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廣納天下賢士,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Sonya菲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要挽救一場將要傾覆的大廈,比重建一座大廈更難,況且,還是原來那個施工隊。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現狀,看似周天子是所有諸侯的宗主,但實際上,誰都可能強大起來,而周是最不可能的。



一、制度落後卻不得不堅持

首先說,周天子的制度只能在西周建立的框架內進行改革,難以進行顛覆性的改革,因為這是周天子賴以維護他天下共主地位的唯一砝碼了。

而到了戰國時期,經過春秋500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各大戰國在制度上已經進行了巨大的改革,甩了周天子幾條街了。

然而,周天子卻不能這樣做,因為那些制度都是“禮樂崩壞”的制度,與《周禮》不符的。更重要的是,周禮的規範是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最後的依據,如果自己帶頭推倒周禮的話,那麼周天子也就不存在道義上的優勢了,很快就會被諸侯廢掉。

那麼,制度的革新,讓周天子在哪些方面落後於諸侯呢?

首先是田制。這也是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重點,改革後的戰國,完全破除了井田制,大多實行了不同程度的私田制度,因此農民生產更有積極性,相同的田地能產出更多的物資。同時,戰國改革了賦稅制度,因此政府能徵集起更多的稅收。



其次是人口動員能力。戰國時期,各國都打破了國人、野人的分制,奴隸也變成了獨立的自耕農,並實行了獎勵平民當兵的措施。在這些政策刺激下,有更多的人可以當兵、願意當兵,因此相同的人口,戰國也能夠動員出更高素質、更多數量的兵員,而周的兵力裝備不僅老舊而且貴族當兵素質下降,而且收到奴隸逃亡等原因,人員還不夠。

當然還有禮儀的簡化等等方面的變化,但這兩個主要的方面使得周王在富和強的兩個方面都落後於諸侯,周即使擁有相同的土地和人口,也難以再次強大起來。

天下名士也不傻,都沒錢支付工資,如何招納天下名士?連士兵都湊不齊,制度不能革新,即使招來名士,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周王室的困境還不止如此。



二、可以發揮的空間有限

分封制曾經是周王室的立國之本,但現在卻極大的制約了周王室的發展。

我們往往覺得是分封制本身的問題,但我們忽略了在一開始,分封制曾經有效的擴張了周王朝的控制範圍。那麼這項制度為何反過來制約了周王室的發展呢?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的諸侯大多那麼在中原與蠻夷的雜居之地、負責開拓和同化蠻夷,或者在周王幾的邊緣地區,負責守衛周王幾的邊境。而春秋以後分封的諸侯,分出去的都是周王幾的膏腴之地。

所以,分封制就像是一架戰爭機器,如果周繼續征服周邊的蠻夷部落,那麼還可以繼續分封諸侯,但這架戰爭機器一旦停下來,要分封就只能分封自己的領地了。



而偏偏,周王室已經不具備征服蠻夷的能力,反而在蠻夷的侵蝕下日益萎縮。

因此,或許問題不一定是分封制本身,而是周王室沒有了強大的軍力做保證。

而春秋以後分封的鄭國、虢國、還有賜給秦、晉得土地,包括以後的東周公、西周公分出去的都是周王室的心頭肉。

偏偏這些諸侯還不團結,鄭國等就不說了,連最後的東周公和西周公都還不安分,為了自己那點小利益爭鬥不斷,小小的周王幾鬧得雞犬不寧。

而周王室又不得不繼續分封,而這些分封,使得周王室的困境更加雪上加霜。

四、諸侯並不允許再次強大

除此之外,看似諸侯平等競爭,大家各顯神通,但實際上,如果周王室再次顯示出強大的跡象,諸侯們肯定會首先想辦法削弱周王室。

為何?

我們參考後來秦國和齊國有獨大的趨勢的時候,就招致了五國聯合攻打的局面就知道了。

大家同為諸侯尚且如此,那麼如果周王室再次復興了呢?



整個春秋戰國,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大家的主君(不要說沒什麼用,韓趙魏和田氏的上位全靠這個虛架子),因此一旦周王室強大起來了,那麼一旦發生戰爭,本來各戰國就處在劣勢,現在還打不贏,怎麼辦?

況且各諸侯國誰沒有得罪過周王室,現在周王室強大了,不會重新分封諸侯嗎?那很多老諸侯都會被清洗或者消滅。

以前本來是個逆來順受的諸侯,臣服也就臣服,滅了也就滅了;現在囂張跋扈了幾百年,忽然要重新收起尾巴,還可能都得不到保障,大家會怎麼辦?還甭說有一個本來一直不服周王室的楚國存在。

因此,周王室一旦有點強大的苗頭,還沒等實力重新超過諸侯呢,肯定就被諸侯們聯合起來團毆了,哪裡會等到周天子招納天下名士再厲兵秣馬數十年呢?

