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裡諸葛亮是被神化一樣的人物,你認為他是怎樣的一個歷史人物?

皓月蔓


諸葛亮被神話主要是通過《三國演義》中形象塑造形成的,小說中諸葛亮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熟知兵法,算無遺策,又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故被後世所稱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在三國前期,跟隨劉備主要是負責後勤工作,其最大的能力體現是穩定後方,籌措糧草,輸送兵員,對劉備統治勢力的穩定可謂功不可沒,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在關羽死後討伐東吳孫權時,執意要把諸葛亮留在後方的主要原因了,因為打仗需要大量的物資補給,而這恰恰是諸葛亮所擅長的,而演義小說裡是由於諸葛亮反對伐吳而被留守後方,就有些牽強了,皇帝讓你去,你還敢不去?在說就算真的知道失敗,他去了,會不會損失小一些呢?而劉備不讓他去,是知道諸葛亮的長處不在軍事上面。而劉備前期軍事上主要依靠法正為其出謀劃策。後期法正病死,劉備伐吳失敗,在白帝城病逝,託孤給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一:跟隨劉備最早的關羽張飛已經先自己而死,趙雲在歷史上確實是有勇無謀,只能做保鏢,連單獨帶兵打仗的能力都沒有,就更不用想著他能輔佐幼主了。二:益州佔據不久,本地官員並不能完全信任,也擔心他們聯起手來欺凌幼主。三:諸葛亮從赤壁之戰前跟隨劉備,相對蜀中官員時間較長一些,最重要的是諸葛亮是荊州人,而不是蜀中本地人,用諸葛亮輔政,可以對蜀中勢力集團進行相互制約平衡。而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出任蜀漢丞相,確實是勵精圖治,使連年戰火的益州百姓得到了生息。但他也清楚益州疲弊,遠沒有中原富足,若不主動出擊,一定會被消滅。所以才六出岐山,北伐中原。其最大的軍事動機就是對曹魏政權進行騷擾,消耗其糧草和物資,使魏國不能做長期的戰略儲備。諸葛亮卻是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不愧為一代名臣。





宣和主人


我認為真實的諸葛亮是知識淵博,高風亮節的人,具體原因如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366613626ff4d72b7cd39566b70088a\

歷史的影像


看到好多問題都在討論這個諸葛亮,蘆蘆哥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列位,諸葛亮就是一個坑貨!

若是諸葛吹請別噴我,因為這可不是我說的,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對諸葛亮的評價。

我想那是世界上對於諸葛亮最透徹的評語。因為以我輩之智慧,是無法站在諸葛亮的高度設身處地去思考三國那個時代究有著怎樣的風雲變幻。

但是以毛主席經歷的那些崢嶸歲月來說,他完全有這個資格,去評價人類戰爭史上任何一個人。

毛主席對三國人物都有細緻的研究,他喜歡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也就說明,他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不以為然的。

人們將諸葛亮奉為神明,但毛主席卻將諸葛亮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他說:諸葛亮之敗怨不得天時,怨只怨諸葛亮自己還不夠聰明。

吾輩是沒有資格評議毛主席的話的,所以只將他老人家的話拿來與諸位分享,從中我們也可以對諸葛亮有一個最深層次的認識。

毛主席曾說過諸葛亮這樣的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之所以這樣說,毛主席很清楚,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所以,毛主席嘆道: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關於“失街亭”,歷史上這個鍋都是馬謖背的,毛主席對此則有獨到的見解,他評論到:“初戰亮宜親自臨陣。”

毛主席曾和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議論曹操時說:“曹操結束漢末豪族混戰的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為後來西晉的統一鋪平了道路。”

還有,毛主席曾聽到自己的隨行醫生說曹操是“白臉奸臣”,他馬上說:“屁話!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裡這麼演,老百姓也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筆桿子殺人哪,那些反動文人壟斷了文化,寫出東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這個案我們要翻過來!”

