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覆滅除了慈禧,還有哪些因素?

阿精說中國歷史


清朝從乾隆後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乾隆賣官還規定交贖罪銀可以免罪,這就是在給愛新覺羅集團挖坑啊,王朝從內部開始腐朽了,到了慈禧的時候沒有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也會敗於太平天國,敗於義和團,你想啊,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老百姓還過的下去嗎,再加上中國朝代的文官從來只為自己,他們不在乎是姓李的還是姓朱的掌管江山,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如果揭竿而起的隊伍成功了,他們就投身其中,繼續高官厚祿,如果不成功,自己也是啥事沒有。乾隆挖的坑還有軍隊的退步,為什麼清軍在面對洋槍洋炮的時候被打的直喊爹喊娘,其實在西方列強來之前就已經整天只知道提籠架鳥,整日玩樂了,那麼其他國家的軍隊再強一點,當然就抵擋不住了,而且最初英國的槍每次只能打一發子彈,然後需要手動再次安裝再打一發,再手動安裝,就這樣都打不贏,三元里人民抗英都勝過清軍,這樣的軍隊怎麼能保護國家,中國不被欺負才怪。


月染霜雪


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其代表人物慈禧之外,還有如下三點主要因素。

1,經濟上清朝後期不順應歷史潮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當世界各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國還是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限制社會發展進步,商品經濟被打壓,導致國內經濟日漸衰落,清朝實行海禁政策,中國開始與外界隔絕,導致中國跟不上時代潮流。

2,文化上儒家思想已阻礙人們思想的進步,科舉考試,八股取士禁錮人們的思想,文化上的高壓政策,一切科學技術被認為是奇巧淫術,導致科技落後。剃髮易服,限制人們的想象力。外加上西方國家的殖民化掠奪,加速了清政府的破產。

3,專制主義。中國歷史幾千年,政權頻繁更迭,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免不了流血犧牲、生靈塗炭,始終跳不出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統治者把國家當做一姓之天下,牧民而治,高度集權專制。越集中權利,卻越容易在流血犧牲中失去 。

當然,還有其它原因,這裡不再表述。


王松林


我是金全有,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前後296年的歷史,,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結束。清明的覆滅慈禧罪責難逃,但並不只是慈禧一人所為。

一、清朝衰弱的源頭在乾隆末年

史學界有個“康乾盛世”的說法。乾隆皇帝後人一般也把他視為明君。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前期確實做了不少大事,為清朝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有“十全武功”一說。但乾隆六下江南後,回京大造園林,勞民傷財,當時人口暴增,但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土地減少,不少農民失去土地,官場中結黨營私、賄賂之風開始盛行,八旗兵裝備陳舊、軍紀敗壞、訓練不勤,逐漸變成了老爺兵,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各地陸續有民變發生,其中比較大規模的有白蓮教起義。乾隆之後嘉慶皇帝也未能扭轉弊端,到道光皇帝時吏治已全面腐敗,不少百姓流離失所,階級矛盾加劇,暴發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起義,起義持續了十四年,縱橫十八個省,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從根本上動搖了清朝統治的基礎,加速了清朝統治滅亡的速度。

二、閉關鎖國,夜郎自大

清朝統治者從康乾開始就一直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中國是天朝,最為正統,其餘都是蠻夷,沒有開化,對外面的世界一點也不瞭解,更不知道外面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當時英國入侵中國時,不少官員竟認識英國人的腿沒有膝蓋,連劉羅鍋這樣有學問的的大臣也這麼認為,可見有多無知。對英國女皇自我擇偶,他們不可理解,認為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怎麼可以由女人自己作主?

三、慈禧專橫,保守愚蠢

慈禧在位47年,前期是垂簾聽政,後期是直接的掌門人,人事權和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慈禧的權力慾特別強,同治皇帝年幼時,和慈安一同聽政,後同治十七歲不得已撤去垂簾之舉,但大事還得向她彙報,同治沒有決定權,同治皇帝也做了想擺脫慈禧掌控的嘗試,但都沒有成功,同治早亡後,選光緒帝執政,因為光緒年幼,再一次給了她垂簾聽政的機會,慈安皇后已經死了,這次只有她一人聽政,當光緒成年後,慈禧仍然沒有還政於光緒,而是專權在手,把光緒當作一個木偶供其擺佈。慈禧心腸狠毒,隨性處置身邊人和大臣們。誰要讓她不高興,輕則罷官,重則處斬。當光緒變法涉及到她的核心權力時,立即捕殺維新派人物。對義和團的興起她開始加以利用對付外國列強,後來看看不對勁,列強打進北京後,又下詔圍剿義和團,很多拳民被清政府的搖擺不定白白犧牲了性命。慈禧當政的這40多年,是中國政治上最黑暗,最保守,最落後的時期。

