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臨終絕筆中寫了什麼,竟讓慈禧嚎啕大哭?

用戶61403323


李鴻章和慈禧太后這兩個人對於今天的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李鴻章在我國的風雨飄搖之中,受慈禧所託代表中國和別國簽下了許多的非人條款。

慈禧又以一個女人的身份,統治了晚清幾十年的時光。大家基本都不太清楚的是,在李鴻章走向人生的終點的時候,他給慈禧寫的一封絕筆遺書,讓慈禧太后這個叱吒風雲幾十年的女人哭了。接下來讓小編帶著大家看一看這是什麼原因吧?

信中最先提到的就是學過歷史的人都瞭解的《馬條》,李鴻章在去島國談判求和時,也已經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了,這一行當中在日本人面前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宗旨去講道理,只希望日本政府可以少要一點錢,少割地。在這期間,李鴻章還被日本的激進愛國主義者打中了左臉頰,他為了記住這項恥辱,拒絕將子彈取出,直到自己去世。

第二個就是在委屈和罵聲中去到廣東平定戰亂。李鴻章因為簽下《馬條》,回到中國之後他受到了幾乎全天下的咒罵和唾棄。在離開政治中央幾年後,他又接到一個棘手的爛差事,那就是去廣東平定 康梁的餘黨、革命派以及西方的一些惡勢力,七十七歲的李鴻章一句怨言沒有的就出發了,六個月中,傾盡全力,保證了廣東一帶的安寧,但在這期間,他也身染風寒,得罪很多人。

歷史的滾滾車輪馬上就到了《辛條》的擬定。李鴻章那個時候人還在很遠之外的廣東忙著一攤事情,但還是得因為慈禧而回去善後,慈禧仍然照常把鍋甩給李鴻章。在那個年代近八十歲就是一個生命基本要走到盡頭的年歲,他拖著自己的病體,接過條約,委屈而又痛心的把他的名字籤成了一個“肅”字,然後就開始大口的吐血。李鴻章在事後回憶,自己當時“徹夜無眠”。

剛解決八軍入京的事情,沙俄也給中國一記重擊。他們一邊跟著八國聯軍打北京,一邊又想著中國的東北國土,李鴻章想起自己曾經出使外國看到的軍隊,免不了又冒著大風險來勸慈禧太后實行新政,挽救國家,向西方去放心大膽的學習,不要總是閉門造車小心翼翼。李鴻章還說到,只要朝廷和太后還有用得到自己的地方,一定會拼盡全力去完成的。

李鴻章在信的最後一部分提到,雖然慶王和自己一起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但希望天下人體諒他。慶王他真的可以說是一個超級大貪官,是個人都知道這件事,李鴻章卻依然深知他雖然貪財,但也是對太后忠心的人,到自己百年之後慈禧必定會把權力交給慶王,自己的這番話也算讓慈禧太后有所淡定了,讓她能夠放心的任用慶王,為自己分擔煩惱。他在人生的最後都想著慈禧。

在我們中學時代印象中的李鴻章總是那麼不招人喜歡,甚至一度讓人可以十分地厭惡他,只知道他是一個為個人而出賣國家,和洋人寫下了那麼多失尊條約。但漸漸的,逐漸全面的去接觸歷史才會發現,李鴻章他是一個如此多面的人物,哪有不愛自己國家的臣子呢?只不過時局緊閉,他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也不過歷史裡的一根鴻毛而已。


無筆


李鴻章在彌留之際,寫了兩樣東西。一個是呈給遠在西安的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奏章,另一個是一首詩。

奏摺不長,也就四百多字。但這份奏摺中李鴻章所表達出來的深情,卻引起了共同經歷晚清動盪的慈禧的共鳴,讓慈禧這位心狠手辣的老太太也為之動容。

李鴻章的遺奏,大意是說:

我知道自己重病難以治癒,大概快到了生命的盡頭,現在口述這份奏摺,希望聖上可以明鑑此事。

我為官四十多年以來,吃苦耐勞,從未請過病假。之前我在馬關受傷,大量失血,才導致了眩暈。去年夏天,在北上途中又再次患上了腹瀉,身體元氣大傷。在回到都城以後,我又因為諸事不順而日夜操勞,長期焦慮。這使得我胃口越來越差,身上的老毛病也反反覆覆地發作。後來承蒙太后您的關心,擁有了特別假期。對您的關心和慰問,我非常感激。

和八國聯軍的合約差不多處理完了,但和俄國的協定還遙遙無期。這些讓聖上憂心的事,也是我沒有處理完的心事。我每次一想到這些,便覺得五臟六腑都像是有烈火在焚燒。這個月十九日的晚上,我突然咳出大半碗血。幾天之內,我都陷入昏迷,醫生們束手無策,我知道我的生命難以再延續。

我想到我早早就受到朝廷的賞識,承蒙的恩惠最深。所以每每想到時局艱危,我就不敢透露自己的病情。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活幾天,親眼看到國家的復興。正是因為心中懷著這樣的志向,所以我要是如此死去,那我大概會死不瞑目。

現在朝廷還在復興的起點,聖上也沒有回到都城。和八國聯軍的的協議才達成,東邊的爭端卻還沒有平息。我們整個國家的根本都受到動搖,處處都潛伏著危機。我想,多難興邦,殷憂啟聖。我看了近來頒佈的多道政令,覺得我們應舉行新政,以此來達到自強的目的。慶親王等人和我共事很久,這次他們更是和我一同面對困境。所以他們一定是可以為國家真正效力的人。有他們繼續努力,我就算這麼走了,也死而無憾了。而我的子孫,他們也受到朝廷恩惠,所以他們也會為朝廷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單單從內容來說,一位七十九歲高齡的病重老臣,在生命垂危之際仍然惦記著國家大事,這該是怎樣一位為了家國拋頭顱灑熱血的人。而李鴻章在重病時還能記得清政務,也看得出他平日裡是個多麼投入的人。

而李鴻章又不是一個普通大臣。他的這份遺奏,是呈給慈禧的。

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之一,領導了洋務運動,掌握著北洋水師。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評價李鴻章說,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在局勢混亂,各種勢力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激烈角逐的時候,李鴻章在清朝廷起到了定心丸一般的作用。

無論慈禧惦記李鴻章是因為什麼原因,當看到並肩作戰的老臣如此感激和道別,慈禧不可能不感到痛心。

正如慈禧所說,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晚清重臣。對慈禧而言,李鴻章的離去,是“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鄧海春


公元1901年11月,79歲的李鴻章因病在北京去世,在彌留之際,他除了給慈禧上了一道臨終奏表之外,還特意寫下一首絕筆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這前兩句的意思是說,我這輩子車馬勞頓從來沒好好休息過,等到國家需要我時,才知道想要輕鬆一死也是很難的。潛臺詞就是說,其實我早已疲憊不堪,甚至曾想要一死了之,但因為國家還需要我,我又如何能丟下這個爛攤子呢?

李鴻章說的這兩句,是暗指在《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簽訂時,已到古稀之年的李鴻章曾很想一死了之,這樣至少可以保全他的名聲,但國家和慈禧都還需要他,他最終還是隻能去背這個黑鍋,忍受天下人的罵名,所以他不由感慨原來想輕鬆的死,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則是說大清朝三百年來發展緩慢,因而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不僅國家民族遭難,百姓也流離失所。在此,我只能默默在遠方為這些亡靈們禱告。至於最後四句則是說我李鴻章已然是壯志未酬身先死,但海外列強虎視耽耽,想瓜分我中華的想法從未平息。所以希望大同志們繼續努力。

據說,慈禧太后在看到這首絕筆詩後,也忍不住潸然淚下。雖然說這首詩是李鴻章述說自己這半輩子的不容易,但這又何曾不是慈禧這半輩子走過的路呢?所以慈禧一邊讀著這首詩,一邊回想這一路走過來五十年風雨飄搖,彷彿這些事都在昨天發生似的。如今斯人已逝,此情此景,怎麼能不讓人悲傷流淚呢?

