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批評兩句,17歲少年跳高架橋身亡。怎樣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姑蘇講堂


  我們對這對母子一無所知,我們並不知道這位母親和孩子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所以今天我們不多做評論。只能惋惜,這個只有17歲,未來還有無限可能的孩子;只能心痛,這個因孩子的開而破碎的家庭;只能感嘆,生與死的決定,就在那麼一瞬間。

  先來說說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我認為這個同學對生命不珍惜,我以一個父親的角度說說父母的感受。因為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父母只有你們這麼一個孩子,就算是有兩個孩子也是一樣,你們是他們的依靠。跟健康和生命比起來,什麼學習成績和榮譽等等都往後靠,當沒有了健康,沒有了生命,這些東西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每個孩子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你的生命不屬於你一個人,你還屬於父母,他們養你長大,你要陪他們變老。你是他們將來的依靠,你不珍惜生命,就是不負責任,就是不孝,就是自私。

  家長也是有很大責任的,或許是因為這位家長平時缺乏跟孩子的溝通,沒有做好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導致孩子沒有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性,溝通方式或者家庭環境使這個孩子沒有形成強大的抗壓能力等等造成了今天這樣的結局。

  作為家長應該這樣做: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敏感,家長與孩子溝通時應講究方式方法,切忌簡單粗暴。

  跟孩子“講道理”要注意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都不“講理”嗎?也都很脆弱嗎?周琳認為,這與青春期孩子最敏感的特質有關。青春期的孩子對事物的辨別能力還很欠缺,猜疑、胡思亂想較嚴重,在遇上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時,往往會把事情想得很糟糕,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幫助,就會心理扭曲。此外,很多時候都是父母沒有揣摩到孩子們的真實意圖,要麼背道而馳,要麼敷衍了事,結果讓孩子走上了極端。與早期的孩子相比,青春期的孩子在與父母討論問題時,不再事事順從父母。雖然他們表現得很不成熟,但這是他們的心理需求。他們希望父母民主、平等地對待他們,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他們渴望獨立、自由。

  “我們做家長的不能整天將大道理掛在嘴上,而應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孩子就行了。”一朋友說,經常在孩子面前嘮叨,就會讓孩子不耐煩,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家長可以換一種方式給孩子講道理,比如與孩子一起看電視或報紙,涉及。相關有教育意義的情節時,適當提一下就行了,這樣,孩子能聽得進去,效果也很好。

  此外,家長也要做孩子的朋友和榜樣。言傳身教能起到榜樣和示範作用,要做給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說給孩子聽,不要把溫馨的家庭變成說教的課堂,多說不如少說多做,用自身的榜樣去啟發、引導,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因此我要求大家認真學習安全教育PPT文件,在學習和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止出現影響生命安全的事件發生,因為生命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

  總有人說,家是溫馨的港灣,其實不盡然,應該說有父母的家才是溫馨的港灣。

  可是,又有誰在擁有時真正地思考過當父母離開後我們面對的世界會是怎麼樣呢?一座替我們阻擋死神的牆轟然倒塌後,我們將直面的是生活的苟且,命運的曲折和死神的直視。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除了想到如何活的偉大,還應該明白珍惜眼前人,珍惜做子女的時光。

  人生幾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盡人事,知天命”,我一直相信,生死天定,我們掌控不了。

  而我們真正能做的是知生明死,珍惜身邊人,做好當下事。瞭解生死為的是更好的決定我們如何活。珍惜身邊每個人為的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光不留遺憾。

  你們覺得應該怎麼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如果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一下我呦~


師錦教育


昨天就看到了這個視頻,當時的心情真的是無法形容,一時之間惋惜、同情、悲痛、好奇種種情緒糾結在一起,真是痛心至極,因為我也是一位母親,我能體會到那位媽媽那一瞬間無助、懊悔、崩潰的感覺。

