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裡活活烹死?

王事情


直接導致朱高煦被明宣宗活活烹死的直接原因是其謀反失敗,被貶為庶人居於西安門後,一日,明宣宗前來看望他時,朱高煦乘其不備將其絆倒,其被明宣宗命人扣到了銅缸中後,還不知悔改,憑藉蠻力,把銅缸頂了起來,這個舉動徹底惹火了明宣宗,命人用炭將其活活烹死了。

要說也是這朱高煦自己作死。他曾在仁宗時就曾叛亂,被其兄仁宗寬恕了,在仁宗崩後,又在太子回京半路截殺太子,失敗了。後又謀反,被貶為庶人,但還是給了他一些相應的待遇。

要說,這明宣宗也夠仁慈了,寬恕了自己的叔叔重複犯下大罪,起初也只是將其貶為庶人,還是在不斷觸怒自己後,才將其處死。

不過,朱高煦自己作死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朱高煦不愛學習,但勇武過人,曾在靖難之役中多次助力其父成祖朱棣,深受朱棣喜愛,朱棣甚至曾暗示他:你哥哥身體不好,你要好好加油啊,導致他日夜謀奪嫡。後立其兄為太子後,還賴在京城,不就藩。甚至縱容部下劫掠,所為不法,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陸棄


1426年,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被關壓在西安門內。一天,他的親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去看望他,他卻故意用腳勾倒朱瞻基。朱瞻基大怒,令人用三百斤的銅缸把他扣在裡面。力大悍勇的朱高煦竟然頂著銅缸亂跑。朱瞻基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這裡並不是題主說的烹死。那麼,明宣宗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叔叔烤死呢?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絆倒了朱瞻基。

朱高煦的死一方面在於他的父親,另一方面在於自己的所作所為。

一、朱棣對朱高煦的許諾讓他居功自傲對太子不服,為叛亂埋下隱患。

因在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多次充當急先鋒,並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很讚賞他,感覺這兒子有出息而且很有自己的風範,朱棣撫摸著他的背部道:“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朱棣對他的肯定,親自許諾給他太子位,讓他異常高興,並恃功驕縱,經常幹違法的事。


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只愛讀書,不愛習武,他的體態很肥胖,連路都走不穩,必須要兩個人攙扶才行。一生愛武的朱棣感覺他不像自己,因而不喜歡他,朱棣幾次表現出有更換太子之意。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事上優柔寡斷,給了朱高煦很大的希望。但因朱高熾是朱元璋親自挑選的世子,他在其他方面很優秀,朱棣又必須遵守內閣制度和長幼有序制度,最終他還是立了朱高熾當太子,希望破滅之後的朱高煦很憤怒。

失去垂手可得的太子位,以朱高煦的性格自然不服,他表示反抗。他死守在京城挑撥是非對太子位蠢蠢欲動,不肯就藩。他向朱棣進讒言使支持立朱高熾為太子的功臣解縉最終慘遭殺害。他還私養大批武士隨時都有弄死朱棣和朱高熾的可能,在他母親許皇后和楊士奇的勸說下朱棣才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至此以後他安穩了一段時間。

二、自己作死

1、他自幼在人心中都沒有好印象

朱高煦自幼生性兇悍,人品不好,又不愛學習,對人言行輕佻,就連他的爺爺朱元璋都非常討厭他。他的堂哥朱允炆繼位時,他與兄長朱高熾進京朝拜。他的舅舅徐輝祖看不慣他遊手好閒,品行不端的樣子,就暗中告誡他。他不聽告誡,不聽就不聽唄,還偷走了他舅舅最心愛的寶馬,跑回北平(今北京)。跑就跑唄,一路上還殺死官民,還在涿州擊殺驛丞。為此朝臣們都紛紛指責他的父親朱棣,“子不教父之過”,這樣的逆子實在是讓自己老爹下不了臺。他還私自訓養士兵,放縱手下濫殺無辜。

2、罪孽深重,忘恩負義、不思悔改

1416年(永樂十四年)十月,朱高熾已犯案數十起,要是平常將領早碎屍萬段了。朱棣一怒把他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不計前嫌替他向父親求情,朱棣免了他的罪,削去他的兩護衛,將他的親信誅殺。攆他回到封地,但他仍不思悔改。

3、叛亂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明仁宗)繼位,朱高煦又開始積極活動起來,他想學他父親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他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結果被明仁宗查出,仍沒有剿滅他,給他悔改的機會。明仁宗將朱高煦召回京城,既加工資又賞寶物。然後命他回他的封地樂安,封他的長子為世子,其他的兒子為郡王。


4、謀反

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回來奔喪。朱高煦卻在半路上設埋伏預謀奪皇位,但未成功。不久,朱瞻基(明宣宗)登上皇位,又對朱高煦大加賞賜並儘量滿足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結果他認為自己侄子好欺負,繼續作死。

5、謀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急不可待帶著自己兒子起兵造反,被張輔告發。朱瞻基親征,他乖乖投降。朱瞻基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逆黨王斌等被殺,同謀640餘人被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的有1500餘人約一半被處死,另外的被罰守衛邊疆。但明宣宗並沒有治朱高煦死罪,只是軟禁。後來明宣宗派內侍看望他,他如果悔改認錯明宣宗很有可能會放了他,讓他頤養天年。但他作為一個階下囚,還想著要弄死明宣宗,沒有武器用腳絆。

明宣宗忍無可忍將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受其連累全都被殺。朱高煦有野心無謀略,自不量力終覆亡。


小姐姐講史


皇權之下,權力之爭,無有親情。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朱棣病逝於北征途中的榆木川。事出非常,大軍出征在外,稍有不慎,始皇帝沙丘之變將重演。