隨後,慈禧下令給李鴻章風光大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並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要知道,清朝立國三百年,李鴻章是唯一一個在京師建祠的漢族官員,可見朝廷對他的高度認可。在李鴻章的葬禮上,慈禧太后甚至直接公開稱讚他為“再造玄黃”之人。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李鴻章的一生,也算是無悔的一生!


我是趙帥鍋


關於提問者所說的慈禧嚎啕大哭一事,正史上並無記錄,倒是影視劇中時常演繹。

正史中記載的內容大致如下:

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九月二十六日,此時慈禧與光緒正在“迴鑾”返京途中,這天由河南鞏縣抵達汜水縣駐蹕,接到北京奏電:“病勢危篤,請速派大臣接替,以資鎮攝。”慈禧和光緒閱後都很擔心,因為當時另一議和大臣奕劻己出京趕來迎駕途中。慈禧對局勢極為擔擾的對隨駕吳永說:“大局末定,李相倘有不測,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可分擔?”

九月二十八曰由汜冰往滎陽,傍晚接到京電.李鴻章於當日午刻逝世,慈禧,光緒無心晚膳。隨即召見榮祿商議對策,事後決定三個人事任命:

一,王文韶著署理全權大臣

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著袁世凱署理

三,山東巡撫著張人駿調補

十月初二在開封慈禧收到李鴻章最後奉疏:

同日發佈一道上諭表彰李鴻章之功績:

通過正史未見慈禧有失態大哭記錄,以其性格也不會在臣下面前失態大哭至多掉幾滴眼淚而已!

(上圖為李鴻章七十四歲出訪歐洲時留影)


申報七十七載


李鴻章去世前,給慈禧上了一道奏摺。這道奏摺在李鴻章去世後,送到慈禧的手裡。慈禧看到這道奏摺後,一時老淚縱橫,痛苦不已。

那麼,李鴻章在奏摺裡寫了什麼?慈禧為什麼為這樣失態呢?

(悲傷的慈禧)

李鴻章死前,正遇“庚子之亂”。

當時,幾十萬“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入京,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圍攻各國領事館。之所以義和團敢這麼做,就是因為慈禧暗中支持,想利用他們的力量,把西方列強趕出中國。

慈禧之所以如此痛恨洋人,是因為戊戌變法後,她一心想廢掉光緒,但遭到西方列強的反對。這無疑是對她權力的挑釁,因此她不管不顧,向列強發起了宣戰。

這樣一來,洋人立刻組建了八國聯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進了北京城。

慈禧眼見北京城守不住了,只得丟下紫禁城,帶著光緒一路西逃。

捅了這麼大個窟窿,得找人來補啊。

有家不能回的慈禧,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

於是急命他為清政府全權大臣,入京和列強談判,看怎麼賠償合適,只要把這事給擺平了就成。

其實,這事誰都知道是個吃虧不討好的事,李鴻章更是吃過一次虧。

當年籤《馬關條約》時,李鴻章身負使命,在談判中盡力維護清政府權益,據理力爭。但無奈國家羸弱,面對日本列強的傲慢羞辱,最終還是少不了割地賠款。條約簽定後,國人紛紛痛斥李鴻章是賣國賊。

(李鴻章舊照)

所以,當慈禧的任命下達後,李鴻章的家人一萬個反對。再加上李鴻章身體不好,有咳血的毛病,因此家人百般勸阻,讓他推辭掉這個職務。

但李鴻章沒有聽家人的勸告,還是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分別拜會了各國使館。

一路舟車勞頓,再加上與洋人斡旋時的心理負擔太大,李鴻章病倒了。

李鴻章這一病,本想漫天要價的洋人們沉不住氣了。

畢竟他們想要的,無非是吃上清政府一大塊肉,而不是取代清政府。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開出了10億兩白銀的賠償。

李鴻章拖著病軀,強打精神,和洋人據理力爭。儘管途中吐血數次,但他依然堅持把清政府的損失降到最低。洋人最終將10億白銀,降到了4億5千萬兩,並稱中國當時有4億5000人,一人賠一兩,表示羞辱。

