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母親張氏是否如《大明風華》演的,被太后孫氏所壓制?

野史也是史


有個網絡用語OOC,通常是指在同人文學創作中,扭曲了原著人物的性格,說出了原人物不可能說的話,做出了原人物不可能做的事。

我現在看《大明風華》裡的宣宗母親張氏和太后孫若微,就有這種感覺,她們都OOC了,崩了。

因為在真實的歷史中,誠孝皇后張氏才是主掌一切的那位,至於孫氏,純粹的後宮女子,沒什麼政治才能,最大的特點就是美,除此之外乏善可陳,批閱奏摺這種事情,根本不能發生在她身上。

還壓制張氏?做夢的吧。

《明史》對孫氏的記載很簡略,主要有四件事:

1、孫氏幼有美色,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看到後很喜歡,經常在女兒面前說孫氏的好話,張氏就徵得朱棣的同意後將孫氏接入宮中教養,準備讓她長大後嫁給兒子朱瞻基;

也就是說,孫氏是得了張氏的關係才得以進宮,並且是張氏親自教養的,在張氏面前,孫氏只有謙恭謹慎的份。無論是從身份地位、還是長幼倫理來看,張氏都自然而然的壓制著孫氏,在她面前,孫氏放肆不了。

2、孫氏長大後,朱棣忽然覺得她不適合為皇太孫正室,另選了有賢德之名的胡善祥為太孫妃,孫氏為嬪。但是朱瞻基喜歡孫氏,登基三年後還是命令胡善祥讓出皇后之位當道姑,立了孫氏;

張氏和孫氏的相處時間更長,按理來說應該更有感情,凡事站在孫氏一邊,但是張氏為人公允,憐惜無過被廢的胡善祥,對胡善祥極好,宮中正式場合,都安排胡善祥的位次在孫氏之上,孫氏很不高興,卻沒什麼辦法。

3、“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意思是朱祁鎮不是孫氏的孩子,是宮人之子。據說還是朱瞻基抱給她的,就為了讓她有當皇后的資格;

4、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孫氏同意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鈺生重病後,孫氏同意石亨等人奪門救出朱祁鎮。

看到了吧?孫氏和政治有關的事情,只有第四條,此時張氏已經過世,她就是宮中身份最尊貴的人,大臣們不得不找她商量,而她也沒有更好的建議,基本上是大臣們說什麼,她同意什麼。

《大明風華》硬要把她塑造得多麼厲害,真的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

誠孝張皇后,在朱瞻基去世後掌握了朝政,是明朝很少見的女性政治家,被稱為女中人傑

如果說《大明風華》硬把孫氏變強了,那張氏就是硬被變弱了。

張氏當燕王世子妃的時候,就極得公婆讚賞。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也有她的功勞。她太妥當了,面面俱到,朱棣覺得有這麼一位兒媳婦在,兒子的家事很穩,朝事也不會亂。

可以說張氏、朱瞻基都是朱高熾的神助攻。

太子妃、皇后時代,張氏在朝中、民間的名聲也極好。這主要是由於她品德高尚,寬厚慈愛,處事公正,從不為孃家謀私利,像《大明風華》裡那種為孃家兄弟要官職的事兒,壓根不會出現,她管孃家管得很嚴,不許兄弟議論國家大事。

所以雖然後來張氏成了手握大權的太皇太后,張家也沒出現干政的外戚。

朱瞻基和張氏的感情一直很深,他當皇帝的時候,有什麼大事都會和母親商量著辦,認同母親的政治能力,才會在臨終前下詔“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

雖然他提到了皇后,可實際上,張氏掌權的時候,孫氏如同隱形,沒啥存在感。要說壓制,這才叫壓制。

張氏信任、重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等五位權臣,他們組成了大明最高決策團,使明英宗初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

歷代史學家對張氏的評價都非常高,明朝傑出的方誌史學家何喬遠說:“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

清代史學家蔡東藩則說:“若太皇太后張氏者,其尤為女中人傑乎?”