隨軍文臣楊榮、金幼孜於混亂中挺身而出,安排御營內外,秘不發喪。成祖大帳日常飲食照常進獻,平常如初,皇帝駕崩之事,外人無從知曉。

另一方面,楊榮親自率人疾馳返回京師,密報皇太子朱高熾,以成祖遺詔形式,詔令朱高熾繼位。

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於“靖難之役”中為成祖出力甚多,立下汗馬功勞。成祖靖難成功後,本來屬意其為皇儲。但是長子朱高熾于靖難中也立下守城(北平)功勞,並掌管後勤糧秣,支持燕軍獲勝,同樣有大功。

經過各方面權衡,成祖最終於永樂二年(1404年),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漢王,封地雲南,以圖兄弟安寧。

但是朱高煦自恃有功,忿忿不平,拒不就藩,還發怨言:“我何罪,貶斥萬里之外!”,成祖無法,只得將朱高煦留在京師。而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也因年幼乖巧,鍾愛於成祖,封趙王,長居京師。

此後二十年,皇太子一直處於戰戰兢兢、朝不保夕地步,上不見愛於皇父,下不相容於諸弟,數次幾乎失去皇儲之位。幸好長子朱瞻基自幼深得成祖喜愛,並於永樂十一年(1415年)被立為皇太孫,明確了皇統世序,間接穩固了皇太子朱高熾的地位。另外諸文臣以儒家嫡庶禮法為依仗,堅決支持朱高熾,所以永樂一朝,朱高熾得以勉力保持皇太子之位。

成祖最後也承認了長子儲位正統性,先後將漢王、趙王遣往安樂(山東)、彰德(河南)就藩,平息奪嫡之爭。

成祖病逝於榆木川,消息封鎖嚴密,以漢王、趙王在京中耳目之多,也沒有能夠及時作出反應。等到確認消息,皇太子已經在京師繼位。

趙王朱高燧也罷了,漢王朱高煦簡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無可奈何,只能暫時忍耐,暗地裡加緊叛亂準備,試圖將來一舉推翻長兄,效仿父親,奪取帝位。(具體經過,見拙作---回答: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此後立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延續成祖皇統安排。

仁宗為太子二十年,小心謹慎,不敢造次,終於熬到成祖去世,得登大寶,成為大明之主。之後,天性仁厚的仁宗對於試圖奪嫡的兩個弟弟,厚加親愛,加祿米並賞賜,意圖以兄弟之情,緩解弟弟們的憤恨。但是漢、趙二王表面接受,私下根本不予領情,還是以奪取至尊之位為目標。

仁宗繼位時已經四十七歲,步入老年。雖然在政治治國上,確實頗有仁君風範,一改成祖時頻繁用兵、御下極嚴的風格,寬厚仁愛,穆穆儼然長者之風。但是私生活上,脫離了嚴父壓制,為天下之主,鬆懈之下,不免有些過度。

本來仁宗身體就不是很好,即位後一面勤於國事,一面又“操勞”頻繁些,於是病情加重,最終竟導致病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前往中都鳳陽祭拜祖陵、皇陵(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之陵),並詔令皇太子祭拜後,往南京居住,以安定江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在皇太子還在江南時,繼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朱高熾,於京師突然去世,遺詔皇太子朱瞻基立即返京,即皇帝位。

二十年的太子,十個月的皇帝,至尊之位還沒有坐熱,就黯然去世,仁宗朱高熾實在是可惜。

而漢王朱高煦於京師的耳目,這一次將皇帝駕崩消息探查極快,幾乎是第一時間,位於安樂的漢王就得知皇帝大哥去世,太子侄子還在南京!於是立即派出暗騎,自樂安往運河出發,截擊皇太子,使其不能回京繼位。

但是皇太子有如神助,早有準備,遠在南京,竟然對京師父皇病情瞭如指掌。仁宗駕崩後,立即得到消息,馬上疾趨返京,二十天內,就自南京抵達良鄉。而漢王的截擊騎兵,居然還落在太子之後。

朱瞻基抵達良鄉後,接受仁宗遺詔,馬上入京,主持舉哀發喪儀式,即皇帝位,即明宣宗。漢王朱高煦,再次功虧一簣,喪失主動。

宣宗即位後,對於野心勃勃的兩叔,還是以感化之意來對待他們。再次加漢、趙兩王祿米、並封諸堂弟王爵,以示親親之情。

而朱高煦起初為了掩飾謀逆行動,還主動向宣宗上奏,以“利國安民四策”言於宣宗。宣宗得奏疏後十分高興,對群臣說:“漢王此次上奏,所提建議確實有益,可見其誠心。叔父有心改過,朕即當鼓勵。”詔令朝廷按所奏事實施,並親自回信漢王,以示感謝。

但朱高煦將宣宗的好心當做軟弱,見宣宗態度和藹,撫慰自己,以為其可欺,更加輕視宣宗,加緊謀叛。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漢王朱高煦正式謀反,以“誅殺奸臣夏元吉等”的藉口,聯合山東都指揮使靳榮屬下衛所、並漢藩護衛,於樂安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打出“定難”旗號,公開對抗朝廷。此後朱高煦還陰謀聯絡勳臣英國公張輔,但是被張輔告發。

宣宗得到漢王作亂消息,開始仍不願用兵,派內官前往樂安,宣慰漢王。朱高煦面對宣宗使者,大大咧咧南面而坐,聲言:“永樂年,父皇信讒言,削我護衛,遠徙我到樂安。仁宗即位,盡以以金帛餌我,我豈能鬱郁居此!汝歸報皇帝,縛奸臣夏原吉等來,再議我所欲。”之後上書宣宗,其中多有不敬指斥之語,謀反昭然若揭。

宣宗得報,嘆息:“漢王果反矣。”於是準備派陽武侯薛祿統兵征伐。大學士楊榮等文臣以建文舊事為例,力主皇帝親征。英國公張輔奏對奏:“願假臣兵二萬,擒獻漢逆於闕下。”宣宗說:“卿誠足擒賊,然朕初即位,小人或懷二心,不親行,不足安反側。”於是決定御駕親征。