這就是偉人對於諸葛亮和曹操的評價,這也應該是最為準確的評價了,而且是沒有之一。從這裡看,問題的答案也就一目瞭然了,諸葛亮是個天坑,坑了劉備,而且是從根兒上就開始坑了。


大葫蘆蘆蘆蘆蘆


一、不貪權勢——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奴役。

二、不謀私利——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三、嚴於律己——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發佈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五、謙恭待人——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諸葛孔明,隆中對策,胸羅天下;聯吳抗曹,識見獨到;舌戰群儒,唇槍舌劍,無可爭辯;草船借箭,手段高明;空城設計,涉險不亂;七擒七縱,義薄雲天;揮淚斬謖,法紀嚴明;輔佐幼主,盡忠守信,臨終遺策,妙算無遺,死諸葛嚇活仲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智、信、仁、勇、義五備俱全,自古至今,唯獨亮一人。


巴比葫蘆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與發明家。 被袁準稱譽為集忠、義、智、勇於一身,自三國演義起在中華文化圈內很長時間代表智慧的化身。在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漢語與日語裡,諸葛亮幾乎是作為智謀的同義詞(日本戰國時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稱為“今孔明”)。因為諸葛亮同時具備傑出的才能與高尚的品格,後人對諸葛亮評價頗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諸葛亮之忠誠,備受後世推崇。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國忘家,於《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最後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在割據政權中,諸葛亮總攬朝政十餘年,既不斂財,也不營謀私利或名位,以興復漢室為任。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為漢室收復中原就不算有功。 諸葛亮曾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諸葛亮死後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蜀漢保衛戰中戰死沙場。


孤膽騎俠


歷史上的諸葛亮可沒有被神話,諸葛亮在三國志被稱為天下奇才。唐玄宗李隆基欽定的武廟十哲。杜甫曾經為他寫過“功蓋三分國,名為八陣圖”等名句。東晉曾經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

諸葛亮以四川一地抗衡中原的曹魏。實力差距就像現在越南和中國。司馬懿以中原之力不敢與諸葛亮野戰。只能固守城池,被諸葛亮遞上女裝恥笑。可以說諸葛亮是文能治國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反倒是羅貫中把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寫得智如妖。把局勢寫的輕飄飄。好像寫的蜀漢多麼強盛,其實不然。劉備病危白帝城時,其實蜀漢已經搖搖欲墜,正如出師表所說“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劉備死前託孤說孔明可自立成都之主,說明蜀漢已經到了瀕危的地步。諸葛亮在這種環境下,將益州一州之地,能在魏吳之間生存,已經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蹟了。並且他還能北伐,打得司馬懿固守,簡直就是天下奇才。所以不能說諸葛亮被神話了。



小白說文章


真實的諸葛亮根本就不厲害,只是被明朝初年張士誠的幕僚羅貫中神化而已。

但是,諸葛亮弄權很歷害,其出山輔佐劉備之後,劉備從新野一直敗到江夏。

後來孫劉聯盟,赤壁之戰擊退曹操,劉備又從孫權處借得荊州,後龐統獻策,劉備襲取西川,黃忠又從夏候淵手中奪得漢中。

劉備死後,諸葛亮篡權,堪比曹操,使後主成為苦主,其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卻未得寸土,不過為了掌握軍權罷了。

戰神粟裕曾經評價過諸葛亮,說諸葛亮不會打仗,不敢出奇兵,然而事實的確如此,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敗仗多勝仗少,到最後無能為力病死五丈源。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中日兩國,都影響很大,《三國演義》裡面的許多戰例,其實都是取材於元末明初戰事,例如赤壁之戰便是取材於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

由於羅貫中偏愛蜀國,於是美化劉備、關羽與諸葛亮。而國人往往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來了解三國史,因此也對上述三人的好感逐漸增加。

其中關羽被民間認為忠義可嘉、國士無雙,被尊為武財神,至今香火不斷。

而諸葛亮也被神化,被認為前算五百年,後算八百年,前世有個諸葛亮,後世有個劉伯溫,諸葛亮成為了智慧的代名詞,有賽華佗,賽貂蟬,卻從未有賽諸葛,只有小諸葛白崇禧。可見後人對於諸葛亮的推崇。

真正歷害的諸葛亮,只出現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

從今天起,在下改名賽諸葛,誓將諸葛亮拉下神壇,以正視聽。



當代曹植


您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新青年曆史,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諸葛亮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人物,《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已經被神話了,我認為的諸葛亮應該是這樣的!

