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濟公是個怎樣的人?

醉心創作


濟公是南宋時期一位高僧,如今很多人通過影視劇對活佛濟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麼歷史中的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一、瘋癲和尚

濟公原名做李修緣,由於他行善積德,為當時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因此人們尊稱他為活佛濟公。佛在中國古代影響很大,活佛可見人們對濟公的敬仰。現實中的濟公和電視劇中濟公展示給我們大致是一樣的,鞋兒破,帽兒破,一身破爛僧衣就是活佛的標配,即使人們之前沒有見過,見到這身裝扮就八九不離十了。

濟公最初在國清寺出家,後來隱居到了今天的杭州靈隱寺,最後濟公還在淨慈寺修行過一段時間,如今都已經成為著名的佛教旅遊景點,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遊覽。


二、佛法高深

濟公被稱為活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佛法高深和人們信仰中的佛有一些相似,現實也確實如此,濟公向來以慈悲為懷,擁有一顆高尚的佛心,他熟讀佛經,知識淵博,因此擁有了好深佛法。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濟公又不遵守佛教戒律,喝酒吃肉是日常生活必備,高僧主持為什麼不制止濟公這種行為呢?我想大概是因為大家都從精神方面認可濟公,他的現實生活除了這一點都按照佛家宗旨生活。


三、為善一方

我們在電視劇中都可以看到,濟公簡直就是一個救苦救難的活菩薩,行善事深得人們喜歡,我們也知道電視中的他多少有誇大的成分,畢竟這之中加入了神話虛構,但是當時的濟公確實也是這樣,除了佛法高深之外,他還精通醫學,他拯救了無數的患病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他還喜歡除暴安良,嫉惡如仇,這便是真實的活佛濟公。

濟公可以說的上是一位傳奇人物,他雖然看起來有一些瘋癲,但是他始終秉持著一顆佛心,不平凡的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為百姓真真實實的做出了貢獻。


微光人文


濟公,這是民間的說法,他的法號,叫做道濟,一些看不慣濟公行為的人,叫他濟顛。

他是南宋時期的一名得道高僧,俗名叫做李修緣,他的父親,曾經官居節度使,退休後生活在杭州。


▲:得道高僧虛雲禪師

李家中年得子,愛如珍寶,李修緣自幼聰明過人,本來家裡人是想要李修緣考一個功名,當個官,好光宗耀祖,但李修緣對諸子百家,科舉的那些學問書籍,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是對佛法感興趣。

父母去世後,李修緣就開始去國清寺出家,成了一個和尚。

濟公的傳說,在民間太多了,光是濟公傳這本書,寫的人就很多,說的人更多,比較著名的就是郭小亭版的濟公傳,這些傳說或者民間小說,側重點不同,有的是刺貪諷惡,扶危濟困,有的是神魔鬥法。

而電影電視形象中,遊本昌老師的形象,就偏重於刺貪諷惡,扶危濟困,而陳浩民的濟公形象,就偏重於神魔鬥法。

如果從歷史上的濟公看,神魔鬥法,濟公是不會的,甚至連變魔術變戲法也是不會的。

但這個人,博學多才,詩文都很棒,的確心存正義和仁愛之心,而且敢於為民做主,敢於扶危濟困,他有極高明的醫術,他為老百姓看病,十分熱心,並且非常用心,他通過高明的醫術,救助了很多貧苦的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很愛戴他,尊稱他為活佛,於是濟公的名字就流傳了下來。

至於說為民請命這樣的事情,濟公也非常注重,這和那些只顧拿著老百姓香火錢的假和尚不一樣,濟公的仁愛之心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但濟公所能做的,只是為老百姓伸張正義,但最終的決定權,依然是在官員手裡。因為南宋期間,佛教十分盛行,各級官員,無論是清廉也好,貪婪也罷,對於佛教以及和尚都是相當客氣的。

他們很願意給一些高僧一些面子,來讓自己在積累一些功德。


因此,對於官員來說,給濟公一個順水人情,這並沒有什麼不可以,何況,濟公提出的一些要求,都是合理的,也是能夠體現民意的。

而在老百姓看來,濟公是一個敢為民請命的好和尚,這樣的好和尚,一定會讓老百姓愛戴。 在影視以及傳說中,濟公是一個詼諧幽默,邋里邋遢的和尚,他喝酒吃肉,不守清規戒律,活像一個乞丐。