綜上,制度的不能創新使得周王室不具備強兵富國的能力,分封制的存在使得周王室只能被不斷削弱,而強大起來的諸侯們已經容不下一個強大的周王室了,因此,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恰恰是最不可能招納天下名士、厲兵秣馬的政權。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子彧說


有很多人認為戰國時期的周天子實在是沒有什麼作為,也沒有試圖效仿其他諸國列強招兵買馬招納賢士,從而光復他們的大周王朝,而是混吃等死,整天渾渾噩噩,無所作為,但是實際上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你真的是對周天子有很深的誤會。

事實上戰國時期的周天子,並不是沒有嘗試著搞一些向諸侯國學習的強國之道,我們都聽說過這麼一個成語叫做債臺高築,那麼這個債臺高築的來源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債臺高築,這個成語的來源就和戰國時期的周天子的努力密切相關。

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爭霸已經日趨白熱化了,如果說春秋無義戰的話,那麼戰國時期的作戰更是毫無底線以及下限了,周天子被夾在中間,日子過得越來越難。但是有一個周天子並沒有打算就這麼渾渾噩噩的度過自己的餘生,他太想搞事情了,他想要振興周王朝。

振興中朝,他認為必須要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於是他開始到處籌集資金來建立他夢想中的那股強大的軍隊勢力。

可問題是當時的周王室的資金來源實在是窘迫非常,西周初年的那些諸侯國果早就不給周王室納貢了,不但不給周王室納貢,很多時候還會做一些噁心周王室的事情——比如說三家分晉,然後要求周王室承認他們的諸侯國地位。失去了諸侯納貢這個收入來源的周王室自身的賦稅很多嗎?其實並不多,當時周王室由於宗法制逐漸瓦解,分封制根本不能約束他們之前分封出去的諸侯,而他們新的王室子弟根本就沒有新的土地可以得到分封,因此非常無奈的開始將自己王都附近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王室。

戰國時期周王室本來的封地只剩下了王畿,卻還要打腫臉充胖子,將僅剩的這個王畿既是嚴格的按照分封制,分為兩個諸侯國,這個操作還是非常的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但不管怎麼說,他們還是將兩個如果建立起來了一個叫做東周國一個叫做西周國,有的時候我們會感慨歷史就是這麼的詭異。

周赧王作為最後一個天子,看到秦國日益昌盛,並且有吞吐天下的雄心壯志,他打算自保,於是開始了他的瘋狂自救計劃——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按照他的想法,其實他也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只是這個時候楚國卻派使者過來告訴他,楚國願意積極響應。

於是可憐的這位周天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楚國身上。幾乎用光了所有財產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然後大量的向民間富戶借了很多的高利貸和武器,打贏了就把這些錢加倍的還給這些富商大戶們,可是我們都知道僅僅五千軍隊,怎麼可能會伐秦成功?關鍵的其他國家有沒有派兵來援助他呢?非常遺憾,並沒有。

這5000人的討伐軍隊更像是一個笑話,無功而返。無功而返之後,周王就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高利貸還是要還的,臨時組建的軍隊,看到發不了軍餉,便一鬨而散,可憐的周王都在深宮之中不敢冒頭,因為宮外前來要債的人太多了——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譁不止,就連深宮之中也聽得到。

可憐的王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臺上避債。這就是債臺高築成語的由來。倒黴的周王就這樣,在叫罵聲中迎來了雄赳赳的秦軍滅國軍隊,周軍自然是不堪一擊,欠了一屁股高利貸的周赧王姬延選擇了投降,這也標誌著東周的滅亡,我們講其實這個周天子做的手法已經算不錯的了,也不是為這些人事,他也做了一些嘗試,只不過當時的天下大勢已經成型了,秦國軍事優勢之浩大已成定局,再怎麼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無筆


這事兒,首先就是一聲感慨:戰國爭霸很精彩,周天子的錢包很無奈。

對於戰國年間的周天子來說,他們繼承過來的家業,就是個窮掉渣的爛攤。

這攤子有多窮?可以先瞧瞧周王室的地盤,春秋年間尚且擁有六百里土地的東周王室,接下來卻是越活越抽。在春秋爭霸的一系列折騰裡,就好比一塊大蛋糕般,被各路“春秋霸主”東一刀西一刀的宰。到了戰國初期時,就只剩了今天河南西部一隅的百多里土地。頂著“周天子”名分,卻不過是戰國年間的蕞爾小國。

廣納天下賢士?那是相當的沒有吸引力。

比吸引力更差的,就是周天子的錢包。地盤越來越小,被各路諸侯颳走的,又多是物產豐富的好地段。到了戰國初期,基本就剩下窮地方。於是春秋年間時,周天子就窮的叮噹響,周平王去世的時候,周王室居然連辦喪事的錢都沒有。接下來周襄王即位,更是連出行的車馬費都掏不起,最後全是魯國買的單。

發展到了戰國年間,地位“蒸蒸日下”的周天子,更是連買單的人都沒有。只能硬著頭皮向各國“告飢”“求金”“求車”,也就是借錢。

到了周赧王在位時,甚至還借起了高利貸,以至於借了還不上,嚇得堂堂周天子,竟然修了個高臺住進去躲債,捎帶給後世貢獻了一個成語:債臺高築。

這麼個“債臺高築”的局面,堂堂周天子,又哪裡有錢去“壯大自己”?