李鴻章想,只要能降低賠款,也不管羞不羞辱了,於是經得慈禧同意後,最終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入京處理北京事務的李鴻章)

條約簽定後,八國聯軍退出了北京城。

慈禧打點行頭,準備起駕回宮。

李鴻章卻咳血數升,病倒在了賢良寺。

李鴻章自知命不久矣,於是提筆給慈禧寫了最後一份奏摺,然後才穿上壽衣靜靜地等著那一刻。

然而想著國難當頭,還有許多事情未辦,終究心不能安,忍不住默默流下兩行清淚來。不久卒,卒年78歲。

很快,慶親王奕劻,便將李鴻章的遺折呈給了還在回京途中的慈禧,並將李鴻章病逝的消息一併傳達。

慈禧聽聞後,眼睛溼潤,待看完遺折,更是泣不成聲。

原來,李鴻章在遺折中依然擔憂清朝國力凋敝,時局艱難,苦勸慈禧和光緒能“舉行新政,力圖自強”。

要知道在清末,官員腐敗已經是很嚴重的問題了。八國聯軍進京的時候,儘管慈禧多次向封疆大吏拍電報,希望他們能進京勤王,但有動靜的幾乎沒有。所以,此時李鴻章的鞠躬盡瘁,讓慈禧感動不已。她當時一邊哭,一邊說了一句:“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沒有人分擔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像李鴻章這樣好用的大臣,再也沒有了……

(參考資料:《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曾經簽訂了那麼多喪權辱國條約的晚清老人,寫了一封什麼樣的絕筆詩,讓鐵石心腸的慈禧太后放聲大哭?

我是三少,我來回答。

李鴻長章寫絕命詩的社會背景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李鴻章簽署了太多的賣國條約,其中《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最讓國人痛恨。

《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出任日本議和,不幸遇刺。在強大國際輿論壓迫下的日本,賠償款從3億兩降到2億兩。

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時間國內群情洶洶,“賣國賊”的標籤毫無爭議地貼到了李鴻章的身上!

李鴻章籤後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最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

《辛丑條約》:

光緒二十七年七月,李鴻章,一個抱病的垂暮老人,在北京一張冰冷的長條桌上,一個人面對11國的洋鬼子。

他用顫斗的手代表清朝廷與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11國公使,簽訂了《辛丑條約》,共12款,19個附件。

簽完後的李鴻章徹底倒下了,回家後大口大口地吐血 ,“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

在他逝世前的一個小時,俄公使還在他的病床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

李鴻章艱難地對家人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 還有,兩宮不久就能抵京了!”

良久,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這個晚清肱骨之臣,一生為晚清盡心竭力,多次力挽狂瀾,救晚清與水火之中的老人,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享年78歲。

臨死前的李鴻章,給慈禧太后上了最後一道奏摺,並留下一首詩。

泣血的絕命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熄,諸君莫作等閒看。

死不瞑目的李鴻章,離開這個不堪回首的人世,留下這首泣血詩。這個文可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晚清一大重臣,面對搖搖欲墜的國家,極度的悲哀,心酸,無奈。

"臨事方知一死難",李鴻章不怕死,國難當頭,他不甘心死去。只可惜帝國黃昏,孤臣一哭,大樹飄零,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難怪慈禧太后看到之後,痛哭流涕!

斷臂之痛,慈喜失聲痛哭

當天,慈禧在讀了李鴻章的絕命詩之後,向來冷血無情的老佛爺,情難自已,當場落淚,悲慼地說: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其實,無論後人對李鴻章怎麼詬病,老佛爺自己是最明白,李鴻章對於清朝,對於自己的意義的。

地大物博的中國,烏煙瘴氣的晚清,哪個朝臣不是欺上瞞下,一心在為自己打小算盤?有誰如李鴻章對朝廷,對老佛爺本人安前馬後,忠心耿耿?

李鴻章是晚清之重臣,他組建淮軍,創辦洋務運動,七十年代起,他提出“海防論”,積極倡議建立近代化的海軍。

他建設的北洋水師,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這個千夫所指的賣國賊李鴻章,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那個瀕臨崩潰的王朝!

