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cpu和手機cpu的差距有多大?

月下獨自歡樂


按當前科技來說,您這個問題跟汽車和飛機差距有多大一樣。構架不通,平臺也不同,沒法做對比。

首先這兩種cpu在製作架構上就不一樣,電腦的cpu採用的是x86架構,而手機採用的是arm架構。兩種架構的cpu特性也不一樣,x86的cpu非常適合高強度的運算,而arm架構的處理器的特點是功耗低,在低功耗的情況下,還可以保持較高的性能,所以被移動端廣泛的運用.

手機對溫度和續航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先撇開其他的不說,如果強行將電腦的cpu放入手機,手機可能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就沒電了。

而且在架構上,兩種cpu就是不互通的,也不能互相代替,就它們的性能來說,即便是現在的驍龍855也只不過是奔騰二代的水平,不過小編覺得手機的cpu要比電腦強悍,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很簡單,螞蟻和大象誰的力氣更大,如果單憑力氣的話肯定是大象,如果是按照身體比例,那肯定是螞蟻。

同樣的道理,手機處理器的功率和電腦比起來,差距非常大,如果直接說手機的cpu不如電腦顯然是不對的,同等條件下,手機的cpu性能應該是優於電腦的cpu。但是話說回來,這個比較其實沒有什麼意義,本身兩個就是不能互相替代的,誰強誰弱都無所謂。

另外就是核心數,現在還有很多pc端的cpu是雙核或者四核的,同等條件下,核心數越多性能也越強,但是這個說法也是不成立的,手機cpu的核心是有高頻和低頻之分的,可能1、2、3、4核的頻率是2.8Ghz,但是5、6、7、8核的頻率頻率就只有1.6Ghz,這是小編舉的例子,手機單核心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而電腦就不一樣了,電腦cpu的每一個核心都是高頻率的,不存在手機cpu的這個問題。

既然說到頻率,那就不得不說手機cpu和電腦cpu的現在主流的手機處理器驍龍855頻率為2.8Ghz左右,而電腦的cpu早就在幾年前就已經突破了3Ghz,如果支持超頻的話,可能會達到4Ghz左右。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我們物理上都學過,沒有省功的裝置,所以,在cpu功耗上,手機cpu就已經輸了,而驍龍855的性能差不多和8年前的電腦cpu差不多。可能很多人都驚訝,怎麼會相差這麼多,但事實就是如此。電腦和手機的可比性並不大,拿來比較也是因為手機越來越像電腦,在以前大家還都是使用按鍵手機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人想過要拿手機和電腦做比較。


It技術長廊


電腦CPU和手機CPU,說兩者差距十萬八千里毫不誇張。下面這張圖上,比指甲蓋還小的芯片,90%的人會說:這不就是手機CPU嗎?

錯了,這不是手機CPU,而是手機SOC芯片,CPU集成在SOC芯片裡面,我們從外面根本看不到。

手機SOC芯片有個專業說法叫片上集成系統,簡單說是在一塊硅片上,集成CPU、GPU、ISP、NPU、內存等核心。來麒麟980的一張內部透視照讓大家參觀參觀。圖中紅框處就是手機CPU,包括4個A76大核,兩邊各是兩個A55小核,夾在小核中間的是4MB三級共享緩存。

可以看出,無論驍龍也好,麒麟、獵戶座也罷,我們眼中的那片不及指甲蓋大的芯片,其功能和一部電腦沒什麼差別(見下圖)。

所以,高度集成化是手機CPU和電腦CPU的最大區別

由於電腦機箱散熱空間充裕,所以電腦CPU的設計類似草原跑馬,沒啥拘束,而手機SOC芯片內部狹小,設計CPU類似於微雕,只能螺螄殼裡做道場。

由於工作環境的不同,導致兩種CPU設計取向的差異,於是產生另一個結果,手機CPU的晶體管數量遠少於電腦CPU,因而功耗也低於電腦CPU,自然而然,絕對性能也低於電腦CPU

