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和施琅都收復過臺灣,廈門為何只有鄭成功的雕像而沒有施琅?

hazewinter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保全了中華民族版圖的完整性。而施琅是清朝將領,他只是負責將臺灣納入滿清王朝的版圖,所以兩者的成就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施琅原先是鄭成功部將,地位、成就都和鄭成功沒法比。

施琅為什麼這麼善於海戰呢?因為施琅本身就是鄭芝龍的部下,鄭芝龍過去是幹海盜的,手裡有幾千條戰船,施琅跟隨鄭芝龍在海上多年。後來鄭芝龍降清以後,施琅又跟隨鄭成功一起抗清。

所以施琅最初一直都是鄭家的家臣,壓根就沒辦法跟鄭成功相比。在鄭成功抗清的過程中,施琅的確還是表現比較出眾的。不過後來兩人的矛盾就爆發了,鄭成功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兄弟,為此施琅反叛鄭成功投降了滿清。

施琅到了滿清政府以後,還是比較賣力的,但是當時的滿清政府並不指望在海上有什麼作為。施琅作為擅長海戰的將領,自然是沒什麼立功的好機會。所以施琅基本都是賦閒,一直等到鄭成功和鄭經父子倆相繼病死以後,施琅這才重新得到啟用。

鄭經的寵臣馮錫範專權,毒殺了鄭經的長子鄭克臧以後,立11歲的鄭克塽為延平王,而自己則獨攬朝政。

康熙皇帝認為時機成熟了,所以就加封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負責收復臺灣的工作。這一戰除了施琅,清朝內部壓根就不可能有第二個人能打贏。

因為施琅精通海戰,知道海上的風浪其實比敵人還要可怕。所以這件事不是那些不熟悉海戰的人能夠做到的。施琅幫助滿清政府收復臺灣以後,上書康熙,在臺灣設立府縣管理。

施琅晚年的貪腐非常嚴重,名聲不好。

施琅早年是過著比較清貧的生活,他家裡條件差到甚至需要讓妻子做女紅來補貼家用。所以很多人認為施琅對錢財並不看中。

其實施琅是有名的大貪官,不過這是收復臺灣之後的事情了。施琅收復臺灣以後,清政府其實最看中的不是臺灣這地方,而是鄭成功的後人。鄭克爽入朝受封以後,康熙皇帝也就放心了。

臺灣那個彈丸小地,康熙壓根就沒放在眼裡,甚至連一個縣都不肯設立。後來施琅一直懇求康熙,這才提高了臺灣的建制,成為了大清朝的一個縣,受福建省管轄。

這個時候施琅幾乎侵佔了臺南地區一半開墾的良田,這些田地的租金全都是要交給施琅以及施琅的後人,延續了一百多年曆史。

而且因為清政府只有施琅是精通海戰的,所以海上的事情基本都交給了施琅來打理。施琅逼迫出海的人員給他繳納保護費,否則就沒辦法出海,相當於獲得一個出海打魚的許可證。

其實這一招應該是跟鄭芝龍學習的,畢竟鄭芝龍做海盜的時候,東南亞所有海上貿易,都必須要給鄭家繳納保護費,否則就沒有安全可言。

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奪回臺灣,功績實在是太大了。

荷蘭人號稱當時最強大的海軍帝國,所以他們在全球各地巡航,最終找到了中國。所以他們就以臺灣作為跳板,在東南亞各地貿易,趁機佔領了臺灣。

這件事不管是即將滅亡的南明王朝,還是鄭成功集團,都是不容許的事情。東南亞是鄭家集團的勢力範圍,怎麼可能讓荷蘭人給霸佔呢?