李鴻章這一生,為清朝、為慈禧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是打仗,談判,對於積重難返的清朝,李鴻章都能獨自扛起晚清的半邊天,每次承擔的都是帝國最不堪之事。

那些簽訂的、賣國的、恥辱的、一個個條約,正因為李鴻章的存在,才使得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在割地賠款上,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李鴻章的去世,於大清王朝等於折了根粗大的支柱,於慈禧等於斷了條手臂!

危危可及的大清王朝,內憂外患。慈禧,這個清朝後期的統治者,雖然她有很多不恥的一面,但是,她的內心深處是不願意清朝在自己手中滅亡的。

此後,搖搖欲墜的皇朝,偌大的一個亂攤子,大清又少了一個能夠替慈禧太后分擔壓力的人,她怎麼不能哭?

她哭李鴻章。

她哭滿清政府。

她哭自己。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晚年的李鴻章曾說:“我的後人,永世不得為官!”這句話裡有多少深刻的為官的無奈!

落後,就要捱打!

大清國力贏弱,清政府腐無能,在弱肉強食的侵略者面前,誰願意一次又一次簽下遭世人痛罵的字?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這句話有沒有同感呢?歡迎留下你的感悟。


三少yun


絕筆,誰都可以,但絕唱只屬於偉人。

在中國,絕筆被視為臨終所作,即去世前最後所寫的文字、作品等。絕筆最早出現於《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其中就有關於絕筆的記載。古語有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們在行將就木、終於可以擺脫人世間的一切喜怒哀樂之際,絕筆就是人們對這個世界最後想說的話。

李白《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他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所以他的詩既有豪邁奔放,又有清新飄逸,而且具有豐富的想象,在盛唐所有的詩人中,王維、孟浩然善長五絕,王昌齡等人精於七絕,而兼長五絕與七絕者,唯有李白一人。

李白雖然才華橫溢,深受唐玄宗的賞識,但也因此而招致了他人的嫉恨而不得志,這從他“謫仙人”的稱號在即可得知。

上元二年(761年),已是六十出頭、貧困潦倒的李白因病返回鎮江,此時他的生活已經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在病榻上賦詩《臨終歌》,在他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之後,一代“詩仙”便與世長辭,而《臨終歌》也就成為了李白悲憤之絕筆。

唐婉《釵頭鳳》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唐婉 (1128~1156),字蕙仙,自幼文靜靈秀,才華橫溢,後與表兄陸游成婚。婚後的夫妻伉儷情深引起了陸母的不滿,遂命陸游休了唐婉,陸游另築別院安置了唐琬,但被其母察覺,最終唐婉只得掩面而去,陸游也只能灑淚而別。

十年後,陸游在遊覽沈園時恰遇已經改嫁的唐婉,於是唐婉便宴請了陸游,並親手為他敬了一杯酒,宴後唐婉夫婦離去,而陸游則悲憤的在沈園牆壁上題寫了《紅酥手》。

第二年春天,唐婉再遊沈園,或許她是帶有幾分期許,但當她看到沈園牆壁上那首《紅酥手》後,憑直覺斷定必是陸游所作。於是,唐婉在肝腸寸斷之下,為陸游合了那首著名的《世情薄》,不久,一代才女唐婉就在幽怨中去世,而這首哀婉幽怨的《世情薄》,也最終成為唐婉留給世人的絕筆。

文天祥《自贊》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宋朝在中國歷史是可謂是多災多難,而且對手是一個比一個強大。西夏雖是陰魂不散也只是偶爾犯邊,遼國強大也僅僅是對北方邊防形成威脅。金人兇悍滅了北宋,更是幾次揮軍南下,而南宋尚能保存半壁江山。但當遇到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鐵騎時,南宋終於逃不了滅亡的命運,而當時的中流砥柱文天祥,最終也被元軍俘獲。