四、西方列強的興起

當清政府還陶醉在自我為中心的時候,還在享受著皇權給他們帶來的奢華享受時,西方世界這時正在興起一場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由於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西方列強變得船緊炮利,生產力大幅提高,商品生產效率大增,商品和資本迫切要求向外輸出,而中國這一古老落後且龐大的國家正好成了他們要找的目標,清王朝對這一切卻全然不知,還在老祖宗的法統之下幼稚地生活著,面對洋槍洋炮,竟然以馬桶的糞便來對付,並認為這是以邪治邪,多麼愚蠢的行為。直到炮火打到紫禁城慈禧才慌了手腳。慈禧當政的這47年是中國蒙受列強欺負,最屈辱的時代。

五、封建專制必亡

歷史總是不斷前進的,清朝滅亡看上去好象是因為衰敗而覆滅的,其實這是任何封建社會必然的結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改朝換代也不是一次兩次,每個王朝都不能永保青春,況且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工業化面前根本就是不堪一擊的,所以清王朝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不管是慈西還是慈東,都將面臨最後的一擊而垮臺。


金全有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清朝政府的覆滅不僅僅因為慈禧,還有清朝的制度問題,閉關鎖國的國策,以及後續讓權利和軍權的中心又回到了漢人的手上。

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慈禧太后當政時候


第一,清朝封建的專政體質致使國家腐敗不堪。衰敗從嘉慶皇帝就已然開始了。

首先清朝的衰敗不是從慈禧太后專政,亂政開始的,千萬不要把責任歸到一個女人身上,慈禧太后只是一個延續,而不是開端,清朝的衰敗從嘉慶皇帝開始的。嘉慶皇帝剛開始還能勵精圖治,整改吏治,在他手下最大的一個案子就是處理和珅的案子,卻是對當時的朝綱裡的貪腐官員起到了震懾作用,但是這一陣風過去了,官員該幹什麼,還幹什麼,腐敗比乾隆時期,更加厲害。

其次,嘉慶皇帝花的銀子全是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三帝寄存下來的銀子,而嘉慶皇帝時期國內階級矛盾加深,農民起義接連爆發,譬如說天理教,白蓮教,使的嘉慶皇帝焦頭爛額,忙於對付。等到嘉慶皇帝平定了這些農民起義,國庫裡的錢也讓國防開支,做繭的差不多了。

所以說,清朝的腐敗問題由體質所決定,從嘉慶皇帝就開始了,而慈禧太后只是這個問題的一個延續者。


焦頭爛額的嘉慶皇帝,(上圖),白蓮教起義(下圖)


第二,清廷的閉關鎖國政策,使的清廷落後就要捱打。

首先嘉慶皇帝在位時期,先後拒絕了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請求設立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施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使的清廷無法聽到世界的聲音,接受到新鮮的產物。

其次,西方國家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西方列國都享受到了這次工業革命的產物,蒸汽機,至此,西方的鐵甲戰艦都是以蒸汽機發動,而大清朝還是靠人力來驅動,大清朝為數不多的鐵甲戰艦還是收復臺灣時,收繳臺灣水師的,但是還是靠人力的,所以在工業科技上,清廷落後於西方國家最起碼50年。

最後在軍事上,清廷已經完全處於劣勢,清廷士兵的武器還是刀槍箭,還有少數的紅衣大炮,射程威力都是有限的,而西方國家早都是洋槍和洋炮了,都是最新的工業裝備。在威力和殺傷上,西洋軍隊已經是一邊倒。


所以說清廷的閉關鎖國政策,使的各方面落後於西方國家,落後了就要捱打,就要任人宰割。

清廷的閉關鎖國(上圖),瓦特的蒸汽機加速了西方的工業發展(下圖)


第三,清廷的權利交接棒交到了漢人的手裡,滿人出局,清政府覆滅。

首先,慈禧活著的時候,尚且還能依靠晚清中興四大臣,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這四個漢人來力挽狂瀾,來維持清朝政府的苟延殘喘,等到這四個人不在了,還能依靠下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閥,但是慈禧太后不在了,袁世凱就像是魏國的司馬懿一樣。熬死了自己的頂頭上司,開始了自己不臣之舉。因為這個時候清廷的家當全在袁世凱手中,清廷的皇權已經形同虛設了。

其次,孫中山的革命國民軍,步步為營,長江以南的地區已經全在革命軍手上,而這些革命軍基本都是以漢人為主,所以現今的中國權利又落入到了兩個漢人手裡,一個袁世凱,一個孫中山,

最終,溥儀退位,滿人出局,中國的統治權又再一次回到了漢人的手裡,也結束了封建王朝的幾千年的統治時期。


綜上所述,清朝的覆滅不僅僅是慈禧的專政, 亂政造成的,它還是由清廷的封建體制,以及閉關鎖國的政策和權利被漢人奪回有關。

清廷權利的交接棒被兩個漢人接住了,一個袁世凱(上圖),一個孫中山(下圖),兩方都分別代表兩個勢力,一個北洋軍閥,一個革命軍


向日葵愛歷史


一個王朝的滅亡讓一個人背鍋,顯然不妥;

清王朝的滅亡讓慈禧一個人背顯然也不大合適,以慈禧來講,她也背不起。清王朝從內部來講,貪腐算是滅亡的一大誘因。貪腐造成的後果很嚴重,比如四處不斷的農民起義,這是一個國家最不穩定的因素。

當然後期按王朝更替規律,你說氣數已盡也可以。一個學者曾總結中國的王朝更替:開國者通過武力得來江山,經過幾代努力發展,制度日趨完善、百姓安居樂業,生產力提高,人口增長.......隨後,因古代生產力問題,增長的人口造成土地不足,政府及官員因國泰民安而逐漸懶政、貪腐......而後政權不穩,農民起義或其他因素促使社會動盪直至滅亡。所謂氣數已盡。

清王朝滅亡還一個是外在因素,就是西方工業革命後,中國錯過了機會,而沒有同時發展起來。當世界初期全球化的時候,國與國往來頻繁;這時候,落後就捱打開始提現出來。此時清朝滅亡也就成為了必然.......