我們還不知道事情的具體細節,只知道這個孩子上職高,因為和同學發生矛盾,媽媽批評了幾句而跳橋身亡,當然這些情況也是網上的消息,真實性也得不到保證。但是,不管事情因何而起,從孩子拉開車門義無反顧地跳下去的行為來看,這應該是一種的積蓄已久的情緒的爆發,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現這種情況,必然是早就埋下了種子,只是誰都不自知而已。

這個事件帶給我們悲痛的同時,也引發了大家熱烈的討論,作為父母到底該怎麼和孩子交流、怎麼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的青春期真的是一件需要認真去學習的事情。我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教師,我談一談我的經驗。

首先,作為父母要做好生命教育,要讓孩子明白生命來之不易,珍視生命既是對父母親人的負責,更是對自己的負責。人一旦進入社會,就不是獨立的個體,你的生命不只屬於你自己,人只為自己活著,那是很自私的表現。父母應該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學會珍愛生命,不能拿放棄生命作為要挾父母的籌碼。

其次,作為父母不要想當然地代替孩子做選擇,更不要打著“父母都是無私的,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無視孩子的感受。父母賦予孩子生命並不意味著孩子是你的私有財產,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意左右孩子的行為,而且還想當然地覺得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自己的經驗或教訓,是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有時候彎路是必須要走的,有些牆壁是必須要碰的,有的教訓是需要孩子自己得出來的。所以,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的生命個體,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越俎代庖。

再次,作為父母要學會傾聽,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鬱悶,是因為他自己覺得自己想的是對的,而沒有人認可他的想法,他並一定非得要去怎麼做,只是想單純地得到大家的肯定而已,更何況孩子的想法有時候未必就沒有道理。因此,我覺得要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深切瞭解孩子的想法,也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當然,我並不是建議父母一味地順從孩子,無原則地縱容孩子,真正的愛不等於“溺愛”,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方法,而不是凡事都代替他去做。父母要敢於放手,不要總擔心孩子會出錯,在錯誤中成長,不是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嗎?

我想之所以出現今天這樣的結果,肯定這對母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種種齟齬,這種爭執肯定也不是第一次,我們在指責這個孩子“玻璃心”的同時,更應該反思,是誰讓我們的孩子成了這樣。孩子剛出生時如同一張白紙,是他的原生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造就了他現在的樣子。我們都在關注家庭教育,那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這件事上,又該做些什麼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道道快談


簡單還原一下事情的經過:

2019年4月17日晚上10點左右,上海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將車停在了一座高架橋上。從視頻中看,是停在了由右向左數第二條道上,當時車輛都行駛很快。先是母親從司機位置下來,然後剛進入司機位置幾秒鐘,車還沒有開動,坐在司機後面位置的孩子突然打開車門向橋邊跑去,他母親也下來追趕,到底遲了一步,沒有能夠抓住。這個孩子縱身一躍,跳入橋底。120救護車很快就到了,但是,這個孩子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徵。

據其母親介紹,這個孩子是某職中二年級的學生,因為白天和同學鬧了點矛盾。在車上其母親批評了他幾句,這個孩子就突然打開車門向橋邊跑去,母親急忙出去追趕,但是沒有能抓住。

大致就是這樣的情況。這些天類似學生跳樓的事例確實太多了,讓人感到很是惋惜。本是花樣年華,人生的道路才剛剛開始,卻用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人生。給家人帶來無窮的傷痛,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思考。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將這些孩子的生命就這樣斷送了,難道他們的生命就抵不過母親的幾句嘮叨嗎?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探討一下:

首先,缺乏理想的人生是黯淡無光的

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條件好了,但是,很多的孩子沒有理想,小小年紀卻成了行屍走肉。過一天算一天,並沒有奮鬥目標。沒有成功的喜悅,也沒有累並且快樂著的奮鬥歷程。這樣的孩子思想會極其簡單,無非就是索取和享受。在他們的心目中,凡是需要腦力或者體力做的事情,都是給家長或者老師做的,吃和玩以及花錢才屬於自己。