起初,朱高煦得知陽武侯領兵來攻,很是得意,胸有成竹的說:“大事可成矣!”後來得知宣宗將御駕親征,頓時氣焰全無,惶惶不可終日。

宣宗於領兵出征時,仍抱著挽回事態的念頭,給朱高煦致信:““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誅,成於伍被。今六師壓境,王即出倡謀者,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以來獻,悔無及矣。”警告朱高煦,交出首謀者,可既往不咎。朱高煦得信後,戰和難擇,首鼠兩端,不能決定,導致部署不及,無法對抗朝廷大軍。

十二日後,宣宗率大軍抵達樂安,四面包圍,發出勸降信。朱高煦猶自頑抗,令黨羽登城頭髮炮攻擊。而明軍以神機營火器反擊,聲震如雷,擊毀城中房屋無數,樂安全城大懼。

明軍諸將請立即攻城,宣宗不許,還是致書朱高煦,勸起打消抵抗之心,出城投降。而樂安城中,果然如宣宗所說一樣,有人承受不住明軍壓力,想捉朱高煦父子獻於宣宗,以贖從亂之罪。

朱高煦才智遠不及成祖當年,內外交困之下,心神大亂,於是偷偷派出使者出城,表示願意投降。樂安叛軍聞訊,再無鬥志,紛紛投降,宣宗兵不血刃,消滅漢王朱高煦叛亂。

朱高煦投降後,隨軍諸臣都建議宣宗處死他,以儆效尤。宣宗念及叔侄至親,沒有同意,只是將其與后妃子女被押赴京師,廢除王爵,稱“漢庶人”,軟禁於皇宮西安門,並專門築一宮室,名“逍遙城”安置朱高煦及其家人。對於其同黨則沒有客氣,誅殺四百六十餘人,發配一千五百餘人,往塞外流放七百二十七人。

在平定朱高煦反叛後,宣宗準備回師時,有大臣上奏:“漢逆謀反,而趙王陰與共謀逆久矣。大兵出征,破漢逆,軍威正隆,乞移兵彰德,擒趙王。如若不問,則趙王反側不安,恐日後復勞聖慮也。”

宣宗對於一鼓作氣再擒拿趙王,遲疑沒有決定。而大學士楊士奇、蹇義、夏元吉都說不可,上奏說:“文皇帝(成祖)僅三子,先帝(仁宗)只此二弟。今高煦自絕於天,咎由自取。而趙王未有反據,倘貿然加罪,恐有傷先帝友愛兄弟本意。”

於是宣宗下詔說:“先帝友愛二叔,於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之,而朕僅餘一叔耳。今趙王未著反形,朕不忍欲加之罪,有負先帝仁愛之心,著勿議。”放過了趙王朱高燧。

而朱高燧得知自己幾乎就要重蹈漢王覆轍,魂不附體,再也不復之前跋扈奪嫡之心。為表示順服,朱高燧主動向宣宗上疏,繳還趙藩三護衛於朝廷,以示忠順。宣宗為體現寬宏,僅收回護衛,返還趙藩儀衛司。朱高燧及時服軟,得保首領,此後於宣德六年(1431年)薨於彰德藩地,朝廷賜諡號“簡”,稱趙簡王。其子孫世襲趙王,一直傳至明末,算是為成祖保留一脈。

而漢庶人朱高煦,於京師逍遙城內軟禁,無聊度日。宣宗念及親情,日常所奉可稱豐裕,所以朱高煦及其家室子女尚算平安,但與之前貴為藩王相比,境遇有如天地之別,所以朱高煦一直憤恨難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無事,便想前去探望軟禁三年之久的漢庶人,查看其是否有改過之意,如有悔過,考慮釋其回鳳陽居住。

宣宗到達逍遙城後,朱高煦明知皇帝前來,但由於厭恨之情,不予理睬,自顧半躺閉目假寐。對於宣宗親自詢問也不予回應。

宣宗懊惱,還是忍住火氣,於城內四處探視一番,囑咐看守不得怠慢,於是準備返回。

但是朱高煦怨恨之下,極不理智,趁宣宗返程時,經過自己身邊,突然伸腳,將宣宗絆倒在地!宣宗終於勃然大怒,當即令人將宮外防火蓄水的銅缸搬來,將朱高煦壓在缸下,準備壓他一日,以做懲戒。

朱高熙半生戎馬,力氣非常,居然將重三百斤的銅缸頂起,作勢欲率向宣宗。盛怒下的宣宗再也無法遏制憤怒,命人壓住銅缸,堆炭於缸上,點火焚燒。朱高煦慘叫連連,被活活燒死於缸中,屍骨皆化。

此後,餘怒未消的宣宗下令,賜漢庶人後妃皆從死,諸子處死,諸女不問。當年“靖難”中威風凜凜、功勳卓著的漢王朱高煦,就在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犯蠢、作死中,身死家滅,可恨、可悲、可憐。