不過,戰國時代,周王室的越活越抽,雖說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但也必須說,也是周王室不肖子孫們的自作死:明明都慘到這地步了,竟然還不忘了窩裡鬥。

其實,春秋年間,當週王室尚有六百里土地時,苦心經營再創輝煌,也並非沒有機會。可是整個春秋年間,周王室就發生了四次王室爭位動亂,每次不但鬧得自己元氣大傷,土地也一塊塊被各國趁火打劫。戰國時那一百多里的慘淡家當,就是這麼自己折騰的。

那到了戰國年間,痛定思痛的周王室,是不是該休養生息了?卻是加倍的不消停:就為了爭這一百多里地,周王室的子孫們,都是精神抖擻繼續鬧。竟把這點土地,都鬧得一分為二。公元前440年,週考王在洛邑立國,建立了戰國年間的“西周”。公元前367年,周顯王在鞏立國,是為戰國年間的“東周”。這兩家“東西周”,盤踞在一百多里的小地盤上,依然互相狠掐個不停。“重振周王室”這類理想,顯然是顧不上了。

就這樣,原本就慘到家的周王室,戰國年間又分崩離析,這下徹底連尊嚴都掉了底,在各個強國眼中,更是絲毫地位都沒有。效仿其他列國自強?那是相當沒指望。於是就在“東西周”可笑的互掐裡,秦國先在公元前255年出兵“西周”,打得西周武公倉皇跑進秦國求投降,六年後又出兵“東周”。

周朝,這個昔日東亞大陸強大的奴隸制王朝,終於謝幕。

周朝的加速滅亡,不止來自前輩們的挖坑,更來自後輩們毫無進取心的窩裡鬥。這其中的教訓,歷經數千年,依然當得一聲嘆息。

歷史風雲錄


其實早期的周天子是有改革的,比如著名的昏君兼暴君周厲王,他就是因為改革的太狠,企圖把宗周之地的財權、人事權等等實權都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以致於遭到了傳統舊勢力的反對。最後在舊貴族的挑唆下,宗周之地的普通老百姓、朝廷小官僚以及宗周的軍隊,全民總動員,一起驅逐了周厲王。

經此一役,周天子的威嚴盡喪,周王室也出現了一個長達十四年的權力真空期。在這十四年裡面,沒有周天子,周王朝是由當時的周公和召公共同輔政。

值得一提的是,周召聯合執政時期,舊貴族對周王室財產的瓜分,達到了一個令人髮指的程度。以致於後來周宣王繼位之初,根本就沒有什麼實權,一度還想過要遷都洛陽。因為宗周地區的土地和財富已經都被王族近支諸侯給瓜分了,周宣王淪為了一個空頭天子

。後來宣王想要招兵買馬,重新組建宗周六師,以振興王業,但問題是他手上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拿什麼招兵買馬?於是周宣王不得不遠調成周八師,以作振興周王室之用。結果周宣王晚年連戰連敗,搞得成周八師也損傷大半,又不得不招募犬戎人以補充軍隊,為後來犬戎殺死周幽王埋下了禍根。

平王東遷之後,原有的宗周六師和成周八師全軍覆滅。周平王自己又因為得位不正(殺死老爹才繼位的),令諸侯們對他繼位蔑視,不拿他當根蔥,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春秋小霸鄭莊公。

鄭莊公這個人,他本身是鄭國的國君,同時還兼任周王室的卿士,這就好比村裡面的首富兼任村委會委員,那他還不把什麼好東西都往自己家裡搬啊?至於村裡面窮成啥鳥樣,跟他沒關係。西周就是被這號人給玩死的,玩的連渣都不剩。到了東周,情況沒有任何改變,仍然是舅舅打燈籠——照舊。


於是這就導致周天子為了生存,不得不壓制薅羊毛的諸侯國,這一壓制就導致了諸侯國對周天子開戰了。而這第一戰,就是歷史上周桓王與鄭莊公的繻葛之戰。這倆人是爺孫關係,鄭莊公要大周桓王兩輩。爺孫倆一個在鄭州,一個在洛陽,孫子召集了四個小弟助戰,結果被同族爺爺打的慘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從此威嚴掃地。對內不能壓制薅羊毛的卿士,對外無法約束禮崩樂壞的諸侯,從此便被諸侯們壓制在了洛陽方圓六百里的狹小區域內,再也沒有振興。

周桓王之後的幾代周天子,還要點臉,時不時的出現刷點存在感。到了戰國時期,當時的周天子,則如同深閨怨婦一般,墮落到完全不要碧蓮的地步了。

不過,周王室的衰落也不能全賴周天子。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他是不可能兼併其它諸侯的,否則會被諸侯們視為行為不正,更不拿他當根蔥了。而諸侯們,他們則沒有這種道德負擔!因為諸侯只要不侵佔他們本國的士大夫的利益,對外怎麼擴張,怎麼兼併小諸侯國,都不會有人對他們指指點點。畢竟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弱者就活該被吞併,誰讓你弱呢?


