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大字書法要注意什麼問題?

書法影響力



寫大字書法,最需要注意的問題應該是結體。

雖然我們在平時很少用到這種所謂的大字書法,一般而言,能在足尺足幅的宣紙上寫上幾個大字就算很大了。但一旦寫起來,那可是放大了若干倍數的放大鏡,展覽一般向世人展示。稍有一處不甚留意,很有可能就會給全幅法書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大字書,也叫擘窠書、榜書,或者古稱的署書。專指那些題寫在匾額上面的大字書法。一般來講,尺幅都在幾尺以上。

今天來講,樹立在顯眼位置的大字標語也應該算在此列。


我本人就做過這樣的嘗試——一個兩米見方的大牌子。

寫大字不像蠅頭小楷那樣需要尺幅江山細弱入微,大字完全體現的是一種氣魄。一幅上好的大字,給人一種端嚴肅穆、雄渾浩蕩的感覺,有玉樹臨風一般的灑脫和勁邁。

寫大字,是將每個局部都放大到纖毫畢現的地步,每一筆每一劃都需要用盡全身氣力認真對待。稍有不甚,就會出現孱弱和鬆垮,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就是一幅敗筆迭出的書寫效果。不惟他人嗤之以鼻,自己也會感到臉上無光,無地自容。尤其是在大字面前,屢屢經過,都會兀自感到鋒芒在背,懷疑被人指指點點評頭品足。

我個人的理解是,這種榜書必須以結體為皈依,將結體練到極致,不致使書寫出現差池參差。否則的話,就會陷入字體的全面淪陷,有房倒屋塌的倒閉感失敗感。


寫大字還需要屏住呼吸,集全力運筆於腕,兩腳釘子一樣紮根在地上,腳下生根巋然不動,盡力完成每一筆書寫。我個人的體會是每一個大字都是一次淬火歷練,是考驗自家的書寫功底。每每一個字下來,額頭早已熱汗涔涔。

在書寫的時候,其實心中是有一個字體模型的,完全就是遵循心中的意願在布白書丹,鮮有先行細筆然後描畫的。描畫也只能給字體徒添生澀板滯,沒有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的整體感覺,那還不如不書。

大字書寫,其實已不再是單純的考驗人的書寫造詣,更是對人內心膽識的考驗。如果一個人還沒拿起筆就戰戰兢兢哆哆嗦嗦,那就一定完敗。若是成竹在胸揮灑自如,那你的字跡也會光彩奪目魅力非凡。

我倒是更願意提醒那些學書者,拋開那些汲汲於求的所謂精華,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榜書實踐,這會對你的書寫帶來無法估量的實際意義,強於你埋頭書寫小楷千百次。


龍吟148119260


通常來講,超過15cm的字都算大字。寫大字要注意什麼問題呢?筆者做了如下分析。

第一,精神上要放鬆,心平靜氣。寫字時一定要從容,不能按寫小字的速度來寫。要淡定,不急不躁,平衡心態。只有沉下心來,才能創作出渾然一體的書法態勢。第二,在筆畫上要慢進,不能從快從速。只有慢進了,才能真正的把字體比例和意境寫出來,否則會出現附在紙上,飄在空中的感覺。

第三。掌握好筆畫和章法。通常我們在寫小字的時候都是用筆尖來寫,而用筆尖來寫相對來容易的多。就像開車一樣,如果小車轉彎速度很快,易掌握。而換成大車,就相對較難了。

寫大字不但要掌握本字的內部結構,而且還要通盤考慮整體作品的效果。如著名書法家趙孟頫《蘭亭跋》中講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須用工”。這裡面的結字就是結構、間架的意思,只有掌握好了間架結構,才能收到心神統一,手墨合一的效果。

也只有掌握了每個字的不同形態,才能寫出一副很好的作品。





新疆大曾


大字書法一般也被稱為“擘窠”大字,或者是“榜書”,古代一般是用來題匾額的。只是最早的時候擘窠大字和榜書是分開的,指的不是同一事物,不過後來就主要說的就是榜書了。要寫好榜書並非易事,是很需要功力的,下面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寫大字榜書需要注意什麼:

執筆

關於執筆,一直都是書法中討論不絕的問題,寫大字對於執筆的要求和寫普通書法是不一樣的,大概有以下幾種:

  • 第一、握管法:就是食指到小拇指一起握住筆管,再配合拇指把筆管包圍住,即捻拳握管於掌中的一種執筆方法。唐代的韓方明在他的《授筆要說》中說:

“第四握管。謂捻掌握管於掌中,懸腕以肘助力書之。或雲起自諸葛誕,倚柱書時,雷霹柱裂,書亦不輟,當用壯氣,率以此握管書之,非書家流所用也。后王僧虔用此法,蓋以異於人故,非本為也。近有張從申郎中拙然而為,實為世笑也。”

元代的陳繹曾對握管法也作了補充,他說:

“握管,四指中節握管,沉著有力,書誥榜疏。”

由此可見握管法主要就是用來寫榜書的。握管法的優點:拿筆很實在,通過運肘可以力達筆端。但是不足之處也很突出,握管法不夠靈活,特別是不能運指,因此書法中很多精妙的筆畫難以表現,因此有死板、僵硬的毛病。

  • 第二、撮管法: 撮管法是用五指一齊握於筆管末端的一種執筆方法。最早提到此法的也是韓方明,他在《授筆要說》中說:

    “第三撮管。謂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書或書圖幛用之,亦與拙管同也。”

而後來還是陳繹曾又作出了明確的補充,他說:

“撮管,以撥鐙指法撮管頭,大字草書宜用之,書壁尤佳。”

因此撮管法主要是來寫大字草書的一種執筆方法,用來寫榜書的話,力弱者恐怕很難駕馭,會出現失控的問題。

  • 第三、提鬥法:提鬥法是一種專門執鬥筆的方法,執筆方法和撮管法大致相似,但因鬥筆的大小而執筆略有不同。如清人戈守智在《漢溪書法通解》就說:
提鬥運肘,作榜署法也,與撮管略同。斗大則後以一指拒之,鬥小則後以兩指拒之。其法順易而逆難,故不拒不可也。

運筆

書榜書的時候適合直落管,落筆的時候筆管最好是直的,這樣手指、手腕、手肘的力量會充分體現在筆頭和宣紙上,給人一種勁健的感覺。

書榜書的時候要沉著有力,因此書寫的速度不可太快,但也不能太慢,否則點畫很難給人以生動的感覺。也就是要把握好疾與澀,把握書寫的速度、節奏。

除了筆力沉著之外,還要注意用筆的方圓兼備。方筆,既書寫點畫的時候要有芒角,這樣才能有一種“稜稜凜凜,常有生氣”的感覺。那麼就需要入筆的時候要直筆切入,轉折的時候折筆成方。為了使筆畫的方折的鋒芒不至於過分露骨,我們在書寫時可以採用折轉結合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折轉筆法要過渡自然。

康有為對榜書的論述中曾說榜書的上乘用筆是圓,其具有“草情篆韻”、“雄渾古穆”的審美效果。圓筆筆畫敦實、渾厚,給欣賞者帶來古厚的感覺。

在書法裡,榜書和小楷是兩個極端,一個太大,一個太小。這一大一小最難寫,難就難在“疏密”二字,宋朝的蘇東坡說:“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正因為這一大一小難寫,因此有不少書法愛好者不願意接觸榜書和小楷。

尤其是榜書,更是“三費”:費時、費紙、費墨。這裡教給大家一個方法解決三費的問題,寫完的舊墨不要倒掉,加點水變成灰色,用板刷刷在廢報紙上,把報紙刷成灰色。晾乾後用筆沾清水寫,就會變成黑色。那麼你就可以刷個十幾張報紙出來,這樣你日常練榜書的時候就可以寫完一張放到一邊晾乾,等十幾張寫好了,前面的也晾乾了,再接著寫,這樣就解決了三費的問題。

以上也多是從書中學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翰墨今香


以下是本堂近期的作品,歡迎來本堂做客,本堂頭條號:循規書法堂











循規書法堂


簡單的說,避免尖頭鼠尾,字形方正緊湊就行,我學寫了幾個字,大家評論一下,只要指導鼓勵,別噴我,謝謝關照

1、三尺


2、三尺

3、四尺對開


y祁州d


寫大字,首先是寫多大?古人紙張匱乏,大部分寫的是一二公分的字,最大的也不過10公分。現在書法進入展廳時代,字寫的很大。

顏二在農村寫對聯,橫批都是一整張的紅紙,一開甚至更大,就寫一兩個字,50-60公分甚至更大,什麼新春迎春幸福鴻福之類的吉慶語。

根據這些經驗,也說說看法。

首先取勢要穩,字佈局以方正為主,不能看起來搖搖欲墜的。結構要緊密,所謂小字難開張大字難緊密,這規則是適用的。

另外是筆畫粗細對比不能過於誇張,因為遠看時會讓這種對比會更加明顯。筆法不能過於精細,也就是說,寫大字不宜秀筆法,筆法要服從於字勢,起收筆不要像寫小字那樣做過多複雜動作,行筆過程要穩。