伯虎42


朱高煦被侄子用銅缸罩住燒死,從現有歷史記載來看,應該是一個巧合。
但朱高煦的驕縱很顯然並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而是被他父親朱棣嬌慣之下養成的。
說來也怪,朱棣一生有20多個妃子,但兒子就只有4個,其中一個還英年早逝。
這三個兒子都是皇后徐氏所生,而這個徐氏也不簡單,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六公爵之一的徐達。
這三個兒子都是嫡子,從道理上來講,三個兒子應該都一樣親才對。
只是從後來成長的軌跡來看,朱棣明顯對這個大兒子很看不上,不但對老二好,就連老三也經常受到父親的關愛。當然也不是因為別的,老大朱高熾從小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長成體態肥胖的樣子,而且從小因為小兒麻痺,所以瘸了一條腿。
朱棣是沙場起家,所以自然也對這個大兒子看不上,即便這個兒子也很有能力。
過於偏心眼導致了二兒子朱高煦,三兒子朱高燧都很驕縱,老二更是被反覆許諾,將來老大死了以後,就立你為太子。
所以朱高煦雖然在朱棣登基以後僅被封為漢王,但始終認為自己才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朱高燧誇張到什麼程度呢,曾經私底下豢養死士,打算趁朱棣病重之時起兵造反,後來有人告密,這才被他爸給按住了,朱高燧差一點腦袋搬家,還是朱高熾求情才免一死。
朱棣病逝於第五次征討蒙古行動中,按理來說,朱高熾並未被廢黜太子之位,他是合法的繼承人,但朱棣病逝以後,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一路秘不發喪,這才使得朱高熾後來順利繼位。
但他幹了一件錯事,那就是把朱高煦從樂安叫回來,還給了不少的賞賜,從這一點上來看,朱高熾也的確是兄弟友善,雖然這個兄弟屢次和自己作對,但仍然本著寬仁大度的原則。
朱高熾病逝以後,使得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返回途中,差點遭遇了這個叔叔的毒手。
早在朱棣在的時候,朱高煦就對這位侄子很忌憚,據說朱棣帶著兒子孫子等去拜謁孝陵,當時朱高熾走在前面,由於體態肥大,不小心摔了一跤,朱高煦在後面嘲笑“前人蹉跌,後人知警。”,而後面皇太孫朱瞻基接著回了一句:“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臉色大變,因而對這位侄子十分上心。
朱瞻基繼位以後,對於這位叔叔的表現也很優容,朱高燧雖然也很狂妄,但在朱棣時期已經被打壓過,比較廢柴,只有朱高煦仍然是帝國亡我之心不死。
事實上朱高煦謀反的行為,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甚至達到了路人皆知的水平,在他起兵以後,朱瞻基很快就準備好平叛大軍,在他親自指揮之下,朱高煦很快土崩瓦解。
對於皇族叛亂,朱瞻基不打算處置,之前朱高燧謀反,尚且能全身而退,更何況朱高煦。
大概朱高煦也是受不了這樣的心理落差,在朱瞻基好心來看望他的時候,伸腳絆了他一下,朱瞻基因此而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不想朱高煦居然力大無窮,將銅缸直接頂起來,這才惹怒朱瞻基下令,將他燒死。

漫步史書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歷史上難得的明君。他在位十年,延續了其父仁宗朱高熾寬仁的施政策略,社會矛盾得到一定緩和,社會經濟空前發展。他與其父朱高熾執政短短十一年,但他倆的功績卻被史學家高度評價,認為這對父子的“仁宣之治”比肩西漢歷史上的“文景之治”。但朱瞻基在即位不久便將叔父漢王朱高煦罩在銅缸下,用火將其活活烤死。其手段之殘忍,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慄。一代明君朱瞻基為何要將叔父朱高煦殘忍地炙烤而亡呢?



正所謂不作不死,漢王朱高煦就是被自己活活折騰死的。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他與太子朱高熾、趙王朱高燧都是徐達長女徐皇后所生。朱高煦外形彪悍,性格兇暴,與父親朱棣非常相像。朱棣也非常喜歡這個兒子。

建文元年,朱棣與侄子朱允炆展開帝位之爭的靖難之役。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是個胖子,而且身有殘疾,被命留守北平。而驍勇善戰的朱高煦隨父出征,屢立戰功,並多次在朱棣危難之際,率兵將朱棣成功救出。在建文四年時,朱高煦在浦子口又為朱棣解圍。朱棣欣喜之餘,暗示朱高煦只要好好幹,也是有可能坐上世子之位的。朱棣的暗示,也讓朱高煦產生了非份之想,他倚仗朱棣的寵愛,驕橫粗野,幹了不少非法之事。朱棣稱帝后,朱高煦被命赴開平戍邊。



朱棣在靖難之役時,曾暗示立朱高煦為太子,但這一承諾並末兌現。雖然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人都傾向於立朱高煦為太子,但由於解縉、楊士奇和楊溥等人的支持,寬厚仁愛的朱高熾在永樂二年被立為太子,朱高熙只被封為漢王,領藩雲南。

奪嫡失敗的朱高煦拒不就藩千里之外的雲南,多次請求朱棣讓其留在南京。朱棣對這個兒子也是偏愛,就同意讓其留在南京。

朱高煦留在南京,更加為所欲為,多次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並索取了天策衛為自己的護衛。他大力打擊擁戴朱高熾的大臣,解縉被其迫害致死,黃淮也被其冤枉入獄。



朱高煦還多次造謠中傷太子朱高熾。朱棣每逢出征,即令太子朱高熾監國。而朱棣班師回朝時,朱高煦便授意大臣在朱棣面前告朱高熾的黑狀。

朱高煦多次中傷朱高熾,永樂十三年,朱棣有意將其調離南京,前往青州就藩,但遭到朱高煦的再次拒絕。朱高煦甚至還暗地裡蓄養了三千精兵,刺殺了兵馬指揮徐野驢,還超越本分使用了御用的車馬器物。

朱高煦的逾制不法行徑徹底激怒了朱棣。朱高煦被朱棣痛斥後,被剝去冠服,關押於西華門內。幸虧由於太子朱高熾的求情,朱高煦才沒有被廢為庶人。朱棣只是將其兩護衛削去,並將其親信斬殺,以示懲戒。

此後,朱高煦不得不就藩樂安州。但他仍然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籌劃了謀反。

太子朱高熾於永樂二十二年即位,朱高煦伺機謀反。仁宗朱高熾以德報怨,賞賜其鉅額的金銀財寶,並將其長子冊封為世子,其餘諸子皆為郡王。

但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便病逝了,朱高煦還未來及進行謀反。朱高熾駕崩後,太子朱贍基由南京前往北平即位。朱高煦在半路截殺朱瞻基,企圖自立為帝。但朱瞻基已繞道抵京,朱高煦在半道守株待兔撲了個空。

宣宗朱瞻基即位後,對朱高煦仍然是優撫。他對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個叔父的賞賜比對其他宗室的賞賜要優厚得多,對朱高煦的請求,大多也一一滿足。但貪心不足蛇吞象,朱高煦還是在宣德元年起兵造反。

