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句話說出《水滸傳》的真正意思?

濱州木洛塵


快意恩仇逞英雄,但梁山之上又有幾人能真正擔起了“英雄”二字!



所以很多人都在說水滸傳這種題材的片子不算很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就算拍出來,正面價值不多,負面影響確不容忽視。

其一是水滸傳主要講述的是官逼民反的故事。所謂替天行道其實是個沒有明確政治目標的主張,結夥基本都是為了人多好報仇的目的,尤其入夥還得交投名狀。108將,根本沒有一個人有心懷天下蒼生意識,要想他們造福天下,推動社會進步,基本是沒有多大希望的。


其二是造反在任何朝代都是對當時政權的挑戰,況且造反本身在任何時期都不利於社會穩定,只能危害社會。

總之,作為造反為題材的片子,想必沒有那個國家官方願意放任傳播。

《水滸傳》原著之外,有一本清代人寫的《蕩寇志》,這部長篇小說立場與《水滸傳》完全不同,是以仇視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起義的角度,是把他們當作賊寇來寫的。有人說水滸三觀不正,我們且來分析一下,這三觀不正體現在什麼地方。

《水滸傳》裡梁山好漢眾多,單是有名有姓的,就有一百零八位之多,那麼他們當中果真都是好漢嗎?


以李逵為例,他的性格魯莽,做事莽撞,幾乎他和誰在一起誰就會倒黴。李逵固然有他可愛的一面,可是他在濫殺無辜方面,做得很絕決。比如他殺小衙內,殺扈三娘全家,他在賭場上翻臉不認人,搶起銀子很彪悍;他吃飯時不高興,會把湯潑在小二的臉上;江州劫法場時,他的作法是排頭砍過去,一時間殺了不少無辜百姓。

李逵喜歡說的是“只要我殺得痛快”!殺人帶來如此快感,放在如今,應當是活脫脫的恐怖分子吧?所以,這樣的李逵被稱為好漢,是讓人質疑的。


《水滸傳》中最經典的智囊橋段,要數“智劫生辰綱”,他們搶的是梁中書進貢上面的寶物,號稱“民脂民膏”,他們為了對付負責押運的楊志,用了不少計謀,可是最後搶的來的錢財被晁蓋一夥瓜分,多用在賭博等去處,對當地百姓有什麼好處並沒看出來,這明顯只是打家劫舍,算不得替天行道或劫富濟貧。



再說打虎英雄武松,他的濫殺程度最甚,如果他殺王婆和潘金蓮,斬西門慶尚在為兄報仇,他後來的做法就差強人意了。他殺王道士時,就大開殺戒,連無辜的小道士都不放過,小道士只是用來祭刀之用的。包括後來血濺鴛鴦樓,武松也是殺贓官之餘,連帶結果了不少無辜者的性命。



這種濫殺的確讓人有觸目驚心之感!!!

作者寫的痛快,所謂英雄豪傑殺得痛快,那讀者呢,都能接受這種殺戮行為嗎?


諸君看電影


在我看來,眾多梁山好漢中,都是俠肝義膽的真豪傑,說一不二的真漢子。其中魯智深醉打鎮關西闖下大禍被官府捉拿無奈上梁山。鎮關西強搶民女,欺軟怕硬,欺負弱女子翠蓮父女,把翠蓮娶回做妾並承諾給她的老父親三千貫文錢,哪成想虛錢實契,得到翠蓮後並未給她的老父親一文錢,同時翠蓮經常被鎮關西的大老婆欺負,沒出三個月就被趕出來鎮關西家,同時還讓她的老父親出三千貫錢替她贖身。這對父女的悲慘遭遇被魯智深聽到後頓時就想要替父女出這口惡氣,魯智深給她們父女路上的盤纏並替翠蓮贖了身。魯智深辦完這些後找到鎮關西,幾句話惹怒鎮關西,鎮關西提刀就和魯智深打起來,沒成想三拳就把鎮關西送上了西天,打死鎮關西后魯智深被官府捉拿無奈上梁山。另外一位好漢就是武松武都頭,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平時靠賣炊餅為生,娶了個漂亮媳婦潘金蓮。無奈潘金蓮被西門慶看上,三來兩往之後西門大官人就和潘金蓮發生了關係。由於擔心事情敗露,西門慶和潘金蓮就和金蓮的乾孃王婆合謀毒死了武大郎。這件事情被武松知道後,武松一氣之下就把西門慶和潘金蓮殺死並用他們的人頭祭奠完武大郎之後被官府捉拿無奈只得落草為寇上梁山。