這樣的孩子生活得簡單而空虛,是沒有真正的歡樂的。他們可能玩遊戲的時候,也會哈哈地笑,也會一邊玩一邊嘴裡說著“我草”之類的簡單詞彙。但是,他們其實是不快樂的。一旦離開遊戲,就像大煙鬼的煙勁過去了一樣,真的就剩下一坨肉了。

第二,家長的不良情緒會起到傳導作用

問題的孩子,往往來源於問題家庭。如果父母工作積極上進,家庭和睦,鄰里關係良好,那麼這些好的方面就會傳導給孩子,孩子也一定健康向上;相反,如果父母吊兒郎當,夫妻反目,整天摔盆子打碗,與鄰里不和,鼠目寸光,鼠肚雞腸,首鼠兩端,等等。這些消極的東西就會傳遞給孩子,影響到孩子的三觀。這樣的孩子,如果生來沒有巨大的糾錯能力,那麼,他一準會讓你給毀掉的。

第三,網絡遊戲對孩子產生毒害作用

網絡遊戲,絕大部分都是消滅生命的遊戲,那是視生命如草芥的。在遊戲裡,生命是最不值錢的。消滅完了,可以使用遊戲幣買,然後再消滅。使得孩子們可能對虛擬中的生命與現實中的生命難以區分。出現自殺和他殺就像喝一口水一樣的簡單。去年,不是發生了一起12歲的少年殺死自己的母親後像梁山好漢那樣不慌不忙的離開的情形嗎?

我就想出這麼多了,朋友們覺得還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就寫在留言區討論吧。


愛河北人


昨晚看到視頻,很震驚,為生命的脆弱,母親的悲傷。

視頻中,一輛車打著雙閃停在路中間,一位孩子打開車門下車,向路邊跑去。母親隨機下車追出去,但已經晚了,孩子絲毫沒有猶豫,縱身躍下,母親懵了一下,往橋下看了看,然後悲痛欲絕。




車停在馬路中央,打著雙閃,說明孩子在跳車之前,這位媽媽有意識停車,我逆推一下當時發生的情況:

孩子:媽,別說了,都是我的錯,行了吧。

媽媽:你這是什麼態度?我說錯了嗎?

孩子:你別說了!你再說,我就從橋上跳下去!

媽媽:行,你給我跳,有本事你就跳。

孩子:你停車,讓我下去!

媽媽打開雙閃,停下車。

孩子很絕望,他憤然下車,用手摸了一把臉上的眼淚,毅然決絕地跳了下去。



這孩子是受了多大的委屈,才如此決絕地跳了下去。連給自己後悔,給家長道歉的機會都沒有。

我相信如果孩子和同學鬧了矛盾,媽媽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脾氣,如果正確地和孩子溝通,根本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針對青少年叛逆期的孩子,最好這樣溝通:

1.接受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當孩子心情不暢,情緒不佳,與他人發生了矛盾,父母往往首先分出對錯,到底怨誰,誰的責任。然後試圖說服孩子,但情緒的產生從來就不是以對錯來左右的。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疏導,更不是說教,當一個導師的角色,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找一個傾訴的夥伴,找一個可以放下委屈的依靠。所以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表示自己夜曾經這樣過,正如,當你遇到一件事情,很難過的時候,當聽說有人也和你有一樣的遭遇,你的悲傷會馬上減輕。同理,如果父母此時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表示自己也曾經和孩子有過一樣的情況。孩子馬上會安靜下來,心裡會好受很多!