文天祥從押解大都至最終遇害,一共被蒙古人囚禁了三年兩個月。

在這段期間中,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進行勸降、逼降、誘降,而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是聞所未聞。文天祥所經受的考驗之嚴峻、意志之堅定,更是世所罕見,他的絕筆《自贊》,就是他臨刑時所作,也是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終詮釋。

唐伯虎《絕筆》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為“明四家”。

歷史上真實唐伯虎的命運非常悲慘,遠沒有《唐伯虎點秋香》中9527那麼瀟灑。

他一生娶了兩個妻子,第一個妻子因為難產而死,第二個妻子在他仕途失意時,捲了家產棄他而走。唐伯虎的親人相繼去世卻無錢安葬,就連他自己去世後,還是他的好友祝枝山將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就像他的《絕筆》一樣,此時唐伯虎早已是生無可戀、灑脫釋然。

李鴻章《絕筆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了,請君莫作等閒看。”

李鴻章這位晚清重臣,一直被視為賣國賊,民間戲稱他是“善後專家”,而他也自嘲為“裱糊匠”。或許梁啟超《李鴻章傳》中的評價最為中肯:“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李鴻章作為晚清的“中興四臣”之一,“庸眾中的傑士”,他學習西方,畢生追求富國強兵,但卻又無能改變腐朽的封建體制,所以他的一切的所做所為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說,終其一生,他“只是一個裱糊匠,面對一個破屋只能修葺卻不能改造。”而他的這首絕命詩,應該就是他自嘲一生的真實寫照。

應該說,在這五位名人的絕筆之中,李白之悲憤、唐婉之幽怨、文天祥之決絕、唐伯虎之灑脫,李鴻章之自嘲,無疑代表了他們每個人離世前的最終遺願。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無解之局,或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適合所有的人。


王銘葦


慈禧太后是清朝後期絕對的女強者,是實際上的皇帝。在她掌權的時期裡,她用特別殘忍的手段來達到她想要做的很多事情。

▲:慈禧年輕復原圖

按理說,這樣一個霸道的太后,應該是很無情的,但李鴻章在臨死前寫的內容,卻讓她痛哭流涕,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李鴻章去世時的背景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幾十萬的義和團人圍攻各國列強領事館,爆發了嚴重的騷亂,西方列強以此為藉口製造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惡行。

面對實力如此強大的敵人,慈禧哪裡頂得住啊,當然是打不過啊,不是屢敗屢戰,而是很快放棄了抵抗,帶著光緒逃出了北京城。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之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慈禧雖然自身安然無恙,但留下的這個爛攤子還是需要人收拾的,而收拾爛攤子幫她善後的第一個人選就是李鴻章。

生不逢時,背足了黑鍋

李鴻章可以說是一個命運悲慘的人,他有才能,是個成事的好幫手。

而著名的洋務運動的發起與他脫不開干係關係,也是他一手創辦了大名鼎鼎的北洋艦隊,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李鴻章在外交方面頗有建樹,曾去往很多國家學習強國之道,其中去德國拜訪過俾斯麥。在那個中國飽受欺負的年代裡,李鴻章是最適合去和外國人進行談判的。


像我們熟悉的《馬關條約》就是他自己前往日本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的。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整個朝廷都為之震撼。本來戰爭一開始慈禧就不希望再打下去,北洋艦隊全部陣亡的消息一傳開,慈禧更是十分害怕,派出了幾位大臣去日本議和,但都沒有結果。

其實,甲午戰爭雖然是日本打贏了,但日本也損失慘重。因為戰爭使得日本民眾負擔加重,甚至有的地方產生了民變,此時的日本只是希望能夠多一些籌碼和中國談判。


後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明確表示要恭親王奕訢或李鴻章當全權代表才能談判。恭親王不想背這個罵名,無奈之下,清廷連忙派出李鴻章出使日本。

《馬關條約》使得中國賠償2億兩白銀,並要割讓島嶼,還使得中國的形勢更加困難。

也正是因為李鴻章全權代表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導致世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很不好,但這並不是李鴻章自己想要這麼做的,他只是一個臣子,做這些事情也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君要臣死,臣怎能不死?

