉此鞏固統治地位!“剝皮揎草”這種酷刑就是朱發明的。



朱治下的大明王朝,若百姓發現官吏向他們徵稅收糧或攤派雜役時不公,可以將其舉報,也可以直接扭送上級官府這簡直是在放縱百姓鬥官員!而可以視為對在此之前的王朝傳統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一種顛覆,不過這種規定雖然可操作性極低,也能說的上是驚世駭俗了。 老龍回頭再看朱元璋的核心性格:公正、仁愛(對百姓)、嚴苛、猜忌,不自信!少年時代的苦難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


從治國理念來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思想!而朱元璋一個農民出身得皇帝,小家意識更是根深蒂固,他把大明當做朱家的私產來管理。換句話說,他管理的不是天下,而是自己家的資產,

朱元璋定國後辦了慶功宴,手底下一群兄弟吃相難看,難免讓他生疑!所謂疑心生暗鬼!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作為朱元璋的入幕之臣!劉可謂對老朱知根知底!所以知道死期不遠!


小A說攝影


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我所知道的可能與別人不太一樣。這些版本中《火燒慶功樓》最為著名,但是如何火燒?慶功樓背後又有哪些故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

首先,朱元璋為什麼要屠戮功臣。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朱元璋嫌棄太子朱標太過懦弱,於是告誡他說:凡是跟隨我南征北戰的那些將領,沒有一個是善茬。因此,駕馭他們就要用強硬手段,你秉性如此柔弱,我百年後可怎麼辦。朱標回答說:靠

這可把朱元璋氣壞了,於是朱元璋令人用車載來一車枯骨,讓朱標正眼去看。朱標冷不防看到如此嚇人的東西,嚇得雙手合十,連連稱“善哉,善哉”。至此之後,朱標就嚇得生病了。幾個月後,朱標一命歸西。

太祖以太子天性柔仁不振,一日,竊令人載屍骨滿輿,當其前激發之。太子不勝慘蹙,合掌稱之曰:善哉!善哉!

朱標死後,最悲傷的其實是馬皇后。馬皇后於是就對朱元璋說:立孫子為帝吧,這樣的話,標兒在天之靈也可安息。但是這樣就存在另外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

孫子年齡小,恐怕更難以駕馭群臣。為了使孫子能順利登基,以後延續朱家基業,馬皇后和朱元璋定下一計,什麼計策呢?誅殺全部開國大臣

朱元璋轉悠來轉悠去,最後在鼓樓岡附近的雞籠山上選出一個好位置。第二天,朱元璋下旨:於雞籠山起慶功樓一座,表彰南征北戰的所有大臣。消息一傳出,大臣和將軍們可樂壞了,因為他們等的就是這一天。但是卻有一個人不高興,誰呢?劉伯溫。

劉伯溫年輕時曾經拜鐵冠道人張中為師,學成出師之日,師傅張中曾經對劉伯溫有過交代:它日遇“慶功”二字即歸,所以劉伯溫一直記著這個事情。當劉伯溫聽到慶功樓這個名字時,他知道,自己該離開歸隱了。

劉伯溫找到朱元璋,對朱元璋說:昔日漢朝張子房身體有恙,逐赤松子雲遊四方,操辟穀之術,終得天年。如今我身心疲憊,長患痾疾,願回老家頤養天年。

朱元璋當然不願意劉伯溫走,苦苦相勸了一會,看到劉伯溫心意已決,於是答應了他的請求。

劉伯溫得到朱元璋允許後,他來到最好的朋友大將軍徐達府中辭行。兩人把酒言歡,小敘了半天。臨別時,劉伯溫深情的對徐達說:恐怕以後你我難以再相見,我送你三個字,你一定要謹記!另外,一定要記住,慶功宴當天要緊跟聖上,寸步不離。說完,劉伯溫掏出一個紙條,交給徐達後揚長而去。徐達展開紙條,只見上面寫著三個字:

十下人。徐達百思不得其解,那麼這十下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會兒再說。

話說這慶功樓很快就建好了,朱元璋選了一個良辰吉日,召群臣前來赴宴。宴會開始,上的第一道菜就是傳說中的翡翠白玉湯。為什麼叫傳說中呢?因為朱元璋沒少在眾將士面前反覆嘮叨當年自己如何落魄,如何在寺廟裡與一乞丐分食白菜豆腐湯的故事。所以大臣們對這道菜是最熟悉不過了,但是都沒有吃過。

