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張浚在岳飛的死中都有哪些責任?

宋朝茶樓一夥計


張浚這個人就是陷害岳飛的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張浚,南宋武將,曾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他後來轉向主和派,成為幫助秦檜謀殺岳飛的幫兇之一。宋高宗趙構即位後,建立御營司,任張浚為前軍統制。紹興元年,張浚討伐馬進、李成有功,被封為太尉,以後歷任浙西江東宣撫使、淮西宣撫使。紹興六年十月,偽齊發兵30萬大舉侵宋,受張浚節制的楊沂中軍與偽齊主力劉猊激戰於藕塘,偽齊軍戰敗,張浚所部張宗顏等生力軍趕至,兩軍遂共奮擊,偽齊軍大敗,張浚又率主力追擊偽齊軍,與楊沂中軍一直追擊至壽春,這就是被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的“藕塘之戰”,張浚以功進領鎮洮、崇信、奉寧軍三鎮節度使。
紹興五年十二月,改神武軍等為行營護軍,張浚所部改稱行管中護軍。張浚與韓世忠部為南宋兩支最重要的軍隊,宋高宗將之比喻為左右手。紹興七年,左護軍副都統制酈瓊率4萬人叛降偽齊。次年,原劉光世部主力、左護軍都統制王德所部2萬人,歸屬於淮西宣撫使張浚。

紹興八年,宋金首次議和,金將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南宋成為金附屬國,張浚被加封為少傅及安民靖難功臣號。第二年,金毀約南犯,張浚兼任河南、河北諸路招討使。金軍主力宗弼圍攻順昌府戰敗,張浚軍也渡淮北上,一度攻佔亳州。奸相秦檜令諸將退兵以便乞和,張浚首先退回淮南。

張浚得知宋高宗、秦檜想收兵權的想法之後,率先上書請求收回宣撫司兵權,宋高宗、秦檜乘勢罷三宣撫司,收韓世忠、岳飛兵權。之後,張浚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與秦檜合謀製造岳飛謀反的冤獄。


天天開心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首先得搞清楚,題主你到底要問的哪個“jun”?如果是張浚,我說實話基本沒責任;如果說張俊,跪在嶽王廟前面的就是最好的例證。

先說張浚,這位張相公是平定苗劉兵變的大功臣,也是早期趙構的心腹。但是由於他在川陝打錯一仗,並且冤殺了大將曲端,導致宋高宗震怒,由此聖眷日衰。再加上他錯誤地提拔了秦檜,結果上演了宋代朝堂版農夫與蛇,被反咬一口,閒散了近二十年才重獲重用。至於岳飛蒙冤被害的紹興十年、十一年,他正閒得一塌糊塗,根本沒資格來坑岳飛一把。

至於張俊,就比較有意思了。他仗打得不怎麼樣,但是拍領導馬屁的本事倒是很出色。早年他是最早追隨趙構南渡的那一批將領,苗劉兵變的時候又急吼吼地趕來勤王,所以非常受趙構的青睞。後來秦檜得勢,張俊也迅速依附了秦檜,開始了整垮岳飛的事業。

具體地說,就是在所謂的柘皋大捷之後,誣陷岳飛不來救援,故意拖沓軍情,這件事成了日後岳飛被判死刑的重要罪狀;而在秦檜已經定下弄死岳飛的決心的時候,張俊又主動出擊,開始拉攏岳飛軍中的將軍下水,給岳飛設套,最後成功拉下了王俊,讓岳飛蒙受不白之冤。

說起來,這位張俊家的後生都不白給,其中不少日後都成了跑路將軍,還有的直接給蒙古人當了漢奸。像這種根壞了的傢伙,培養出王八蛋一樣的子孫,也不奇怪。



青言論史


趙構成立了南宋,開始也是積極抗金,也是不留餘地支持主戰派。岳飛就是在那個背景提起了一個鐵桿主戰派。後來居然被他伯樂拋棄而殺害。

其實,也與同樣是主戰派領袖人物張浚有關。岳飛被趙構記恨,也是與張浚的一場爭論開始。岳飛倒黴亦是從源於這場爭論,同樣主戰派全面倒塌,主和派成為高宗的新寵。岳飛之死,變成為必然。