所以鄭成功一方面在抗清,一方面帶兵收復了臺灣。他從荷蘭人手裡奪回臺灣的功績,將會永遠名垂青史。

有鄭成功撐腰,其實當時那些南洋的華僑也挺直了腰桿子。當時西班牙人大肆屠殺南洋華僑,為此鄭成功大怒,決定發兵攻打西班牙人。可惜就在這個時候得知了兒子鄭經做出了有違人倫的事情,最終含恨而終。

鄭成功死的時候還不到40歲,當真是天妒英才。不過他收復臺灣的大手筆,將永遠銘記在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

總結:施琅是反叛之臣,鄭成功一直堅持抗清。

施琅的名聲不好聽,一方面因為他是貪官,另一方面他是叛臣。當年鄭成功在堅持抗清,而施琅作為鄭家一手培養出來的人才,卻選擇了投降清朝。

雖然情有可原,但是在大局觀上,卻讓人覺得不舒服。不管什麼原因,施琅畢竟是投降了清朝,所以他也算是叛臣。

而鄭成功,從最初結果兵權,就從來沒有背叛過隆武皇帝。一直等到隆武皇帝去世,鄭成功依舊堅持以南明作為正統,長期沿用隆武年號。

後來永曆帝上臺以後,鄭成功也開始啟用永曆帝年號。就算是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給絞殺了,可鄭成功這邊依舊還是沿用著永曆年號。一直到鄭克塽投降滿清,永曆年號才算終結。

南明王朝持續44年之久,其中一多半的時間,都是鄭氏家族在堅持。所以鄭成功在明朝舊臣們的眼中,那也是忠臣的表率。

康熙皇帝甚至為鄭成功題詞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可見鄭氏家族就算是最後被施琅擊敗了,但是他們的堅持也是得到了天下所有人的認可。所以廈門給鄭成功立雕像是應該的,鄭成功是廈門走出來的大英雄。至於施琅,因為他生前的各種做派,未必就有這麼好的命了。


江湖小曉生


職權不同!鄭成功是王,施琅是將。在收復臺灣這件事上面鄭成功是主導策劃人,而施琅只是執行策劃之人。也就是說,鄭成功可以把自己大名簽上去就行了,施琅還得找領導簽字,簽字的對象就是康熙。

其次是動機不同。很多人把鄭成功收復臺灣看成是鄭成功自己想要割據一方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因為當時的荷蘭海軍經常會襲擾我沿海地區,當時有四艘荷蘭軍艦經常進攻我沿海地區掠奪殺戮我沿海兵民,所以鄭成功才下定了決心要拔除荷蘭在臺灣的這個據點,這也是他偉大的地方。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得到所有人認可的,包括當時清朝政權也是默認支持鄭成功,清政府在這個時候並沒有夾擊鄭成功就可以看出來。而施琅打鄭經鄭克爽一個是跟鄭家有仇想報,一個是服從上級命令,遠遠扯不上高大上。

最後是角色不同。施琅本身是鄭將,他不僅背叛了明鄭勢力還投降了清朝成為清朝的海軍大臣,換著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變節投敵。而他帶領清軍反過來進攻明鄭勢力則有那麼點皇協軍漢奸的味道。


優己


憑什麼是鄭成功,而不是施琅?

且不論鄭與施個人家國情感的影響,只要看廈門這座小島與他們的關係便可知。

眾所周知,廈門原本是泉州府同安縣下轄的一個小島,從泉州的本位角度看,廈門屬於邊境化外之地。

更“可惡”的是廈門島竟然是因為扼守九龍江口,守護漳州門戶而存在,換作人情的說法,算是“吃裡扒外”。

因而廈門在泉州治下一直不受重視,地理上的優勢又使得她躍躍欲試想要出頭。

機會從大明王朝開始,江夏侯移泉州永寧衛部分海防力量在廈門島西部、九龍江口東岸設置廈門城,俗稱中左所。後不久,原九龍江海防中心的浯嶼水寨內遷廈門,廈門正式成為漳州月港的第一道官軍監護力量,也開始參與了海上東西洋貿易。

如果歷史繼續如此進行下去,廈門早晚會和月港一起獨立設縣。然而倭寇來了,一切的努力全部歸零,而鄭成功便成了讓廈門突顯的那股唯一、最後的力量與希望。

歷史就是這麼喜歡開玩笑和捉弄人。

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收拾殘餘力量重新組織武裝繼續與滿清周旋抗爭,而基地便是廈門、金門和東山等海島,廈門成為南明王朝東南行政與軍事中心,名曰“思明州”。

