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魯智深下五臺山時,方丈送了他四句話,什麼意思?

葉子寫實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之後,方丈智真長老也不能再留他了,推薦他去東京大相國寺。臨行前,智真長老贈魯智深四句偈言。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這四句話,點出了魯智深一生的重要事件,非常的準,而且特別神奇。我們來解析一下這四句話的意思。

遇林而起:林指的是野豬林和林沖,魯智深為救林沖大鬧野豬林,因此得罪了高俅,他不得不離開大相國寺,開始了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遇山而富:這個山指的是二龍山,魯智深輾轉來到二龍山,遇到楊志和曹正,三人合力殺死二龍山的寨主鄧龍,魯智深做了二龍山大債主。從此,魯智深正式落草,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

遇水而興:水指的是水泊梁山,為搭救孔明,魯智深率領二龍山、桃花扇、白虎山三山人馬攻打青州,後來一起併入梁山。魯智深憑藉三山派的強大實力,坐上梁山第十三把交椅,步軍頭領第一位,宋江都要忌憚幾分。

遇江而止:這個江指的是錢塘江,點破魯智深錢塘江是他生命的終點。




梁山出征方臘以前,魯智深同宋江等眾兄弟拜見智真長老又,智真長老又送了魯智深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這四句話比較好解釋,就是魯智深將要發生的幾件重要事。

逢夏而擒:意思是在戰場上生擒方臘手下大將夏侯成,後來將其殺死。

遇臘而執:方臘是梁山軍最後的敵人,多少好漢因其喪命。魯智深活捉方臘,是全書的高潮。

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梁山軍平定方臘以後,魯智深在杭州偶然聽見錢塘江潮信的聲音,想起了師父的偈語,到了自己圓寂的時刻,於是沐浴更衣,盤膝而坐。等宋江來看時,早已一動不動了。



魯智深一生豪放不羈,行俠仗義,雖也有過失,卻因牢記師父偈語,最後結局圓滿。


小睿史話


《水滸傳》中,魯智深下山時師傅給他送了四句話分別是:

1、遇林而起,2、遇山而富,3、遇州而遷,4、遇江而止。

然而,這四句話就真的是魯智深一生。那麼我們就來說說這四句話的含義吧!

首先遇林而起“林”指林沖,也就說他遇到林沖,聲名就會大起。

第二句遇山而富里的“山”就是指二龍山,他到了二龍山後,才能夠得享富貴。

第三句遇州而遷裡的“州”指的就是指的青州,魯智深聚集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三路人馬,合力攻打青州。此時楊志讓孔亮向梁山求救,宋江親率大軍攻破青州,並收降了呼延灼等人,魯智深也從此加入梁山,這也就是所謂的遷。

第四句是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這裡的“江”指宋江,水指的是梁山水泊。

以上這四句可以說從魯智深到東京後結識林沖,奪取二郎山,以及三山英雄會合梁山泊英雄攻破青州,見了宋江,同歸梁山泊。“遇水而興,遇江而止”一句說得非常明白,魯智深將以在梁山泊歸於宋江為其終。


金銘志


《水滸傳》中魯智深下五臺山時,方丈送了他四句話,什麼意思?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四句話是什麼?

智真方丈送給魯智深的是四句偈言: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這四句話類似於《紅樓夢》中太虛幻境對金陵十二釵的那些詩,隱晦地預測了魯智深的命運。最終,四句偈言成為現實,很契合的貫穿了魯智深的一生。

這四句偈言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句“遇林而起”。

“林”指的是“豹子頭”林沖,“起”的意思是拔刀相助。

在東京,魯智深與林沖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後因高衙內想要霸佔林沖的夫人,設計陷害林沖擅闖白虎節堂,林沖獲罪刺配滄州,並指使解差董超、薛霸中途將林沖解決掉。後來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下林沖,並將他護送到滄州城。