在大學士楊榮的建議下,剛剛繼位的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朱高煦。

朱高煦聞聽侄子朱瞻基御駕親征,嚇慌了手腳。朱瞻基適時展開攻心戰,勸降朱高煦。

最初朱高煦還嘴硬,下戰書約戰。但明軍圍城後,叛軍想擒拿朱高煦歸降。朱高煦見大勢已去,被迫投降。

朱高煦之亂被平定後,朝臣紛紛請求處死朱高煦,但宣宗朱瞻基力排眾議,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後,囚禁於西安門內,保全了朱高煦父子的性命。

被囚後的朱高煦不甘失敗,想必也是意難平。在一次朱瞻基去探視他時,他竟出其不意地將朱瞻基絆倒。朱瞻基怒不可遏,多年以來對朱高煦的隱忍全面爆發。震怒之下的他下令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罩住,然後在四周點燃木炭,活活將朱瞻基烤死。朱高煦的諸子也悉數被殺。

朱高煦為人驕縱兇悍,從朱高熾為太子時,即心懷不軌。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對其優柔有加,亦不能將其感化。正所謂本性難移,桀驁不馴的漢王朱高煦最終死於自己的不斷折騰。


歲月是一條河流


簡單來說,朱高煦是被烤死的。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孔武有力、英勇善戰,屬於武力型選手,在政治謀劃上矮了父兄好幾籌,就是侄子也長江後浪推前浪,把他烤死在銅缸裡。

助父奪位,戰功赫赫

朱高煦作為明朝宗室第三代,自小在京師(今南京)就學,但他對文化知識非常不感冒,不肯學,言行舉止頗為輕佻,導致爺爺朱元璋對他很不滿意。

朱元璋去世後,朱高煦的堂哥朱允炆繼位,進行了非常失敗的削藩政策,導致燕王朱棣著手準備造反。不過面子還是要做的,不能讓朝廷生疑,所以朱棣把世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派去朝見朱允炆。

朱高煦可沒指望朱允炆能放他們回去,乾脆偷了舅舅徐輝祖的寶馬,渡過長江就往北平(今北京)趕,連殺官吏驛丞,最終抵達北平。

不久朱棣正式起步,發動靖難之役。在完全控制北平城後,朱棣率軍南下,朱高熾留守大本營,朱高煦隨軍征戰。

在白溝河之戰中,朱棣差點被幹點,幸虧朱高煦率數千騎兵衝擊,擊破敵軍,才救下朱棣。類似情況出現了好幾次,以至於朱棣感嘆這小子有我的風采,朱高煦也因此居功自傲。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軍進抵京師,並在內應的幫助下進入城內,朱允炆自焚或不知所蹤,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

數日後,朱棣稱帝。

與兄奪嫡,失敗就封

按照中原王朝的一般規矩,繼承人首選嫡長子,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棣就立嫡長子朱高熾為燕王世子。

朱棣稱帝后,同年十一月立燕王妃為皇后,並討論立太子的事。這本來不用討論的,因為世子都定好了,直接就地升級不就好了?

討論說明朱棣多少有些猶豫,朱高熾雖是嫡長子,但身體肥胖、愛好文學,武力值不夠,朱棣不太喜歡他。朱高煦是嫡次子,為人勇猛,在靖難之役衝鋒陷陣,功勞很大。

經過討論後,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終於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國雲南。

不過朱高煦沒有放棄,他堅決不肯去萬里以外的雲南就封,留在了南京(北平被朱棣升格為北京,京師改稱南京),還把王府護衛改名叫天策衛,一副學習天策上將李世民的模樣,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弒兄逼父上位的。

朱棣是個閒不住的皇帝,經常率軍北征,朱高煦作為猛將,經常隨父親出征,而太子朱高熾就留守南京,監國處理政務。即便是兒子,朱棣也不是很放心,經常派人監視朱高熾,看他有沒有異動,朱高煦往往趁機攪和,想抓住太子的把柄,好取而代之。

朱高熾雖然胖,但不笨,他辦事非常小心,並沒有留下什麼把柄,躲過了弟弟一次次的陷害,還讓朱棣對他的辦事能力越發欣賞。

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棣將朱高煦的封地改到山東青州,朱高煦還是不想走,這一次朱棣可不由著他了,強行讓他就藩。次年又改封樂安州。

起兵謀反,裝逼身死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回軍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

此時明朝都城已經遷至北京,朱高煦之子朱瞻圻就在北京。朱高煦跟兒子聯絡後,派心腹入京,想趁朱高熾剛剛繼位,立足未穩的機會,發動政變。

這些動靜被朱高熾盡收眼底,他直接把朱高煦召回京城,一面穩定自己的皇位,一面給弟弟增加封地、賞賜財物,然後才放其回封地。

朱高熾身體不好,在位十個月就暴病而亡,當時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匆忙間北返奔喪。

朱高煦頓覺大好時機,因為朱瞻基北返一定會經過山東,他派人埋伏做掉朱瞻基,然後就能堂堂正正地兄終弟及了。

然而朱高煦等了半天沒等到朱瞻基,再等幾天,北京傳來了新君繼位的消息,他整個人都懵了,又失敗了。

接連數次陰謀失敗,導致朱高煦的反心已經是人盡皆知,不過朱瞻基還是給他來了波捧殺,親口對群臣說:“我爺爺跟我爹說我二叔要造反,我爹卻對他很好,現在來看,二叔這是改過了嘛。”

接下來,朱高煦凡有所求,朱瞻基都給予滿足,朱高煦越發膨脹,覺得這個侄子軟弱可欺。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御駕親征,朱高煦投降。對,整場叛亂就這麼簡單,朱高煦起兵、朝廷集結軍隊、開到樂安圍城、朱高煦投降,壓根就沒發生什麼大戰,因為實力差距太明顯了。

有鑑於二叔這麼“識時務”,朱瞻基也沒殺他,只是把他囚禁在紫禁城

西安門內。

不過朱高煦不服啊,一仗都沒打就失敗了,他不甘心,後來朱瞻基來看他的時候,他故意伸腿絆倒了朱瞻基。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

朱高煦怎會服輸,用力頂撞銅缸,把大缸撞得左右移動,像是要翻過來的樣子。朱瞻基見他如此,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


平沙趣說歷史


糾正一點:朱高煦不是烹死的,其死法類似現在的“碳缸烤肉”,名為烤刑,和古代的烹刑完全是兩回事兒!