在廈門,鄭軍留下的各種遺蹟,如廈大的“演武場”、鼓浪嶼的“水操臺”、萬石巖“殺鄭聯處”等,幾乎都是廈門僅有的最古歷史遺存。



此外,廈門時期,鄭家軍創造了使廈門彪炳史冊的大事件,如北上攻打南京的壯舉、擁立南明皇帝的忠貞,以及打降荷蘭收復臺灣的民族之光,甚至在周邊與清軍拉鋸戰時,民間盛傳順治帝便是死於鄭成功的炮下(以致隔年鄭芝龍便被康熙殺死)。

如此緊密的廈門與鄭成功關係,廈門必然會將鄭推到高位,這也是廈門別於漳泉的最大特色。

至於施琅,在攻打臺灣時當然也是從廈門出發,只是同樣的歷史重複兩次,後一次是要落寞許多的。

施琅在廈門的遺留,大概僅限於“將軍祠”這個地名了,當時當地留有施琅的生祠,後來毀於廈門小刀會起義,原因無非是反清復明驅除韃虜,打倒漢奸之類。

男子漢建功立業方式有多種,如鄭成功至始至終堅守國姓爺的民族大義,而施琅審時度勢功成名是否就也任由後人評述。這也剛好從個人的家國情感上側面讓鄭成功突顯的一個證據。


圭海四記


鄭成功,在公元1611年的時候成功驅逐了竊取臺灣的的殖民者,收復了寶島臺灣。當時臺灣已經淪陷了38年了,鄭成功的臺灣之戰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臺灣的經營。

在臺灣有鄭成功的雕像,是因為他驅逐了對於臺灣人來說是異國人的荷蘭人,被他們佔領這塊土地,對於臺灣人來說,是屈辱的。這是在臺灣有她雕像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鄭成功及軍民在驅逐了荷蘭人之後,在臺灣當地居住了下來,在他們心中,鄭成功是他們相信的人,是他們心中的英雄,是他給了他們一塊土地得以安居,所以他們立雕塑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



施琅,雖然也是收復了臺灣,但是她的收復是從鄭成功後代手中收復的,雖然對於當時清朝整個國家來說,他是功臣。但是對於臺灣民眾來說,他曾經把炮火指向了臺灣。施琅,他原先還是鄭成功的手下,是鄭成功當時最年少、善戰的少年將領,但因後來和鄭成功的矛盾逃向清朝,成為清朝的將軍,站在這個角度來說,施琅背主,並且和原來的兄弟刀兵相向,所以臺灣沒有施琅的雕像!


歷史聊聊號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施琅將軍都是通過《鹿鼎記》瞭解的,那一個為了指揮攻佔臺灣報仇而給韋小寶送了一個大金碗的海軍大將,是很多人對於施琅的第一印象。其實跟鄭成功一樣,施琅攻陷臺灣鄭氏,也是維護了祖國統一的表現。但是即便如此,施琅的知名度卻遠遠低於鄭成功,甚至在兩人出兵攻臺的大本營廈門,至今就只有鄭成功的雕像,而沒有施琅的雕像。

施琅之所以名氣不及鄭成功,其主要原因無非有兩點:

其一,兩人的立場。在明末清初的那段時間,大部分老百姓還是認為自己的朱明王朝的子民。而當時的鄭成功是被南明皇帝冊封的“國姓爺”,是延平郡王。鄭成功本人也絲毫沒有做出對不起南明政權的事情,在被清兵圍困閩南的時候,鄭成功將目光轉移到了隔海相望的臺灣。

此時的臺灣正好被荷蘭人佔領,一方面為了尋找新的割據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所以鄭成功此時收復臺灣是順應民心、深得民心的,即便是當時的順治皇帝也支持鄭成功的做法。兩人雖然是敵人,但是卻秉承著“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原則,互不攻擊。

相比較於鄭成功的立場,施琅的立場顯得不得民心。施琅本是臺灣鄭氏旗下的一員猛將,後來因為政治原因,被迫離臺,家人也因此被波及。離開臺灣的施琅投靠了清廷,為了給家人報仇,施琅時刻想著率兵攻陷臺灣。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重要騰出手派出施琅攻打臺灣。在施琅的帶領下,臺灣被攻陷,再一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雖然功績是一樣的,但是卻因為立場問題而造成了知名度的差距。

