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說一說關於報答“知遇之恩”的歷史典故,或者人物事蹟?

盜帥夜留香YE


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締造了大約三萬多個成語,我們現今常用的成語也超過了一千個。絕大多數成語都有其來歷。粗略統計,成語來歷最多的當屬佛教經典。比如我們常用的心心相印、大智若愚、曇花一現、甘苦自知等等都是。

第二屬文化經典作品。當中又屬《四書五經》為最。我們熟知的如燕爾新婚、輾轉反側、憂心忡忡、言過其實等等都是。

其三來源於歷史、人物故事。這當中,當屬韓信的經歷所締造的成語最多,有三十多個。如多多益善、十面埋伏、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等等都是。

第四屬神話寓言故事。如盤古開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刻舟求劍等等都是。

第五來源於民間口語相傳,約定俗成的成語。如雞鳴狗盜、樑上君子、三令五申等等都是。

知遇之恩出自於《元史·劉因傳》“因尚感偃蹇不出,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負我國家知遇之恩”。字面意思是感激瞭解並賦予重任的恩情。

關於知遇之恩的歷史故事很多,舉不勝舉。流傳至今的如俞伯牙與鍾子期、劉備與諸葛亮、韓信與漂母等等。不管是民間傳說還是歷史記載的關於知遇之恩的故事,我個人覺得,當屬嬴渠梁與商鞅。他們君臣二人即有君臣之情又有朋友之義,二人的天作之合才是知遇之恩的典範千古無二。

商鞅身懷大才卻身陷魏國無以致用,他感動於嬴渠梁的求才心切和強國的浩瀚之志,毅然來到秦國一展抱負。而嬴渠梁卻是感動於商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高風亮節,君臣二人從初識便許下了“今日得遇君,永世毋相忘。魂魄繞子矜,來生亦相將”的錚錚誓言。在君臣二人近二十年的合作中,最終通過戰時法制的變法將一個積貧積弱臨近崩潰的秦國建設成為“民無私鬥、官無賄賂、商無欺詐、工無作偽、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兵士勇於公戰不死不休”的新型國家。為秦國的強盛和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知遇之恩,在君臣二人間是相互而不是單方面的。商鞅於嬴渠梁是感君有志,嬴渠梁於商鞅是念君有才!在中國歷史上,這是唯一一對君臣合作至死無間的典範。


天涯孤旅a


羊角哀以死報答知遇之恩

報答知遇之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歷史上有無數這類動人事蹟,有的更是動人心魄。羊角哀報答知遇之恩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故事是這樣的:

一.結交

春秋時期,西羌積石山有一人名叫左伯桃,胸懷濟世之才,因中原諸侯戰亂不已,便不入仕途。後來,他聽說楚元王欲強盛楚國,正在招募天下賢才,他就欣然長途跋涉,前去應聘。走到半路,遇到雨雪交加天氣,他衣服被淋透了,又日近黃昏,甚是著急,只好四處尋宿,找到了一處草屋,便近前求宿,一人開門相見,一番寒暄後,那人先烘乾左伯桃的衣服,又讓左伯桃吃上飽飯。然後,二人促膝而談,左伯桃方知此人叫羊角哀,父母雙亡,一人獨居此地,素抱經世之志,酷愛讀書,正在一人研修學問,為日後步入仕途而努力。他們越談越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慨。隨即,二人就結為昆仲。左年長為兄,羊為弟。瞭解了羊角哀的現狀後,左伯桃便說服羊角哀,共同去楚國應募,共求功名,羊角哀答應了。第二天,二人收拾行囊,毅然向楚國而去。

二.訣別

當時已是冬季,大雪仍然下個不停,大地蒼蒼茫茫,大雪已經深過膝蓋,道路非常難行。但是,他們不怕天寒風冷,頑強前行。可是,天不遂願,不久,他們因衣衫單薄,實在擋不住風寒,盤3纏又即將用盡,到了飢寒交迫、生死存亡的關頭。可怕的是,前邊百餘里荒無人煙。迤邐前行之時,左伯桃終於忍不住嚴寒,渾身發抖,行路困難。羊角哀只好找到一棵枯樹,讓左伯桃躲在樹下避風。又去找柴,準備生火取暖。可是,等到他回來時,左伯桃已經脫光了衣服,縮做一團,強迫羊角哀穿上,並懇切地說:兄弟,就眼前狀況來看,如果我們的二人同行,都將凍餓而死,夙願難成。若一人前去,還可勉強到達楚國,實現抱負還有希望。賢弟你才幹比我高,體魄比我健,又年輕,一定能走到楚國,得到楚國重用,懇請你一人去吧,我實在不能陪賢弟去了。羊角哀說什麼也不同意,表示決不做失義之人,仍然堅持二人同行,寧願一起赴死,覺不丟下一人。就在僵持不下之際,左伯桃已經凍的渾身發紫,不省人事,奄奄一息了。羊角哀無計可施,大放悲聲,忍痛告別,併發誓出生入死也要完成仁兄夙願。然後就含悲而行。