總之,張氏和孫氏,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說張氏壓制孫氏都有大材小用的感覺,孫氏壓制張氏就更是不可能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PS:我曾寫過誠孝張皇后的圖文,想了解更多關於她的信息,可以去看我那篇圖文哦。


縹緲峰下一粒沙


《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非常荒謬,為了吹捧女主角孫若薇,將她婆婆的政績挪到了她的頭上。

事實上,歷史上的孫皇后不說是禍國殃民,但也絕對不是什麼好玩意兒。

先說說電視劇的荒謬之處吧。

別的不談,這部劇里居然出現了作為太孫嬪的孫若薇代替皇太子朱瞻基,跟楊士奇這些大臣商議政務的場景。

這已經不只是胡編亂造了,而是違背常識。太孫嬪是什麼?不登大雅之堂的妾。

上面有太孫妃,有太子妃,輪得到你一個妾在大臣面前指手畫腳嗎?

而且這服飾也不對啊。別的不說,您都已經嫁人了,還一副鋪頭散發小姑娘似的打扮,不梳婦人頭,這算什麼?

這部劇是把歷史上的太皇太后張氏的政績,挪給了孫皇后頭上。

明英宗朱祁鎮的早年,朝政都是由太皇太后和三楊一起把持,根本輪不到什麼孫太后出來指手畫腳。

歷史上孫太后出面干預政務,只有兩件事:

其一是在土木之變後,確定由郕王景泰帝繼承皇位。

其二是參與了奪門之變,在內宮和外臣勾結幫助自己兒子復位。

就這麼兩件事,其餘沒有任何影響力。總之,這對母子堪稱禍害吧。

不要把電視劇當真,這是千古真理。


HuiNanHistory


這電視劇完全是放反了,明明是孫氏一路謹小慎微,被張氏所壓制,直到張氏死後,孫若微才迎來出頭的日子。同時,這個電視劇還有讓人無力吐槽的一點,那就是,為了烘托孫若微的形象,把很多她婆婆張氏的功勞,強行安在了她身上!

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張氏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時,他就被封為燕世子妃,那時還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熾因為為人和善,謙恭謹慎,很受朱元璋的喜愛,張氏這個孫媳婦也頗受朱元璋讚譽,朱棣篡位成功之後,她又水漲船高,被封為太子妃,可以說,張氏是見過大世面的女人,在大明所有的皇后中,絕對算得上是一代賢后。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曾五次征討漠北,大部分時間都是太子朱高熾監國,雖然不是皇帝,但行使的卻是皇帝的權利,張氏作為朱高熾的原配妻子,在朱棣外出,朱高熾監國期間將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

▲ 朱高熾皇后張氏 | 劇照

朱高熾繼位之後,由於身體不好,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內宮裡處理政務,所以有很多政務完全是張氏幫忙料理的。《大明風華》電視劇中竟然改成了孫氏替皇帝處理政務,先不說張氏那時只是一個太子嬪,上面還有太子妃、皇后,要處理政務哪裡輪得到她,而且兒媳替公公處理政務,這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完全是把張氏的功勞強加給了孫氏。

朱高熾從小身體不好,在位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但是朱瞻基繼位之始,在朝政上還要聽從張氏的建議——“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由此可見,張氏的政治能力絕非一般,而這時,孫氏還僅僅是默默無名的皇妃,要論勢力大小,孫氏拍馬也趕不上張氏。

後來孫氏憑藉著明宣宗的寵愛當上了皇后,但對於張氏她也不敢有半分不敬,因為明宣宗朱瞻基實在是個孝順的好兒子,不但對張氏的各種意見言聽計從,而且早晚不忘給張氏請安,他國進貢來的,好吃的好玩的,朱瞻基第一時間給他媽送去。可惜朱瞻基的壽命也不長,年僅三十八歲就撒手人寰了。張氏也因此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