因此,周天子在戰國時期無法招兵買馬,廣納賢才,主要有五個原因:

第一、周天子的道德負擔

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地名義上都是他的。雖然實際上週天子只能管轄洛陽附近幾百裡的土地,但是天子作為天下共主,這就註定了他不可能像齊國、楚國、晉國那樣通過吞併小諸侯國來壯大實力。否則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形象就崩塌了,諸侯國們誰還會鳥他?拿他當天子對待?

其實,諸侯們也有這種道德負擔。比如說三家分晉,士大夫可以侵佔晉君的財富,而晉君則不能抄士大夫的家。再比如魯國,也有三桓之亂。這說明諸侯和天子是一樣的。他們可以對外擴張,但是不能對內盤剝,否則就沒人服他們了。

第二、周天子的政治負擔

周天子是周朝宗法和古老秩序的守護者,這就註定了他必須要維護周朝的法統。如果它想學戰國七雄一樣,搞變法強國,那麼天子就跟諸侯沒倆樣了,會失去他的合法性。這就好比誰都可以講民主、講共和,但是唯獨皇帝本人不能講。因為這是在革他自己的命!不是誰都能承受這種政治壓力的。

這一點諸侯也一樣,只不過諸侯的壓力會小很多。但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商鞅變法,楚國吳起變法,也都遭到了舊勢力的反撲。其中商鞅變法是在秦孝公的堅定支持下才成功的,而吳起則被楚國舊貴族射成了篩子。周天子如果敢變法,難度會更大。

第三、周天子的環境太糟糕了

平王東遷後,周王室以洛陽為都,而洛陽這塊地方,用後來張良的話說:洛陽四面地形皆可守備,更有城郭土地。但中間的面基太小,不過幾百方圓,而且土地貧瘠不能積累糧食,更容易四面受敵,不合適為都。也就是說,洛陽看似一塊風水寶地,實乃四戰之地,誰要是這個地方作為根據地,很難有突破,會被周圍的強敵鎖死。所以周天子就算有膽子變法,搞強兵富國的那一套,洛陽這個根據地也不適合他發展。


第四、周天子昏庸無能

戰國時期的周天子,以周威烈王和周赧王的名氣最大。這倆人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了。威烈王后期,趙、魏、韓三家分晉,請求威烈王封他們為諸侯。結果威烈王不僅不反對,反而舉雙手雙腳贊成。貌似是在說,蒼天啊,大地啊,沒想到牛逼轟轟的晉國也有今天?淪落到跟我一般田地了?!哈哈。

然而三家分晉之後,又間接引發了齊國的田氏篡位。自此,諸侯們紛紛下克上,弟克兄,子克父。燕、魏、趙、韓、齊、秦紛紛稱王,不復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周王室從此再無翻身之日。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威烈王。

而另外一個周赧王,號稱戰國第一老賴。身為周天子,居然借錢不還。債主討上門要錢,他就躲在一座高臺上賴在,於是就產生了債臺高築這個成語。至於周赧王為什麼會欠錢,這是因為他號召諸侯們一起伐秦,作為表率,他自己也武裝了五千人馬參戰。結果諸侯們擺了他一道,嘴上答應去,結果都沒去。周赧王帶著五千人馬氣勢洶洶殺向秦國,最後又灰頭土臉的回去了。什麼好處都沒有撈到,反倒欠了一屁股債。

第五、內訌

戰國初期,東周王室從方圓六百里的二等小國淪落到了方圓百里的末流小國,這還不是最慘的。週考王時期,他封了自己的弟弟為公,在本來就不大的東周王朝內部又分了一個小國出來,歷史上被稱為西周國。這就好比一個縣裡面只有一個鎮,縣長兼鎮長不就完事了麼,但是縣長要擺譜,非要搞兩級行政班子,以顯示自己的地位。結果就是西周國後來又分裂,巴掌大的周王室轄地還分成了兩個小國:西周國和東周國。每個小國就管兩三萬人,擱今天就是兩個鎮長的水平。

而且這兩個鎮長還特來勁,就這兩個巴掌大的小國還打內戰呢!背後各有諸侯國的支持,打的特別來勁,也不知道他們打來打去圖的是什麼?躺在地底下的周武王要知道子孫這麼不成器,估計要再氣死一遍。



總的來說,周王室的積貧積弱是長年累月的結果。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已經積重難返。周天子就算想求變,道德和政治負擔又時時刻刻的桎梏著他。變法就等於推翻了自己的統治法統,不變法又沒有錢招兵買馬,這是一個死循環。而周天子在面對這種生死抉擇的時候,他們的選擇就是混吃等死,一代比一代混賬,最後被秦國給滅了。


Mer86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為什麼今天的英國不選擇整備擴軍,吸收全世界的精英,效仿美國重新成為超級大國呢?