說到這裡,需要就性能展開一點。

大家的普遍看法是,英特爾的X86架構的CPU比手機採用的ARM的CPU耗電多了。從絕對功耗看,確實如此,手機CPU滿血跑的話,功耗可能在1瓦左右,i7要滿血跑的話,功耗相當於100瓦大燈泡。

但論效率的話,英特爾的CPU反而實力碾壓ARM的CPU。

國外有人對英特爾i7處理器和ARM的Cortex-A8處理器(廣泛應用於機頂盒、路由器、打印機、數字電視等設備)在能源效率上作過專門測試,結果發現,英特爾處理器是高耗能高性能,A8則是高耗能低性能。

換句話說,做同樣一件事,英特爾CPU消耗的能源比ARM的要少

意外不意外?


魔鐵的世界


說起CPU,可能很多童鞋就要問了,現在的手機CPU都發展到8核心了,怎麼性能上比起電腦的四核CPU呢,其實這裡大家都犯了一個常規錯誤:就是將手機CPU和電腦的CPU直接劃上了等號,從而進行比較,這是沒有可比性的。


雖然電腦和手機的中央處理器都叫CPU,但是他們的核心差距就已經體現出了不同——架構設計。電腦上的處理器架構都是基於X86架構的,而手機上處理器的架構目前都是基於ARM架構的,兩者的本質上已經出現不同,其次還涉及到另外一個核心店就是——指令集。

電腦CPU上採用的指令集叫做CISC,全稱為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意為複雜指令系統,是非常龐大的指令系統,不僅內容豐富,同時對發出的指令含有針對性,執行效率非常高。而基於ARM架構的處理器,為了降低手機處理器的功耗,提升手機的續航能力,採用的指令集是RISC,全稱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意為精簡指令系統,它的特點在於對常用的命令進行優化,賦予了處理器更簡潔的執行環境,對不常用的功能則通過指令組合來完成。

顯然,在架構和指令集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手機CPU和電腦CPU存在的巨大差異了,這也是為什麼說手機處理器和電腦處理器沒有可比性的原因。

除此之外,手機因為更加註重移動通訊功能,所以機身自然不能像PC那樣寬大,狹小的空間裡面要包含藍牙、WIFI、處理器、主板、揚聲器等等諸多電子元器件,因此對於處理器的功耗和散熱勢必就會有所限制,因此現在的手機處理器雖然即便為八核,但是仍然是4個大核+4個小核的處理器方式,比如高通驍龍855,就是由4個2.96GHZ的大核和四個1.6GHZ的小核組成的處理器,分別用於用戶在待機、遊戲、視頻等不同的場景中處理不同的事情。而PC上的處理器每一個核心的性能都是滿的,並且支持超線程和超頻,比如英特爾i9-9900K這款處理器,單核心主頻已經達到3.6GHZ,最高睿頻可達5.0GHZ。


科技金軒文


手機和電腦的CPU用的根本不是一類架構,我們家用電腦的CPU大都是使用的X86架構,這類架構較為複雜,非常適合密集高強度的運算,所以無論是辦公電腦還是各類服務器,數據中心大都是使用的X86架構處理器,目前只有英特爾和AMD生產這類CPU。

而手機由於體積小,對發熱和續航要求極高,所以手機處理器採用了更為高效的ARM架構CPU,這類CPU的特點是功耗極低,而且在低功耗下還能做到相對不錯的性能,非常適合手機等移動設備。

電腦CPU和手機CPU兩者多年來井水不犯河水,因為面對的市場完全不同,別看現在還有不少電腦CPU還是雙核、四核,由於設計複雜度不同、頻率和緩存不同,即使是拿目前最強的8核手機CPU也無法和電腦CPU相比,即使拋開架構不同的原因,手機CPU設計多個核心是為了保證降低功耗,因為裡面有大小核的分類設計,性能差距很大;而電腦CPU中每一個核心都是高性能核心,單核運行時可以大幅度提高睿頻頻率,多核一起工作時多任務性能則可以大幅增強。