除了立場因素之外,攻打的對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鄭成功攻打的對象是荷蘭人,正兒八經的外敵,施琅攻打的是漢人同胞。一個外戰,一個內戰,兩者的意義相差甚遠。

此外就像魯迅說的那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也正是如此人們往往只記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順便一提,為何廈門只有鄭成功的雕像,而沒有施琅的雕像。除了兩人的知名相差甚遠之外,兩個的家鄉也是他們在廈門獲得懸殊地位的原因。雖然兩個人都是福建泉州人,但是鄭成功的家鄉在泉州下轄的南安市石井鎮,石井鎮緊挨這廈門,從風土人情上當地居民對廈門的認同遠超過對泉州的認同,廈門人也很樂意將鄭成功看成是“廈門人”。而施琅是泉州下轄的晉江龍湖鎮人士,與泉州的淵源更深,廈門人看施琅更像是在看一個外人,自認而然不會為一個外人立像。


古今事


第一,鄭成功開始是以反清復明為己任,後攻南京未克,移師廈門,而廈門在鄭芝龍的時代就有海五通,陸五通的說法,對外貿易十分活躍,而荷蘭侵佔臺灣後,經常打劫海上商船,派出戰船侵擾沿海港口,或攻打沿海港口搜刮財富,再加上臺灣百姓請求,鄭成功就傾其全力,收復臺灣。

第二,鄭成功收復臺灣,抗擊荷蘭侵略者,維護祖國領土,同時也保障海貿安全,是民族英雄,清康熙帝得密報,鄭準備收復臺灣,下令清軍後撤五十里,好讓鄭成功收復臺灣。鄭成功,國姓爺也受到閩,臺,廣,浙民眾宗拜,懷念。

第三,施琅是鄭家叛將,引清軍攻克臺灣,一為洩私恨,二,是內戰與鄭成功怎可比。鄭成功逝世後,其部下陳永華創建的洪門(小刀會)影響到民國及海外,其宗拜信仰民間,信眾,廟宇星布。


阿篤466


沒有鄭成功的開發與經營,就沒有今天的廈門。

廈門能夠成為中國一個重要的貿易港口,與鄭成功有直接的關係,跟施琅關係不大。廈門人民憑什麼要立施琅的雕像呢?

鄭成功是在1650年從族兄鄭彩手中奪取廈門島,在此後十餘年的時間裡,廈門島成為鄭氏最重要的基地,鄭成功憑藉這個彈丸之地,與幾乎佔據整個中國的滿清對抗,可謂是蚍蜉撼大象的對抗。現在的廈門島實際上通過人工長堤、橋樑與大陸相連,每次去廈門時,從橋上望下去,看看僅幾公里寬的海峽,總回想著國姓爺當年抗擊清軍的風采。這個只靠游泳都遊得過去的海面,阻擋滿清的鐵騎,讓南明的歷史在這裡得到延續。

現在廈門核心區是思明區,“思明”的名稱即來源於鄭成功。在今天的廈門,隨處可以看到與鄭成功有關的遺蹟,無處不顯示這位偉大的愛國英雄對廈門島的深刻影響。

廈門島這麼個小地方,當年卻養活了鄭成功的十幾萬大軍,鄭成功憑什麼做到這點呢?說起來誰都不會相信,這個小小的廈門島,當時對外貿易量,佔到整個中國的一半以上,甚至在70%以上。

鄭成功經營下的廈門,是當時中國絕對第一的貿易中心。那時中國絕大部分土地已經被滿清控制,主要絲織業發達區及產瓷地都被滿清佔領,那麼這些商品,為什麼又可以源源不斷地彙集到廈門,通過鄭氏集團的船隻銷往海外呢?這就不能不提到鄭成功在商業上的天才。