英國:“臣妾辦不到啊”!

這也是周天子的答案。

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叫做:“債臺高築”,說的是東周的末代天子周赧王聽信楚孝烈王的蠱惑,用天子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楚孝烈王讓西周拼湊6000士兵,由於沒有軍費,周赧王只好向天下富商地主借錢,可六國根本不聽周赧王的調遣,他借的錢很快就用光,於是富商債主紛紛上門討債,無奈的周赧王只好隱藏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躲債。

從“債臺高築”我們就能看出此時的東周王朝有多窘迫了,不僅活人沒錢,連周天子死了都沒有錢建造陵墓風光下葬,很多還是刷臉借的周邊諸侯的票子。

這樣的一個東周王朝,你讓他如何恢復往日的榮光?

所以,東周是絕對沒有重新復興的可能的,“靜Yes”認為,有以下因素徹底扼殺了周王室的希望:

1、遷都洛邑,威嚴掃地

這一切要感謝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拿自己的權威做誘餌,戲耍天下諸侯。終於,前771年,犬戎來攻,鎬京被破,幽王被誅,褒姒易主。

而周幽王的作死,不僅把他的性命搭了進去,而且還徹底斷送了西周幾代帝王200多年來的苦心經營,從此周天子天下之主的地位一去不返。

前770年,周平王繼位,此時的鎬京已經在犬戎的燒殺搶掠中徹底化為廢墟,再也不能作為周朝都城,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時的犬戎在西部虎視眈眈,誰也不能保證這個野蠻的少數民族不會再來一次攻破鎬京的行動。

所以,周平王為規避這一風險,將都城東遷到洛邑。

都城,國之根本,社稷之基,最重要的是祖宗宗廟都在此處,離開這裡,意味著徹底告別這一切,也就徹底告別了那個號令天下的強大周王朝。

果然,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周王室離心,而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徹底失去了統御天下的威信。

2、京畿縮水,強鄰環伺

周王朝之所以強大,除了君王的能力強大,能夠鎮得住諸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非常廣大,大到什麼程度呢,大到整個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都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

京畿,即使都城鎬京周邊的土地,在周王室將天下分封給諸侯之後,保留了一塊自留地,這就是鎬京周邊的土地,這片土地是周天子的私有土地,是周王室直接統領的,地位遠遠高於諸侯國。

這些地區為周王室提供賦稅,兵員等,幫助周天子組成一個強大的集團,有效管理周邊諸侯。

但是現在都城搬到了洛邑,關中平原再也不復所有。那麼,周王室靠什麼吃飯呢?總不能給諸侯國要飯吧,就算不要土地,周天子也要臉啊!

所以,周天子還是有自己的自留地的。不過比起關中平原,那就小得太過分了。具體來說,遷到洛邑後,洛邑周邊的數百里土地就成為新的京畿之地,範圍就是洛陽。

土地小了,自然人口就少,收不上賦稅,周天子就會餓肚子。而周天子能不能向周邊擴張呢?對不起,這裡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封給了諸侯國們。

3、政治符號,徒有虛名

孔子曾無比推崇周禮,周天子就是周禮的繼承者。

那麼,作為有“禮”的人,向桌邊諸侯搶土地合適嗎?開口要都不合適。

事實上,自從平王東遷以來,周王室已經不再是那個可以統御諸侯的周王朝了,更多的時候,它是一個政治符號。

什麼意思?就像寺廟裡面供奉的佛像,我們都拜佛,但大部分人並不信佛,周王室就是這樣一尊佛,諸侯國在它面前彎腰低頭,並不是怕它,而是要利用它。利用它幹什麼,讓所有人成為自己的信徒。

這叫做尊王攘夷,而在春秋時代,這樣的霸主,總共誕生了7位。

這樣的情況下,諸侯國不把周王室吃掉就已經是燒了高香了,還想著擴張,簡直是痴人說夢。

而到了戰國時期,大型兼併戰爭開始,周王室逐漸沒有存在的必要。前256年,秦滅周,周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王朝,徹底被歷史的大潮湮沒。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問的,很想當然。就好比現在你給英國首相出主意說英國可以通過廣納賢才精英,發展科技,效仿美國,超中趕美,重新成為超級大國一樣。英國能做到嗎?對不起,再給英國一百年英國也沒機會超中趕美。

任何王朝的發展都是由弱到強再逐漸衰弱,直至滅亡,周朝也擺脫不了這個命運,歷史給了周朝八百年,已經是奇蹟了。在戰國時期的周朝,只是名義一般的存在,周天子在諸侯國的眼裡,完全沒有任何威信可言。一方面是周天子的地位的跌落,更重要的是此時的周天子已經是沒有任何勢力可言,在諸侯國裡,也頂多算個郡縣而已。那就要回到問題了,周天子怎麼不招兵買馬,搞軍事擴張呢?