歷史上的濟公,也的確如此,雖然藝術創作中難免誇張了一些,但濟公的邋遢,詼諧,以及喝酒吃肉,卻是真的。

至於說,濟公為什麼要如此做派,現在很難找到一個確定的答覆,只能解釋為,濟公的修佛理念,和人們所理解的修佛理念不同。

濟公是一個得道高僧,在濟公傳中,有一句是,叫做唯我修心不修口。這從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麼濟公會變得這麼與眾不同。

如果再結合慧能的那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可以理解,濟公的境界,已經超出自我的範疇,他並不在意皮囊和清規戒律,只是在內心深處,守一方淨土。

因此,濟公喝酒吃肉,放浪形骸,瘋瘋癲癲,但他普渡眾生的佛心卻始終沒變。

佛,只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看似是高高在上的東西,實際上是源自於老百姓心中。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只有人們心甘情願的信仰,這樣的信仰,才會有力量。如果空有一些威嚴,人們只是懼怕,信仰無從說起。

要讓人們真正的認同,並且心甘情願的信奉佛,那麼,就必須把姿態放得比普通老百姓更低,只有這樣,真心實意的為老百姓做事,讓老百姓真心體會到佛的普渡眾生,這才是真正的信仰。

從釋迦牟尼割肉喂鷹,到濟公放浪形骸,這些人才是真正懂得什麼叫做信仰,怎麼能讓人們真心的信佛。他們只是人們身邊的一員,用自己行動,讓人們感受到佛性。

現在,為什麼很多人開始嘲笑這些信仰,為什麼不像是以前那般的虔誠,因為,現在修口的人太多,修心的人太少,高高在上的人太多,深入民間的人太少,想要收取香火錢的人太多,割肉來普渡眾生的人太少。

我明白了,為什麼濟公可以讓所有人敬若神靈,直到今天,他的故事都在流傳,因為濟公明白,能讓老百姓真心認可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其他的,都是浮雲。


小小嬴政


濟公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

他是浙江台州天台縣永寧村人,原名李修緣,號湖隱,法號道濟,生活時代為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至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是南宋時期的高僧,為當時人尊稱為“活佛濟公”。

我們還是以濟公來稱呼“他”。

濟公的家世不凡,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遵勖是他的高祖,父親李茂春虔誠拜佛,年近四旬時,才生下濟公。

濟公早年在村裡就讀,父母去世後,深受佛教影響的他,在國清寺出家,後成為住持高僧瞎堂慧遠的徒弟,取為名道濟,之後他又曾在靈隱寺、淨慈寺居住過。

濟公的一生頗為傳奇,他常常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貌似瘋癲,舉止猖狂,很難讓人與那些舉止穩重、莊嚴肅穆的傳統高僧聯繫在一起。

他學問淵博,精通醫術,又喜好打抱不平,樂善好施;他喜歡遊歷,出行四方,又不修邊幅,穿著隨心,不以世俗為準;他性格率真,扶危濟困,又為人治病行醫,解救危難。

濟公雲遊四方,足跡遍及各地,所作所為,為人所稱頌,廣為傳誦下,他的故事越為神化,並演繹出了各種版本的事蹟,凡間的高僧漸漸向羅漢轉世的活佛靠攏,也就越來越受人們的敬仰。

相傳,濟公不僅醫術高明,還擅詩善文,知名學者南懷瑾在讀過他的四首《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後評價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如以禪學的境界論詩,則已臻禪境之極詣。”

我們且來看看這四首.

(其一)

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我不論錢。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

(其二)

湖上春光已破慳,湖邊楊柳拂雕闌。算來不用一文買,輸與山僧閒往還。

(其三)

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

(其四)

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葉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唱著“哪裡不平哪有我”的濟公,被民間渲染成降龍羅漢下凡的法力高強、鋤強扶弱的神僧。他身披一件破袈裟,手持蒲扇,穿著破鞋雲遊四方。這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濟公形象,但他的原型並不是虛構和杜撰的出來的,歷史上確有其人。

歷史上的濟公,本名李修緣,法名道濟,於1148年生於南宋紹興,卒於1209年,享年61歲。從歷史角度來說,“法力高強”是神話,但鋤強扶弱卻是事實。道濟法師因才華橫溢,樂善好施,鋤強扶弱,被百姓尊稱為濟公。

道濟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的駙馬,李遵勖家族世代信奉佛教,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虔誠拜佛,老來生得濟公。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了俗名叫修緣,濟公從此與佛門結緣。