之後,陸續又上了四道菜,分別是炒青絲,炒菠菜,炒韭菜,炒白菜。大臣們一陣亂鬨,紛紛說道:聖上如此摳門,怎麼沒有葷菜呀。朱元璋微微一笑說道:前幾道菜是讓大家開胃的,來人呀,上葷菜,上酒。

只見宮女們端上來四盤葷菜,分別是爆炒驢肉,爆炒兔肉,鐵鍋燉狗肉,還有一盤烤麻雀。眾大臣和將軍們非常高興,於是紛紛動筷子大朵快頤。可是一旁的徐達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呢?

徐達在劉伯溫走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十下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再加上劉伯溫臨走交代的那句話,時刻緊跟聖上,寸步不離。於是徐達乾脆近水樓臺的將朱元璋的衣角壓到自己屁股底下,省的朱元璋走了,而自己不知道。

當四盤葷菜端上來時,徐達突然悟出了“十下人”是什麼意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四盤菜分別對應四句話,即卸磨殺驢,兔死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看到這四盤菜,再聯想到“十下人”這三個字,徐達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個字謎,謎底是一個字。

徐達剛想通,就見朱元璋悄悄的站起身來想要離去。徐達趕緊站了起來,朱元璋一把按住他說:你一口酒還沒有喝,站起來幹什麼?徐達悄悄的對朱元璋說:難道陛下要一網打盡嗎?朱元璋臉色一變,沒有說話,站起身來走了出去,而徐達則緊跟著也走出了慶功樓。

沒等他們走多遠,只聽見轟隆一聲,慶功樓瞬間被炸成平地。朱元璋頭也不回的匆匆離去,只剩下目瞪口呆的徐達站在原地,傻傻發愣。

徐達回去後,心裡犯了疑惑。為什麼呢?自從慶功樓後,朱元璋再也沒有召見過他。徐達猜不透朱元璋到底是什麼意思,於是每天輾轉反側,睡不著覺。最後久而久之,背部生疽,疼痛難忍。

朱元璋聽說徐達背後生疽,於是派宮人給徐達端來一樣東西,什麼東西呢?蒸鵝。徐達一看蒸鵝,眼淚落了下來。鵝乃能夠發汙之物,吃了之後只會加速疽部潰爛,但是皇帝所賜之物,又不能不吃。徐達無奈含淚吃了蒸鵝,後來疽發而死。

這就是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故事,記載於野史,大家聽聽就行,切莫當真!


每日趣評


首先,朱元璋為什麼要屠戮功臣。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朱元璋嫌棄太子朱標太過懦弱,於是告誡他說:凡是跟隨我南征北戰的那些將領,沒有一個是善茬。因此,駕馭他們就要用強硬手段,你秉性如此柔弱,我百年後可怎麼辦。朱標回答說:靠德。

這可把朱元璋氣壞了,於是朱元璋令人用車載來一車枯骨,讓朱標正眼去看。朱標冷不防看到如此嚇人的東西,嚇得雙手合十,連連稱“善哉,善哉”。至此之後,朱標就嚇得生病了。幾個月後,朱標一命歸西。

太祖以太子天性柔仁不振,一日,竊令人載屍骨滿輿,當其前激發之。太子不勝慘蹙,合掌稱之曰:善哉!善哉!

朱標死後,最悲傷的其實是馬皇后。馬皇后於是就對朱元璋說:立孫子為帝吧,這樣的話,標兒在天之靈也可安息。但是這樣就存在另外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

孫子年齡小,恐怕更難以駕馭群臣。為了使孫子能順利登基,以後延續朱家基業,馬皇后和朱元璋定下一計,什麼計策呢?誅殺全部開國大臣。

朱元璋轉悠來轉悠去,最後在鼓樓岡附近的雞籠山上選出一個好位置。第二天,朱元璋下旨:於雞籠山起慶功樓一座,表彰南征北戰的所有大臣。消息一傳出,大臣和將軍們可樂壞了,因為他們等的就是這一天。但是卻有一個人不高興,誰呢?劉伯溫。

