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曉釋四:人性本善?本惡?本自私!:人與腦的關係


人間曉釋四:人性本善?本惡?本自私!:人與腦的關係


寫完前三篇人間曉釋,恐怕很難說人性是本善的,人之初性本善?按照科學有形有物看得見摸得著的要求和解釋來看,人之初根本就不是性本善的,為人父母最是清楚,剛剛出生的嬰兒就知道哭,餓了哭,渴了哭,熱了哭,冷了哭,哪兒痛了也哭,要是餓了渴了哭還好處理 如果不知道哪兒痛了哭,那可是撕心裂肺的,家長又不知道哪兒的問題,被撕心裂肺的哭聲鬧得心神不寧頭皮發炸,急得滿頭冒汗冒火,把父母都逼成魔怔了還能是善?

孩子在2、3歲與幾個同齡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必須要有大人來看著,否則沒一會就要哭鬧起來,不是力氣大的搶了人玩具就是拽頭髮抓臉了,小鬼小鬼,怎麼能說人之初是性本善的。

人的本性也不是為惡的,勾踐臥薪嚐膽,如果吳王真是本性最惡的,那麼直接斬了勾踐,那勾踐也就沒有臥薪嚐膽的機會了,項羽如果一心為惡而無所顧忌,怎會多次錯過劉邦。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都無法解釋為什麼一個人在生命全程中有時會被人看來是善的好的,而有時又會被人看來是不善的為惡的。

人性其實是自私的,自私會很好的解釋一個人在生命全程中為什麼有時候會被一些人看來是好的善的,而有時候會被一些人看來是不好的惡的。善與惡都是人自私的表象,自私才是人本性的實質,所謂的大善與大惡都是自私的兩個極端的程度表現。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如果我說我今天喝了一口水,那各位一定認為我是白痴,這還用說。大家都知道的常識沒有溝通的必要,所以每天喝水是人行為活動的必然,人無論從意識還是本能還是潛意識裡都會這樣認為和作為的。可是有人評價某個人是自私的嗎?這個人特自私,這個人挺自私自利的,這個人非常自私,這個人自私自利。總是要在自私前面加上程度副詞,或者用自利來映襯自私,看來人的潛意識和本能都反映著自私的效力,也都認為自己是自私的,也就沒有人這麼評價他人和自己。這個人挺好的,這個人特好,蠻好的也沒人評價這個人是好的,同理也沒人評價他人是壞的,要不就是你怎麼那麼壞呀!。

自私的本質是趨利避害自我滿足的,這裡的利與害需要展開一下,利與害有物質上的,有名聲上的,有身體健康上的,也有心裡感覺感受上的滿足與不滿足。個人將國家、家人、子女至於自己之上,那麼國家家人子女好了,個人也就有自我滿足感了心滿意足了。因此從自私出發而回到自私的本身來看,人都是先以自我滿足為源頭的。即使是無私奉獻不求名利,也多多少少求個心裡安慰吧。

唯如此人與人之間才需要公平、公正、公道,公理。給多了自己虧不甘心,給少了對方覺著虧不甘心,所以要公平,如果不公平,自然有佔便宜的一方,有損失的一方,損失的一方給多了還得被對方笑話是傻瓜白痴,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有誰說自己是絕對大公無私的,那麼請把您的錢全給我,把你的房子財產全都給我,請把您的孩子家人留下,我可不想盡再多額外的責任和義務了,而且肯定讓您心裡特安慰和滿足,也保證讓您得不償失,苦不堪言。

所以人與人需要公平來維繫持久關係,家人與家人之間也需要一碗水端平,平了才會持久和睦,和睦了也就彼此都有善了也就有愛了。家人尚且如此,其他就更是如此了。可見佇立公平的橋墩根基就是各方自私的本性。善的結果是需要彼此自私而公平的法則共同維繫滋養的。

自私又分公平自私與偏激自私兩種表現,偏激自私又分為過度利己和過度利他兩種。家人之間,父母對孩子過度利他表現,過度溺愛所衍生出的弊端網絡上已經枚不勝舉。過度溺愛子女,使子女付出少回報多就逐漸養成滿足過盛、滿足預期過高,就總會形成僥倖心理坐撿現成甚至不勞而獲的習性。一個人所做出的過度過載型善舉,一段時間後反而被人埋怨數落,網上也有很多案例。至於自私自利、過度利己就更不用說了。因此盲目的善同盲目的惡很多時候都是相生相伴的,這是對善惡、好壞、自私與否及公平法則幾者的系統關係的盲目造成的。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根本就是個偽命題,即使從人性本善,本惡和本自私各佔三分之一來看,也只能最多得個三十五分,雖也有勸人向善為善。可也只是只有善想而不得善法,沒有善法如何向善,真善,高效的善?如何判斷真得善果了?一個人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以後,就會絕對做善事有善行結善果了?所以這句話加點人情分充其量也就是個50分。看來生活經驗文化傳統亦有單薄綿軟之處。