(一)、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家,劉備三顧茅廬與他進行《隆中對》時,他對當時天下時局的分析,對劉備的發展規劃都堪稱千古絕唱。最早提出天下三分的的觀點,以後的時局發展大勢也印證了孔明《隆中對》的謀略是完全正確的,所以我認為

諸葛亮是偉大的戰略家!

(二)、諸葛亮是有治國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孔明,蜀國就是一座即將倒塌的大廈,劉備,關羽就只會揮霍蜀國,可以說蜀國已經走到了懸崖邊上,後來蜀國在孔明的治理下,沒過多久就恢復了過來,國力甚至達到可以出兵北伐,六出祁山的地步了,可見諸葛孔明的治國才能是非常高的。

(三)、諸葛亮是偉大的軍事家,我認為孔明的軍事才能以“治軍為主,奇謀為輔”,諸葛亮長於治軍本身就是他軍事才能的體現,只不過他的成分用的多一些罷了,有人說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行,過於謹慎不敢用奇謀,我反而覺得這也是他軍事能力的體現,因為他是三軍統帥,所以用兵謹慎,不願意採用風險太大的奇謀!

(四)、諸葛亮是一個忠臣良相,諸葛亮的後半生都在身體力行的在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清正廉潔,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吾等後輩的楷模!


新青年曆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人物,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能夠興富大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出師表》更加突出了他忠於國家得偉大精神而廣受後人敬佩。


雖然諸葛亮為蜀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人無完人,他也犯過一系列的錯誤

確實,諸葛亮是個卓有建樹的政治家,但他在軍事上真實成就遠非《三國演義》所渲染的那樣用兵如神。

《三國演義》在民間影響非常之大,但它是演義而非史書,記載三國時期歷史的真正史書是《三國志》

受《三國演義》之深遠影響,民間對諸葛亮奉若神靈,認為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軍事天才,並且許多人也認為其最終的失敗是因為“不非戰之罪”。但是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平定民族叛亂等歷史功績是非常正確的,但是諸葛亮犯了一系列的原則上的錯誤。


首先,諸葛亮不該留下關羽守荊州

讓關羽守荊州是一步錯棋。關羽從思想上看不起東吳,不能認真貫徹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 荊州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由於諸葛亮錯誤的庸人也導致了後來的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 孫劉反目,蜀漢的局勢便從此無可逆轉,也對蜀漢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二是街亭失守,諸葛亮也有很大責任

後人認為,諸葛亮要想成功就應該在街亭之戰將大軍挺進,但諸葛亮臨陣調度,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所以街亭之敗,諸葛亮也是要負重要責任的。

三是軍事戰略的失誤

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要佔據益州跟荊州,三分兵力於劉備,關羽跟張飛。但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 兵力部署上的分配問題。三分兵力中的關羽鎮守荊州、劉備進攻東吳這兩隊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張飛的軍隊也跟由於跟劉備合軍一處而敗北)這導致蜀漢元氣大傷,而諸葛亮的北伐本錢也便所剩無幾。所以,諸葛亮的這三大失誤,使蜀漢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所以,雖然諸葛亮很偉大,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湯姆貓談歷史


導讀:


提起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後世人最先想到的是作為蜀漢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貴品質、作為三國時期優秀謀士“神機妙算”的足智多謀、作為一代名士“羽扇綸巾”的朗朗風采等等。他忠誠、智慧、正直,集古代美好品德於一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他當做主角,在小說裡把他身上的優點放大,使他成為了歷史上的千古一人。但是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狀諸葛之智而近於妖”,把諸葛亮徹底神化了。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不是像《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那樣呢e?我們可以從六個方面分析。