朱瞻基去世之後,明英宗朱祁鎮才九歲,朝中大臣多主張兄終弟及,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朱瞻墡是張氏的第三個兒子,在朝廷上有賢名,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擁護,這時張氏站了出來,指著年僅九歲的朱祁鎮說“此新天子也”,也正是因為張氏的這句話,孫氏才得以成為皇太后,要說孫氏壓制張氏,簡直是不可能的。

朱祁鎮登基之後,由於年幼,所以朝廷上事情由太皇太后張氏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共同商議之後裁決,張氏儼然成為了呂雉、慈禧般的人物,這時候太后孫氏在朝堂之上完全沒有任何影響力,更別說壓制太皇太后張氏了。

張氏去世之後,孫氏才得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參與朝政,在張氏去世七年後,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擒,大明王朝大廈將傾,孫氏什麼也做不了。可以說,歷史上的孫氏無論政治能力還是管理能力都無法和張氏相提並論,更別說壓制張氏了。


海佑講史


明宣宗朱瞻基作為一位雄才大略、深謀遠慮的皇帝,雖然在位只有10年,但是其在位政治穩定,邊疆穩定敵人為之害怕,百姓安居樂業,倉庫充實社會一片安定美好,幾乎可以媲美祖先的功業。

這些與其母張皇后是分不開的。但是在影視劇《大明風華》中宣宗皇帝駕崩後,朝政大權都有孫氏(劇中名稱若微)把持,張皇后更是被孫氏給所壓制,但歷史真是的張皇后與孫氏都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來說《大明風華》中孫氏若微與張皇后

在影視劇《大明風華》中孫氏(劇中名稱若微),從一個靖難遺孤變成反賊,後蒙朱瞻基喜歡,被帶入皇宮因替朱棣擋了一箭,慢慢受到朱棣喜愛,還促成了朱棣與建文皇帝見面 ,後被選為妃嬪,皇后胡善祥因與漢王勾結,被朱瞻基廢了立孫氏為後。

朱瞻基與朱棣一起第五次北伐,身為太孫嬪的孫氏在朱高熾身邊伺候,作為監國的朱高熾本就體弱多病,又因日夜操勞身體不堪重負,於是很多奏摺批覆都在朱高熾授意孫氏完成。朱棣駕崩榆木川孫氏協助朱高熾寫假遺照,助朱高熾順利登基,後幫助朱瞻基平定漢王叛亂。

朱瞻基駕崩後由皇后孫氏和皇太后張氏共同輔佐幼主朱祁鎮,但孫氏仗著朱祁鎮是自己的兒子,而不把張氏放在眼裡。

太皇太后張氏的親弟弟張克儉,想在邊境當個掌握互市的官,孫氏不同張氏就秘密給內閣下旨授意,張克儉不得已被安排去掌管互市,張克儉掌管互市還嫌油水少,帶兵扮土匪搶劫牧民,官員上奏彈劾張克儉,孫氏那奏摺給張氏看並讓其約束張克儉,但是張氏沒去約束張克儉,

以至於瓦剌大汗活捉張克儉並將其砍頭,孫氏後將人頭送至張氏,張氏大怒並揚言發兵攻打瓦剌孫氏不同意,張氏因與皇帝朱祁鎮關係好,就鼓動皇帝發兵攻打瓦剌,孫氏呵斥張氏不應該為了私人報仇,鼓動皇帝興兵挑撥她們母子關係。

恰巧英宗寵信的太監王振鼓勵英宗親征,不得已孫氏同意兒子朱祁鎮領兵50萬親征瓦剌。因為聽了王振的話改變線路,最後明軍在土木堡大敗於瓦剌,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消息傳回京師朝野震驚,孫氏更是對張氏怒不可止,張氏也在深深自責中從《大明風華》下線了。

真是的孫氏

在《大明風華》中孫氏是一個女中豪傑,文能治國安邦,無能提刀上馬,真是的孫氏又是什麼樣呢?