2.舉發生在自己身上類似的事例。當孩子接受了你之後,你要將話題繼續下去,舉一個自己繃勁個他遇到的類似的例子,你們的談話正在深入,如果這位媽媽對孩子說:我學生時代也曾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一個同學……我相信孩子會很認真地傾聽你的過去,在傾聽的過程中,情緒慢慢平穩。這時,你可以進行第三步

3.徵詢孩子的意見,傾聽他的看法。可以聞訊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密室怎麼打算的,人真傾聽孩子的看法這時孩子已經由情緒的發洩者向解決者轉變。思維也不再固定在悖逆之中,而是站在開始替對方著想。

4.與孩子共同制定措施和解決辦法。父母根據孩子的意見,商量式的參與意見,共同制定下一步措施和解決辦法,比如,面對和同學鬧矛盾這件事,到底是和好還是高速老師,告訴對方家長,還是冷處理,不理不睬。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措施,也幫助了孩子,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我們來複述一下這種溝通方法:

1.接納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

2.舉自己的事例,現在孩子的一邊。

3.傾聽孩子的心聲,徵詢孩子的意見。

4.共同制定解決辦法和措施。

看到這個視頻,看到孩子的決絕,和母親的悲傷。我淚流滿面,深夜,我發到班級群中,警示家長。





我們總是以二元對立的眼光,看待教育孩子,孩子遇到事情,非得強調對錯,分出輸贏,並以說服改變對方為自己的勝利。其實,在生命面前,對錯並不重要,也無所謂輸贏。擱置對錯,放下輸贏,別總是想著說服對方,改變別人,其實你什麼也改變不了,你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

父母是最應該持證上崗的一個角色,但我們往往還沒有準備好就匆匆上崗,都是第一次,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需要磨合,但上天沒有給我們太多磨合的機會。

願永遠母慈子孝,願事事安好!


語文在線


母親批評兩句,17歲少年跳高架橋身亡。怎樣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17歲孩子跳下高架橋,母親頓首捶足之痛

從網上看了相關視頻,視頻內容一共就幾十秒,但卻記錄了孩子跳橋的全過程,僅僅5秒鐘,他就選擇並且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它反應的迅速快捷,他的母親努力去抓它,但是沒抓住,同時在視頻裡也看到了他的媽媽頓首捶足之痛。



據網上的消息,是因為孩子和同學拌嘴,做母親的說了孩子幾句,孩子一生氣就從高架橋跳了下去。

自我反思孩子教育。

晚上回家的時候和妻子一起聊起了這件事。我們達成一致意見——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應該有挫折教育。

我家孩子現在上學前班,剛剛過了7週歲。每次和孩子做遊戲或玩的時候,我總是故意輸給孩子。想讓孩子通過贏獲得自信。但現在看來,讓孩子一直贏,也不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於是今天晚上和孩子玩五子棋遊戲的時候,一改以前都是孩子贏的局面,我也讓孩子體驗了幾次輸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贏,不喜歡輸。但出身社會,其他人能讓著孩子嗎,孩子能贏得所有人嗎?孩子難道不會有輸的時候?老是贏,還能輸得起嗎?

那天在網上還看了另一則視頻,視頻的內容是,一個比母親都高的男孩子對母親進行拳打腳踢,而母親則默默的承受著。孩子有錯,難道僅僅是孩子有錯嗎?

挫折教育也需有。

我們應該對孩子進行正向鼓勵教育,但適當的挫折教育也是必須有的。



相對於這個17歲的少年,其父母對其的挫折教育是失敗的。小的時候沒有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長大了就更難了。

面對17歲的孩子,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一味的使用強硬的手段是不行的。硬的不行,只能來軟的,只能先順應孩子,之後再通過恰當的契機,恰當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突然間想到,家長一味的溺愛孩子,而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懲戒權的缺失!


曉曉筆記


1.我們做父母的都會犯同一個錯誤,仰慕別人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覺得這樣做有內涵,低調。特別是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或者誤會時,大都會指責自己孩子,用自己的思維判斷解決事情。

2.我們很少尊重孩子,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少顧及到孩子的感受,認為我是你的父母,我說的對,你就要聽我的。

3.有時會跟老師站在同一條線上對付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孩子考試考不好,上課不聽話的時候,從沒想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4.父母一個勁的要求孩子,成績要好,要考好學校,要聽老師父母的話。要有成就,把自己沒完成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很少要求自!