烹刑是十分殘忍的肉刑,一般是用三足青銅鼎鼎或者架起大鐵鍋,裡面加滿誰,將受刑的人放進去之後,在下面燒火直到水沸騰受刑人煮死!



最後要達到受刑人“骨肉分離”,成為一鍋肉湯,刑法才算徹底結束!

歷史上受過烹刑的名人有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口若懸河的酈食其等人。

朱高煦受到的烤刑和他們有本質的區別。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在靖難之役中勇猛過人,幾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深得朱棣的喜歡,還曾摸著他的後背鼓勵他:世子(朱高熾)多病,你要努力啊!

朱棣親手喚醒了朱高煦心中的魔鬼,他開始一心一意想學老爹造反。在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不但操練兵馬積蓄力量,還有大量的橫行不法之事,仁宗不忍心對弟弟動手,還效仿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有意的放縱他。

等到了宣宗時,朱高煦更不把這個侄子放在眼裡,拉起大旗舉兵造反。宣宗御駕親征,並且勸降朱高煦:只要投降,我不但保住你的性命,我叔叔還是我叔叔!朱高煦看著自己的實力的確打不過侄子,只能投降。

他被宣宗廢為庶人囚禁起來,可心中還是不甘。有一次宣宗來看他,他竟然伸腿給侄子下絆子,宣宗登時大怒,命人對他實施了烤刑。

具體做法是:用一口300多斤重的大銅缸,將朱高煦扣在裡面,然後在銅缸的周圍架起火堆,開始“碳缸烤肉”。

烤刑的要求很具體,就是要用小火慢烤,讓犯人受盡痛苦而死朱高煦雖然是自己作死,但他的死朱棣也難逃干係。


李飛叨


明朝皇室有兩件違背倫常的事,一件就是朱棣奪了朱允炆的江山並逼死了親侄子,另一件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活烹了自己的親叔叔朱高煦!

朱高煦其人!

明成祖朱棣有三個嫡子,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在皇位的繼承權問題上,毫無懸念,肯是老大朱高熾今後繼承皇位。按理說朱高煦作為老二,就當個享清福的王爺就算了,然而皇權的吸引力是沒人能抵擋的,朱高煦也不例外,他私自招募兵士,想意圖造反,此事被朱棣知道後,就把朱高煦抓了起,後來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煦求情,朱棣才放過朱高煦,並把他打發到了山東做了個藩王!



幾年後,明成祖朱棣駕崩,明仁宗朱高熾繼位,由於朱高熾身體一直不好,繼位一年後就駕崩了,皇位由朱高熾的兒子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繼承!


這時候,朱高煦再也按耐不住對皇權的渴望,於是,他也想效仿朱棣奪朱允炆江山,招兵買馬,跟朱瞻基幹了起來。然而朱瞻基卻不是好惹,他御駕親征,親自討伐朱高煦,結果朱高煦手下的兵將聽說皇帝親自率兵來了,立馬慫了,孤家寡人的朱高煦也就乖乖的束手就擒了!

面對叔叔朱高煦的造反,朱瞻基本想網開一面,留他一條性命,於是親自到大牢看朱高煦,

哪知道朱高煦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面對朱瞻基的到來,他居然伸腳把朱瞻基拌倒在地,這讓朱瞻基氣憤不已,於是命人找來了一口大銅缸把朱高煦罩進去,並在銅缸邊上架起了柴火,活生生的把朱高煦悶死在了銅缸裡面!

“人心不足蛇吞象”,朱高煦放著好好的王爺不當,非要學他父親朱棣反侄子,然而他卻沒有朱棣那般的能耐,結果被侄子反殺,落的個悲慘的下場!


唐古看今


普通人有勇無謀頂多混不好,可若是皇家子女有勇無謀那問題就大多了,多數時候,這都將成為導致他們身首異處的背後原因所在。

明朝時期,朱元璋的孫子、朱棣的二子朱高煦便是這樣一位因“有勇無謀”而落得個淒涼下場的主兒!

在奉行長子繼承製的封建王朝,朱高煦是很冤屈的,因為他上頭有個比他大兩歲的哥哥朱高熾。朱高熾的存在對於朱高煦而言如同一道天塹:除非哥哥早死,要不然他想繼位幾乎是痴人說夢。影視劇朱高煦

原本,做了老二的朱高煦也並未覬覦父親朱棣用特殊手段得來的皇位。可在“靖難”開始後,隨著他戰功的顯赫,他想繼承大統的野心便也越來越甚了。

關鍵,在這個節骨眼上,在朱高煦幾次救了父親後,父親朱棣給他的這個野心加了一把大火——

一次,朱棣在浦子口被建文帝的大軍打敗,心灰意冷之際,朱高煦帶兵趕到,逆轉了局面。或許是那次被救後反敗為勝太過情緒激動,朱棣竟一邊撫摸著兒子朱高煦的後背一邊對他說:“你要好好努力啊,你大哥經常生病,哎!”