孫氏山東鄒平人,小時候長得挺漂亮的,他的父親孫忠是永城縣的主簿,而張皇后母親是永城人,時常進宮在朱棣面前提及此事,朱棣就讓張皇后養育,因此年僅10歲是孫氏便被養在了張皇后的身邊,後朱瞻基大婚選濟寧的胡氏為妃,孫氏為嬪。

宣宗孝恭皇后孫氏,鄒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縣主簿也。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後育之。已而宣宗婚,詔選濟寧胡氏為妃,而以孫氏為嬪。明史•后妃傳•孫皇后傳》《大明風華》中胡善祥與孫氏(若微)是姊妹,因靖難之役倆人分開,孫氏(若微)被孫愚救走後改姓孫,而其妹被太子救回交由宮中尚儀撫養,尚儀姓胡便改名為胡善祥。

朱瞻基登基後胡氏升為皇后,孫氏為貴妃。因朱瞻基太愛孫氏,向太后張氏請求賜予孫氏冊寶,孫氏也開了貴妃有了冊寶的歷史先例,以前只有皇后才有冊寶。

皇后金寶金冊,貴妃以下,有冊無寶。妃有寵,宣德元年五月,帝請於太后,制金寶賜焉。貴妃有寶自此始。《明史•后妃傳•孫皇后傳》

到明宣宗朱瞻基30歲的時候,胡氏與孫氏都沒有誕下子嗣,並且胡氏還多病。孫氏從宮人哪裡抱來了一個孩子是為朱祁鎮,孫氏更加受到朱瞻基寵愛,胡氏上書辭遜位,早立國本朱祁鎮為太子,孫氏偽裝說:“皇后病好了就會有子嗣的,我的孩子怎麼可以早於皇后的孩子呢”可見後宮沒有孩子的人是多麼可憐。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胡後上表遜位,請早定國本。妃偽辭曰:“後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明史•后妃傳•孫皇后傳》胡善祥上表辭去後位之後,被朱瞻基安排在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因胡氏無過而被廢后立孫氏為皇后,大臣頗有非議。三年春,帝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明史•后妃傳•胡皇后傳》

明英宗朱祁鎮去討伐瓦剌被俘,皇太后孫氏讓朱祁鈺監國,後被擁立為皇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朱祁鈺尊孫氏為上聖皇太后。後來在朱祁鈺病危,在孫氏的授意下大將石亨等擁立英宗復辟。復辟後的英宗給皇太后孫氏上徽號聖烈慈壽皇太后,給歷史是上給宮闈上徽號也是從孫氏開始。天順六年九月崩。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英宗復辭,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天順六年九月崩,上尊諡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廟。《明史•后妃傳•孫皇后傳》

真實的張皇后

洪武八年被冊立為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為太子妃,因其嚴守婦道深得永樂和徐皇后的喜歡。 後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明史•后妃傳•張皇后傳》但是因為太子朱高熾太肥胖不能騎馬射箭,又遭到漢王、趙王離間因此朱棣很不喜歡,多次有廢立太子的想法,是張皇后從中斡旋得以保住太子之位。

因此當她被立為皇后的時候,朝中大小事務她都知道。太子數為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後故得不廢。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傳•張皇后傳》在《大明風華》中張皇后謹記朱元璋規定的,後宮不得參政的祖訓,對國家大事一無所知,就管後宮的一些大小事物,反到是孫氏幫助仁宗處理朝廷奏摺。

宣宗登基以後處理軍國大事多聽命於張皇后,聽她裁決。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明史•后妃傳•張皇后傳》在張皇后的輔佐之下,明朝海內安寧,物阜民豐,也著見將朱瞻基培養成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