鄭成功以廈門為總部,在全國鋪設的巨大的商業網絡。這個網絡包括“山五路”與“海五路”。山五路指的是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大商行,海五路是仁行、義行、禮行、智行、信行五大商行。這個高度隱秘的商業網絡幾乎遍及中國沿海,從福建以北的浙江、江蘇、山東一直到北京城,都有他的秘密據點。後來由於黃梧的叛變,向滿清供出這些秘密商業網絡,令鄭氏的商業帝國遭到空前的破壞,這也是鄭成功後來不得不渡海以求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廈門的經濟,就是在鄭成功時代騰飛,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外貿港,一直到今天。鄭成功就是廈門人民的最大恩人,所以廈門人民是感恩的,鄭成功巨大石雕矗立在風景如畫的鼓浪嶼上,人民不會忘記他的豐功偉績。


君山話史


廈門有施琅“將軍祠”。

對於臺灣來說,鄭成功的地位遠在施琅之上,鄭成功的功績在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施琅的功績在於把臺灣納入大清版圖。因此,鄭成功可謂是大陸和臺灣共同的文化認同,施琅則不同。雖然廈門有鄭成功雕像,但也有施琅的將軍祠。

施琅不僅為清朝收復臺灣,將臺灣納入大清版圖,而且上疏清廷臺灣在東南版圖的重要性,主張保留臺灣衛戍臺灣,最終力排萬難,說服康熙在臺灣設府縣管理,屯兵戍守。

因施琅撫定臺灣有功,為紀念他的功績,康熙五十年,同安縣奉旨興建“同安施琅記功牌坊”,。

另外,施琅在世時,其部將在陽臺山山麓為他建造生祠,由於未經過皇帝允許,生祠後來改為私塾。咸豐年間,私塾不幸被廈門小刀會破壞。雖然後來在原址上建有五六個將軍的牌坊,不過“將軍祠”一名最早由施琅將軍祠而來。


五味社


鄭成功跟施琅最大的區別是:1、鄭代表的是明朝(漢人)而施代表的是清朝(滿人)2、鄭收復臺灣用的是自己的家底,施用的是國家的儲備!3、做同樣的事鄭成功屬於第一人,也就是世界第一高的山大家都可以搶答,那第二的呢?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4、鄭成功的攻打對象是荷蘭(屬外戰)施琅的攻打對象是鄭氏,哪怕當時的清政府漢人都接納,哪怕當時的鄭家自立為王但畢竟(屬內戰)我想就以上4點,施琅就算立雕像也沒有鄭成功的高大吧!

實事其事論歷史,鄭成功的"陸五路、海五路"的生意網,應創始幹他的父親鄭芝龍,而完善於鄭成功,毀壞於黃梧。鄭芝龍是經商天才,政治投機,才財源滾來,為鄭氏集團擁有財力武力雄厚打下堅實基礎,不能因他叛明投清抹殺歷史事實。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復臺灣。 那是抗擊外族,稱為民族英雄。 施琅從鄭氏後裔手裡收復臺灣,那是內戰,性質不一樣的。 如今我們從準備從臺胞手裡收復臺灣,同樣是解放戰爭還沒結束呀(國共內戰為解放戰爭)。 解放軍至今的遺憾,我們還沒解放臺灣。期待早日解放臺灣]。

鄭成功是主觀和客觀意願上都要收復臺灣,而且是獨立自主收復的。更何況還是在外來侵略下收復的。而施琅原本是臺灣鄭氏家族的手下將領,他是最後在鄭氏家族無法生存下去,才投靠到清朝下面,並不是自己主觀說要收復臺灣!而且就算他收復臺灣,也只是內部,也只是一個執行者,比起主觀意願要收復臺灣的鄭成功來說還是要差一截,而且就算不派施琅,別的將領也可以收復臺灣。總而言之,一個是從外來侵略者手中收復失地,一個是人民內部搶回失地。好比打內戰和抵抗侵略。

在當時八旗入關是異族入侵,剃髮易服,從禮制上完全對南人(不止漢人)實行暴政,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滅城。所以吳三桂,洪承疇,錢謙益,王鐸這些武將文臣都入貳臣傳,也當然是漢奸,施瑯與鄭成功有殺父殺兄之仇,後收復臺灣,並未屠鄭氏後人,不算漢奸,當然也不是什麼民族英雄。