在戰國時代,國力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土地,一個是人口。而周天子呢,在戰國時期統治面積由方圓六百里變成最後的區區百里之地,都不及諸侯國的一個郡縣大,在土地這一項周天子完全都弱爆了。人口呢,由戰國初期的一二十萬變為一兩萬,說白了,就是全民皆兵這點人口都不夠諸侯國塞牙縫的。

在戰國時代,國家的收入完全靠土地收入,在那麼狹小的土地裡,那麼少的人口,周王室的財力連顧住自己都難,哪裡還有錢來招兵買馬,就算有錢了,就那麼點人口,能徵多少兵,還不夠攻打諸侯國一個郡的呢。

再說了,咱們看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諸侯國都是誰,秦國、楚國、魏國、韓國,秦、楚、魏都不用說了,整個周天子的土地給他們,都不夠他們塞牙縫的。在中原諸國中實力最弱的韓國,都有精兵十幾萬,和秦楚大戰幾十年而不倒,所以,周天子想擴張,除非往土裡擴張,給自己挖墳墓。


史海沉沉


即使周王廣發英雄帖,也沒人肯去幫他,周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東周能存幾百年,完全是諸侯們在講究名分的時候還需要它這個招牌,到最最後秦國統一大勢已定,周王已經毫無價值,索性直接滅了周赧王。

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啟東周朝,也開啟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大變革歷史時期,此時的周平王,僅擁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塊地方,方圓600裡地,人口至多一二十萬,手裡也沒什麼像樣的軍隊,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幾個諸侯派兵撐起來的,與晉楚齊等方圓幾千裡、人口百萬、帶甲動輒一二十萬的大諸侯相比,它就是一個小諸侯,即使在春秋初期東周最好的光景給他100個姜子牙一般的人才,東周也撐不起來,底子太差,小國註定很難發展起來,從春秋到戰國,500多年,能上臺面的總是那幾個大國,他們在殘酷的競爭中一直活到了最後的決勝階段。

諸侯普遍懷疑周平王讓其外祖父申侯串通犬戎打進鎬京,殺父自立,這就嚴重破壞了周禮,這在講究周禮的列國諸侯看來這是大不孝、大不忠的行為,為奪王位,勾結外夷,造成生靈塗炭,簡直天理不容。所以諸侯們從此低看周王一眼,根本不承認周平王的地位合法,後來逐漸禮崩樂壞,大家也開始頻繁的互相攻殺吞併。

當然,春秋時候,周王室還有一定殘存的威信,幾個諸侯霸主再怎麼牛,也不至於在周王面前怎麼擺譜,定期還是要去周王那拜見拜見,獲得周王的口頭名分。


而到了戰國,2個標誌性的事件,造成了周王室信用的徹底破產,整套周禮也徹底被破壞了,那就是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後來周安王承認田氏的齊王地位,那這些幾百年傳承的宗法制說破就破了,那誰還拿你周王當回事,天下士子更不可能來投奔這樣的君王。

春秋時周王好歹還有600裡地,到了戰國,周王的處境更差了,領土只有洛邑周圍一小塊,戰國後沒多少年就分裂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兩個小國人口不過數萬,還彼此間經常打來打去,而周天子還得在西周公那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和那些百萬人口的大諸侯國家怎麼競爭?

也是有了周天子的頭銜,才讓周王室活到了戰國末期,當然,周王室被消滅的時候,一切都那麼悄無聲息,就像灰塵一樣被隨手抹掉了。


雲中史記


正因為他是周王,所以做不了改革,做不到滅國這一系列的事情。

仔細分析題主的疑問,周王是天下共主,其它諸侯只是臣子,以君主伐臣子,是大義,得人心,而且得支持,周天子為何不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第一、周王是分封制下的王

換句話解釋,周天子對於分封出去的土地,沒有收回權。他可以要求諸侯進貢,也可以討伐不臣服的諸侯,但就是不可以收回封地。

這是由分封之初的形式決定的,列國最初的封地名義上是來自周天子,實際上都是自己打下來的,收回封地從情理和法理上都講不通

舉例來說,當年姜子牙被封為齊侯,到營丘這個地方去就封建城。走到半路上休息的時候聽人說,你們這樣磨磨蹭蹭的走,等走到營丘,地方早就被別人佔了,哪裡還有地方供你建城啊!姜子牙聽了覺得有道理,命令眾人加快速度趕到營丘,發現萊國(東夷人,並不是周的封國)的軍隊正要搶先建城。於是姜子牙率軍擊敗了萊國軍隊,這才佔有了營丘。

所以當年周王分封出去的土地,都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地方,諸侯們耗費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心血才建起的國家,你周王說收回就收回,天下哪裡有這個道理!