張浚生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為西漢留侯張良、唐朝開元時期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之後。四歲時成孤兒,行直視端,不說誑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綱在金國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與种師道等人之間有爭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顏宗望之營寨而大敗,作為主要支持者的李綱被張浚以專權之名彈劾。

汴京陷落後,張浚聽說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應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東南逃跑,後軍統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舉朝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御史。這時高宗在揚州,張浚進言說:“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興遠府。尚未出發,升任禮部侍郎,高宗召見對他說:“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將要有所作為,正如想一飛沖天而無羽翼,你留下來輔助我吧。”

於是,張浚成為了宋高宗的得力助手。眾所周知,趙構手下有兩大派系,主戰派和主和派,張浚是如假包換的鐵桿主戰派,並且堪稱主戰派中的領軍人物和最主要的骨幹之一,與力主抗金的岳飛屬於同一陣營,只不過他的地位和權力比岳飛大得多。 南宋立國之初,面對金國咄咄逼人的強大攻勢,被逼到死角的趙構,不得不奮起反擊,曾經也是主戰的,所以提拔重用主戰派人物,岳飛才得以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將成為一方主帥。趙鼎、張浚等主戰派骨幹羅列朝堂,主和派秦檜甚至一度被他罷黜。 作為主戰張浚,全面主持對抗金國的幾次大戰,宋金之間很多大事件,都與張浚有關聯。

張浚擔任一線指揮的富平之戰,是宋金之間最大規模的會戰之一,宋高宗不遺餘力大力支持。但在張浚指揮下,十幾萬宋軍一敗塗地,傷亡慘重,關西重地幾乎全部丟失,使得南宋武備實力遭遇難以彌補的重創,讓南宋國防形勢驟然惡化。淮西之變中,宋將劉光世被貶黜,留下五萬部隊需要安置。張浚用人不當,直接導致劉光世留下的幾萬宋軍一夜之間叛變投敵,再度讓南宋本就捉襟見肘的國防實力雪上加霜。

宋高宗的態度逐漸發生變化,由重用主戰派,變成讓主戰派、主和派平分秋色,張浚和秦檜一戰一和,卻分別擔任右相和左相,就鮮明體現出這一點。後來徹底放棄主戰派,讓主和派秦檜一家獨大。

其實趙構態度源於一場淮西兵變。1137年,劉光世首先被罷黜,宋高宗已答應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遭到時任樞密使的秦檜的反對,而時任宰相的張浚出於防範武將勢力做大的目的,也堅決反對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統轄。為此,張浚與岳飛發生了激烈爭吵。

《宋史·岳飛傳》記載了兩人的對話:浚謂飛曰:“王德淮西軍所服,浚欲以為都統,而命呂祉以督府參謀領之,如何?”飛曰:“德與瓊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則必爭。呂尚書不習軍旅,恐不足服眾。”浚曰:“張宣撫(指張俊)如何?”飛曰:“暴而寡謀,尤瓊所不服。” 浚曰:“然則楊沂中爾?”飛曰:“沂中視德等爾,豈能馭此軍?”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飛曰:“都督以正問飛,不敢不盡其愚,豈以得兵為念耶?” 這次爭吵的結果是岳飛“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終喪服”,給母親守孝去了。而張浚也十分震怒,“奏以張宗元為宣撫判官,監其軍”。

這次激烈爭吵令這兩位主戰派的骨幹人物產生了很深的芥蒂。張浚對岳飛的意見置若罔聞,將劉光世所部收歸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轄,並以劉光世部將王德任左護軍都統制、酈瓊任副都統制,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制。此後的事態發展完全不出岳飛預料,酈瓊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視。同年八月,酈瓊殺呂祉等,裹脅4 萬人叛變投向偽齊。九月,張浚以處置不當而罷相,宋高宗趙構氣急敗壞地說“張浚措置三年,竭民力,耗國用,何嘗得尺寸之地,而壞事多矣”,將張浚貶居永州(今屬湖南)。淮西兵變帶來的惡果並不僅僅在於4萬多精兵投降敵國及江淮防線的嚴重削弱,更嚴重的後果則在於南宋朝堂主戰派力量的失勢。