濟公的家世還算不錯,很多親戚在朝為官,但他並未染上紈絝子弟的惡習。濟公少年時深受佛道兩教的薰陶。父母去世以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一代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濟公一生的事蹟,被民間渲染加工的離奇古怪。實際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且頗有才華的有名僧人。其佛學造詣頗高,他的一生行徑與普通僧人完全不同。

濟公一生喜好雲遊四方,他的足跡遍及到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他的外在衣著形象與影視劇中的相差無異,即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治病行醫,排憂解難,廣濟民間疾苦。因此,濟公的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

濟公在文學影視作品中,常以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不受佛教戒規約束的形象示人,使得老百姓覺得他更親切、更具有人情味。《濟公傳》中的四言詩: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這首詩到出了濟公悟道的本質,他認為的修行並不在於外在的修口修形,而是在於你有一顆虔誠向佛的心。有些整天吃齋唸佛,嘴裡喊著一心向佛,但心中卻無意向山、無意向佛,經常作出些不道德的事情。外在行為並不能完全判斷出一個人的好壞,需要透過現象觀察本質。濟公用自己的行為,闡述了這一道理。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是濟公流傳下來的一句話,這句話成為了很多人大吃大喝的理由,成為了一些人意志不堅定的藉口。這顯然是誤解了濟公活佛的本意,大家對這兩句朗朗上口,是隻知前兩句,不知還有後兩句。濟公要表達的重點是後兩句,即“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濟公的修為的高深境界,絕非是凡夫俗子所能參悟的。傳說,沈員外送給濟公兩隻熟鴿子和一壺酒,僕人偷吃了一隻小翅膀,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結果濟公指了出來,僕人不認,於是濟公吐出鴿子,其中一隻少一個翅膀。這種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塵莫及。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也是有來歷的,是說明末的破山禪師,在夔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營中度日。李立陽嗜殺成性,禪師為了救一方生靈,便要他減少不必要的殺戮。李立陽故意刁難說:“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殺人。”禪師遂與李立陽訂約,不惜大破酒肉之戒,使許多人活下來,一時成為美談。

明朝還有一位和尚,也是為了救難民于山賊之手,不惜破戒。山賊說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人。於是他端起酒杯說:“我以酒代茶”,說完一飲而盡。接著拿起肉說:“我以肉作菜,請!”吃後坦然自若。山賊為之一驚,只好放人。

為了救苦救難而吃肉喝酒,真正的歷史中也是有記載的。但並不是普遍的行為。濟公並不是說為喝酒吃肉而專門吃喝,而是在救苦救難與破戒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佛家的修行本就是普度眾生,救苦救難,這才是修行的本質。

濟公衣衫襤褸,鞋帽皆破,貌似瘋顛,他先後在國清寺、靈隱寺、淨慈寺均住過。濟公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但這毫不影響他作為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的形象。濟公撰寫的《淨慈寺志》、《台山梵響》等詩作,就是他修為的有力支撐。


野史也是史


在民間,濟公是老少皆知的活佛;在佛教史上,濟公是最富傳奇色彩的神僧,是十八羅漢之中的降龍羅漢降世。其實,歷史上真實的濟公,是一位嬉笑怒罵、遊戲人間的詩僧。

濟公,法號道濟,俗名李修元,浙江天台縣人,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

他的父親叫李茂春,原來在天台縣作官,後辭官歸隱。李茂春不慕榮利,樂善好施,人稱“李善人”,但他年近半百依然沒有子嗣。有一次,他和夫人王氏專門齋戒了三天,到天台山的國清寺禮佛求子。後來果真生下一子,國清寺住持性空禪師給這個孩子取名叫“修元”。據傳說,性空禪師看出這孩子是天台山羅漢堂的羅漢轉世,所以在圓寂之前,特地囑咐李茂春,說這孩子日後只可為僧,不可做官。

李修元天資聰明,從小就博覽群書,精通文理,尤其擅長詩歌。十八歲時,父母雙亡,家道中落,他前往杭州靈隱寺出家,拜瞎堂慧遠和尚為師,法名“道濟”。

做了和尚後,慧遠卻只教他坐禪。一過兩月,除了聽了兩次說法,自己看經外,其他時間都是在面壁靜坐。廟裡戒規森嚴,不能吃肉喝酒,他感到不耐,心裡想:“我來出家,是為了明心見性,沒想到整天像木頭一樣呆坐。”於是就對師父說:“六祖大師曾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還作了一首偈頌:‘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既然如此,又何必整天呆坐?”