臨危不懼,完成最後的使命

八國聯軍入侵之時,李鴻章在兩廣地區。慈禧的命令來了之後,李鴻章的家人是非常不願意他去做,因為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他們實在是不想讓李鴻章背鍋了。

但是李鴻章並沒有聽家人的勸告,還是領了慈禧的命令,去和各國的外交領事斡旋。當時的李鴻章身體已經非常不好了,再加上長途奔波,李鴻章病倒了。


但即使如此,他還是堅持著盡全力完成使命,和洋人據理力爭,十億兩白銀的賠償硬是被李鴻章強行壓到了4.5億兩白銀。

雖然李鴻章善於外交,但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的技巧都難以有所作為,李鴻章拼了老命,也只能取得這樣的結果。

簽了《辛丑條約》之後,李鴻章身體越來越差,他知道自己活不長了,於是就給慈禧太后寫了一份奏摺。


可能你會以為他是希望死後朝廷能夠善待他的家眷,但並不是如此,李鴻章死前仍在思考著國家的未來。

他在奏摺中寫到中國雖然看起來解決了一次危難,但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問題還有待解決,希望朝廷能夠想出辦法來,把國家慢慢治理好。爭取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李鴻章因為背鍋而留下了不少的罵名,但臨時之前卻仍然惦記著這千瘡百孔的國家,他的一心為國深深的刺激了慈禧太后,使得冷酷無情的慈禧痛哭流涕,大哭:你這一走,我還有誰可以依靠呢?不得不說,李鴻章他的愛國之心確實讓人敬佩。慈禧看到他的奏摺後,被他的愛國心給感動了,哭了......


參考文獻:《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


小小嬴政


李鴻章一生勤勞王事,是滿清末世之棟樑。我時常想,以他之能力如果生逢盛世明主,肯定能建不朽之功業,可惜的是現實中,他只能做滿清這間破房子的裱糊匠,成了無奈的背鍋俠。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也繼承了曾的事業,成為晚清之際的重臣。很多人知道李鴻章,是因為他代表滿清簽訂了諸多的不平等條約,人們痛心於這些條約的喪權辱國,難免將怨氣發洩到李鴻章身上,於是他也就成了晚清最大的背鍋俠。其實我們從傳統的角度看,李鴻章卻是難得的人臣楷模,只是生不逢時而已。

任你王侯將相也終有風燭殘年之時,譭譽不一的李鴻章也在1901年11月病逝,並按照慣例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上了遺折,仍念念不忘國事,其情可憫其心可鑑,慈禧見後也灑下了幾滴傷心淚,為失去臂膀而痛心。

奏摺中除了說明自己患病的外,有一段肺腑之言至為感人。李鴻章說: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瞑。現值京師初復,鑾輅未歸,和議新成,東事尚棘,根本至計,處處可虞。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伏讀迭次諭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屬纊在即,瞻望無時,長辭聖明,無任依戀之至。

大概意思是:我只希望自己能稍微延緩生命,看到國家再次興盛。帶著期望死去,真是死不瞑目啊!現在京城剛剛光復,太后和皇帝還沒有回來,合議剛剛達成,關於日本的事卻很棘手,正是危機四伏的時候。不過我私下想,多難可以興邦,憂慮可以讓人圖強。我看太后和皇帝的歷次旨意,都有奮發圖強之意,我也就放心了……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再也不能面見太后和皇帝,想到這心裡說不出的依戀啊!

一片赤誠之心躍然紙面。

和奏摺一起送給慈禧太后的,還有李鴻章的絕命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這首詩未收錄在李鴻章的文集之中,有人質疑其是偽做,不過其文風以及所表達的含義,的確也是晚年李鴻章心境的寫照,可見其的確是滿清的忠臣,臨死仍心憂國事,令人嘆息!

李鴻章一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倡導洋務運動、歷經甲午戰爭、代表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極力挽救晚清的危局,對滿清可謂忠臣,這一點毋庸置疑。至於他的功過是非,就只能是“自有千秋青史在”了!