單看主頻來說,主流電腦CPU在奔騰4時代就已經突破了3Ghz,目前都是動輒4Ghz以上的8核CPU,而目前最強的驍龍855頻率不過剛到3Ghz的門檻,性能最多也就是超過一些10年前的低端電腦CPU,畢竟手機還是把續航和發熱表現更重要,性能夠用即可,在半導體和電池技術突破之前,手機CPU的性能還會遠遠落後於電腦CPU,無論它有幾個核。


嘟嘟聊數碼


電腦處理器和手機處理器的差距很大,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

處理器架構

電腦CPU多為採用X86和X84架構,而手機多是ARM架構,兩者的指令機構有很大區別。

電腦CPU用的是複雜指令系統(CISC),而手機CPU則是精簡指令系統(RISC),在同等頻率下,兩者在指令集上有著實質性的區別,電腦CPU的浮點運算能力是手機CPU的幾千倍。

工藝和頻率差

因為CPU的位數很重要,這也就是搭載了64位的CPU的手機比32位快的多的原因。手機CPU和電腦CPU架構由於不同,相同主頻下電腦CPU要比手機CPU的運算能力高几十到幾百倍。

單看主頻來說,主流電腦CPU在奔騰4時代就已經突破了3Ghz,現在都是動輒3Ghz以上的8核CPU,而現在最強的驍龍855頻率不過剛到3Ghz的門檻,畢竟手機仍是把續航和發熱表現更重要,功能夠用即可,在半導體和電池技能突破之前,手機CPU的功能還會遠遠落後於電腦CPU,無論它有幾個核。

總結

受空間和功率限制,手機CPU根本無法做到電腦CPU那種。但是手機系統和電腦系統也有差別,做到流暢運行是沒問題的,至少單應用運行沒問題,只是無法象電腦一樣多程序同時運行。


老牛聊數碼


如果按照純算力看,同樣主頻下,手機的ARM稍弱,但差距不會高於20%。

如果按照單位功耗的算力(這才是處理器的金指標)看,手機ARM遠優於x86桌面系統,一倍甚至數倍。這也是手持設備的關鍵因素,intel是沒辦法的。

可以這樣講,如果把手機基於ARM的AP用於桌面系統,實際上是沒有問題的(以後,與手機同源的平板會不斷侵蝕桌面市場,尤其是低端和便攜),但反過來則絕對做不到。

俺看到很多回答的人是非專業人士,根本不理解CISC和RISC的含義,他們憑想象幼稚的以為“複雜”的一定好(甚至還覺得更高級),是非常可笑的事情。這些人不知道當年一波基於RISC處理器和UNIX系統下的桌面(工作站)以相同甚至更低的主頻,把wintel打得滿地找牙(只是由於應用領域,性價比和生態,與普羅大眾無緣,像SUN,IBM,SGI,HP,MIPS,DEC...的系列產品)。無奈之下intel自己也搞起了RISC,即i960,但市場不認可,不成功。有意思的是,現在的所謂的x86,也早已不是過去的東西,它的主力架構IA64已經往RISC方向(主要參考HP的PA,即惠普“精密體系結構”)走的太遠,已經忘了“初心”。


用戶4952398078037


電腦芯片的最高技術應用就是CPU

它要解決各式各樣的運算,不但是要硬件集成度越來越高,還要一套非常複雜的指令集,如果單純的做一個比較:電腦是可以運行手機虛擬機的,而反過來手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運行電腦虛擬機。



不過這恰巧就是手機CPU的優點:

1990年電腦和手機芯片的分水嶺來了,蘋果公司看到了移動市場的前景,尋找到了英國的一家公司,也就是後來的移動芯片霸主ARM,這個公司揚長避短,很快就找到了一些競爭的秘訣,幾個畢業不久的學生反其道而行之,做出了一個最偉大的精簡指令集Risc。

雖然之後與蘋果合作的產品暫時失敗了,但是1993年諾基亞公司在6110手機上採用了它們的芯片,之後是一炮而紅,雖然紅了,但是一直很低調,低調的在移動電子產品領域裡成為一哥,幾乎所有的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的微處理器都和ARM有關。