正因如此,西周時候,齊國國君齊哀侯藐視天子,周夷王大怒,將他在大鼎中烹了,但仍然還是要封他的弟弟為齊侯。

  • 第二、已經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時機

周天子在戰國時期已經沒有資格進行改革。

春秋時期的諸侯混戰就像是一場競賽,勝利者將會拿到戰國爭雄的資格券,平庸者可以在戰國苟延殘喘,失敗者就會亡家滅國。周天子很明顯沒有拿到這張資格券。

戰國七雄中的六個都是來自齊、秦、楚、晉(分裂為趙、魏、韓)。這四個國家在春秋時期就是公認的強國,早就累積了雄厚的資本。燕國在春秋時期雖然默默無聞,但是進入戰國時,他的土地是兩千裡,比周王畿要大的多了,而且燕國的地緣位置,也不是周王畿可比的。

除這七國外,其它二流國家,如宋國、越國、中山國等,雖然都曾輝煌過一段時間,但畢竟家底太薄,很快就被消滅了。周王室在戰國時期的實力連這些二流國家都不如,根本就沒有資本參與列強之間的角逐。


史學筆記


周天子,特別是周赧王表示很委屈,我怎麼不想呢?做夢都想啊!

自從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被犬戎焚燬豐鎬二京,丟了性命,公元前771年,西周完結。繼任平王面對斷垣殘壁,這日子沒法過啊!只得在各路諸侯的護送下,離開關中平原老根據地,來到雒邑,就是今天的洛陽,開啟了東周春秋戰國大幕。

洛陽很富足,也很安逸,可週邊土地早已在西周時分封給了各諸侯,天子來了,總不能強奪諸侯土地吧!於是天子領地僅限洛陽一隅,小日子過起來是沒問題的,但想發展是難上加難。開始的時候,各諸侯為謀個正統,紛紛上貢請封,硃筆一揮,財源滾滾,小日子過得好不痛快!可日子一長,天下土地分封完了,天子之名漸不值錢,洛陽城外蒿草過人,天子門可羅雀,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到了周赧王時,已是戰國後期,赧王公元前315—256年在位,長達59年,是東周最後一個君主,他很不情願默默無聞的日子,頗思有一番作為。這時,楚國為抑制秦國勢力,奏請周天子聯合天下諸侯共同抗秦,赧王大喜,向境內富商借錢拼湊了一支五千人的軍隊,承諾以戰利品奉還。可雷聲大雨點小,僅楚國燕國來了一點人馬,總共不過幾萬人馬,這麼點人馬去伐強秦,怕還不夠塞人牙縫吧?吃吃喝喝玩了幾個月,把赧王幾百年老底子吃完後,哀兵們作鳥雀散,回家了!這下赧王小日子過不下去了,富商們持債券天天上門要帳,只好用剩餘的錢修了一座高臺,每天站在高臺上,眼望有人過來便溜之大吉,這就是“債臺高築”這個成語的由來。債猶可逃,得罪了虎狼強秦卻不好玩,公元前256年,秦國發兵討伐,直撲王城,赧王無奈, 率臣子哭祭祖廟後,親自向秦軍請降,東周滅亡,赧王不久後也病死了。

赧,因羞慚而臉紅,這個字是後人送給最後一任周天子的諡號,倒也恰如其分。


雲卷飛山


東周為什麼不學習戰國七雄變法強大起來?原因兩個:一、開局不好;二、朝政長期被國外控制

一、開局不好。

周平王宜臼因為聯合西戎擊殺周幽王,因此有弒父的名聲,備受諸侯們的鄙視。即便是周平王在晉、秦、鄭、衛四國支持下回到洛陽,得到了諸侯們的承認,但很多諸侯對周平王即便承認周平王的合法性,但依然對周平王冷眼以對。

只有在西周時期受盡冷眼的宋國熱心的為周平王跑上跑下,以此獲取名望。

本來是一呼百應的周天子,結果變成了沒人搭理的周天子,這就是周平王時的東周開局。

沒人理就算了:秦國派人來說,要求以岐山為界;晉國要汾水地區;鄭國要壟斷東周卿士職位。就連南邊的楚武王,竟然召集11個諸侯國開諸侯大會自封為王。

到了齊桓公時期,齊桓公為了稱霸,就要求各諸侯必須尊重周天子:他好歹也是老大,你不尊重他,我就打你!

於是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就靠別人掙的面子得到了各諸侯的尊重。

到了戰國,從晉國分出來的韓魏趙三國,兵強馬壯的要求周天子承認是諸侯,周天子如何能夠不承認?特別是韓、魏,既是姬姓之後,更是鄰居。

由於周平王弒父的名聲,導致東周受到了諸侯的冷遇,無力控制原本週國的關中地區,被秦國和晉國給瓜分了,只留下了洛陽一塊地方。

如果周幽王太子伯服沒有戰死,那麼東周的開局就會不一樣:

作為周幽王正式冊封的太子伯服即位,比起被擁立的周幽王弟弟周攜王餘臣、弒父的逆子宜臼,在合法性和支持度上不會存在瑕疵。

因此也不會發生二王並立而導致的豐鎬成為廢墟。周天子還是能夠牢牢控制關東地區,秦國只能在隴山以西發展,晉國不會成為巨無霸,會東周壓制死死的。

結論:東周想要開局好,只能選褒姒兒子太子伯服,不能選廢太子宜臼!

