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城二郎拳


銅城二郎拳


銅城二郎拳,是中華武術優秀拳種之一, “拳不打銅城”和“鏢不喊銅城”就是指威鎮武林的銅城二郎拳。據古拳譜記載,銅城二郎拳起自明代成化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山東有冠縣查拳,臨清肘捶,銅城二郎之說。

即山東聊城東阿縣政府所在地,銅城在明清時設驛站,官路直通南北二京,為歷來鏢行極盛之地,曾出武狀元1名,武進士、武舉人近20名。拳術在東阿歷代相沿,素有“拳不打銅城”之說。流傳的拳種有少林拳、二郎拳、太祖拳、形意拳、查拳、大洪拳等20餘種。新中國成立後,銅城武壇精英輩出,多次參加各級武術比賽、表演,均取得好成績。

銅城是銅城二郎拳主要流傳地,練習者歷來甚多,具有悠久的歷史,至今仍以活態形式存在,在中華武林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冠縣查拳、臨清肘捶齊名,是中華武術傳統優秀拳種之一。現存的古拳譜記載,它起自明代成化元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悠久的發展進程中,經過歷代武師的發展昇華,形成了形神兼備、結構嚴謹、功架整齊、虛實分明、動作舒展、脆快有力、攻防有致、清晰連貫的獨特風格。


銅城二郎拳


銅城二郎拳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德為先,拳譜曰“惟留君子,勿失小人,君子得之家安,小人得之招禍”;它以勇猛精絕為獨有特色,拳譜曰:“發打不留情,留情發不靈”;它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體育競技等科學價值;它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在山東乃至中國武林有較大影響。

唯一保存的銅城二郎拳古拳譜內容詳盡,不僅有對練、單練、擒拿等拳術,而且還有眾多的器械套路。其中包括85路(單丟袖)對練;十二連錘;九路聯手;36把金絲;72把擒拿等拳術套路。器械包括三節棍進槍;盤龍梢子;撲刀槍;單刀;雙刀;三尖兩刃刀;37路槍法;春秋大刀等套路。

銅城二郎拳無論往返進退,上下起伏,力求協調配合,拳譜曰:“腳步手眼相應,眼明精力威,威似猛虎,勢若金剛”,表現出一種瀟灑剽悍矯捷的形態,具有體現齊魯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鮮明特色和科學價值。

1、實用價值:練習銅城二郎拳具有增強體魄,強身健體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沒有花架子,招招實用,巧妙的技法能夠讓習練者起到防身的作用。

2、娛樂價值:銅城二郎拳風格古樸雄渾,節奏分明,技法清晰,以大開大合、勇猛見長,練習起來拳腳飛舞、跌打擒拿、刀棍相加、長槍點扎,無論是習練者還是觀眾都有一種振奮的愉悅感。

3、社會價值:銅城二郎拳是東阿縣的代表拳種,具有鮮明特色,其社會價值表現在:(1)、作為此地域的一個優秀拳種,有著廣泛的大眾認知,深入民心。(2)、由於民眾物質生活滿足後,對這種優秀的拳術有著極大的渴望,拜師者也日益增多。(3)、其傳承人及弟子練武不輟,強身健體,帶動一方。


銅城二郎拳


目前唯一保存的銅城二郎拳古拳譜記載,汴梁城(今開封市)土人安候孫,“供香清源真君廟集久,神靈感應,二郎神親授神拳和刀法”。後傳李貴,李貴將其發展為85路,併名之曰:“單丟袖”。明末清初傳至銅城周養民,於東阿縣城(今平陰東阿鎮)的少岱山下立擂,無有敵手,名聲大振,自此,銅城二郎拳廣為流傳。因此就有了“拳不打銅城”的傳說。清嘉慶年間,銅城二郎拳師秦立業打敗的鏢師故事,又有了“鏢不喊銅城”的美談。

新中國成立前後,銅城二郎拳十六代拳師齊雲現在濟南和聊城打擂取得第一名後,求藝者眾多,授徒近百人,遍及山東、河南、山西、河北各省市。新中國成立後,以齊雲現及其徒弟徒孫為代表的銅城二郎拳武壇精英輩出,多次參加各級武術比賽、表演,獲得優異成績。

新中國成立後,以齊雲現及其徒弟劉新田、齊漢慶、姚元祥、神槍孟廣太、孟廣金、孟憲斌等,多次參加各級武術比賽、表演,獲得優異成績。其中劉新田擅長實戰拳術,在大橋和平陰授徒;齊漢慶擅長實戰拳術和擒拿,在東阿、聊城、茌平等地授徒;孟廣太(原東阿縣雜技團業務團長)擅長槍術等器械,點扎迅速且奇準,能輕鬆使槍頭緊貼人頭皮、耳邊等處扎過而不傷人,更精絕的是其“飈槍”(把長槍拋到10米高空,槍尖朝下迅速落下時,用口叼住槍尖),江湖人稱“神槍孟廣太”,聞名于山東、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八十年代末第十八代銅城二郎拳拳師齊加明在東阿、聊城、茌平等地傳授銅城二郎拳;九十年代初銅城二郎拳傳人孟偉被泰安市武術協會聘為教練員,在山東省林校、山東農大、礦業院等大中專學校傳授銅城二郎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