如今投資的重點全部都集中在移動電子設備的領域,而電腦芯片的摩爾效應漸漸失去了原來的進度,離天花板越來越近。

隨著柔性屏幕與移動設備的普及,笨重的電腦開始盡露弊端,不久的將來微處理器才是新的霸主,而英特兒姑且叫它是原始微處理器一代吧,就像諾基亞沒有及時具有遠見一樣,最終被更高,更快,更強的下一代取代。

電腦運行全面,但是指令繁瑣,運行速度慢。

很笨重。

手機運行單一,但是指令簡潔,運行速度快。

很輕便。

上網,看視頻與即時通訊等簡單操作手機軟硬件更具有優勢,而超級運算,大型遊戲,作圖渲染手機完敗。

實際電腦手機芯片這倆玩意真沒啥可比性,就好比百米博爾特肯定秒殺劉翔,但是110米欄劉翔可以秒殺博爾特,電腦CPU是家用辦公的首推霸主,而手機CPU用途是休閒娛樂首選。


七色慧


目前來說兩種最強的cpu的差距是天差地別
1架構不一樣,電腦CPU是X86架構主要特點就是高運算,手機cpu是arm架構,主要特點是低功耗。從這就可以看出,他倆發展的方向是不一樣。2 就是核心數,電腦版cpu採用2核,4核8核,而且主頻都是一樣高。手機版cpu採用的八核處理器,而且是前四核是高頻,後四核是低頻。就那2019年高通發佈的旗艦處理器855舉例,他的主頻2.3GHZ,七八年前電腦cpu都已經到3.0GHZ了,看到這,單從性能上,電腦cpu強的那是一塌糊塗!好了,問題回答完畢,希望能幫到你!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e100008635e49ef65c\

小烈哥的vlog


如今,主流手機CPU都是四核、八核,聯發科甚至開始研發十核了,而且主頻也越來越高。因此,不少人認為手機CPU已經能夠媲美電腦CPU了。其實過CPU性能不能只看核數和主頻,下面將從架構、工藝、主頻、核心等方面,為大家比較一下手機與電腦CPU的差別,看看差距到底有多大。

一、架構差異

架構只相當於一座建築的框架,是最基本也是極為重要的部分。電腦CPU的架構有X86、X64等,而手機CPU主流是ARM架構,從ARM7、ARM9發展到Cortex-A7、A8、A9、A12、A15。

PC機是馮、諾依曼結構體系的計算機,而ARM是哈佛結構的計算機,指令結構也不一樣,PC(指常見的X86CPU)用複雜指令系統(CISC),而ARM用精簡指令系統(RISC)。

由於定位的不同,手機CPU要功耗低、廉價。所以採用ARM架構的CPU,運算能力大大低於電腦CPU的運算能力,同等頻率CPU浮點運算能力相差在幾千到上萬倍。

二、工藝&主頻

另外順便談談工藝製程,手機CPU主流28nm,電腦主流22nm。雖然電腦略高,但是手機CPI的發展速度很快,正在朝著14nm邁進。

再來說說主頻,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存在一定的關係,但並沒有直接關係。決定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的綜合指標,有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等因素。

因為CPU的位數很重要,這也就是搭載了64位的CPU的手機比32位快的多的原因。手機CPU和電腦CPU架構由於不同,相同主頻下電腦CPU要比手機CPU的運算能力高几十到幾百倍。

三、核心的影響

手機多核其實應該叫多CPU,將多個CPU芯片封裝起來處理不同的事情,你甚至可以戲稱為“膠水核心”,也就是被強行粘在一起的意思。在待機或者空閒的時候,八核的手機也只能用到一到兩個核心。

而電腦則不同,PC的多核處理器是指在一個處理器上集成了多個運算核心,通過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可以處理同一件事情,是多個並行的個體封裝在了一起。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並行處理,雙核就是單車道變多車道。

在處理同一件事情時候,核心的增多並沒有手機CPU運算能力並沒有實際性的增強,可以想象性單車道擠在八輛車上的場景。這也就是為什麼Intel的atom手機處理器和蘋果的處理器只有雙核,卻要比大多同頻率四核處理器都強。