不過作為那個年代的讀書人,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一生功業,最後被追封為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完成了少年時“三千里外覓封侯”的夙願,也算圓滿了!


李飛叨


得知李鴻章病危的消息時,慈禧太后正在離開西安迴鑾北京的途中。

1901年11月上旬,兩宮(指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迴鑾途中經過河南開封府屬的汜水縣,預備駐留幾日。一日下午,告李鴻章病危的電報傳至,慈禧太后獲知凶信後潸然淚下,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這如此重荷 ,更有何人分擔” ?見慈禧哀慟飲泣,光緒和眾隨扈驚恐不安,也跟著她哭起來。

兩宮抵達滎陽時,北京急電已至,稟告曰:“合肥相國,已於今日( 西曆1901年11月7日)午刻逝世”。驚聞噩耗,兩宮如失棟樑,哀痛不已。隨扈的文武大臣、宮監衛士無不相顧錯愕,好似一下失去了主心骨一般。

為穩定人心,光緒帝奉慈禧懿旨在上午連發3道上諭:由王文韶署理全權大臣;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人駿調補山東巡撫。之後,光緒又奉旨發佈了專門祭祀李鴻章的上諭一道。

次日,兩宮從滎陽啟程,經鄭州北上,於11月12日抵達開封府。

慶親王奕劻從北京趕來迎駕,慈禧、光緒立即召見,詢問京中情況,又問李鴻章臨終前的詳細經過。奕劻答:“李相以衰年膺艱鉅,憂鬱積勞,時病時愈,幾經為常。(李)9月5日復又傷風感冒後,7日仍抱病往西班牙使館與眾公使和談,並在合約上簽字。回寓所後,李相便咳嗽不已,飲食不進,一病月餘”......

......“及至10月上旬,華俄道勝銀行駐京代表提出銀行協定草案,李相為此大發雷霆,言協定中把滿洲全境交給道勝銀行支配,是強盜邏輯。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卻來電指責李相口是心非,出爾反爾,還授意俄方代表說,李相如果不在最近幾日簽字,已許諾給予(清廷)的基金就分文不給。10月底,李相到俄國使館議事時,更受盡俄公使格爾斯的威逼恫嚇,回寓後即胃出血,嘔血一碗,病情惡化,終告不治”。由此可見,李鴻章是被俄國人逼死的。

慈禧紅了眼睛,她憂心忡忡地問:“李相國臨終前 ,可有遺言”?

奕劻答:“據說李相臨終時,兩目炯炯不暝,後目暝時猶流淚”。

慈禧和光緒聽了。唏噓感慨不已。慈禧哽咽問:“李相可有遺疏(遺囑)”?奕劻答:“有一遺疏”。慈禧讓他明日將遺疏帶來。

次日,奕劻覲見慈禧、光緒時,呈上了李鴻章的遺疏,慈禧、光緒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當閱及“......

惟翼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暝;伏讀迭次諭旨,推行新政,力圖自強”等話時,不禁涕淚橫流,唏噓不已。合肥李相臨死前還在擔憂積貧積弱的大清,希望帝、後能舉行新政,富民強國,再度中興,也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慈禧立即令光緒發佈上諭,加封李鴻章賞銀5000兩用以治喪, 立祠祭祀,將其政績戰功宣付史館。其子李經述承襲一等侯爵,著賞四品京堂(京官);李經邁著四五品京堂用;李經方以道員遇缺簡放。其孫輩也各有恩賞。

李鴻章是一個與清王朝的脈搏和命運息息相關了數十年的政壇風雲人物,被清廷譽為“中興元老” ,他也是一位對中國近、現代史影響最大的顯赫人物。他所提倡並付諸實踐的洋務運動,確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但他在外交上奉行的投降政策,卻引來後世無數罵名。換種視角看, 他又何曾不是一位代慈禧受過的“背鍋俠”。在晚清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一個民族的命運悲劇遠非一人之力可以挽回。在當時複雜而特殊的環境裡,李鴻章的悲劇既有其個人原因,但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一個民族在波詭雲譎、暗流洶湧大時代的集體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