從這句話為三字經文首而自宋朝出道以來已近八百年,之後幾乎每朝每代的中國人在束髮受冠啟蒙的第一句即為50分的結論。時至今日仍有諸多父母給孩子上這種50分教材的課程。也許你的孩子所反映出的學習天資與學習行為是符合100分學習表現的評判標準,您用50分的判斷標準和教材如何評價出100分的學習表現哪???

是什麼原因讓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用50分的結論、方法和教材去教育和學習?難道是父母故意的?自虐狂?肯定不是,真正的原因一定是盲目的了。孩子因為我是你父母肯定是愛你的,所以要你機械化的學習,機械化被灌輸,被去自主性、去個性是為了你好,是為了讓你成材,因為是愛你的所以用五十分的教育方法和學習方式也肯定是愛你為你好的。唉!可憐我們中國的天下父母心呀!

嗯用個體學來吹個泡泡試試,人之初、性原始、勤提點、低強度、觀表現、施獎懲、示因果、析利害、常指引、循善誘、諄教誨、------。嗯這個外衣泡沫最起碼也有八十分了。

沒有系統綜合的自然科學之前,這些人文的美麗泡沫華麗的外衣是首要必要的,而有了自然科學尤其是個體學之後,這些泡沫和外衣只會更加光彩照人、明豔絕倫。傳統外衣所能做的,以個體學所裁剪的新外衣也能做到,而傳統外衣所做不到的,新外衣亦能做到。靠吹泡泡、乾洗傳統外衣的朋友快把個體學拿來,就可以吹出更新更大的泡泡刷更美麗的新衣了,而且絕對更科學更文藝。

有了個體學,家庭教育者與學校教育者就可以各司其職、各就其位、不用總是越俎代庖,相互牽掛了。據資料統計在基礎教育中的教師對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子女的機械教育程度更甚,其中子女有自殺傾向的比例是最高的,嗯嗯嗯。別再拿親生子女做這種消極程度與積極程度都是最大化的教育實踐活動的試驗品了,砧板上的魚肉也沒這麼作繭自縛遭盡的。自認為看到捷徑觸手可及了,可是實際按照捷徑走卻是一路荊棘,步步撞頭碰壁,人不是物,人之為人不同於物,用對物的方法來對人,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對應的是人的生理水平和人腦的水平,而根本不是人的水平,生理水平和由生理的各個部分所構成的人之間是相互組成與被組成的兩種物質,是不能混淆而等同對待的。

物理學家用原子來解釋由原子所構成的宏觀物質世界,但是原子水平的規律是無法取代分子水平的規律的,化工產業,醫藥產業等等依然不可能因為解開了原子水平的規律就失去其效力反應。生理學家從細胞水平來解釋生命,但是細胞水平的規律也是無法取代器官及生理系統水平的規律的。心理學家通過解釋人腦的生理機制和規律性來解釋人的個體及群體社會,但是也終歸無法取代人的個體及群體水平的規律。微觀構成了宏觀,宏觀是微觀的發展方向和擴展邊界,兩者相輔相互為辯證而不可能相互取代。用生理學和心理學來解釋人個體水平的規律、用教育心理學來解釋教學的規律是從異常複雜的形式來解釋非常簡單的形式。

自工業革命開始至今兩百餘年,歐美對物的自然科學技術縱橫天下所向披靡,而到了必須用人的個體和群體規律來高效率引導人的教育、學習等各種活動的時候,其依然是機械複雜情感單薄卻顯得綿軟無力了。

中國大概有兩億的中小學生,假設都是獨生子女來算就有四億名家庭教育者,再加上一千多萬全國的中小學專職教育者,嗯最起碼能使六億多人極大擺脫基礎教育之偏激刻板機械化的低效羈絆而更高效高質的從事教育和學習活動了,從中解放出大量的剩餘時間可供愉快的玩耍、情感的調劑和經濟的促進增長與消費,絕對更加的利國利民利子女利子孫。

實踐是檢驗真理客觀事實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人的規律自然是從人的生存活動來反映與檢驗,人的個體的規律自然要從每個人生命全程的日復一日頻繁重複的日常的生存活動來反映與檢驗,基礎教育的核心問題清清白白的就擺在那裡,且用個體學再來簡單解釋看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