聽完這話後,朱高煦整個人都為之一振,他聽明白了:父親這是在告訴他只要自己努力,皇位很可能會傳給他,而非那個肥胖且有些痛風的哥哥朱高熾。

如果把給人念想叫做“畫餅”,那麼,此時朱棣算是給兒子朱高煦畫了一個大餅了。

朱棣給朱高煦畫完這個大餅後,朱高煦竟就此在野心的驅使下成為了一個有勇無謀的陰謀家,他一面各種設法建功同時招募私兵、擊殺兵馬指揮、私用御用器物;一面他又想出各種法子打壓哥哥朱高熾。

朱高煦絕沒想到,自己對哥哥朱高熾的打壓竟弄巧成拙一般成就了哥哥。

朱高煦一次次設計陷害朱高熾,可結果每次都落了個空,在他多次挑撥是非、陷害太子後,解縉冤死、黃淮入獄,皇太子朱高熾毫髮無損,這自然是因為朱高熾本人做事小心謹慎且有謀略。在一次次成功躲過陷害後,朱棣對自己這個胖胖的長子便越發欣賞了。朱高煦

說來,朱棣對長子朱高熾的賞識還有一層很深遠的關係:他看中了自己皇長孫、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朱瞻基自幼聰慧且生得一副帝王之相,早在他還是個孩子時,他的爺爺朱棣就曾在靖難之役勝利以後,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朱棣幾次三番告訴皇孫的老師們: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教導他,他甚至還親自將他帶在身邊教導。

就連後來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

朱棣此時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了:他看中了這個皇長孫,自然也會把皇位傳給長孫的父親。

那麼這朱瞻基是否真是可造之材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從後來繼承王位後的作為便可看出。實際上,能被殺伐決斷、見過各種風浪的“老薑”朱棣看上,這孩子八級不離十是可造才了。

這一點,連朱高煦自己也深以為然。史書記載,有一次,這朱瞻基陪同父親朱高熾、叔叔朱高煦一同拜謁孝陵。途中,朱高熾因身體肥胖又患有足疾竟不慎跌了個跟頭,朱高煦見狀很鄙夷地在後面訕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

此時走在他們後面的朱瞻基聽了立馬大聲應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朱瞻基話音落後,朱高煦本能地回頭看向侄子朱瞻基,在瞅見他一臉正色立於風中後,他當即大驚失色。沒錯,在那個時候,朱高煦就斷定:這個侄子絕非一般人。

顯然,當時朱高煦雖料想到這個侄子才略過人,卻並想不到,自己會死在他手裡。

朱高煦一心想要學唐太宗,畢竟人唐太宗李世民也是老二也後來逼宮做了皇帝,他可以,那麼自己為何不行呢?顯然,朱高煦忘了,唐太宗之所以能成霸業並非因為他排行老二,而是因為他有過人的謀略。而這點,恰恰是他朱高煦欠缺的。

1425年五月,朱高煦哥哥朱高熾在做了幾個月皇帝后竟因肥胖及病痛一命嗚呼了。死去這年,他年才47歲。

朱高煦死時,其皇太子朱瞻基人在南京,他不得不在匆忙間得知噩耗後趕往北京奔喪。

此時的朱高煦頓覺時機大好,他決定利用這個機會暗殺朱瞻基自己繼承哥哥的皇位。於是,經過部署後,朱高煦便派人埋伏在山東準備等到侄子途徑此地時將他殺害。朱詹基

可朱高煦派去的人在山東等來等去,卻怎麼也沒等到朱瞻基,幾天之後,北京傳來了新君繼位的消息,這時的朱高煦才知道自己這次籌謀失敗了。

顯然,這次行動也是朱高煦“有勇無謀”的一次體現。

侄子朱瞻基的順利繼位,並沒有撲滅朱高煦想篡位的野心。相反,他想做皇帝的野心一日比一日更甚。這時期,他將自己和父皇朱棣對比,畢竟自己父親當年也是殺了侄子朱允炆繼位為帝,父親可以自己為什麼不可以呢?

顯然,此時的朱高煦和多年前一樣思維有了漏洞,他只看到父親朱棣篡位和他此時情況類似,卻忘了:父親朱棣能篡位成功靠的是卓爾不群的謀略。而這點,恰是有勇無謀的朱高煦最欠缺的。

更可悲的是,下屬聽說皇帝御駕親征,打算把大哥綁了送去做投名狀,畢竟造反這事太危險,誰都不想誅九族。

朱高煦這才明白,從一開始他就錯了,以他的人望實力,根本就沒有獲勝的機會。比起當年的老爹,他差的太遠。

朱瞻基剛剛繼位後不久,朱高煦起兵造反。皇叔造反後,剛剛繼位的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平定叛亂。相當有意思的是,朱瞻基決定親征的消息剛剛傳來,朱高煦的屬下便開始籌謀綁了大哥去邀功。

這種情勢下,朱高煦造反的結果可想而知:他打都沒打就投降了。

朱高煦謀反失敗後,仁慈的朱瞻基並沒有殺害謀反的叔叔朱高煦,他當時怎麼處置的,請看史料記載的具體:返回北京後,宣宗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還親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東征記》,昭示群臣。

當然,朱瞻基也處置了一批朱高煦的同黨,比如王斌等人。

很顯然,在這件大事面前,朱瞻基是非常念舊情的處置方式。歷史上,參與謀反之人最終只被貶為庶人,這是極其少見的。

可面對如此這般優待,朱高煦卻似乎並不領情。

被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不久後,朱瞻基前去探望皇叔。可中途,朱高煦竟故意絆倒了皇帝。皇帝朱瞻基摔了個四腳朝天后自然是怒不可遏,偏偏朱高煦還在這種時候補刀到:你和我皇兄摔倒的樣子連摔跟頭的樣子都那麼像,都活像一條狗!