慧遠說:“坐禪乃僧家本務,欲成大器者,須止觀並重,定慧等持,豈可舍止而求觀,去定而求慧?達磨祖師尚且面壁九年,豈可斷言坐禪是發呆瞎坐!”

道濟無話可說,但心裡還是不能安分。有一天,他去見師父,希望師父能指點一下,好讓他能明心見性,開悟成佛。師父說:“你才來兩個多月,如此著急,縱使慧能大師,仍有八個月的碓房之役,你初入佛門,這般不能忍耐嗎?”

道濟說:“弟子不是不能忍耐,祖師有言:‘迷來經累劫,悟即剎那間。’既然可以剎那而悟,何必累劫枉受辛苦?”

慧遠想了想說道:“也罷,你上前來!”道濟上去,卻被師父用禪板在腦門上重重地打了一下,師父大聲喝道:“自家來處尚不醒悟,倒向老僧尋去路,且打你這個沒記性!”

道濟被這忽然而來的當頭一棒打倒在地,恍若醍醐灌頂,猛然醒悟,他站了起來,一頭把老和尚撞倒在地,頭也不回地衝出了門外。慧遠大叫一聲:“有賊啊!”眾僧聽到,都跑來抓賊。慧遠說:“道濟偷了禪門大寶,今日且休,待明日我親自向他討取。”

從此,道濟自覺明悟了自家的本來面目,變得瘋瘋顛顛起來。他的生活起居也不按照常規,穿衣吃飯也要帶三分顛意;時而面壁靜坐,時而同一班孩子玩耍,酒癮一發,便呼朋引伴到酒店大醉一番;有時又跑到禪堂大鬧一番,惹得僧眾個個惱怒不已。

寺裡的和尚們見道濟不守清規,都來向慧遠告狀,請求清理門戶。豈知慧遠卻說:“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從此,“道濟顛僧”之名流傳開來,人們就稱道濟為“濟顛”。

從此,道濟以“瘋僧”的形象遊戲人間。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舉止顛狂,卻又幽默詼諧,到處扶危濟困,行俠仗義。

他整日遊逛杭州城,放浪形骸。他常穿一身破衲衣,一雙草鞋,身上不帶一文錢,有酒肉就吃,沒酒肉就和眾人喝稀粥,飲清茶。小說《濟公全傳》有形容他的一段話:“一個窮僧,短頭髮有二寸多長,一臉的油泥,破僧衣,短袖缺領,腰繫絨絛,疙裡疙瘩,襤褸不堪,骯髒之甚……”現代電視劇裡的歌曲也唱道:“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

他便是帶著這三分顛狂,於戲笑中顯神通,從謾罵裡見真章。

濟公從小讀書,精通詩文,所以不僅喜歡飲酒,也喜歡作詩。他寫詩不假思索,一揮而就。他的詩不僅意境灑脫,而且深寓禪機。比如他在淨慈寺居住時,經常乘舟遊西湖,就寫道:

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我不論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

還有一首:

何須林景勝瀟湘,只願西湖化為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

濟公喜歡替人消災解厄,扶弱濟貧。《補續高僧傳》和《濟公活佛傳》等書記載,他挽救過各種走投無路而自尋短見的人:臥病不起的人,他就施捨醫藥;忠孝節義、善良厚道而身處危困的人,他都會運用各種力量,想方設法給予幫助。他還懲治盜賊土匪、貪官汙吏、邪道旁門、地痞流氓等壞人,為民伸冤。因此,老百姓們就稱呼他為“活佛”或“聖僧”。

瞎堂慧遠禪師屬禪宗臨濟系統,“七尺棒頭開正眼,一聲喝下息狂心”。濟公繼承慧遠衣缽,雖然不檢細行、放浪形骸,卻也是是禪宗的一位高僧。他豁然開悟後,曾寫下四句詩:

昨夜三更月正明,有人曉得點頭燈。

驀然思起當時事,大道方知一坦平。

後來慧遠禪師圓寂,濟公感念師恩,為遺體荼毗時舉火,曾口誦一偈:

師是我祖,我是師孫,著衣吃飯,盡感師恩,臨行一別,棄義斷襟,火把在手,王法無親。噫!與君燒卻臭皮袋,換取金剛不壞身。

瞎堂慧遠圓寂後,靈隱寺換了新住持,一向看不慣道濟的監寺,就在新住持面前告了道濟一狀。受不了新住持的刁難,道濟一氣之下離開了靈隱寺,投奔了淨慈寺的德輝長老。德輝長老道行深遠,禪機鋒利,和道濟頗為投緣。道濟的文章寫得好,就在淨慈寺擔任書記,處理文書。