魯智深救了林沖,得罪了高俅,高俅讓大相國寺把魯智深趕了出來,並通緝魯智深。魯智深自此逃出東京,流落江湖。

“遇林而起”,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遇到林沖,是魯智深命運的一個轉折點。

第二句“遇山而富”。

“山“指二龍山。“富”指打家劫舍,得享富貴。

魯智深在浪跡江湖時路過孟州十字坡,與張青結拜兄弟,並且指點他可以到二龍山上安身。但魯智深到二龍山入夥卻被寨主杜龍拒絕了,碰巧又遇到了丟失了生辰綱、同樣無路可走的青面獸楊志,兩人惺惺相惜,合手奪下了二龍山。

之後魯智深和楊志就在二龍山落草,成為了山寨之主。

後來武松、曹正、施恩、張青、孫二孃等人也來投奔。二龍山也成了梁山大聚義前的一次小聚義,實力非同小可。

所謂“遇山而富”。

第三句“遇水而興”。

“水”指水泊梁山。“興”即蛟龍遇水,興旺發達。

魯智深、武松率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人馬加入水泊梁山,促成梁山大聚義。

108條好漢,魯智深座次十三,星號天孤星,步軍十頭領之首,和武松一起把守山前南路第二關。加入梁山之後魯智深如魚得水,為梁山立下了許多功勞。

“遇水而興”大概如此。

第四句“遇江而止”

江指“錢塘江”,“止”是生命終結。

在徵方臘時,梁山損兵折將,看著一個個兄弟都喪了命,魯智深心灰意冷,不願意再入朝為官,於是便和武松一起到杭州六合寺出了家,最終魯智深聽著錢塘江的潮聲,大徹大悟,坐化圓寂。

並留下遺言: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遇江而止”就是這個意思。

明代思想家李贄將魯智深評為“仁人、聖人、勇人、神人、羅漢、菩薩、佛。”,魯智深可謂是《水滸傳》的書膽。


小米夜讀


魯智深是《水滸傳》中的人物,原名魯達,是渭州經略府提轄,人稱“魯提轄”,因為打抱不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不得已在五臺山出家,做了和尚,綽號花和尚。後來醉鬧五臺山,只得投奔京東大相國寺。在離開五臺山的時候,方丈智真送了他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結果這四句偈言竟然都成為了現實,貫穿了魯智深的一生。

首先第一句“遇林而起”,這裡的“林”,我覺得一個是“豹子頭”林沖,另一個“野豬林”。魯智深是在野豬林救的林沖,也是因為救林沖,得罪了高俅,被大相國寺趕出。

其次第二句“遇山而富”,這裡的“山”指的應該是二龍山,魯智深是在二龍山落草為寇。

接著第三句是“遇水而興”,這裡的“水”指的應該就是水泊梁山。魯智深在加入梁山後立下了不少功勞的。

最後第四句“遇江而止”,這裡的“江”,很多人都說是宋江,因為宋江後來招安,所以在這裡止,但是我覺得應該還有一個意思,是錢塘江,魯智深最後是在杭州六合寺到時候,聽到錢塘江大潮的潮聲坐化的。

在這裡,又要說到魯智深在後來,招安後,打敗遼國的時候,又上過一次五臺山,離開的時候,方丈智真又送了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後來,這四句偈言也都成了真,在徵方臘時,魯智深追殺夏侯成時迷了路,得到一個僧人指點後生擒了方臘。徵方臘的時候,梁山損兵折將,一個個兄弟都喪了命,魯智深心灰意冷,不願意再入朝為官,和武松一起在杭州六合寺時候,魯智深聽到錢塘江的潮聲,大徹大悟,坐化圓寂,留下遺言:“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我在初讀《水滸傳》的時候,那時候最喜歡的人是武松,還有一個原因,電視上的武松好看啊,膚淺的我,當然喜歡好看的。電視上那個魯智深,真的說不上好看。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魯智深的呢?可能是因為《紅樓夢》裡,借薛寶釵之口說的一段《寄生草》的唱詞,唱的正是魯智深: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

