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到底先進在何處,引無數英雄竟折腰?

觀察者13號


儒家先進於使士階層崛起。

古代朝堂共有四種力量

一、皇權至上

皇帝,國君便是皇權的代表。人們尊崇天賦君權,君王獨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的獨裁專制極易導致周幽王,秦始皇等暴政專制且無人牽制的局面。皇帝的個人意志凌駕於國家、人民的意志。

二、宦官執政

宦官亂政是導致國破的一種情景,宦官更多的是狹義的政治眼光。大秦帝國時的趙高指鹿為馬,霍亂朝綱。宋朝的徽宗時的靖康之變。明朝魏忠賢專權腐敗都證明了宦官不可執政。宦官作為一種接收知識教育低,蠅營狗苟的派別,很難有高層次的政治站位。

三、皇親國戚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皇親國戚手握大權從古至今絕不罕見。漢武帝的舅舅田蚡、唐玄宗的大舅子楊國忠、等數不勝數。皇親國戚雖然作為皇室的支柱,但他們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世家氏族。為了世家而非天下,僅著眼於世家小的得失而不顧朝堂廟宇的重要。不可取。

四、士階層

受儒家影響的士階層便是古代朝堂的第四種力量,也是最能鞏固朝堂的力量。受儒家兼濟天下的影響,仁義道德貫穿思想。清明正直,歷史上往往正是士階層執政的朝代最繁榮昌盛。

正是由於儒家兼濟天下,仁義的思想作為官方正統思想推進了士階層的崛起,使得朝堂得以長久。最為典例的便是唐朝,房玄齡,魏徵,

杜如晦正是深深收儒家思想影響的重臣。在一干儒家學士的執政下,唐朝繁榮昌盛。

也正是這第四種力量的作用使得無數君主盡折腰。





巨人下的歷史阿三


儒學很複雜,同時又很簡易,孔丘曾一字以蔽之,這個字就是“中”,中國人的中,中不中的中。要了解儒學,其實先不用忙著讀四書五經。先琢磨一下“中”,琢磨透了,就會對儒學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能辨別真儒學與假儒學,就能知道先進與不先進。中,是儒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

儒學萌芽於先夏時期,大成於西周的成康盛世。孔丘不是儒學的創立者,這個他本人曾特別強調過,說他自己是“述而不作”,只傳承講述,不進行創作。


西周時期,曾有專門的儒服,是很講究很上檔次的一種服飾。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穿儒服的人變得越來越少。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先生,說夫子這般有儒學修養,為何不穿儒服?孔先生說,年輕的時候貧窮,穿不起,後來能穿起了,又感覺穿與不穿並不重要,如果沒有儒行,穿儒服也是白穿,而有儒行,不穿儒服依然是名副其實的儒者。接下來,魯哀公就問什麼是儒行。仲尼先生侃侃而論,講論了一番,講的很有道理,一席話下來,把國家棟梁所該具備的優良品質給形容了出來。《儒行》到漢朝的時候,得到了很多人的踐行,例如張騫、蘇武、鄭吉、班超、任延、錫光、鄭純、楊震等人。這些人,都是世世代代的官員楷模。

儒學有真儒學,有假儒學,有中的,有不中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一些過頭的儒者,這些人受到了墨子的強烈批判。墨子沒有批判過孔子,不但不批判,還讚揚過。明朝時張居正改革正在行中,父親去世了,這時候有些儒者就強烈要求張首相辭職守喪,這些儒者也是過頭的儒者,不以“中”為衡量標準。關於守喪的問題,《禮記》中是有重要原則的,就是“雖有其禮,無其財,君子弗行,無其時,君子亦弗行”,張居正身居要職,為國家鞠躬盡瘁,忙成那樣,哪有時間去搞漫長而複雜的喪禮?沒有時間就一切從簡就行了。張居正不聽從過頭儒者們的建議,做法是正確的,符合禮之大者。

最純粹的儒學是在成康時期,儒學典籍《周易》深藏奧理,今人研究起來,也一點都不過時。春秋戰國時期,儒學形成了不少的流派,公認的是孔子傳承的最正宗。孔子講的“中和、中正、中節、中庸”,確實都很有道理,越琢磨越有道理。