後來,淨慈寺被大火焚燬,道濟出外募化,在桐廬一帶募得了大批木材。據傳說,這些木材都從寺裡的香積井吊了出來,後人就稱該井為“神運井”,成為了淨慈寺的古蹟之一。時人無不稱奇,都說道濟是真正的活佛。

嘉定二年(1209年),道濟圓寂於杭州虎跑寺。他彷彿預先得知時辰,沐浴更衣後端坐而化,臨終前,他寫下一偈:

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倒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一代活佛,就此辭世。後來,寺僧為他在虎跑寺修建塔院,門前有這樣一副對聯:

一柄破蕉扇,一領垢衲衣,終日嘻嘻哈哈,人笑痴和尚,和尚笑人痴,你看怎樣?

奔來豁虎跳,挺去翻筋斗,到處忙忙碌碌,我為度眾生,眾生不我度,佛嘆奈何!


萬卷縱橫眼欲枯


我們現在熟知的濟公和尚,大多來自影視劇,穿個破袈裟,拿把破扇子,行為瘋癲,愛喝酒吃肉,專門打擊壞人幫助好人,一個深入人心的救苦救難活佛形象,而歷史上的濟公也確有其人,但和影視劇裡的有很大出入。

圖為濟公出生地,李府。

濟公(1148-1209年),浙江天台縣永寧村人,出家前名叫李修緣,出家後法號道濟,因為深受百姓愛戴,後世稱為“濟公”。濟公的祖上李崇矩是跟著趙匡胤一起打天下的,後來做了樞密使,李崇矩的孫子李遵勖娶了宋太宗的萬壽公主,是駙馬都尉,李遵勖的第4代李茂春就是濟公的父親。

天台縣的濟公故居內的畫像。

當年金人南下,北宋滅亡後,宋室南遷,跟著逃往南方的還有這些皇親國戚,李茂春就帶著家眷逃到浙江天台縣永寧村,修建的三進九明堂李府,至今依然在,佔地16畝,富麗堂皇,所以濟公是有著皇親國戚背景的豪門大戶。

濟公墓塔位於今天的虎跑公園內,墓誌銘由淨慈寺的居簡和尚所寫,但上個世紀被毀。

濟公他們家世代都信佛,當時天下大亂,青年時代的濟公看到了世道的混亂,在17歲準備給他成家時,逃婚跑到附近的國清寺出家當了和尚,他的父親是個大善人,經常救濟百姓,所以後來的濟公也經常扶危濟困,深受百姓的愛戴,曾先後修行於靈隱寺、淨慈寺,因喜歡雲遊四方,常常出行歸來時勞形疲憊,形象有些破爛,所以得到了個另類的佛門形象,而正史裡面找不到濟公舉止瘋癲,邋里邋遢,不修邊幅的記載,容貌也沒有隻字片語。


圖文繪歷史


提起濟公這個人物,大家腦海裡會情不自禁的聯想到遊本昌老師演的《濟公》,他穿著破僧衣、破帽子、破鞋、手持一把破扇子、腰間帶著葫蘆,整天喝著酒、瘋瘋癲癲的,但他愛打抱不平、扶危濟困、懲惡揚善的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這樣的人物歷史上真實是怎麼樣的呢?

濟公,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浙江台州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他們世代信奉佛教,其父親李茂春年近四旬仍無兒無女,最終虔誠拜佛得到此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的主持還幫他取名為修緣,於是與佛門結下了深緣。少年時期,濟公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期間受到了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後,濟公進入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並在當時高僧瞎堂慧遠門下接受足戒,被賜法名為道濟,之後相繼參訪了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歷史上的濟公性格直率而且很有才華,在佛學有著很高的造詣。他雖然穿著破衣破鞋,沒像其他和尚一樣整天常伴於青燈古佛,做事瘋瘋癲癲,整天喝酒吃肉,但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用自己高超的醫術幫助百姓,深得百姓們的愛戴。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甚至人們逐漸把他神化,說他是天上的降龍羅漢轉世。