一、早年經歷

諸葛亮於東漢靈帝時期出生在琅琊郡一個名門望族之家,他的父親諸葛珪做過東漢的郡丞,他的叔父諸葛玄做過太守。不幸的是,在諸葛亮小的時候父母先後過世,後隨著叔父到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後來諸葛玄投奔了荊州劉表,於是諸葛亮也來到了荊州,在諸葛玄去世後他就隱居在隆中一帶(今湖北襄陽)一邊農作一邊讀書。經過了早年跟著叔父四處奔波的經歷,通過對士族階層的接觸,使他增長了見識,也對東漢末年的社會現狀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隆中隱居的十年間,諸葛亮結交了當世大量志同道合的名士,冷靜客觀的分析了天下大勢,且自比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樂毅,沒事的時候喜歡吟誦《梁甫吟》,感慨亂世的同時,希望自己能尋覓一明主建功立業。

二、隆中對策

在建安六年,當時劉備剛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在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倆人的相見成為了東漢末年天下勢力重新洗牌的開端。在這被後世文人憧憬嚮往的隆中,諸葛亮給劉備詳細分析了天下大勢,又給劉備以後的政治生涯做了一個全新的規劃。這次對話的內容被後世稱作“隆中對”。

隆中對的內容大致是讓劉備在將來的事業發展中先拿下荊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而後奪取西川,將荊州和西川連接起來,一方面可以北據曹操,一方面可以南抗孫權。形勢變好的時候也可以北上征討曹操,南下兵伐孫權。諸葛亮對劉備事業發展的規劃讓劉備大喜,誠心實意再三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最後諸葛亮決定出山。

需要說明的是,在諸葛亮給劉備拿出隆中對之前,東吳的魯肅也給孫權獻上了另一個版本的隆中對。《三國演義》中為了烘托諸葛亮的形象沒有提到魯肅版的隆中對

三、出使東吳

建安十三年,曹操滅了荊州劉表,劉表次子劉琮投降,劉備被迫逃往夏口。在這個時間點之前,《三國演義》中有一章節說的是諸葛亮火燒新野,可惜的是歷史上並沒有這一記載。事實上,在諸葛亮剛加入劉備集團的時候,他僅僅只做了一個主管後勤和稅賦的官員,並沒有指揮軍隊。在劉備逃到夏口和劉表的嫡子劉琦會合後,諸葛亮衡量了當下形勢,主動向劉備提出聯合東吳一起抗曹的策略,並請纓赴東吳遊說孫權。此時的諸葛亮第一次登上了左右劉備政權走向的歷史舞臺。

諸葛亮到東吳後並沒有《三國演義》中寫的“舌戰群儒”,而是直接面見孫權,提出了兩個方案。第一,和曹操斷交,以東吳軍力加上劉備軍力和曹操決戰;第二,向北面稱臣,停止抵抗。孫權起初比較猶豫,後經過周瑜、魯肅等人的勸說,最終決定與曹操赤壁決戰。

赤壁大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一。《三國演義》中虛構出了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等許多橋段想烘托出諸葛亮神通廣大的特點。但是很可惜,這些都是沒有的。

赤壁大戰的總指揮是周瑜,而周瑜也不是氣量狹小。相反的,周瑜是歷史上一位雅量洪達的儒將。諸葛亮在赤壁大戰中僅僅起到了說服孫權和配合東吳的作用,但這些也足以顯示出諸葛亮在政治上眼界開闊,且具有非凡的外交能力。

四、入主西川

赤壁大戰後劉備趁機收取了江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讓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像漢初蕭何一樣管後勤、搞內政。建安十六年,劉備率軍入川,讓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鎮守荊州,關羽主管軍事,諸葛亮主管內政,並不是如《三國演義》寫的諸葛亮是軍政一把手。到了建安十九年,劉備進攻西川的軍師龐統去世,這個時候諸葛亮才奉命離開荊州和張飛、趙雲一起輔助劉備奪取西川。拿下西川的心臟成都後,劉備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此後但凡劉備外出,諸葛亮都留守成都,為劉備提供兵員和錢糧。