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

沒緣法,轉眼分離乍。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

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魯智深的一生便真的是“來去無牽掛”。

再後來,人漸漸長大,細讀之後,就是真的喜歡上魯智深這個人了。

梁山上那麼多人,可以說,很多都是被逼著落草為寇的,被逼著上梁山的。

可是魯智深呢?本是提轄,卻要打抱不平,本是和尚,卻要見義勇為,他如果不出手,他可以繼續當他的提轄,繼續當他的和尚。可是,他出手了,他為了素不相識金翠蓮拳打鎮關西,為了未曾謀面的劉太公爆打了小霸王周通,更是為了林沖大鬧野豬林。這些都和他的利益無關,只因為路見不平而已。

在我看來,《水滸傳》第一好漢,非魯智深莫屬,真的也就只有他,應了那歌詞中的:“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






落葉kv


魯智深是書膽,可以說《水滸傳》的第一主角是魯智深,也正是因此,《水滸傳》才得以被世人傳頌稱道,甚至於很少受到上層的封禁。因為魯智深是“真善美”的化身,明代思想家李贄將魯智深評為“仁人、聖人、勇人、神人、羅漢、菩薩、佛。”所以說有這麼一個正能量的人作為靈魂人物,小說的境界就無形中拔高了不少。應該說,作者也是最喜歡魯智深:

首先,有魯智深出場,那麼任何事都能被擺平,他是救星,是活菩薩,背景音樂永遠是暢快淋漓的,他沒有仇恨,沒有憋屈,沒有盤算,沒有斤斤計較。他臉上沒有刺字,沒有被髮配,沒有缺胳膊少腿,最後死都是“圓寂”成佛。施耐庵給魯智深的“主角光環”真的是氣死宋江,羨煞林沖,讓李逵捶地,較武松無語!

然後,名字:智深。何為“智”?《論語•雍也第六》記 載:“樊遲問知(即智)。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魯智深的所作所為,正是務民之義,有著大慈悲和大智慧。是為“智深”也!一天到晚計較盤算個人得失,名利前程的都當不得“通達”二字。

所以說,魯智深是全文的靈魂人物,小說情節的起承轉折也往往圍繞他而展開。

智真長老給魯智深的兩次偈語,後邊一一應驗,不是智真神通廣大,而是作者施耐庵在著作前後,有過很精巧的佈局和構思,情節上前後呼應,甚至給人以宿命的感覺,冥冥中自有天意,這是傳統名著小說的高明之處,在《三國演義》裡也有類似的伏筆,如龐統落馬,身死落鳳坡,曹操夢三馬食槽,魏延夢其頭上長角等等。當然三國的伏筆相比《水滸傳》的伏筆來說還是差點意思,金聖嘆評論《水滸》說:“此書,每欲起一篇大文字,必於前文先露一個消息,使文情漸漸隱隆而起,猶如山川出雲,乃始膚才也。”

當然,這種埋伏筆,前後照應的手法僅是施耐庵的寫作手法之一,金聖嘆謂之:,“草蛇灰線法”就是故意弄點蛛絲馬跡在前文,等到故事情節發展到一定時候,頓時豁然開朗。這種手段,直到現在,也往往會被應用在一些好的影視作品當中。

而金聖嘆在《讀第五才子書》裡歸納總結了施耐庵的十五種文法,如果能夠被現在的編劇導演們好好吸收運用的話,想必影視製作水平會提高几個檔次吧。


蔡員外1979


魯智深,本名魯達,綽號花和尚,他原本是渭州經略府的一個提轄,人稱“魯提轄”。後來,聽了金氏父女被惡霸鎮關西欺辱後氣不打一處來,於是便打死了所謂的鎮關西——賣豬肉的鄭屠戶。殺人之後,為了躲避官府的緝捕,魯智深便逃到了代州雁門縣,好巧不巧正好遇到了金氏父女,此時金翠蓮已經成為了當地富戶趙員外的外室,為了報答魯智深的恩情,金翠蓮和丈夫趙員外將他送到五臺山當和尚,住持智真長老為他剃度,賜其發明“智深”。