萌妹子軟軟


關於濟公,是一位傳說中示現瘋癲行的高僧,據說他吃肉喝酒,狀若瘋癲,同時又示現大慈大悲救度眾生,據說他有一句偈: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很多人都知道(另有一說是明末破山和尚所做),本來濟公學的是禪宗,禪宗很多大成就者都有很多不同凡人的破除執著的示現,比如呵佛罵祖,南泉斬貓等等,所以本人對所謂流傳的說是濟公所做的另外的偈:

1世人若學我,即是如魔道


2謗我者上天堂,學我者下地獄

很是懷疑,這兩句不像是一位成就者所做,

大家多看佛教經典特別是禪宗公案,就可以知道示現特殊行為的大成就者必然有他的密義,而且大成就者不必對眾生解釋他的行為,難道南泉禪師還要對眾生解釋一下說你們沒有超度的能力不要學我斬貓啊!

理論上來說第一句話不算錯沒有高僧的修為就不要學高僧的行為,

但是如果大成就者已經示現瘋癲行了卻還要處處和眾生解釋,那他何必多此一舉示現與眾不同呢,去做一位循規蹈矩的正常模範高僧的形象去度話眾生不就得了,

還有時時刻刻心不離佛(也就是佛在心中坐)是很難的,假如有人真達到說時時刻刻佛在心中,時時刻刻不離佛那真的是成就的境界了,誰去修行讓佛在心中坐難道是學魔道嗎?

第二句就可笑了,首先如果你認為濟公是成就者的話,你罵他你會上天堂?佛經裡特別是百業經有很多有意無意或知或不知而辱罵阿羅漢,結果不僅今生後世都遭受巨大的痛苦果報

破山和尚的傳說是這樣:明末 反賊進入四川,破山和尚不顧生命危險,去面見反賊請求不要屠城,反賊知道破山和尚戒律一向精嚴,就說你若吃肉喝酒我便放過百姓,於是破山和尚就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


十萬個為啥嘛


濟公這個人的原型肯定出現過,其貌不揚而文藝修養很高而且會醫術,因而交結許多富人和官員,手眼通天。於是被傳為羅漢臨凡,誇大其詞,編出許多傳說,寄託人們對劫富濟貧的嚮往吧。


興海亭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相信這首歌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在上世紀80年代由遊本昌主演的電視劇《濟公》大受歡迎,很多人都是通過電視劇而認識到這位瘋瘋癲癲又不失智慧與善良的老和尚濟公身上的那種灑脫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那麼歷史上真的有濟公這個人嗎?


歷史上的宋代確實曾有一位法號稱為道濟的和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濟公,據《靈隱寺志》記載,濟公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浙江台州人,他家世代信佛,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居住在天台山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十,仍膝下無子,虔誠拜佛終得此子,這也許是與家族好施行善有關。

在濟公出生的那一天,恰巧國清寺降龍羅漢神像無辜崩塌,這異象被住持慧遠法師看在眼裡,遂給他賜俗名字修緣,從此與佛門結緣。


李修緣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深受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18歲時來到靈隱寺,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法名道濟。

慧遠法師此時是靈隱寺的住持,所謂名師出高徒,道濟在師傅的教誨下打下了很深的佛學根底,他天性好動,不喜唸經,難耐打坐,還經常和那些孩童廝混在一起,他性格放蕩不羈,常不遵守寺門戒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有人告到瞎堂慧遠法師那裡,禪師則說“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


歷史上的濟公從不受佛法誡規約束,喝酒吃肉,形象與乞丐沒什麼兩樣,戴著一頂破帽,拿著一把破扇,還有一壺酒相伴,表面瘋瘋癲癲,內心充滿大智慧,常常成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他深知民間疾苦,懲處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愛戴,被尊為“濟公”。

濟公雖然行為舉止似痴若狂,但他卻是一個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高僧, 他學問淵博,行善積德,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組,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許多詩作。


濟公一生濟世救人,神通廣大,才華橫溢,樂善好施,他懂醫術,為老百姓治癒了不少的疑難雜症,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行善,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老百姓尊他為“活佛”。


慧遠禪師圓寂後,濟公失去了庇護人,他於1201年來到了淨慈寺,宋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濟公於虎跑寺辭世,享年61歲。

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所到之處都留下過關於他的故事,除暴安良的形象早已在中深入人心了。


民間故事中濟公常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坐”,其實並無證據證明道濟禪師曾說過這句話,這是流傳於民間的一句俗語,元朝雜劇中常常出現,後來被民間藝人安到了愛吃酒肉的濟公身上。

濟公這個人即使是在歷史上存在的,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也必然有小說加工的成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