三.報恩

羊角哀經過艱苦跋涉,終於到了楚國,受到楚元王接見與褒獎,經過細談,楚王甚嘉其大義和才幹,當即授予他中大夫之職,並追賜左伯桃中大夫之職,並希望羊角哀不負重望,施展才幹,安民強邦。羊角哀卻 含淚向楚王請求回去重新安葬左伯桃,得到 嘉許。他便直奔故地,找到左伯桃遺體,再拜而哭。後又找到當地人,備好棺材,給左伯桃穿上官服,又尋找風水寶地將其安葬。他日夜守護在墓前,祭奠哭泣不止。

忽一日夜晚,羊角哀正在燭前靜坐,一陣陰風襲來,見一人隱隱而哭,仔細一看,認得是仁兄左伯桃。原來,左的墓地臨近荊軻之墳。荊軻當年刺秦王不成被殺,屍體被此地人高漸離盜出,葬於此地,當地百姓蓋廟祭祀,經常顯靈。當左墓建成後,荊軻陰魂嫌左伯桃之墓影響了其風水,就不斷威脅、毆打左伯桃的陰魂,並叫他離開,不然就刨屍揚灰,如此而再者三。羊角哀聽後憤怒不已,幾次到荊軻墓前示威,但都無濟於事。羊角哀決心替兄報仇,伸張大義,隨後便執佩劍自刎而死。是夜,雷電交加,風雨大作,殺聲振天,荊軻墓成為一片廢墟,白骨遍地,大樹連根拔起,荊軻廟也大火熊熊,焚燒殆盡。當地人盛讚羊角哀之義,葬其在左伯桃墓側,蓋廟祭祀,至今他們墓前香火不斷。

這就是羊角哀報答知遇之恩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羊、左墓就在山東省鄄城縣箕山鄉孫臏故里,可見此地人傑地靈,可謂禮儀之邦。


東方傑士


給予賞識和重用的恩情。 知遇之恩就是慧眼識英才,並委以重任的意思。 知就是相知、理解、支持的意思;遇就是機遇、相知相識。恩就是厚愛有加、委以重任;整句的意思:有緣相識相知並厚愛有加的恩情。

有一種感激,叫做知遇之恩,古時候很多人因為這樣的感激甚至不惜以性命回報——比如鮑諸葛亮與劉備、姜子牙與武王、李逵與宋江等等等…

他們為什麼會如此的感激對方呢?甚至當對方已經衰弱或不在了的時候仍然一心為其謀利、這是為什麼?

因為當一個人在自己最平凡、落魄的時候還會有一個人真心實意的賞識你、欣賞你並且不嫌棄你信任你、那是多麼寶貴的一份情意?!!

但看今天,很多人是很難賞識誰的,因為看來看去,別人有的優點可能自己也有,眾人有的弱點,可能這人也有;所以,他也沒什麼與眾不同之處!除了自己就很少能看見他所值得欣賞的人。

可又轉過來看,李逵張飛可都非什麼善聖之人,卻也鑄就了一時的輝煌,例子實在太多,韓信:本來在項羽手下,可是項羽卻瞧不起他,最終轉向劉邦時卻被重用、劉邦大部分兵馬都交由韓信掌管、後來他也成了大漢歷史裡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還有商鞅,來到齊國本是齊國之才,卻不被齊君賞識,後來被迫無奈,連夜逃跑,到了秦國,被秦王奉為上賓,大大重用,至此,感恩戴德,一心報那賞識知遇之恩,帶來了古今皆知的商央變法!因為他的改革,致使秦大富大強,亦為秦國統一天下功不可沒之人!

