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副省级城市发文支持中小企业战“疫情”中国经济2020年有望走出“V”型态势

本报记者 柴刚 济南、青岛报道

2月4日,青岛市政府网站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保经营稳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支持青岛市中小企业的四方面、18条政策。《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通知》内容涉及减免中小企业税费缓缴社会保险费、延期缴纳税款、引导降低小微企业房租成本、加快支持企业发展资金兑现进度等,而青岛则成为全国首个副省级城市中因疫情出台支持中小企业政策的城市。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杨畅介绍,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影响仍会持续,除青岛外,此前苏州、北京、上海陆续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杨畅分析称,伴随着未来疫情的逐步消解,中国经济在2020年有望走出“V”型态势。

全国首个副省级城市的“18条政策”

2月4日,青岛市政府官员介绍,《通知》涉及的政策措施共18条,支持对象为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通知》将“稳定职工队伍”放在政策支持的第一条,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通知》内容显示,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有望恢复的企业,返还标准提高到上年度6个月企业及其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50%,政策执行期限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对受疫情影响,连续3个月以上无力支付职工最低工资或3个月以上无法正常生产经营仅为职工发放生活费的企业,其可按缓缴社会保险费有关规定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缓缴期间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不受影响。《通知》要求青岛市相应主管部门对中小企业延期缴纳税款、优化退税服务、引导降低小微企业房租成本、减免中小企业税费等,以减轻企业负担。

与之对应的,青岛市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确保中小微企业贷款量增价降。《通知》要求,各银行机构在满足疫情防控领域各类企业信贷需求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信贷资源,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率、信用贷款占比、无还本续贷占比,增加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确保2020年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平均增速;推动2020年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

“对因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经营、遇到暂时困难、不能及时还款的中小企业,各银行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2月4日,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青岛分支机构负责人介绍,此举以缓解企业资金流动性困难。

《通知》对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也提出要求,明确其要完善政策执行,如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企业应对疫情复工复产帮扶机制等。上述青岛市政府官员介绍,《通知》成文于2月3日,青岛市在此之前进行了青岛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问卷,全市参与调研的企业600余家。公开资料描述,调研显示,受疫情影响,青岛市近70%的企业国内外订单减少,超50%的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高、招工难。调研结果认为,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国内外市场订单减少(68.9%)、劳动力成本高、招工难(52.3%)、物流不畅(51.8%)、缺乏资金(40.3%)等方面,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的保(工资社保)、贷(银行信贷)、税(应缴税金)、租(经营租金)刚性支出压力比较大。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杨畅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在当前疫情情况下,除青岛外,此前苏州、北京、上海陆续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据悉,青岛是全国首个副省级城市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政策的城市,《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至2020年6月30日。

2020年经济呈“V”型态势

在山东省的另一座城市,滨州市也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涉及四个方面、12条政策。杨畅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在政府诸多应对措施纷纷出台基础上,伴随着未来疫情的逐步消解,2020年中国经济有望走出“V”型态势。

杨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增速跌幅扩大,2019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同比下降6.3%,较上月回落11.7个百分点;2019年1~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5.78万亿元,同比增长3.8%,但各类型企业利润增速在12月同步回落。该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当月同比下降39.4%,较上月回落39.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当月同比下降20.2%,较上月回落36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同比下降12.6%,较上月回落19.3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同比下降6.4%,较上月回落9.3个百分点。

“如果疫情持续发展,在上述诸多行业中,对中国国际贸易企业影响的显现也最为迅速。”上海律师协会国际贸易业务研究委员会委员、康桥(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崔玉同认为。

在他看来,疫情或许打击国外进口商进口中国产品与国外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的信心,国外进口商届时或因当地政府检疫或其市场原因增加清关难度、取消订单或者拒绝接受货物,进一步导致货物在目的港滞留、退运或销毁,从而严重影响国际贸易行为以及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利益。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1月30 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新闻发布会,将在中国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确认为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谭德塞强调,世界卫生组织不赞成对中国采取旅行或限制贸易活动。但不可回避的是,疫情的发展让多个国家开始限制中国公民入境等。崔玉同认为,疫情的发展会增加国外进口商目的港弃货的可能性。

崔玉同介绍,现在国际贸易中的国外进口商的忧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中一个忧虑是来自中国的货物是否安全,是否要取消订单,特别是一些动植物产品或制品。他称,在此情况下,国际贸易中的部分国外进口商因为此前并未支付任何的货款,可能会选择在目的港弃货。如果个别国家官方宣布禁止进口中国的部分产品,也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部分产品被弃货在目的港。但杨畅认为,疫情只是短期冲击,不会改变中国经济总体趋势,当前处于疫情发展、防控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疫情冲击的逐步消解,基建项目在专项债支持下逐步复工,经济回升是大概率事件。

杨畅介绍,短期疫情对于总量的冲击较大,经济总体趋势是总量下行,分化加剧。但疫情不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势,在疫情冲击下,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仍将长期是政策支持的明确对象,待疫情冲击消解后,优质产业、头部企业的恢复速度也会更加明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