由於張浚的失策,主戰派被排擠出中樞,秦檜等主和派逐步開始把持了朝堂大政方針。 淮西兵變之後,秦檜等主和派得勢,張浚等主戰派被排擠。

張浚作為主戰派,淮西兵變直接導致了宋高宗全面倒向主和派,開始打擊主戰派將領,作為主戰派人物的岳飛的被害,亦是這與後果。更可恨的是張浚本人心胸狹隘,更無容人之量,對同是主戰派的戰友,排擠傾軋確實不分陣營。主戰派宰相趙鼎,就是被他排擠下臺,主戰派大將曲端,更是直接被他陷害而死。淮西之變中,他與岳飛因為對劉光世軍的將領安排發生爭執,懷疑岳飛想借機擴展實力當軍閥,脾氣火爆的岳飛一氣之下負氣辭職,撂了挑子,宋高宗對岳飛從此埋下殺意,因為趙構已經把岳飛視為桀驁不馴的危險人物。因此,張浚表面上沒有參與岳飛被冤殺一案,但追根溯源,正是他的無能與狹隘,讓宋高宗放棄了主戰派,並對岳飛有了成見,讓岳飛身陷絕境。這真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不過,張浚後來也多次被啟用,但是由於主和派天下,他也無法扭轉局面,也是反反覆覆被折騰。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張浚還奉詔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隨後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預下,左相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閒差。同年八月,張浚病逝,葬於寧鄉。孝宗追贈他為太保,後加贈太師。乾道五年(1169年),獲賜諡號“忠獻”。

後人對他評價也是完全不同的態度,岳飛的孫子岳珂,不知為何卻成了張浚的“粉絲”,對他讚不絕口,在著作《桯史》中誇張浚“岳珂:出入將相,垂四十年,忠義勳名,為中興第一。至誠動天,中貫三極。堂堂南陽,繼以魏國。山嶽鼎震,江河釜溢。群生失寧,乃見人傑。大義既信,人紀復植。於晦冥中,揭以日月。操固漢賊,敵祝宋祜。萬段之磔,吾恥未滌。不共戴履,矧肯屈膝。祁山屢卻,淮隴迭出。非不拙沮,之死靡易。我觀史冊,二公與匹。功雖不同,心則如一。隆興至今,耳目尚及。遺墨之寶,已若尺璧。造次皆忠,言猶未泐。天維可絕,地軸可折。公心之磨,此理則熄。兩朝開濟,萬古闔闢。系此詩之,以媲廟柏。

歷史就是這樣,同屬一個陣營,彼此之間相互猜測,沒有形成一種合立。主站派之間都是建立私家軍隊,都怕對方做大做強,同時發生戰鬥時候,彼此都不買賬,使南宋建立初期幾次大戰都以南宋完敗而終,不知不覺,把領導者推向主和。 既然主和,矛盾就轉向國內,接管這些軍閥私人領導權就是趙構第一要務,只是其他將軍精明,主動交出權力而遠離權利,而一心收復失地岳飛自然成為靶子。趙構對與不對,只能交給歷史。

如果當時主戰派形成了一種團結,打得都是勝戰,那死得估計就是主和派了,秦檜估計就悲催了。 所謂歷史,都有偶然中的必然。但是有一條,那就是幹一件事,必須形成合力!只有目標一致,大家才會有一個共贏局面!

(2018年8月12日宜昌市尚書巷弄石齋)


宋朝茶樓一夥計


武穆王岳飛的死,主要責任在於他自己!朝野紛紛,主庸無能,奸臣當道,忠良受辱。天下是人人之天下,有能居之!將在外,君命可不受,何況是誤國的十二道金牌,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豈容奸詐之輩橫行,亂國的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主無能,另選明主,才能鞏固山河,四方昇平!


海闊雄風


首先迫害岳飛的叫張俊,而中興四將叫張浚,兩人不是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