朱瞻基英年早逝,可此時朱祁鎮只有九歲,有人想立仁宗朱高熾第五子襄陽王朱瞻墡為皇帝,是張皇后力排眾議將太子朱祁鎮扶上皇位。於是又有人聯繫她垂簾聽政,是她自己不壞祖宗家法,不去垂簾聽政。所以當朱祁鎮親政以後,不管他多麼寵幸王振太后都不管。正統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張氏在聽取“三楊”的彙報時去世。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明史•后妃傳•張皇后傳》

在《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去世,因朱祁鎮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不會說話、走路的傻子,所以在朝堂上遭到恥笑,孫氏呵斥,有人建議擁立襄陽王朱瞻墡為帝,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朱祁鎮突然會走路也會說話了,隨即被立為帝,孫氏被尊稱皇太后。

因皇帝還未成年所以大小事物皆有皇太后孫氏垂簾聽政處理,在朱祁鎮成長過程中由於孫太后對他太嚴厲,朱祁鎮也對孫氏產生了排斥情緒,孫氏跑到張氏哪裡去訴苦,時間長了孫氏與張氏矛盾越來越大。最後兩人在張氏弟弟張克儉去當邊境互市主管,張克儉搶劫屠殺牧民,被瓦剌也先砍頭出兵與否等問題上大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朱祁鎮出兵瓦剌被俘張氏徹底被孫氏壓制。

總結

雖然在《大明風華》中孫氏是一個強勢的人物,總攬明朝大小事物,但是歷史並非如此,孫氏是被張氏養大,所以會與朱瞻基關係密切,深受寵愛,會受到張氏的影響,但能力遠沒有《大明風華》中大,裡面很多事情其實是張氏的故事,甚至與歷史不符如張氏死於正統七年,朱祁鎮親征瓦剌是正統十年,張克儉也是虛構等,《大明風華》為的是塑造了一個勤政有為的賢后,被強加在孫氏身上。所以比對正史孫氏是張氏養大倆人關係應該情同母女,孫氏不會壓制張氏,從權利來說張氏作為太皇太后,處理軍政事物很嫻熟,孫氏無論如何也是大不過張氏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向《大明風華》中張氏被孫氏壓制的情況。


麇子文史


明宣宗的母親張氏,她是朱棣的兒媳婦,是朱高熾的皇后,是朱瞻基的生母。她才是真正歷經三朝的元老級別的人物,這樣的人當然是不可能被別人壓制了。

儘管說張氏掌權,說了也算。但是,她不專權,她做任何事情,都是選擇對大明有力的才去執行。事實上她也是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太后。

本來歷史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張氏做的,但是,到了小說《大明風華》當中,就安插到了孫若微的頭上。

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為了突出孫若微的個人能力,畢竟她是主角,是小說裡最大的一個ip,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為她服務的。

因此,小說裡的情節,大部分都是杜撰的,我們是大不可相信的。

事實上歷史上真正的說了算的人就是張氏。

那時候就連朝廷裡的命官,他們都是對張氏忌憚三分的。就不要說作為兒媳婦的孫若微了。若是孫若微敢給張氏做對的話,她早就被張氏給掃地出門了。

歷史上真正的孫若微,她之所以能夠進宮,張氏是功不可沒的。

因為張氏和孫若微是一個地方的人,他們屬於是老鄉。孫若微也是官宦之家的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就是靠著張氏的引薦到了宮裡的。

當然了張氏之所以引薦她進宮,是因為她擁有別人沒有的美貌。

本來張氏把她選來就是用來當自己兒子朱瞻基的皇后的。但是,很不湊巧的是,朱瞻基的皇后是朱棣親定的,也就是傅善祥。

因此,傅善祥成為了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

但是,張氏並不喜歡傅善祥,做事的時候是處處為孫若微著想。

再加上後來傅善祥沒有生兒子,她這個皇后的位置也就不保了。孫若微之所以當上皇后,一是張氏的力薦,二是她有生兒子。

可以說孫若微對張氏是帶有感激之情的,她才不敢對張氏有任何怨言的。因此《大明風華》裡孫若微力壓張氏,全部都是無稽之談,都是杜撰出來的東西,不可當真的。


史學達人


張氏在《大明風華》裡叫張妍,她是朱瞻基的生母,在劇中一天到晚嘮嘮叨叨地,沒完沒了,經常找兒媳婦孫若微麻煩。

歷史上的張氏真的如此嗎?還是編劇故意製造婆媳矛盾,吸引眼球的呢?

