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傳》中寫,劉備逃跑的時候“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應當怎麼理解?

用戶61407135


題主所說這事,還真不好理解。

就這一句話而言,劉備會忽悠,都以為他是仁德之君,劉琮左右及荊州的百姓,一半以上的人歸隨劉備,這似乎合乎情理。

但仔細分析一下,就難以理解。結合傳記後面的話,大體分析一下吧。

《先主傳》記載: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劉備磨磨唧唧從襄陽到達當陽長坂坡時,跟隨的民眾,就多達十餘萬,輜重數千輛。

這個“多”是許多的意思,還是多半、大多數的意思,並不明確。

這裡說到了當陽才有十數萬,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麼多的人。

首先看一下這個人數,是不是靠譜,有沒有這麼多的人。

沒有史料記載劉表時期的荊州,到底有多少人戶。荊州是大州,富庶之地,經過劉表治理近二十年,可謂富得流油。

參照益州、揚州的情況來看,263年,劉禪投降鄧艾時,蜀漢全部家當是:

“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兵甲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無論這四萬官吏是否在這九十四萬之中,人口都不足百萬。

280年,晉滅掉孫吳,孫吳的情況是:

“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 

這包括揚州、交州、荊州大部三州之地,交州人口相對稀少一些。也就是說,揚州、荊州每州大約在百萬左右。

據此大體判斷,荊州在劉表病逝時,人口在百萬左右,甲士十數萬。

荊州七郡,包括南陽郡、南郡、零陵、武陵、長沙、桂陽、江夏,南陽郡在曹操手裡,劉表控制著其餘六郡。每郡人口平均在十萬以上,是很可能的。

襄陽是荊州首府,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襄陽地區集聚的人口在二三十萬,並不奇怪。世家豪族多集中於此,這是史料有明確記載的。

《三國志·劉表傳》記載:

是時山東兵起,表亦合兵軍襄陽。

初平元年(190年),劉表單騎赴任,就開始依靠當地世族蒯良、蒯越、蔡瑁等家族經營荊州。趁著關東諸侯討伐董卓的時機,劉表組織兵力佔據了襄陽,並把荊州治所從漢壽遷移到了襄陽。

作為荊州的核心城市,能夠集聚十幾萬人口跟隨劉備,這十幾萬的人口不是問題。

但是多歸劉備值得懷疑。

劉表當初廢長立幼,蔡瑁等世家豪門是始作俑者,劉琮投降曹操也是他們在作怪。這就是說,襄陽的世家豪門多傾向於曹操,否則,劉琮也不可能投降曹操。

這就不可能出現“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劉備”的情況,這裡的荊州,可以理解為襄陽,甚至連南郡都不是。南郡的治所還是在江陵,遠在當陽長坂坡之南。

但這不是問題的重點,荊州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在這裡代替襄陽地區,沒大毛病。

不要看跟隨劉備的百姓,輜重數千輛,恐怕大多是破衣爛衫、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真正的世家大族,還是留在了襄陽。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

曹操進入江陵之後,對留下來的人進行封賞,有十五人被封侯。劉表大將文聘被任命為江夏太守,提拔韓嵩、鄧義等人。像桓階、王粲等人都歸附了曹操。同時,沒有資料記載劉表的軍隊跟隨劉備的情況,從文聘被曹操委以重任來看,部隊還是留了下來。

在史料中沒有查閱到有頭有臉的人物,在這時候追隨劉備。劉備入主益州後,大多數荊州派系人物,基本都是赤壁之戰後歸屬劉備的,直接從襄陽歸附的很少。

因此,對於題主的問題,豹眼認為,跟隨劉備的十餘萬人數,應該沒有問題。但說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劉備不靠譜。

劉表二子不和,一部分人跟隨劉琦,一部分人跟隨劉琮,但多歸劉備不太可能。

由於曹操在征伐徐州牧陶謙時,所過之地,雞犬不留。百姓懼怕,再加上劉備素以仁德之君的形象處世。普通百姓不瞭解局勢,跟隨劉備南逃,是符合常理的。

但上層及世族都聰明一些,留下來歸屬曹操更為理性。

史實也證明,長坂坡一戰,劉備把跟隨的百姓給害慘了,自己騎快馬僅僅帶領張飛、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把自己的女兒都扔下不管,哪裡還管百姓呢?

劉備的確老奸巨猾,很會忽悠,百姓都信他的,不得不說劉備很有手段哦。

總之,跟隨劉備南逃的是一部分官吏及少數的世族,大多是普通的百姓。大家大口行動起來不方便,只有小老百姓才能說走就走。

這裡的”多“,可以理解為許多,而不是大多數。並且這個多數也僅僅是指百姓,而不是官吏、世族及劉表的部隊。


豹眼看歷史


如果您當時在荊州,可能您也會考慮跟劉備一起走。

攜民渡江,帶走了一些什麼人?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琮投降後,劉備從樊城退往江陵,“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到達當陽時,“眾餘十餘萬,輜重數千兩”。

從記載看,這十餘萬人中,大部分是百姓。

因為,諸葛亮曾提到:“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

但是,劉備依然還是帶走了不少精華。

1、這個階段歸順劉備的將領有:魏延、霍峻、傅彤、馬良、馬謖、廖化等。

其中,《霍峻傳》中明確寫到:劉表死,霍峻追隨劉備。

2、水軍、船隻。

王粲寫的《英雄記》中記載:曹操抵達襄陽後,沒有船過漢江,作竹排,使部曲過。

襄陽是劉琮治所,理應有不少水軍。劉琮既降,曹操不大可能沒船。

由此來看,當時襄陽附近的水軍,很可能是跟隨劉備走了。即關羽所率的水軍,很多應該是這個時期跟隨劉備的。

那麼,這些人,為何不好好歸順曹丞相,非要跟劉備逃難呢?