由於魯智深“形容醜惡,貌相兇頑”,看起來實在是不像一個出家人,寺院裡的許多人請住持,不過智真長老卻認為魯智深是一個純粹簡單的人,說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魯智深身為一個出家人,從來不打坐參禪,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經常和寺院裡的僧人發生劇烈衝突,有一次喝醉酒了,大鬧五臺山,打傷了僧人、打壞了兩尊泥塑金剛,這下連一向袒護他的智真長老都不能留他了,只好修書一封,讓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投奔自己的師弟智清長老,並且送了他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妙的是,師父送他的這四句偈言竟然都成為了現實,貫穿了魯智深的一生,那麼我們就來講講這四句偈言,講講魯智深離開五臺山之後發生的故事。

首先第一句“遇林而起”,這個“林”有兩種解釋方法,其一指的是“豹子頭”林沖,其二指的是“野豬林”,話說魯智深來到東京後偶然結識了十八萬禁軍教頭的林沖,兩人一見如故,結拜為兄弟。之後,高俅的乾兒子高衙內想要霸佔林沖的夫人,林沖被高俅陷害,發配滄州,高俅還指使押解林沖的差人董超、薛霸在路上的時候解決掉林沖,當到了野豬林之後,這兩個差人便想動手殺了林沖,多虧魯智深及時出現,救了林沖,並且護送他到滄州城。

魯智深救了林沖,得罪了高俅,高俅讓大相國寺把魯智深趕了出來,並且讓人抓捕魯智深。魯智深一氣之下逃出東京,自此之後流落江湖,人稱“花和尚”。由於魯智深遇到了林沖,在野豬林救了他一命後,才得罪了高俅,走上了一條新路,這就是“遇林而起”。

第二句是“遇山而富”,這裡的山指的是二龍山。話說魯智深在浪跡江湖時路過孟州十字坡,來到了張青、孫二孃夫婦的人肉包子鋪,張青看到魯智深不是一般人,於是兩人便結拜兄弟,並且告訴他可以到二龍山上安身。於是魯智深便趕到了二龍山,想要入夥但卻被二龍山的寨主杜龍給拒絕了,碰巧又遇到了丟失了生辰綱、同樣無路可走的青面獸楊志,兩人惺惺相惜,合手奪下了二龍山,之後魯智深和楊志就在二龍山落草,成為了山寨之主。後來來投奔二龍山的人越來越多,包括武松、曹正、施恩、張青、孫二孃等人。打這起,魯智深結束了浪跡江湖的生活,開始了佔山為王的快活日子,也就是“遇山而富”。

第三句是“遇水而興”,這裡的“水”指的就是水泊梁山。魯智深當上二龍山的寨主之後,集合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人馬一起攻打青州,後來宋江下山幫助三山攻破了青州,於是三山就加入了水泊梁山。梁山大聚義時一共有108條好漢,他們替天行道,聲名赫赫,而魯智深則排名第13位,星號天孤星,是步軍十頭領之首,和武松一起把守山前南路第二關。魯智深是一個簡單莽撞的人,他本來就不適合當領導,而適合打打殺殺,加入梁山之後他如魚得水,為梁山立下了許多功勞,因此說他是“遇水而興”。

第四句是“遇江而止”,這裡的江也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宋江”,宋江是梁山好漢的帶頭大哥,大聚義之後,宋江想要接受朝廷的招安,魯智深跳出來反對說:“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自此之後,魯智深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不過,最終梁山還是接受了招安,魯智深先後參與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徵遼勝利之後,魯智深又上了一次五臺山,拜見了自己的師傅智真長老。

臨別之前,師傅又送了魯智深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這四句偈言日後也都成了真,在徵方臘時,魯智深追殺夏侯成時迷了路,得到一個僧人指點後生擒了方臘。徵方臘梁山損兵折將,看著一個個兄弟都喪了命,魯智深心灰意冷,不願意再入朝為官,於是便和自己的好兄弟——斷了臂的武松一起到杭州六合寺出了家,最終錢塘江大潮,魯智深聽著潮聲,大徹大悟,坐化圓寂,留下遺言:“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魯智深“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遇江而止”的江指的就是“錢塘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