知遇之恩是多麼的可貴!但今天,就很少有人記住了,有的人即使你曾經常常凡是為他著想,盡己所能的幫助他提供一個可以展現他魅力的舞臺,他也未必感激,不管你為他多麼操勞,多麼擔心,他都不會記住,當你身份比他高的時候,他對你畢恭畢敬,當你失意落魄的時候,他把你忘的乾乾淨淨。所以今天這個世代裡,已經漸漸模糊了這種感激,人,那種感激之情和知遇之義,已經遺忘了。


襄陽祖海



漁樵之人W


大家都知道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而陳景潤之所以能摘下一個又一個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離不開華羅庚的伯樂識才,正是華羅庚的大力引薦下,把陳景潤像金子一樣的發掘出來。

而陳景潤和華羅庚結緣,要從1956年說起,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收到了一封從廈門寄來署名陳景潤的信,信裡面還附有一篇題為《塔內問題》的文章,竟然對華羅庚的一些論點提出質疑和修改建議,要知道華羅庚作為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數學家,能對他的論點提出修改建議需要多大寫勇氣?

華羅庚看到來信後,不僅沒有生氣,相反很是高興,認為陳景潤的建議有可取之處,便問身邊的工作人員,陳景潤是幹嘛的,當時陳景潤在廈門大學的學校圖書資料室工作。華羅庚知道後,特意囑託到南方出差的同事,讓他去廈門去專門拜訪一下陳景潤,問問他是否願意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北京的數學討論會,路費由北京方面承擔。並且還要去拜訪廈門大學的負責人,如果廈門大學願意放人的話,華羅庚想把陳景潤調到北京工作。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華羅庚十分注重人才,他並沒有因為陳景潤對他的觀點提出修改意見而生氣,而是想要把他調到身邊培養。

那麼陳景潤是什麼樣的人呢?陳景潤之所以能夠登上數學的山峰,離不開數學教員李文清的啟發和教導。19歲的陳景潤求學於廈門大學,在課堂上數學教員李文清給同學們講到,在數學發展歷史上,有三大問題還沒有解決,它們分別是:費爾馬問題、孿生素數問題和哥德巴赫猜想。年輕的陳景潤仔細的把老師的話記在了心裡,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決定攀登數學的高峰。

李文清講完這個故事後,他用滿懷期待的目光看著講臺下的同學,期盼的鼓勵大家:“同學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將來你們當中要是有人能夠解決其中的哪怕一個問題,就會對世界數學和科學研究做出極為了不起的貢獻。”

陳清潤聽完老師的話,緊緊的蹙著濃黑的眉毛,他想不通為什麼這三個問題這麼難證明。一年後,陳景潤畢業,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學教授數學,但陳景潤屬於那種比較內向的人,與天真爛漫的青少年相處過程中經常手足無措。在試了一段時間後,他實在幹不了,於是便給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楠寫信訴說工作上的苦衷,並請求回廈門大學工作。

在批准回廈門大學後,他當了數學系的輔導員,併兼管圖書資料室工作,工作穩定後,陳景潤回憶起李老師的那三大數學問題。 他決定征服這三座大山,認準目標後,他把華羅庚的著名的《堆壘素數論》找來,仔細研讀,因為華羅庚在30年代就研究過哥德巴赫猜想,並取得了極為耀眼的成績。

在這不足6平的圖書資料室,他日夜鑽研,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他把這本書從頭到尾看了七八遍,重要的地方更是翻來覆去的研讀,並不斷按照自己的思路驗算,光是驗算的草紙就裝了幾麻袋。

最終他寫出了關於《塔內問題》的論文,在論文中,他談了自己的看法,並對華羅庚的論點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意見。其實陳景潤在把這篇論文交上去的時候,心裡也是忐忑不安的。畢竟《堆壘素數論》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著作,而華羅庚還是“黃毛小子”,這樣去質疑一個著名數學家,別人會不會認為他不知天高地厚?