荊州民追隨劉備的原因:逃難。

漢末,中原大亂。由於劉表的荊州相對安寧,因此,許多人逃難到了荊州。

諸葛亮投到劉備手下後,第一功就是整頓戶籍,將大量流民組織起來,迅速強大了力量。

這些人原本就是為了逃避戰禍來到荊州的,自然對“城頭變幻大王旗”非常敏感。

遺憾的是,曹操看起來是個恐怖的角色。

193年,曹操屠徐州;195年,曹操屠雍丘;198年,屠彭城;204年,屠鄴城;207年,屠柳城。

劉備既與曹操勢不兩立,這些事蹟,想來是不會少宣傳的。

所以···兄弟,如果您是當時的荊州人,您會留在那裡等待曹公大軍嗎?

複雜的立場。

劉備在經過襄陽時,諸葛亮曾建議劉備趁機打下襄陽。

以常理來說,劉備那幾號人,憑什麼去攻堅襄陽呢?

諸葛一生唯謹慎,怎麼會出這樣的建議呢?

這說明:劉琮投降後,死心塌地一起投降者不佔多數,死心跟著劉備的人也不多,大部分仍處於觀望狀態。

文聘歸順曹操時,曹操問他怎麼來得這麼晚,他回答:我身為臣子,不能保全荊襄,沒臉見人,現在來,還算快了。

這說明:當時,文聘也正處於觀望階段。

同樣處於觀望狀態的還有江陵。

劉備、關羽南下的目的地就是江陵,試圖憑此抗曹,這說明:江陵是有可能被劉備掌握的。

可是,當劉備被擊敗,曹純的虎豹騎抵達江陵時,江陵立刻歸降。

這些說明:當時荊州人士的立場十分複雜。到底是跟著劉琮歸曹,還是跟劉琦、劉備一起抗曹,大多數人都搖擺不定。

其實,想想現在:在大波浪來臨時,立場堅定者是極少數的,大部分人,會選擇觀望,甚至隨波逐流。


在風浪中,劉備立場堅定,能在敗退中收攏人心,足見其能。

這也是劉備善敗者不亡的關鍵!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有什麼不好理解的?

因為劉表死了,劉琮被蒯蔡兩大家族推動上位,再鼓動脅迫投降曹操。

荊州的世家豪門,不願為劉琮的所謂基業付出哪怕一個士兵的損失,更不允許可能有能力抵抗曹操的劉備接管荊州,當然拒絕跟隨劉備的新野百姓進入襄陽城。

劉備自己明白,蒯越蔡瑁不會同意自己進城躲避曹軍追擊,自己也沒實力擊敗守軍佔領襄陽——曹軍再追來的話,可就全交代在襄陽成下了。畢竟劉備本只幾千軍隊,又分出大部分給關羽,剩餘千把人就想趁亂拿下襄陽,只是個笑話也。

然而,襄陽下層官員百姓不這麼想。

曹操當年在徐州屠城的影響太壞了,這些年荊州又故意進行敵對宣傳(否則新野百姓何必跟隨劉備跑)。

此外,劉備居住新野7年,安撫百姓還算不錯,又取得火燒博望坡等成績。所以下層官員百姓在劉琮投降的突發時刻,感覺劉備遠比放棄家業投降曹操的劉琮更能幹。

因此,聽說殺人魔王曹操要來,新野百姓也逃亡過來,這些人當然很是恐慌,在從眾心理下紛紛出城跟隨劉備逃向江陵。

可惜這些人寄託希望錯了。劉備鼓動新野百姓逃難,又接納襄陽百姓跟隨,真的是想保護百姓嘛?

曹操,剔除徐州屠城外,何時還有什麼專門針對百姓的暴行?

劉備會不知道嘛?

只不過是想利用百姓獲得實在利益。

曹操顧忌名聲不過分追擊,則十來萬百姓可以順利到達江陵,打開倉庫立即能武裝起最少三四萬炮灰。

曹操如果派遣軍隊追擊,這些百姓就能有效阻擋曹軍的進攻步伐,造成的傷亡還可坐實曹操對百姓的暴行。而自己騎著馬,分分鐘離開隊伍跑去江陵。

果然,長坂坡大敗,劉備帶著甘夫人和兒子與張飛趙雲等幾十騎跑路,只丟下追隨自己的百姓和兩個不值錢的女兒。

嗚呼,可憐的百姓,到死都被算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