建安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自此,三國鼎立之勢才正式形成。當初諸葛亮隆中對中奪取荊州和西川的設想徹底實現了,蜀漢政權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時期。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在蜀漢內部主管內政和外交,但他並不是蜀漢政權的二把手,真正的二把手是關羽,因為關羽掌管了荊州的軍政,而諸葛亮僅僅管著西川的內政,沒有軍事。

五、白帝城託孤

建安二十五年,關羽離開荊州北上攻打曹操,荊州空虛。東吳呂蒙趁機拿下了重鎮荊州,劉備一怒之下率軍攻打東吳,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陸遜擊敗,撤退到白帝城。

到了章武三年,劉備在白帝城去世之前把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於諸葛亮和李嚴。之後劉禪登基,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不久又領益州牧。從這個時候開始,蜀漢政權進入了諸葛亮時代。

丞相開府治事在歷史上有很多先例,這裡涉及到了一個皇權和相權的問題。開府,就有了獨立於皇權的相權,可以自己任命官員。那麼領益州牧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是因為當時的蜀漢地盤中只佔了天下的一個州,就是益州。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的官員,是地方官。但同時諸葛亮也擔任了丞相,這是國家中樞最高的官。所以說,諸葛亮既是國家的最高官員,也是國家所有地盤上的地方最高官員,正所謂大權集於一身,是蜀漢實際上的一把手。

六、南征北伐

諸葛亮雖然集大權於一身,但卻沒有忘記先主劉備的遺志,他對外和東吳重新修好,對內休養生息大力發展農業,積蓄實力準備北上伐魏。此時,蜀漢南方出現叛亂,諸葛亮決定在北伐之前,先平定南方。《三國演義》中把平定南方演義成“七擒孟獲”的故事,但事實上包括《三國志》和其他史料裡都沒有出現“孟獲”這個名字。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很快平定了叛亂,掃除了南方的隱患。

建興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諸葛亮抓住魏國政權交接朝局不穩的時機,開啟了先後五伐中原的序幕。

第一次,因用人失誤,馬謖丟失街亭,最後退回漢中;

第二次,遇魏國大將曹真頑強抵抗,斷糧而返;

第三次,攻佔武都、陰平二郡,擊退雍州刺史郭淮;

第四次,復出祁山,斷糧撤退途中擊殺張郃;

第五次,駐軍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因操勞過度去世。

諸葛亮去世後,被安葬在漢中定軍山,諡號忠武侯。《三國演義》中寫的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事實上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而且大多無功而返。

總結:

諸葛亮的一生有兩個關鍵的轉折點,一個是離開隆中輔佐劉備,另一個是白帝城託孤。

從離開隆中到白帝城託孤之前,諸葛亮大多擔任的是偏於內政的官職,類似於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負責的是內政、外交等事宜。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除了輔佐劉禪處理朝政外,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籌備和實施北伐的事業上。

諸葛亮的一生,在政治上帶頭廉政奉公,努力營造廉政的氛圍,聯合官員制定了蜀漢的法典《蜀科》,興修水利、開拓農田,使百姓安居樂業,是治國理政的政治家;在治軍上以道德教化士兵,但同時也施以嚴令,賞罰分明,是治軍有方的軍事家;在文學、書法等方面也頗有建樹。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諸葛亮畢竟不是完人,在用人方面誤用馬謖、疏遠魏延、重用姜維,太過於以德行評判人才;白帝城託孤後忽視蜀漢實力一味北伐,戰略上謹小慎微,不善奇謀;在後期獨攬朝政時忽視了官員梯隊的建設,致使蜀漢後期缺乏力挽狂瀾的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位善出奇謀的優秀軍師、是一位擅長治國理政的丞相、是一位帶兵打勝仗的將軍、是一位寫出《出師表》的文學家,是一位“空城計”中的音樂家、是一位令皇帝放心的忠臣、是一個廉潔奉公的道德楷模,是一個令對手聞風喪膽、屢下殺手的像神仙一般的人物。

但是在《三國志》裡,陳壽卻說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不管怎麼樣,諸葛亮在後世人心中依然是那個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千古一人,而且被許許多多的人所效仿。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