以上是我的經驗,歡迎討論。我是學書法的顏二,喜歡就關注我一起吧。






書法顏二







墨河書法


寫好大字其實也要講究方法,方法不對寫出效果,給人的感覺就很不好,那麼究竟什麼是大字書法,如何寫好大字書法,在這裡談下個人理解,有不同觀點者,請多多指正! 首先要掌握好點畫和章法,這也是最大的難點,用小筆寫小字時通常用筆尖來寫,將點畫寫的精妙不算很難,而寫大字就有所不同,大字可以說用到的是毛筆的整體。

其次大字有大字的特點,在書寫時要注意空間的構成,大字書法是一種大格局和大氣象,書寫者要有對大字的駕馭能力,同時提升個人書寫水平是關鍵





愚墨齋書畫院



傅山曾提過四個書寫要點,分別是“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清滑,寧真率毋安排”,無論字體大小,其實都是以線條為根基,以輕飄為戒的。


大字的氣魄


所謂大字書法,大的意思,不只是在字形,而是在於氣魄,不管字形大小,筆勢上要有“開張”的氣勢。陳摶老祖曾手書“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後被南懷瑾先生收藏,用筆於矯健靈動之中,參以錐辣之趣,結體奇險,勢態崚嶒,雖然很少有牽帶縈迴,卻能承上啟下,筆斷意連,可謂聯中之稀有珍品。

大字的重度


這裡的重度,其實是書法線條中包含的力量,也是整體書法結構中表現出來的力度,“奔雷墜石之奇”很形象地說出了書法的力度變化。


然而這個重度並不只是字形或字體的大小區別,小字一樣可以氣魄豪雄,譬如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歷來也為書家推崇。


大字的字內空間


“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是書法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字並不能因為大,就讓筆畫之間出現疏離感。一幅字的全部安排,字形大小,都在預想之中,苦心經營,才能收效。所以顏真卿說過,“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這個促和展,就是針對全幅而言,並不是單純地小字要寫大,大字要寫小,而是小字要寬展,大字要緊湊,相反相成。


以上三點,從立體的角度,涵蓋了大字的精氣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下個問題見~


國教童蒙學堂



楷書大字也就是所謂的擘窠書。清代葉昌熾說“題榜,其極大者為擘窠書”。擘窠的含義有兩種。其一,認為“擘窠”的原義是指食指和大拇指中間的“窠”即“虎口”而言,引伸為大字執筆的方法,即寫大字時需把筆握在虎口間,進而引伸為大字的意思。另外一種認為,一般刻碑書丹之前,需要把石面界劃成方格,取其勻整,這種界劃就稱為“擘窠”,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顏真卿的《東方朔畫贊》就是擘窠書。如宋趙希鴿說:“漢印多用五字,不用擘窠。


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根據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驗,學書法應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 掌握好大楷的點畫、結構、布自,做到點畫準確精到,結構疏密 得當,則退而寫小楷可做到結體寬綽開張,點畫規矩清楚;進而學榜書則能結密無間而氣魄宏闊,不致渙散無神。

學習書法小字要見空靈,大字見細微緊密,方見書法之精妙。所以大字書法不能因為大字大不注意細節 ,不考慮整體佈局。

匾額、楹聯、題銘、招牌、標語等皆遠觀之字,宜茂密道勁,神完氣足。東坡謂:“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故“結密”二字,最關至要。結密之法有二:一為寫榜書時,點畫宜豐滿渾厚,肥而有力。故書寫時,不但要著意於筆墨處,更要留心於空白處,有時那怕只留出一絲或一點空罅處,亦能給人以一種密中見疏,玲瓏透別之效果:但宣紙極易滲化,稍有不慎,其空白透光處即被湮沒,故落筆之先又宜備一張摺疊好廢宣紙。俟湮沒之前,迅速一壓,即可阻止滲化。又須注意,結密不是臃腫肥濁,顏真卿楷書肥而有骨,濁而實清,豐腴雄偉,寬博莊嚴,足可借鑑。如用筆太清、險峭,遠觀則神散矣。二為寫榜書時,筆勢要流貫,一氣阿成,自然血脈通暢,精神團聚。但宣紙極易吸墨,剛寫筆墨已枯涸,如再蘸墨書寫,氣脈已斷,故寫榜書,筆要大、鋒要長、墨要飽,淋漓酣暢, 一筆書就,方無渙散之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