陳景潤拿著論文提心吊膽的去問李文清老師。過了幾天,李文清老師看完他的論文後對陳景潤說:《堆壘素數論》好比一顆明珠,你的論文好比把這顆明珠的灰塵拭掉了。如果你願意的話,我覺得應該把他寄給華羅庚教授本人看看。

於是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陳景潤的第一篇論文,受到了國內外數學家的讚賞備至。華羅庚看完論文後,並沒有因為陳景潤是一個小小的圖書室資料員而對他的見解打了問號,也沒有因為當時名不見傳的陳景潤給他的著作提出修改建議而心裡不舒服。相反,華羅庚還邀請陳景潤參加北京的數學研討會,在去往北京的列車上,陳景潤忐忑不安。到了北京後,華羅庚立馬和陳景潤促膝長談。第二天,親自引薦陳景潤上臺演講,與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數學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後來,也是在華羅庚的幫助下,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的圖書館中走了出來,進入了數學研究所,那裡高手雲集,讓陳景潤的眼界大為開闊,經過了10餘年的努力,他終於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重大成果,摘取了數學王冠上的一顆明珠。陳景潤一直視華羅庚為恩師,與華羅庚的關係極為密切。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在訪日期間心臟病復發,不幸倒在了東京大學的講壇上,消息傳來,舉國悲痛,陳景潤得知消息後,嘴裡不停地念叨著:

“華羅庚老先生走了,支持我、愛護我的恩師走了。”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的骨灰在八寶山安葬,陳景潤當時已經久病纏身,不能行走也不能站立,數學所的領導和同事都勸他不要再去參加華羅庚的追悼會,但陳景潤說:“華羅庚老先生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見老師最後一面。”在他的堅持下,家人為他穿好鞋子和衣服,由於不能站立,而且參加追悼會的人很多,為了防止他摔倒,有三個人一左一右的架著他的胳膊,一個在他的背後撐著他,追悼會開了40分鐘,他就站了40分鐘。

華羅庚發現了陳景潤的才華,陳景潤又對華羅庚十分尊敬,在兩人的努力下,中國的數學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兩人亦師亦友,同樣都是德高望重之人,他們的友誼和奉獻更需要讓後人銘記。


史海勾沉


答:不說也不行呀!知遇之恩本就來自《三國演義》還要說歷史典故,還不讓說《三國演義》。這個條件太苛刻!(蔡邕焦尾琴)

“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這是蔡邕對王允說的原話。“知遇之恩”就是這麼來的。

不讓說這個,那“ 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也不能讓說了。

說點什麼呢……: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在蓬萊仙島上學到高超琴藝後,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之職。他奉命編修樂譜,專程去楚地採風。一天,俞伯牙帶著琴僮順漢水而下來到長江口,突然烏雲蓋頂,狂風大作。他便回艙開囊取琴,對著明月和浩蕩的江水彈撥起來。

一曲尚未彈完,突然琴絃斷了一根,按當時的說法,只有遇到懂得音樂並理解彈琴人心境的人,琴絃才會崩斷。伯牙走出船艙,果然見到有一個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的樵夫,他手裡拿著一把斧頭,地下放著一捆柴。

伯牙就高興地請他到船艙中聽琴,換好琴絃後,伯牙先彈了一首《高山》,樂曲剛完,樵夫就很稱讚。伯牙隨即又彈了一曲《流水》,音樂一停,樵夫就讚美說:"太好了,多麼浩蕩的江河啊!"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列子·湯問》的“高山流水覓知音”。

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後來鍾子期不幸病故,伯牙傷心至極,認為知音已去,從此無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為之彈琴,遂大哭之後,將琴摔碎,畢生不再鼓琴。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中行偃1


1。春秋戰國時期刺客豫讓的故事。韓趙魏三家滅智氏,門下的豫讓為給智伯報仇,伏橋如廁、吞炭漆身,多次刺殺趙襄子,最後自刎而死,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

2。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共商天下大事。劉備死後,後主劉禪繼位,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聯吳伐魏,南征孟獲,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劉禪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對知遇之恩的感念和報答,更是對建國立業的矢志不渝。

3。二年,宣子在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一人非常飢餓,就去詢問他的病情。那人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宣子就將食物送給他吃,可他卻留下一半。宣子問他為什麼,他說:“我離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還活著。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

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後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一次,靈公想殺宣子,靈輒在搏殺中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脫險。

宣子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



128884594756


魏國信陵君禮賢下士,他聽說有個大隱隱於市的侯嬴,於是驅車拜訪,發現侯嬴是個70歲的糟老頭子後,沒有一點鄙夷,恭敬地邀請他到府上做客。侯嬴也不客氣,直接坐到馬車上信陵君的位子,信陵君沒言語,親自為侯嬴駕車。途中侯嬴說想見見有個叫朱亥的朋友,於是繞個大圈去找朱亥,朱亥和侯嬴又聊了好大會,信陵君沒有惱怒,恭敬佇立在一旁。侯嬴到了府上,立刻對信陵君大拜,欽佩信陵君的風範,並說自己剛才是故意讓平民看到信陵君是何等的禮賢下士。從這以後,侯嬴拜為上賓。