5.孩子在受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特別是情緒低落的時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陪伴,而不是評判和指責。17歲個子看似不小了,但他還是個孩子,有很多東西都還沒有經歷過,有待完善,歷練。我們卻把他當成了大人!

6.做好自己,才是解決孩子青春期的問題的關鍵,愛他如他所是而非我所願。


女性三養


發生這樣事情的家長,不僅僅是心痛和懊悔,簡直是痛不欲生。

這個少年的跳樓,絕不僅僅是母親批評兩句就終結自己的生命,義無反顧的,跳下去結束是自己的生命,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可以看到這種語言的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多麼的大,孩子最終無法忍受這種語言的傷害,而選擇自己,走完人生。

青春期的孩子怎樣教育好呢?

現在的孩子,思想都比較豐富,感情比較細膩,而現在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恨不得把所有的經歷都放在孩子身上,培養孩子成才,其實說,簡單一點就是讓孩子的成績好一點。

中國的父母,本身自己的工作壓力就非常的大,而看到孩子,尤其是家長心目中別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鄉差距又那麼大,所謂恨鐵不成鋼,焦急了,於是,不會去照顧孩子的心理,甚至也不想去了解孩子的內心的真實想法,一味的去讓孩子學習學習,在學習。

還有這樣的家長,就是曾經自己沒有去上過一個大學或者是上過某一個大學,而耿耿於懷,於是把全身心的精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

想一想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他的壓力得多麼的大。

就即使這樣的壓力,家長覺得孩子還不夠努力,家長還是在語言的暴力來批評孩子,而無法去觀察孩子細膩的內心變化,從此讓孩子跟家長,有了一個非常大的代溝,孩子不願意跟家長談心裡話,而家長卻越來越感覺不瞭解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長此以往,這樣的矛盾激發之後,才會有這樣的噩耗。

雖然學習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孩子健康的成長,才是關鍵的。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人中龍鳳,但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孩子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快樂的人生。


陪著孩子一起學


今天學院班會課佈置的主題是學校安全教育,我就將“2019年4月17日21點58分,上海一位母親因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孩子拉開車門,衝到路邊,跳下高架橋不治身亡!”的事件讓同學們進行討論,看看同是職校學生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

下面我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同學發言,希望為人父母的能看看孩子是怎麼想的。

同學A:我覺得這個跳橋的同學抗壓能力太弱,父母批評一下,就尋死覓活的,自己做錯了,就要接受後果,包括父母的責罵甚至打。

同學B:我覺得父母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在學校打架是不對,估計自己也認識到錯誤了,為什麼家長還要一直去數落、批評呢?誰不犯錯呀,父母把我們養大,大不了我把命還給你。

同學C:父母批評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我們也有十六七歲了,也有自己的人格,也是要面子的。父母不要當著很多人的面批評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很沒面子,容易做出出格的事來。

同學D:同學做事太沖動,太沒有責任心了。父母批評也是為了自己好,有錯誤必正就好,何必去跳橋,要知道父母養育自己花了多少心血,這麼衝動自己死了,何以為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其實子女是父母將來的依靠,自己死了,父母將來怎麼辦?

後來對此我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這個同學對生命不珍惜,我以一個父親的角度說說父母的感受。因為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父母只有你們這麼一個孩子,就算是有兩個孩子也是一樣,你們是他們的依靠。跟健康和生命比起來,什麼學習成績和榮譽等等都往後靠,當沒有了健康,沒有了生命,這些東西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每個孩子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你的生命不屬於你一個人,你還屬於父母,他們養你長大,你要陪他們變老。你是他們將來的依靠,你不珍惜生命,就是不負責任,就是不孝,就是自私。

因此我要求大家認真學習安全教育PPT文件,在學習和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止出現影響生命安全的事件發生,因為生命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