士可殺不可辱,何況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何況,朱高煦侮辱的還不僅僅是自己還連帶自己父皇也一併侮辱了。

龍顏大怒的後果便夠嚇人了,何況龍顏盛怒!盛怒之下的皇帝朱瞻基做出了一件和他平日所為截然不同的事,他決定用不見血的方式殺死皇叔。

朱詹基先是命令周遭武士用一口銅缸將朱高煦倒扣在內,然後在銅缸周圍點燃柴火,將朱高煦活活燒(烤)死了。

之後,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看朱高煦被殺的這段歷史,那麼最好的總結評語大概就是這句很流行的“不作死就不會死”了。

作死,有時可活;可若作死者沒有謀略,當必死無疑。


記者李滿


準確地講,朱高煦應該是被烤死的

有個成語叫“請君入甕”,這個成語源自唐朝的兩個酷吏,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這二人都是武則天的親信,擅長以各種刑訊逼供,是當時有名的酷吏。

公元691年,有人告發周興謀反,武則天命來俊臣審問周興。來俊臣對周興非常瞭解,他知道一般的手段是不可能讓周興招供的,於是他設計請周興吃飯,在宴中他請教周興,說自己平日遇到一些慣犯死不認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周興聽後笑道:“這個容易,你取一口大缸,將犯人放入缸中,然後在大缸周圍架設火炭烘烤,不愁他不招”。

周興剛剛說完,來俊臣就命人取來大缸,然後對周興說道:“有人告你謀反,我奉旨調查,現在請君入甕吧”。周興一看,心想這回算是涼了,於是趕緊叩頭伏罪。

從這個典故中可以看出,“請君入甕”這個刑罰非常嚴酷,一般人都是絕對受不了的,而朱高煦差不多就是這麼被殺死的。(請君入甕)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在朱棣當藩王的時候,朱高煦被封為高陽郡王。此人生性頑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當年在南京讀書的時候,他的爺爺明太祖對他就很是反感。

不過朱高煦雖然驕縱,但是勇武異常,在朱棣起兵造反時,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大本營,而他則隨父親南下征戰。在東昌之戰中,朱棣被朝廷擊敗,幸虧朱高煦及時趕到解圍,朱棣才得以脫險。

得益於自己戰功顯赫,朱高煦深得朱棣喜愛,朱棣甚至以“世子多疾”來鼓勵朱高煦,言外之意便是暗示朱高煦有當世子的機會。

在朱棣奪位之後,對於太子人選問題一度徘徊不定。朱棣的長子朱高熾身材非常肥胖,並且還有點足疾,形象不是太好。雖然朱高熾早早的就被立為世子,按理說朱棣當了皇帝后,朱高熾就理應升格為太子。但鑑於朱高熾的殘疾,朱棣還是有立朱高煦的為太子的意思。

在朱棣看來,朱高煦能征慣戰,非常像自己,而世子朱高熾不僅形象欠佳,而且性格非常柔弱,有點子不類父的感覺。

不過朱高熾的長子,也就是皇長孫朱瞻基非常討朱棣的喜歡,並且朱高熾是太祖皇帝欽定的世子,朱高熾本人也沒有什麼過失,實在是沒有廢長立幼的理由。最後經過權衡,朱棣還是決定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晉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國雲南。

朱高煦在得知自己無緣皇位之後非常憤恨,也不願意去雲南就藩,朱棣無奈,只等同意他繼續留在京師。

朱高煦在京期間多有不法之行,還經常陷害太子,他也常常自比唐太宗,希望能複製李世民的上位之路,奪嫡之心未死。

後來朱棣將他改封到青州,朱高煦仍舊不肯動身,甚至還僭越使用天子儀仗,惹得朱棣大怒,差點將他廢為庶人。好在太子朱高熾不計前嫌,幫他說了不少好話,朱高熾才免於被廢。之後他被徙封到山東樂安州,雖然此後朱高煦仍不安分,但也總算消停了幾年。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煦大哥)

在明仁宗繼位之初,朱高煦一直派人窺伺朝內局勢,有謀反之圖。明仁宗不願意看到手足相殘,於是詔朱高煦入京,對他大加封賞,希望能感化他。

由於明仁宗朱高熾比較肥胖,他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在當太子期間朱棣就多次催促他減肥,但始終沒能減下來。過度肥胖嚴重損害了朱高熾的健康,在繼位不到一年後朱高熾就駕崩了,這讓朱高煦再度燃氣當皇帝的野心。

因為事發突然,明仁宗駕崩時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而從南京返回北京必須經過山東,於是朱高熾準備在山東設伏,截殺朱瞻基。不過朱瞻基也是早有準備,沒能讓朱高煦得逞。最後朱瞻基成功過返回北京繼位,是為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煦之侄)

明宣宗繼位之後不計前嫌,對叔叔朱高煦依舊不錯,但朱高煦還是在明宣宗繼位的第二年造反了。

面對朱高煦的謀反,明宣宗最初還是希望自己這位叔叔能夠懸崖勒馬,明宣宗告知朱高煦,只要他能悔改,放棄謀反,自己可以既往不咎。不過明宣宗的好意卻被朱高煦一口回絕,於是明宣宗決定統兵親征。

朱高煦這個人純屬是有勇無謀類型,起兵之初他是雄心勃勃,但在得知明宣宗親征之後立馬就慌了。在朝廷大軍兵臨樂安城後,朱高煦深為惶恐,他竟然不顧部下的反對想出城投降,在受到部下阻攔後,他又偷偷地從小路出城投降了。

朱高煦投降後,明宣宗沒有殺他,只是將他和他的兒子都廢為庶人。不過跟著他造反的那些弟兄們就慘了,這些人原本想跟著朱高煦打天下,封王封公,結果卻被朱高煦給坑死了,明宣宗將朱高煦的主要親信黨羽共六百四十餘人全部處死。

公元1426年,宣宗去牢中探視朱高煦,按說此時的朱高煦已階下囚,應該老實點才對。但不知是不是癲癇煩了,朱高煦竟然故意絆倒了明宣宗。

明宣宗被絆倒後非常生氣,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可沒想到朱高煦非但沒有求饒,反而將大缸頂起。受到挑釁的明宣宗於是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隨後,明宣宗將朱高煦在世的十個兒子也全部誅殺。

朱高煦死的時候年紀是46歲,其實按照他的所作所為,他能活到46歲才被處死已經是奇蹟了。平心而論,他的父親、大哥和侄子對他都十分容忍,以他的罪行換成別人早死一萬次了。只是他太能作了,最後導致禍及子孫,實在是可悲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