劉伯溫年輕時曾經拜鐵冠道人張中為師,學成出師之日,師傅張中曾經對劉伯溫有過交代:它日遇“慶功”二字即歸,所以劉伯溫一直記著這個事情。當劉伯溫聽到慶功樓這個名字時,他知道,自己該離開歸隱了。

劉伯溫找到朱元璋,對朱元璋說:昔日漢朝張子房身體有恙,逐赤松子雲遊四方,操辟穀之術,終得天年。如今我身心疲憊,長患痾疾,願回老家頤養天年。朱元璋當然不願意劉伯溫走,苦苦相勸了一會,看到劉伯溫心意已決,於是答應了他的請求。

劉伯溫得到朱元璋允許後,他來到最好的朋友大將軍徐達府中辭行。兩人把酒言歡,小敘了半天。臨別時,劉伯溫深情的對徐達說:恐怕以後你我難以再相見,我送你三個字,你一定要謹記!另外,一定要記住,慶功宴當天要緊跟聖上,寸步不離。說完,劉伯溫掏出一個紙條,交給徐達後揚長而去。徐達展開紙條,只見上面寫著三個字:十下人。徐達百思不得其解,那麼這十下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會兒再說。

話說這慶功樓很快就建好了,朱元璋選了一個良辰吉日,召群臣前來赴宴。宴會開始,上的第一道菜就是傳說中的翡翠白玉湯。為什麼叫傳說中呢?因為朱元璋沒少在眾將士面前反覆嘮叨當年自己如何落魄,如何在寺廟裡與一乞丐分食白菜豆腐湯的故事。所以大臣們對這道菜是最熟悉不過了,但是都沒有吃過。

之後,陸續又上了四道菜,分別是炒青絲,炒菠菜,炒韭菜,炒白菜。大臣們一陣亂鬨,紛紛說道:聖上如此摳門,怎麼沒有葷菜呀。朱元璋微微一笑說道:前幾道菜是讓大家開胃的,來人呀,上葷菜,上酒。只見宮女們端上來四盤葷菜,分別是爆炒驢肉,爆炒兔肉,鐵鍋燉狗肉,還有一盤烤麻雀。眾大臣和將軍們非常高興,於是紛紛動筷子大朵快頤。可是一旁的徐達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呢?

徐達在劉伯溫走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十下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再加上劉伯溫臨走交代的那句話,時刻緊跟聖上,寸步不離。於是徐達乾脆近水樓臺的將朱元璋的衣角壓到自己屁股底下,省的朱元璋走了,而自己不知道。

當四盤葷菜端上來時,徐達突然悟出了“十下人”是什麼意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四盤菜分別對應四句話,即卸磨殺驢,兔死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看到這四盤菜,再聯想到“十下人”這三個字,徐達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個字謎,謎底是一個走字。

徐達剛想通,就見朱元璋悄悄的站起身來想要離去。徐達趕緊站了起來,朱元璋一把按住他說:你一口酒還沒有喝,站起來幹什麼?徐達悄悄的對朱元璋說:難道陛下要一網打盡嗎?朱元璋臉色一變,沒有說話,站起身來走了出去,而徐達則緊跟著也走出了慶功樓。沒等他們走多遠,只聽見轟隆一聲,慶功樓瞬間被炸成平地。朱元璋頭也不回的匆匆離去,只剩下目瞪口呆的徐達站在原地,傻傻發愣。

徐達回去後,心裡犯了疑惑。為什麼呢?自從慶功樓後,朱元璋再也沒有召見過他。徐達猜不透朱元璋到底是什麼意思,於是每天輾轉反側,睡不著覺。最後久而久之,背部生疽,疼痛難忍。

朱元璋聽說徐達背後生疽,於是派宮人給徐達端來一樣東西,什麼東西呢?蒸鵝。徐達一看蒸鵝,眼淚落了下來。鵝乃能夠發汙之物,吃了之後只會加速疽部潰爛,但是皇帝所賜之物,又不能不吃。徐達無奈含淚吃了蒸鵝,後來疽發而死。這就是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故事,記載於野史,大家聽聽就行,切莫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