應該是後者吧!


其實,歷史上孫若微存在感並不強,似乎總共就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靠絕世美顏俘獲了朱瞻基的心,成功擠掉了胡善祥,當上了皇后。

二是,土木堡之變時,在於謙的力諫之下,擁護朱祁鈺當上了代理皇帝。

三是,朱祁鈺病重之時,聯合徐有貞等擁立朱祁鎮復位。

當然,這三件事都算大事,孫若微總體來說,是極其聰明,極其賢惠之人,在明朝的眾多皇后之中,算是出類拔萃的一個。

歷史上張氏是怎樣的人?


張氏是朱棣的兒媳,朱高熾的媳婦,朱瞻基的母親,朱祁鎮的奶奶,歷經四朝,身份尊貴。

難能可貴的是,張氏雖有權但並不專權,事事以大明基業為重。

《大明風華》中,張氏的哥哥投資失敗之後,想著用銅礦鑄錢撈回本錢,事情敗露之後,朱高熾大發雷霆,還追著打大舅子。

其實,這是編劇杜撰的。張氏為人本分,恪守朱元璋定下的後宮不得干政的規矩,她的兩個哥哥張昶和張升雖然沾了妹妹的光,做了不小的官,但從未有過外戚干政之事,這與張氏的賢德是分不開的。


當年,十二歲的孫若微能選秀入宮,張氏是出了不少力的,孫若微家世一般,父親是永城縣主簿孫忠。

恰好,張氏的母親是永城人,有一次張氏母親來到了皇宮,向張氏大力舉薦了孫若微,誇她長得漂亮,性格好,識大體,是個當皇后的好苗子。

不久之後,孫若微入了宮,與朱瞻基朝夕相處,二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張氏也很看好這個兒媳。

哪知道後來朱棣插了一槓子,欽定胡善祥為太子妃,朱瞻基雖然不滿,但不敢違逆,張氏也替孫若微感到委屈。

所以,每次家庭聚餐的時候,張氏總讓孫若微緊挨著她坐,而身為皇后的胡善祥只能坐在次席,可見張氏內心更為認可孫若微。


後來,胡善祥沒能生兒子,而孫若微生了兒子,朱瞻基在母親張氏的支持之下,廢了胡善祥,改立孫若微為皇后。

沒有張氏的全力支持,孫若微根本做不了皇后,所以說,孫若微對這個婆婆感恩都來不及,哪敢違逆張氏呢!

另一方面,張氏也喜歡孫若微,自己選的兒媳婦,斷然不會處處壓制她的!