二、朝政長期被國外控制

周平王時期,鄭武公就以擁立之功和近親兩大理由長期霸佔東周的卿士(執政職位,類似相國、丞相職位)。因此鄭國首先稱霸。

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秦穆公等人一不是姬姓,二和周天子沒有不親,只能拉扯“尊王攘夷”這張虎皮,以謀求影響、控制東周,這就是春秋五霸的內心世界——壟斷東周卿士職位。

但能夠實現的是晉國。晉國以姬姓、地理近的優勢,擊敗鄭國,從此壟斷東周卿士職位,揮舞周天子旗幟,指南打北。但楚國就是不服,和晉國一打就是百年。

由於楚國長期和晉國作戰,於是就成為了周天子意圖用來抗衡晉國的力量。王子朝之亂時,王子朝就是逃去楚國,很明顯是想用和晉國對抗的楚國力量奪位。

晉國三分後,東周雖然沒有被國外控制了,但多了兩個兵強馬壯的鄰居:韓、魏兩國。


東周為了強國做過哪些努力

不要說東周沒有為振興東周而努力過,只是東周作為天下之主,政治是周天子最大的優勢,軍事才是諸侯們的事情。而且東周周邊都是諸侯國,實在沒有擴張的空間:東邊是鄭、齊,北方是晉,南方是楚,西方是秦。

東周要想擴張土地,只能宣戰諸侯。但這個辦法不可行:1、春秋五霸擺明態度要代勞,周王既無實力也沒有插手空間;2、即便能宣戰諸侯,也不能滅了奪取土地,因為他是你封,你還只能繼續冊封;3、天子攻打諸侯,有損聲望,諸侯寒心;4、周王要攻打諸侯,只能是西周時的周天子率領諸侯攻打模式,不能自己單獨開戰,否則很可能打不過,又拉低自己到諸侯的地位。

因此,東周只能用權力平衡的策略要保持自己的優勢。大致的做法就是致胙。齊、楚、秦都有周天子致胙的記錄。

1、葵丘諸侯會盟後,周景王致胙齊桓公。結果是諸侯開始背叛齊桓公:“諸侯頗有叛者”,東周宰孔甚至挑撥晉獻公不要去參加齊桓公的第二次葵丘諸侯大會,成功挑撥晉國和齊國的關係——之後齊桓公就以討伐晉國內亂為名出兵。

2、楚成王時,周天子致胙。結果:楚成王十六年,齊桓公伐楚,楚國擊敗宋襄公,自後一直努力和晉國爭霸。

3、周顯王5年,周天子賀伯秦獻公;周顯王9年,周天子致胙秦孝公;;周顯王26年,周天子賀伯秦孝公;周顯王33年,周天子稱賀秦惠文;周顯王35年,周天子致胙秦惠王。

從秦國多次被周天子賀伯致胙,可以看出周天子就是意圖用賀伯致胙的方式來挑撥諸侯之間的內鬥,好自己從中獲利。

晉國、齊國、楚國、魏國等沒有秦國這麼多的賀伯致胙記錄,很可能是因為史料的遺缺所導致的。

當這個諸侯被周天子賀伯致胙時,其他諸侯就會嫉妒、仇視,原本的盟友關係就會斷絕,其他諸侯就會集中對付這個諸侯。

周天子就是賀伯致胙的方式,來平衡諸侯勢力以達到讓東周保持優勢的目的。

綜述

東周因為周平王的弒父名聲被諸侯冷遇而開局不好,加上長期被鄭國、晉國長期壟斷朝政,難以在自己發展、壯大,重新恢復西周時期周王室的實力。

但東周並沒有放棄,而是利用自己天子的政治優勢,通過賀伯致胙的方式,挑撥諸侯間的關係,讓各諸侯進行內鬥,平衡諸侯勢力,防止單獨一個諸侯壯大威脅自己。

唯一的變數是:戰國開始時,三家分晉,齊、秦、楚三國都陷入自己的內部危機,周天子手中沒有工具可以利用,致使魏國獨霸。雖然周天子在魏國獨霸時先後給秦獻公、秦孝公賀伯致胙挑撥秦魏兩國之間的關係,但因為魏國獨霸後在秦國商鞅的勸說下,一心想要稱王,沒有成功挑動魏國和秦國進行爭鬥。

就在魏國獨霸稱王時,齊、楚、秦三國先後進行變法而強大,脫離了周天子的控制。在徐州相王之後,周天子原本的優勢就失去了,進入了等死的階段。

東周在戰國被忽視,失去了周天子的優勢,原因就在於諸侯國加大兼併、變得強大而無力控制;諸侯稱王,周天子的優勢蕩然無存。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