還有一點很重要,從西周到孔子到漢唐,儒學都是崇文而且尚武的,文武並重,無所偏廢。後世重文輕武的思想,從孔子的標準看,那是不中的,是有所偏頗的。

說引英雄折腰,不太準確。確切說是真正的雄才大略,目光長遠的明君,對儒學無不重視。英雄跟英雄不一樣,劉徹是英雄,項羽也是英雄,劉徹看重儒學,項羽並不看重。劉徹由於重視儒學,給國家鑄造了大量的忠臣良將,為我們留下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光輝記錄,讓我們今天想起來就感覺自豪。


秦客逸民


春秋時期魯國的孔子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和“禮”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孔子去世後,戰國時代儒家學派分為八個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思孟學派和孫氏之儒,代表人物分別為孟子和荀子。其中,孟子主張“性善論”、“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荀子主張“性惡論”、“隆禮重法”和“君舟民水”的思想。秦朝,儒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西漢漢武帝以後,儒學取得了正統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有西漢董仲舒、隋朝的王通、唐代的韓愈和李翱,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頤、程灝、張載和邵雍。南宋時期,朱熹成為理學(新儒學)的集大成者。明代中後期,心學迅速崛起,王守仁為心學的集大成者。明清之際,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提出了早期民主啟蒙思想,將儒學推向了一個新的時代。儒學的形式儘管在歷史上千變萬化,但是很多精神和內涵是具有永恆價值的。首先,儒學始終關注人和人類社會,主張以倫理道德來調節人際關係,使社會更加和諧,而不是盲目崇拜暴力的手段。雖然“三綱”是不可取的,但是儒家提出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對社會的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儒家有關懷現實的傳統,不像道傢俱有迴避現實,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修生、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世致用思想是儒家對自身價值實現的要求。第三,儒家都是理想的殉道者,儒家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更重要的是要成就別人,成就世界上的所有人,所以具有普世的價值。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儒家主張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這是多大的胸懷!成績別人。第四,儒家背後代表的不僅僅是統治階級的利益,或社會下層,而是所有的階級和階層,因為儒家希望的是社會的整體和諧、有序和穩定。第五,儒學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心學和明清之際的儒學還有助於人們打破迷信、權威和思想啟蒙的作用。





說史論今


黑格爾盼星星盼月亮終於讀到儒家經典,失望至極。他原本以為中華文明的奠基人之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派創始人,是思想的大海。他的感受是毫無思辨性。

儒家思想沒有官方背書沒有市場,孔子周遊列國兩次,沒有需求。周朝的天子、諸侯國國君、卿大夫、士大夫都是獨立的自由人,思想能力、精神品格、人格尊嚴都不能接受建設全面的等級社會、天子獨尊。“天才地才,遇到專制都是奴才”這是伊藤博文離開首相崗位訪問中國給大清官員所請教的日本強大於大清的原因。儒家政治體制,只有皇帝一個人的智慧可以正常發揮。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統治中原的有:匈奴、氐、古羌、羯、鮮卑、蒙古、滿清。他們人口都不到中原的1%,也沒有高科技。讓中原痛苦萬分無可奈何的還有:契丹、西夏、女真、倭寇。割據一方,平起平坐的有:吐蕃、南召、大理。儒家是自我閹割的體制:把臣子閹割,把女人裹小腳,把兒子矮化;兒子還沒說話就已經錯了,魯迅決不給面子,看到的歷史只有歪歪斜斜的“仁義道德”以及“吃人”兩個字。

平等社會、等級社會,哪個公平?哪個有創造力?孔子的等級跟現代某單位內部之等級不一樣,現代單位裡的等級是職能分工;孔子的等級關乎生死、關乎財產權、關乎生命自由和不受虐待、關乎家族;大理寺是統治工具,縣太爺就是法官,請問貼告示相當於什麼?

仁,不是愛;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認可等級社會,是孔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要把《道德經》裡的仁與孔子的仁混為一談。仁,認可等級秩序;義,遵守等級制度與不守制度的人鬥爭;禮,就是等級規範;智,能判斷一個人;信,說話算數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孔子的道德主張,但為維護等級社會制度爾。


雲端美


是的,明知不能為而為之,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后羿射日明,愚公移山。

記得《白蛇傳》裡盜仙草,白娘子就是明知道打不過南極仙翁的白鶴也要去打,明知道鬥不過法海也要打。

我們在海外的孔子學院,明知道外國人不能接受,也要堅持辦學。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特別是去了海外,看到五星紅旗,淚水就抑制不住奪眶而出。

儒家思想讓東方古國綿延五千年,燦爛輝煌。



卓智哥


不是先進是適用,適用在中國人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