一半秋色


看了《大明風華》以後,我腦子裡面就剩下一句話,千萬別把小說(電視劇)當做歷史看。
之前就已經有人議論,說“孫太后”搶了“張太后”的戲份,我一看,不但搶了戲份,甚至還憑空加了不少戲份。
歷史上的張太皇太后,可沒有這麼蠢啊!
張太皇太后,洪武二十八年,是燕王世子妃;永樂年間,是太子妃;洪熙年間,是皇后;宣德年間,是皇太后,正統年間,是太皇太后。
實際上在兒子朱瞻基繼位之前,張太皇太后基本上不涉及朝政,史書記載:莫不周知。
朱瞻基繼位為宣德帝以後,凡是朝中大事,都要想母親請教,有什麼好東西也要先給母親。
孫子朱祁鎮繼位以後,張太皇太后才開始攝政。
正統初年,朝局動盪,是張太皇太后指著朱祁鎮說:此乃天子,才穩定了人心。
大臣請求張氏垂簾聽政,張氏拒絕,理由是:不要破壞祖宗之法。
處理朝政時,朱祁鎮面西站立,張氏居中而坐,對宦官王振,張太皇太后在位期間,多有壓制,使得正統十四年之前,大明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
回過頭說孫太后,實際上史書上記載雖然性情溫良恭順,但民間風評普遍不高。
一、朱祁鎮非孫太后親生子,而是謀奪胡皇后的兒子,導致了胡皇后因此而被廢。
二、宣德、正統年間,一直都是張太皇太后掌權,孫太后幾乎插不上話。
三、孫太后的政治水平不是很高。
正統九年,張太皇太后去世。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率領20萬大軍北伐,臨行前為了徵求孫太后同意,立朱見深為太子,郕王朱祁鈺為監國,因此而釀成朝局動盪。
朱祁鎮被俘,孫太后在大臣請求下,立朱祁鈺為帝。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孫太后應群臣請求,下懿旨使得朱祁鎮奪門之變,宮廷血案。
由此可見孫太后的政治水平很低,兩次在大明王朝危亡的時刻,都是受到大臣的慫恿之下才做出的選擇。
而且朱祁鎮被迎回以後,孫太后對於囚禁南宮的兒子,絲毫沒有搭救的能力,由此也可見,她本身對朝堂根本就沒有掌控能力。
另外還要說的一點就是,北京保衛戰,是于謙的功勞,結果卻全都推到了孫太后的身上。
想想這部電視劇,幾乎把不該黑的人,全部都黑了個遍。

漫步史書


在正史中,誠孝張皇后,也就是《大明風華》中的太子妃張妍,之所以德高望重,是因為朱瞻基駕崩時,她是有實力臨朝干政的,但卻沒有肆意干政,而留下美名。所以是眾人推崇的一代賢后。


而在《大明風華》裡,朱瞻基駕崩後,張妍強行上位,在她實際主政期間,她的弟弟張克儉在邊關殺人越貨搜刮錢財,張妍每年得孝敬銀子3000萬兩。

所以最終邏輯是,張妍太貪財,不合適主政,最終也只有交給孫若微主政白合情合理,皆大歡喜。後續還把張妍的功績全部嫁接給了孫若微,也就將孫若微變成了劇中的完美人設了。

其實黑化張妍的邏輯是很成問題的。

首先,正史上張妍的確有個弟弟,不過不叫張克儉,叫張升。


這人也沒有任何惡習,關鍵是張妍不讓外戚參政。在正史上,張妍可以干政卻未乾政,得到了歷來史學家好評。

太后遇外家嚴,弟升至淳謹,然不許預議國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其次,張克儉作為外戚,可謂權勢熏天,卻跑到蒙古人嘴裡搶食,不符合邏輯。

他不跑到江南弄銀子,連嚴嵩都知道江南才是大明賦稅重鎮,在浙江搞銀子,張克儉非得跑邊關殺人越貨,對象竟然還是韃靼人。


再次,關鍵做這買賣,每年能供應張妍3000萬兩白銀。

3000萬兩是整個明朝歲賦都未企及的高度。退一萬步講,瓦剌有這麼多銀子,還有必要冒險犯邊麼?

為了一個孫若微的主角光環,為她上位干政合理化,不惜先後將胡善祥、張妍等人黑出天際,只可惜論據實在站不住腳。


還有這種大女主的戲,為了一個人卻要抹黑那麼多人,真的值得麼?幾時才能讓人心平氣和?



