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不亮就起床,敬祖出行放鞭炮,再去祖墳燒紙放鞭炮,你們呢?

筆隨心走吧


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的過年文化讓中國的春節五彩繽紛!各地雖習俗不一,但總的來說還是大同小異。放鞭炮、貼春聯、敬祖宗都是必須的。大年初一人們一早起來,開門後都以鞭炮迎新,象徵迎取新年的吉祥,平安和幸福好運!

大年初一此起彼復的鞭炮聲,我和成千上萬的人一樣用濃濃的鞭炮聲迎來了新年的第一天,迎來了平安吉祥,迎來了幸福美好!


1314永衛東


今年我家鄉第一年禁放鞭炮禮花。

這禁令利國利民,值得全國實行。

我家鄉每逢春節,沒錢人家,過年多少都買些禮花。錢多的了不得。大炮小炮,萬炮齊鳴。大有過年盛典,放得越務越發。

上墳,放炮。紅白喜事放禮花。

禁止放煙長炮竹防止火患安全,利國利民。


愛我中華166893080


念念不相忘,安老師來回答問題啦。

今天回答的問題是:

放寒假啦,在家過年,親身經歷了這樣的事情,現在來回答一下。座標河南和安徽交界。

家父去年離開了我們全家,家裡還有母親和弟弟。以前過年祭祖的事宜都是家父辦理,今年不同啦,由我們兩兄弟來辦理。

我家的祖墳裡,有四代人,我上面三代,和我同輩的堂弟也不幸早早離開了我們。

今年情況特殊,城鄉都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今年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範圍比以往大了很多,原來只是城區範圍內禁止燃放,今年連農村也禁止了。

大街上也沒有出售煙花爆竹的商戶了,這個春節註定是比較安靜的,空氣也是比較清新的。

敬祖宗的時候也是比較安靜的!

大年三十,下午五點多,我和弟弟去上墳

家父和祖宗的墳在村子後面的田地裡,我們是步行去的。弟弟說要不要騎車,我說還是走著吧。我覺得走著更有上墳的感覺。

天空陰沉,下著毛毛細雨,我和弟弟提著紙錢去上墳。

每一座墳前,都焚了紙錢。這是請祖上回家過年的儀式!

登紙錢變成灰燼,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我們離開!

年初一,五點起床,洗漱完畢,我和弟弟一起去上墳

陰天,道路黑色一條。村頭的路燈發出昏黃的光。

遠處路上的車燈一閃一閃,像還沒有睡醒的眼睛。

已經有人開始上墳啦!

我和弟弟走在麥田裡,一步一步走近祖墳,我好像又看到了他們,感覺他們都在我們身邊!

焚紙錢,上供,敬酒!

沒有鞭炮,很安靜!

結束之後,回家休息!

吃過早飯——餃子,去拜年!

在村裡走一走,給長輩們拜年!

老年人會說,不拜啦,年跑遠了!

不同的地方應該有不一樣的習俗,敬祖宗應該都是一樣的吧!


念念不相忘


我的家鄉春節祭祖是在大年三十,這天上午有的家庭就去墳上祭祖,墳地較遠或家中無年青人的,黃昏時分在家院門外燒紙祭祖,紙燒完後進屋上香,然後放鞭炮拜年。初一無祭祖習俗。但初一至初三,每天旱晨天不大亮就起床,先放鞭炮再上香磕頭。


奇疆6688


北方敬祖和你不一樣!北方冬季乾燥風大,上墳不讓燒紙怕引起山火,引起山火的要被判刑和罰款還要賠償國家經濟損失!以前一到臘月二十我們姐弟開車去墓地擺貢品(必須有魚豬頭肉蛋糕水果菸酒),但不放鞭炮,我們認為鞭炮炸響會驚擾祖宗靈魂,山下原來沒有燒紙間,我們到河邊燒紙錢。現在墓地管理更規範更嚴格,不讓到處亂燒紙錢,必須統一到指定地點燒紙錢!臘月裡祭祖後,正月裡好好過年,就不去墓地了,畢竟墓地陰氣比較重,沒成年的女孩子都不讓去墓地。近幾年我也不去墓地了,孩子們大了成家了,就交給孩子處理,有時間就去,沒時間也不逼孩子!清明國家給假,我們都去墓地公墓祭掃故人!我覺得掃墓是敬畏祖宗懷念故人,掃墓也是家風家教很重要的一部分,讓後人知道自己血緣的根源源自祖宗!不忘祖宗![微笑][笑]


我心飛翔152139287


各地有各地的習俗。因此過年祭拜先祖的日子也不一樣,在我們這是除夕下午。響應上級號召,我們已經改變傳統祭拜方式,普遍文明祭拜,不再燃放鞭炮和燒紙錢,採取鮮花祭拜和水果祭拜。




賽聖


傳統敬祖方式國家不提倡!

國家禁止亂放鞭炮!

不準點火燒香!

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火災!

祭祖方式也要與時俱進!

順應國家政策!



當歸哥1


這是對祖宗尊重,這種對祖宗的尊重是中國傳統文化延續的基脈,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之一,這種信仰,能讓人們在新的一年裡,有個好的追求。對美好願望的追求,而放炮一則是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變得熱鬧,二來是告訴租先,自己前來祭祀,讓祖宗知曉,獲得護佑,同時也是趨趕在附近的非常人所見的東西,大家和平共處。最後,則是孝文化的傳遞。


河洛理氣


北方、南方風俗不一樣,南方人極少在大年初一上墳祭祖的。只有在家祖宗牌位,或祖宗香爐前祭拜則可,少說也得在元宵後才有掃墓習慣!

可能北方人拜祖的方式是上山祭祖,而家裡很少有祖宗爐、靈牌等紀念品什麼的…


知足常樂6144539457


我這是老爸早起下餃子,我準備放炮。飯快好了放炮後給我媽肖像前放一碗餃子上放雙筷子。年三十早爸爸帶著我們一幫小輩以給我爺爺他們燒過紙,點過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