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反复担心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原来是心理出了问题

杭师大附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热线电话自开通以来,帮助了一些疫情中出现心理不适的人群。近日,一位17岁男孩小舟(化名)打进热线,向心理医生诉起了苦水:

1月26号,发低烧,去医院就诊,医生做了相关检查后,确认“没有感染肺炎”。

1月30号,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有潜伏期,因担心发病,再次去医院就诊,测了体温正常,拍了胸部CT检查结果是阴性,身体状态良好。

2月2号,感觉自己发低烧,第三次去医院,再次测体温、拍胸部CT等,检查结果依然是好的。

可奇怪的是,即使几次去医院检查,几次打疾控中心的电话咨询,依然无法打消小舟内心的疑虑,他担心自己被感染的念头时不时的冒出来,医生告诉他,他得的不是身体的病,可能是心理出了问题。在医生的劝说下,小舟拨打杭师大附院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求助。接听电话的心理医生王东林听了小舟的情况,安抚了他几乎崩溃的心:

“短短一周时间,往返医院多次,打疾控中心咨询电话多次,但医生’没有得病’的解释依然无法打消顾虑,被那种生病的痛苦感觉反复困扰,吃不好,睡不好,换成谁都是很难熬的”。当小舟听到终于有人理解他多天来的痛苦时,心理一阵暖流涌过。接着,心理医生告诉他,虽然身体不适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他可能有“疾病焦虑障碍”的倾向。这让小舟大吃一惊,什么是“疾病焦虑障碍”呢?

“疾病焦虑障碍”又叫做“疑病症”。它的症状就是过度的担心自己会患某种疾病,并且过度的去寻求各项检查,去医院反复就医,去求证是否真的患有这种疾病。但检查结果表明没有器质性的问题,而是和患者本身过度担心和焦虑有关,且这种认为自己患病的先占观念至少存在6个月。小舟的症状只维持了一周,故目前还不能诊断为此病,但是需要引起重视了。

小舟恍然大悟,心理问题会用身体的不适来表达,这还是头一回听说。在心理医生的循循善诱下,小舟道出了自己的不容易:面临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导致精神过于紧张;从小很自卑,又过分关注自我,常常担心自己言行会引起他人的批评或不满。在这样的人格基础之上,适逢疫情的特殊环境,于是便出现了心理困扰。

幸好小舟未雨绸缪,求助及时,心理医生王东林建议疫情期间可以这样心理建设:

1、转变认知,首先意识到不是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而是自己的心病。“心病”是在提醒他,当下要好好照顾自己身心健康。有意识地做感兴趣的事,提升积极情绪,比如:音乐、阅读、聊天等。

2、转移注意力,有生活学习的目标,积极投身于这些目标。像小舟是高考生,如果赢得高考是其首要目标的话,那就要把这个首要目标细化成合理的小目标,比如制定每日学习计划,每天看几页书、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早睡早起等,完成小目标的成就感可以有效提升其自信心。

3、特殊时期,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不在网上反复对号入座,不过分收集相关的疾病信息,或者是寻找某种治疗方法,只关注必要信息,减少杂音。

4、加强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减轻焦虑情绪,改善大脑功能,增加心血管机能,提高自我效能感。

5、正念冥想。有意识地觉察和关注当下(可以是自己的呼吸、身体感觉、情绪等),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和注意它。心理医生推荐可以寻找正念冥想相关的书籍、视频和音频,跟着练习,卸下心灵的包袱,走出对身体的担忧。

疫情当前,像小舟这样出现心理困扰的孩子不断出现,这是一个需要关注自己和家人身心健康的特殊时期。如果有出现心理上的不适(焦虑、抑郁、恐惧、强迫……),或遇到行为上的异常,可以拨打杭师大附院心理援助热线:151580452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