你們覺得應該怎麼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心靈越來越脆弱,遇到一些自身無法承受的傷害和委屈就一時衝動選擇自殺。其實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都是受到太多西方文化影響,覺得教育孩子不可以打,不可以罵。喜歡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交流,其實這是錯誤的,至少這不適合中國人。父母,就應該有父母的樣子,怎麼能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你就那麼缺朋友嗎?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要樹立一個父母形象。而不是朋友的關係,如果是朋友他總有一天可以不聽你的,當他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了自己的想法後。我經常看到一些年輕的母親,帶個小孩整天都是一路嘮嘮叨叨,苦口婆心的用普通話教育著,這個不可以噠,那個不對的哦,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這樣才是媽媽的好孩子。其實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噁心。這樣的教育方式,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因為忽略了人性的弱點,你對孩子一直處於溫和耐心的教導,突然有一天他在外面受到欺負,從來都沒受過這麼大委屈,肯定接受不了。然而作為父母遇到這種事情,也不可能處理的很好,情緒激動期間也不受控制,不能再像往日那種溫和態度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就覺得落差太大,一時間是接受不了。就像一個男人對女孩子一直非常好,突然有一天不好了,女孩子就會感覺很難接受。你每天給他一顆糖,突然一天不給,他會恨你,這就是人性。父母要樹立榜樣,原則性必須嚴格執行,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比如孩子在學校打架,首先要讓他在第一時間意識到自己闖禍了,害怕被父母知道,肯定捱揍。而不是讓孩子覺得,今天打架被人欺負,我告訴父母,你們死定了。然而如果是以前的父母,不管誰對誰錯先各打五十大板,你把孩子打一頓,罵一頓,之後再教育他,安慰他,甚至獎勵,他會覺得感動,也會更加聽話,這就是人性。如果你常年累月都是不打不罵,有一天你罵了,他就受不了選擇自殺。中國現在年輕父母學了點西方的教育,但是又學不全,自己又是傳統教育出來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只是我們沒去學習,其實父母在孩子面前,真的不需要說太多,你認真想想你們小時候,父母那樣的教育方式,做錯事一頓打,一頓罵,你們現在卻非常孝敬父母,起碼當年沒有跳橋自殺。


一千零一夜1991


看到這個問題,心情很沉重,特別是看到母親絕望的跪在地上抱頭痛哭的時候,絕望、無奈、傷心·····我想這位母親可能一瞬間也有跳下去的衝動。

回頭想想,只能說對這個孩子的教育是失敗的,我們要怎麼教育孩子,這個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17歲的孩子,馬上就是成年人了,心理這麼脆弱,肯定與受到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教育孩子我覺得這幾方面一定要注意

1.過多的批評

很多父母當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不問原因,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特別是一些平時工作忙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會出現,一出現就是批評孩子,更多的只有吃飯的時候才能見面,批評就在飯桌上進行。

試想,這樣批評孩子有用嗎?孩子能虛心接受嗎?孩子會去改正嗎?我想可能孩子更多是記住被批評了,至於為什麼,孩子不一定知道。

況且,經常性的批評只能讓孩子越來越反感,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2.過多的嘮叨

孩子犯了一次錯,父母一想起來就是一頓嘮叨,生怕孩子忘了,父母認為只要多次的嘮叨才能讓孩子記住,事實上,多次的嘮叨只能讓孩子更煩,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

我們想一下,我們和別人聊天,每次聊天對方都要提起上次說過的問題,你會繼續再和他聊嗎?我想肯定不會。很多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就是怕一不留神又要被父母嘮叨。

3.過分的溺愛

“小皇帝”“小公主”這個問題已經說過好多年了,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什麼都能做,含在嘴裡怕化了,但是,出門在外哪有那麼多的人要遷就著你,孩子稍有不滿就大發雷霆,這樣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所以說教育孩子,我們要正視孩子的錯誤,發現孩子的問題,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切,教育孩子,不是嘮叨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