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於直面你的內心真實需求嗎?

你敢於直面你的內心真實需求嗎?

當代人的生活很精彩,但也很疲憊。精彩在於:我們的各種欲求幾乎都能得到某種方式的滿足,而疲憊在於:為了滿足這些欲求,我們又得疲於奔命。

那麼,人如果無慾無求會不會更好?未必。因為,沒有欲求的人和這個世界交流、互動的意願就極為淡薄了,很容易被邊緣化。 人生在世,還是得有些需求才有生活的動力。

你敢於直面你的內心真實需求嗎?

有人將人生經歷形象的比喻成孩子逛遊樂場,有的孩子想玩的太多,想買的也太多,結果走的時候,他們總感覺自己沒選對自己真正想要的,離開時滿是懊惱和遺憾。有的孩子知道自己想玩什麼,他們更能直奔主題,離開時也心滿意足。只是需要選對你“最想玩的”。

但,問題是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真正需求,那又談何滿足?

你敢於直面你的內心真實需求嗎?

電影《一句頂一萬句》裡,範偉飾演的老鞋匠,因為孤獨,他選擇了結婚,給自己找個伴兒。但婚後,因為找不到共同語言,還是沒話說,他心裡苦悶,認為自己“這婚結得不值”。但後來,他在幫妻子和妻弟接送小孩時,他發現自己和這個小傢伙有說不完的話,一家人相處得溫暖,生活有了生趣,他得到了真正的滿足,感嘆這個婚“結值了”。老鞋匠歪打正著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把自己的需求搞混淆,所以有時捨近求遠、有時南轅北轍。

你敢於直面你的內心真實需求嗎?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們的眾多需求是有層級和優先順序的。只有先在基礎層次的需求上獲得一定的滿足,我們更高級的需求才會對我們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因此,處理好我們的一些缺失感以後,我們才更容易找到最有意義的追求。

此外,看似相同的需求的背後也可能有著不同的深層需求。比如:同樣是追求成就,如果是希望獲得名譽、地位,其內心的深層需求其實是獲得尊重。如果是希望獲得重要他人的認可,其內心的深層需求其實是情感上的接納。如果是希望獲得充足的生活資源,其內心的深層需求其實是安全感。

你最看重的需求以及其背後的深層需求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