四、GPU核心

一般來說,手機GPU是與CPU封裝在一起的在同一快SoC上,相當intel的核芯顯卡。而電腦則不同,早期電腦的CPU通常都是助攻運算,視頻和圖形處理都交給顯卡,顯卡集成在北橋中。

後來有了獨立顯卡,而集顯慢慢的集成到了CPU中,而現在核心顯卡正在慢慢替代集顯了。值得一提的是,Intel最新的核芯顯卡功耗、性能都相當優秀,大有取代獨立顯卡的趨勢。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就很納悶了。為什麼很多旗艦手機都可以支持4K播放,而電腦播放4K視頻卻很吃力?其實這是因為有的手機針對H264/H265視頻,專門做了特殊的算法優化和硬件上的調整。

所以這些手機播放4K視頻通常是硬解,不但不會卡,而且CPU佔用率極低。其實電腦也不弱,最新的CPU不但可以軟解4K,也可以硬解4K,連最低端的Atom Z3735F播放4K都毫無壓力。

造成這個假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傳統於PC市場的疲軟,電腦的更新速度遠不及換手機的速度,導致最新的硬件解碼技術無法在PC上展現,讓很多人誤以為電腦的視頻播放能力不如手機。

小結:

通過以上比較就可以知道,購買手機不能只看CPU、主頻、核心數,也要看架構、位數、GPU。雖然移動終端產品在不斷飛速增長,但想要要替代桌面電腦,還有很長的路要


頂風一丈


現在大家購買手機第一個看的就是處理器,處理器的好壞,決定著手機的性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cpu,手機使用的是移動端cpu,而電腦使用的是pc端cpu,那麼這兩個之間有什麼差別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首先這兩種cpu在製作架構上就不一樣,電腦的cpu採用的是x86架構,而手機採用的是arm架構。兩種架構的cpu特性也不一樣,x86的cpu非常適合高強度的運算,而arm架構的處理器的特點是功耗低,在低功耗的情況下,還可以保持較高的性能,所以被移動端廣泛的運用。

手機對溫度和續航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先撇開其他的不說,如果強行將電腦的cpu放入手機,手機可能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就沒電了。

而且在架構上,兩種cpu就是不互通的,也不能互相代替,就它們的性能來說,即便是現在的驍龍855也只不過是奔騰二代的水平,不過小編覺得手機的cpu要比電腦強悍,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很簡單,螞蟻和大象誰的力氣更大,如果單憑力氣的話肯定是大象,如果是按照身體比例,那肯定是螞蟻。

同樣的道理,手機處理器的功率和電腦比起來,差距非常大,如果直接說手機的cpu不如電腦顯然是不對的,同等條件下,手機的cpu性能應該是優於電腦的cpu。但是話說回來,這個比較其實沒有什麼意義,本身兩個就是不能互相替代的,誰強誰弱都無所謂。

另外就是核心數,現在還有很多pc端的cpu是雙核或者四核的,同等條件下,核心數越多性能也越強,但是這個說法也是不成立的,手機cpu的核心是有高頻和低頻之分的,可能1、2、3、4核的頻率是2.8Ghz,但是5、6、7、8核的頻率頻率就只有1.6Ghz,這是小編舉的例子,手機單核心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而電腦就不一樣了,電腦cpu的每一個核心都是高頻率的,不存在手機cpu的這個問題。

既然說到頻率,那就不得不說手機cpu和電腦cpu的現在主流的手機處理器驍龍855頻率為2.8Ghz左右,而電腦的cpu早就在幾年前就已經突破了3Ghz,如果支持超頻的話,可能會達到4Ghz左右。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我們物理上都學過,沒有省功的裝置,所以,在cpu功耗上,手機cpu就已經輸了,而驍龍855的性能差不多和8年前的電腦cpu差不多。可能很多人都驚訝,怎麼會相差這麼多,但事實就是如此。電腦和手機的可比性並不大,拿來比較也是因為手機越來越像電腦,在以前大家還都是使用按鍵手機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人想過要拿手機和電腦做比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