不能說施琅“收復”臺灣。說施琅“統一臺灣”是可以的,但說施琅“曾收復臺灣”就不對了。 “收復”是指奪回已失去的東西。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奪回臺灣,既是為鄭家集團收復臺灣(其父鄭芝龍曾在臺灣設置府縣),也是為中國收復臺灣(荷蘭人不是中國人);但滿清作為政權來講,之前從未擁有過臺灣,作為國家來講,明鄭也是中國的政權,滿清攻佔臺灣,既不是收回自己曾經佔領的領土,也不是從外國人手裡收回中國領土,不能說是“收復臺灣”。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攬功推過,無有過於滿清者。滿清遺老們吹捧滿清,把一場內戰等同於收復領土之戰,混淆視聽,我們可不能被他們給帶歪了。

當然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現在我國是中華民族,漢族只是之一,不要動不動就漢族什麼,漢族代表不了中華民族,只是主體。其次施琅收復臺灣那時,鄭成功時代已經過了,清朝已經是我國的主體了。廈門, 金門早就被清朝拿下了。施琅主要是拿下了澎湖列島,迫降臺灣島上的鄭氏家族!並且是力主朝廷不要放棄掉臺灣島的人。臺灣島時至今日還能夠存在於中國的版圖之內,靜海候施琅大將軍功不可沒。施琅投靠清廷也是迫不得已,鄭成功聽信饞言殺害功臣施琅全家,施琅自然要跑到清廷那邊領兵打回臺灣。後來他非當沒殺害鄭成功後人還去祭祀了鄭成功,也算是大人大量了。

施琅是為了統一國家而攻打臺灣,再說吧,施琅統一臺灣的時候鄭成功早就死了,牛頭不對馬嘴。你要說到漢族人在清朝為官就是漢奸,這話說的有點過了。努爾哈赤造反他也是中國人造中國人的反,中國人為何不能在中國人的朝廷裡當官呢?就因為努爾哈赤他是滿族人?真是天大的笑話。努爾哈赤造反追隨其造反的人大部分都是漢族人,漢族人佔97%左右,清朝統一中國以後清朝廷的官員95%以上都是漢人(上至宰相下至七品縣令)按照你的說法當時的漢人95%以上都是漢奸。


歷史深度揭秘


因為鄭成功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殲倭寇驅入侵者,屬於抗外的民族英雄,而施琅是從鄭氏政權手中統一臺灣迴歸大清王朝,屬於內鬥反獨立。一個打的是外國人,一個打的是中國人,哪個意義更大不是很顯然的嘛。

(圖為鼓浪嶼鄭成功雕像↑)

鄭成功和施琅都是福建泉州人,施琅是草根出身,先跟著鄭芝龍投靠了清朝,(要知道鄭氏政權一向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做事的,鄭芝龍和鄭成功同出一系。)然而他們和鄭成功決裂去了清朝後,在北京卻被軟禁各種虐待,施琅對鄭芝龍很不滿意就跑了,正好碰上鄭成功在廈門招兵買馬,他就又投靠了鄭成功。



後來倭寇入侵者來了,鄭成功帶著施琅等人去抗敵,多次對戰成功的從荷蘭人那裡收回了臺灣,因為那時候施琅是老鄭的小弟,所以功勞自然都是老鄭的嘍。

再後來施琅功高震主、一介武夫、性格魯莽、不懂政治,加上老鄭生性多疑,奸佞小人的讒言等等各種亂七八糟的原因,兩個人決裂了,老鄭要殺施琅,施琅忙著跑路又投靠了大清朝。

鄭成功死了以後,他的後人沒有繼承他“反清復明”的宏偉事業,山高皇帝遠,自己在臺灣坐地為王了,大清朝哪能坐視不理,就讓施琅去打回來,所以施琅是從中國人鄭氏政權手中統一臺灣的。

(圖為福建晉江施琅雕像↑)

題主問廈門只有鄭成功雕像卻沒有施琅,前面說了,人家老鄭在廈門招兵買馬,那廈門當然是他的地盤呀!哈哈以上均為個人見解,大家看看就好不要當真,要是一不小心曲解了歷史,請見諒,想要了解更多,推薦百家講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