   秦國犯趙國,趙國的平原君向自己的小舅子信陵君求救。魏王害怕引火上身,不肯出兵。信陵君決定破釜沉舟,帶著自己的幾十個隨從去救趙國。出發時向侯嬴請教,侯嬴只說祝你一路平安。信陵君在路上越想越鬱悶,自己平日待他不薄,怎的這危急存亡之秋連一丁點意見也沒提出來呢。於是信陵君返回找侯嬴。侯嬴笑道自己早料到公子會回來,闡述如果這樣去無疑揚湯止沸,並給信陵君支招:讓魏王的愛妃去偷兵符。於是兵符偷到,信陵君要出發時,侯嬴又說管兵的晉鄙見兵符也未必出兵,於是便向信陵君推薦自己的朋友朱亥。朱亥本是屠戶,武藝高強,如果晉鄙不發兵,就讓朱亥殺掉他。

   萬事俱備,侯嬴最後對公子說:“我應當跟隨公子前往,但因為年老而不能前去。請讓我計算您的行期,在到達晉鄙軍營的那一天,我將面朝北而自殺,憑藉這個給公子送行。”於是在信陵君解趙國之圍後,七十歲的侯嬴就自殺了。

   王維為侯嬴的死設計了一句臺詞“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生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士為知己者死,侯嬴無疑是充滿了感激慷慨赴死的,他知道信陵君此去必很難回來,因為魏王會追究信陵君竊符的罪過,趙國也可能把信陵君當作人質來周旋。於是在知己不能再相見的情況下,侯嬴只能用死來報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日新月異惟精惟一


劉備知遇諸葛亮。白帝城託孤!

劉備臨死之前把諸葛亮叫到病床前,一邊哭一邊說:“孔明先生,您的才華比曹丕強國十倍,一定可以安邦定國的,可以成就大事,漢室的統一就靠你了,假如,我說假如,假如我的親生兒子劉禪,是一個可以輔佐的人,那你就幫幫他,如果你認為他是個弱智加白痴,那麼你可以自己裡自己為成都的主人。諸葛亮一聽,我的媽呀!當時就汗液橫流,小便失禁與否尚不可知,手腳也不知道往哪裡放,哭著在地上跪下了:“臣子怎麼敢不把我大腿和胳膊的力氣全用上呢?盡我的忠貞節烈美德來報效您老人家當年的知遇之恩啊!我會一直好好幹輔佐劉禪,直到我死的那一天的。”說完以後不停的磕頭,頭都磕出血了。

後來他在《出師表》裡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為了怕你說我胡說八道,我還複製了白帝城託孤的原文。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烽火戲諸侯96977551


古代那些與“感恩”有關的典故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圖報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是一種很陽光的心理,是感激中所萌發的報答之心。我國古代知恩圖報、與人為善的故事很多,也成為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導著我們怎樣做人,並啟迪我們將這一傳統美德傳給後人。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溫習一下我國古代那些關於“感恩”的典故。

晉文公退避三舍

  《左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交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以報楚王。

韓信千金報一飯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靠釣魚來充飢,但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有忘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高山流水遇知音

  春秋時期,伯牙擅長彈奏琴絃,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一次,伯牙來到山中游覽,因暴雨滯留,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起來。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彈奏一支琴曲,鍾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鍾子期時,得知鍾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琴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說的是春秋末期晉國刺客豫讓的故事。因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後,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後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

投桃報李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這就是“投桃報李”最早的出典了。不過,從最初的含義看,是宣揚受人恩惠,當思圖報,更要加倍報答。

慈母之恩

  唐代孟郊作詩《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對遊子來說,最難以忘懷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時刻。此詩描寫的是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對慈母深沉的情感。

黃香溫席

  《三字經》:“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黃香,東漢時期的官員、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

  他年方九歲時,便知事親之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他就用扇子對著父親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加清涼,讓父親可以更舒服地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親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親睡起來更暖和。黃香的事蹟名播京師,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此外,關於感恩的經典事例還有很多,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再次溫習這些文化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