魯智深和武松都只是梁山108位好漢中的兩位,他們都是鐵骨錚錚的硬漢,但他們都是迫於無奈被官府捉拿才上的梁山。


痞爺l


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的故事。





小喜子1975


一句詩句概括:“齊聚水泊山上賊,儘量中華英雄淚。”



斜槓媽媽成長記


跟對人很重要


雁城流浪僧


齊聚水泊山上賊,盡顯中華英雄淚。

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水滸傳》的故事源起於北宋宣和年間,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宋江、吳加亮(吳用)、晁蓋等36人起義造反的故事,成為《水滸傳》的藍本。《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話文寫成的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版塊結構小說。《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它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從此在文學領域內確立了應有的地位,開始逐步改變以詩文為正宗的文壇面貌。 從小說創作的角度來看,它和《三國演義》一起,奠定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為廣大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心理和鑑賞習慣。 創作背景: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夥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作者簡介:施耐庵,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6歲中進士。36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族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影視呱啦啦


《梁山英雄與綠林棒老二》

綠林好漢棒老二,

沒有主義稱團伙。

打家劫舍懟官府,

蘆花蕩裡做一窩。

(真實的歷史,水滸梁山起義軍造北宋王朝的反,規摸沒有施耐庵寫的那麼大。武松井陽岡打虎的人物原型,實際上是施耐庵自己打死了一條大黃狗。施耐庵曾參與元末農民起義軍參加過反抗元朝的戰爭,追隨過東吳張士誠掃蕩元朝,任東吳王的軍中謀士,對抗過西吳王朱元璋,其人個子高大,武功了得。因不願為明朝新政權服務,他與學生羅貫中從蘇州遷居江蘇興化鹽湖上隱居,閉門修改還未正式出版的《水滸傳》和正在寫作中的《三國演義》。而《水滸傳》的創作素材,主要取材於當時的流行話本:《大宋宣和遺事》和《蕩寇志》,由民間說書人在茶坊酒肆口口相傳改造而來。所以看小說就看小說,別拿它當真實的歷史。小說家吹牛皮又不犯死罪,用不著認真!要說他有什麼意思,實在也沒有什麼意思,寫了一個一百單八將的人物故事而已!)











李老根2017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 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此外,李□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徵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裡,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戰鬥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 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前後三年多。 宋代說書伎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採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 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裡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並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但龔開的贊並未說故事內容。 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於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 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受招安平方臘止,順序和現在的《水滸傳》基本一致。 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系統連貫的整體。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 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係。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彙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這部優秀的古典名著《水滸傳》。 《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 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元朝初年,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晁蓋、吳加亮(吳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 元朝,元雜劇中還出現了一些水滸故事劇本。


陽光的落成


朝廷昏喑,逼上樑上,只反貪官,接受招安,四處征戰,譭譽參半。



銀河流嵐


本是世間一好漢,逼上梁山做反賊。

天罡地煞來相會,替天行道顯神通。

齊聚一百單八將,掃盡世間不平事。

自古忠義兩難全,為保家國受詔安。

自此戰事不間斷,受盡挫折與磨難。

功成名就把家還,零零散散剩幾人。

為保百姓終為官,小人讒言不間斷。

為了愚忠身先死,自有後人把名揚。

《水滸傳》講的是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時期,天下瘟疫流行,官府無道,官逼民反。在梁山泊聚集起來自江湖上的許多英雄好漢,打州劫府、濟困扶貧、嚴重動搖了北宋朝廷的統治,但宋江對朝廷的投降導致了梁山農民起義最終走向失敗的悲慘結局。



《水滸傳》對後世的影響,它現在已成為了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說是從黃口小兒,到婦孺老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中衍生出的許多英雄人物,例如,行者武松,花和尚魯智深等等給人留下了非常難以磨滅的印象。


《水滸傳》更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比較有深度的還原,讓人們對宋朝的瞭解又多了一份參考資料。同時它裡面表現的反抗跟斗爭精神,成為了鼓舞后代後代人民鬥爭的一種信念,跟希望。《水滸傳》對後世的作品影響也是非常的大,後世的許多作品創造都是有著它的影子如《說岳全傳》、《楊家將》、《說唐》《三俠五義《金瓶梅》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