炒米視角


在正史中,明宣宗朱瞻基母親張氏從未被太后孫氏所壓制,結果是相反的。史書記載,“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而在太皇太后張氏的統治下,“海內寧泰”,百姓安居樂業,可見其是有一定的政治手段的。

其次,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是宣德後期和正統初年的掌權者,掌握著朝廷的決策大權,太后孫氏根本無法壓制張氏。

就舉一個例子來說吧,當時朱瞻基廢胡氏而立孫氏為太后,太皇太后張氏雖是不願意,但也無法阻止皇帝的意志,最後同意了廢后一事。

而朱瞻基就以“無子”廢除了胡氏,立孫氏為太后。但是,太皇太后張氏並喜歡孫氏,而憐憫賢淑的胡皇后,常常召她住在清寧宮。在內廷舉行朝宴之時,都讓胡皇后位居孫太后之上。孫太后為此常常悶悶不樂,卻又無可奈何。

張太后憫後賢,常召居清寧宮。內廷朝宴,命居孫後上。孫後常怏怏。

由此可見,太皇太后張氏並不像《大明風華》中所出演的那樣,結果恰恰相反,在張氏還活著之時,孫太后一直被壓制。


十點烏托邦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很受大家喜歡,但是裡面的有些電視情節勾起了觀眾的興趣,就像:明宣宗的母親張氏是否真的像電視劇裡演的一樣被太后壓制著呢?明宣宗母親張氏,死於於正統七年。

曾經輔佐過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三代皇帝處理政務,張皇后處事細心周到、大方得體。張氏做太子妃時,謹守婦道,很得公公婆婆的歡心。仁宗在位十個月病逝,當時漢王朱高煦在圖謀皇位,張皇后果斷地採取三項措施:第一:起草遺詔,傳位太子,安定人心;第二:秘不發喪,嚴鎖消息,迷惑朱高煦;第三:派楊榮赴南京,密召太子入宮,以承大統;正是張皇后臨危不亂,化解了一場宮廷危機,使宣宗朱瞻基躲過了朱高煦的截殺,順利回京即位。

並且,張氏在《大明風華》中才華和政治才幹雖然我們看起來非常一般,一直被兒媳孫氏所壓制,但是真實的歷史上,張氏的政治才幹絕對不一般。明宣宗朱瞻基母親張氏是朱高熾的原配妻子,洪武二十八年封為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進封皇太子妃,朱高熾繼位後,冊立為皇后,雖然朱高熾是位賢明的君主,勤於政事,但是因為身體不好,在位不足一年時間就駕崩。宣德元年,朱瞻基登基後,張氏被尊為皇太后,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當時軍國大事大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宣德九年,朱瞻基駕崩,年僅三十八歲,當時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還是個孩子,當宮中訛傳新皇帝為襄王時,張氏馬上主持召集眾位大臣來乾清宮,對眾人說新天子為自己的孫子朱祁鎮,平息了流言,朱祁鎮得以成功登基。

朱祁鎮登基後,遵從明宣宗遺詔,凡是朝政大事都要奏請張氏才可以施行,作為朱祁鎮祖母,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后。當時的張氏等於領導了一個事實上的攝政團,由於當時朱祁鎮年幼,張氏作為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主掌朝政的人。當時很多大臣請求張氏垂簾聽政,但是張氏卻說不要破壞祖宗規矩,並沒有垂簾聽政,而是委任了得力的輔佐大臣來共同處理朝政事務。她寬廣的胸懷以及政治能力,讓文武百官敬佩不已。在張氏在世期間,她一直壓制朱祁鎮身邊的太監王振,一直等到正統七年十月,張氏去世後,王振才專橫起來。張氏在明代諸多后妃中頗為精明能幹,她不僅處理朝政得當,還經常提醒百官要體恤百姓疾苦,張氏知書達禮,重用老臣,在她的攝政下,她重用張輔、胡濙、楊士奇、楊榮、楊溥五大臣輔政,使得正統初年的朝政相對清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所以,綜上所述,歷史上的張氏並沒有被孫氏所壓制,相反,張氏在世期間,一直參與政治決策,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在朝廷中,是人人稱讚的賢后,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因此,電視劇裡演的並不全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