百態看臺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首先,我的結論是一個王朝的覆滅絕不是一人一事一物的原因,它是一個時間長時間堆積的問題達到臨界點的爆發。

慈禧,誠然中國古代王朝的最後五十年,幾乎完成掌控在這個女人身上。

但她的所作所為到底是為清朝延長了統治時間還是加速了清朝的覆滅呢?

我覺得她對於清朝的統治而言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對於中國的未來發展,她可以說是個罪人。

要知道清代整個統治集團不是一個人,代表的一群人的整體利益,所以在洋務運動中慈禧既支持奕訢為首的洋務派,同時又扶持不知變通的頑固派來牽制洋務派的做大,目的是為了清朝背後的統治集團的整體利益,這是祖宗之法,不可變。

清朝的統治到了嘉慶之後就在走下坡路,爆發了一次次的變亂,以致後來出現太平天國席捲半個中國。

但林清之亂、太平天國等變亂的出現使得清朝的統治部分轉移到漢臣手中,而這些人正是清朝延長時間的關鍵。

慈禧的重用了這些人,比如各個洋務大臣,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等等。

甚至後來的立憲,這是在慈禧太后的同意下展開的,雖然失敗告終。

假使立憲成功會怎樣,清朝的壽命將會更長,清朝整個統治集團將會成為國家的象徵。

那麼,清朝覆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前文也說到清朝到了嘉慶之後就開始每況愈下,這不是他造成的,是老父親乾隆皇帝末期之後遺留的問題。

隨著番薯、馬鈴薯等外來食物的引進,人口飛速增長。而人口飛速增長下的現實是人多地少矛盾,以至於百姓普遍吃不飽飯。吃不飽飯就得搞事情,於是有川楚教亂、林清之亂等等社會變亂。

這一時期,清朝仍然是閉關鎖國,而外面的世界已經隨著工業革命之後高速變化,大朝上國已經完全被甩在了後面,各方面都處於落後狀態。

於是乎,道光年間,英國人來了,接著便是越來越多的“客人”來清朝上國做客。

一直到咸豐同治光緒,這些“客人”加上原本的清朝統治集團雙重壓迫在億萬萬的普通百姓身上,無數仁人志士如孫文,黃軫等等一次次發動起義,終於推翻了清王朝,但由於清王朝導致的“客人”壓迫仍然在頭上。

所以我認為清朝覆亡的主要原因是嘉慶以來的人地矛盾和道光以來的清王朝和帝國主義雙重壓迫導致的。

這裡是南嶺說史。希望答案有所幫助,謝謝。


南嶺說史


主要是乾隆在我看來,馬甲兒過來其實是好心,大清太自大,不懂得改革,只是一味地守制,六下江南,耗費國庫銀兩,什麼十全武功,扯淡的,當然人也是康雍乾盛世的鼎盛時期,總而言之,乾隆是大清朝的第一罪人



最快樂的人梅


清朝從乾隆後期更加衰落,腐敗日益嚴重。繼位的嘉慶帝和道光帝掌政風格更保守和僵化。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繼位的咸豐帝所面對的時局是西方列強開始入侵,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又簽定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與半封建的社會,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至18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時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被慈禧太后和滿清保守派所反對,光緒帝遭軟禁了,變法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稱為“百日維新”。

19世紀末,在《馬關條約》的影響下,列強紛紛在中國強行取得“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如俄國的勢力範圍是長城以北和新疆,英國的是整個長江流域,法國的是雲南和兩廣,等等),大有一舉瓜分中華之勢。因此,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引發義和團運動仇殺洋人,八國聯軍入侵。1901年因此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為了攏絡人心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佔上風,清政府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到1916年,袁世凱恢復帝制,維持83天,1917年張勳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點滴見證


在此很高興能為你解答。在我看來清朝的覆滅除了慈禧之外還有很多因素,並不是一朝一夕得,從乾隆後期的生活就可以看出當時的頹廢。

在乾隆統治的60年,即出現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但是清朝的衰退與乾隆的所作所為也是分不開的,因為在乾隆時期,除了加強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還大興文字獄,六下江南耗費了大量的國力和物力。這一切都和清朝的衰退是分不開的,所以說清朝的滅亡並不是因為慈禧一個人的專政,慈禧只是一個加速者。

從鴉片戰爭之後就開始了清朝衰退的加速過程,從嘉慶的白蓮教起義,在位時將近一半時間在鎮壓農民起義,道光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咸豐繼位已經政治混亂、財政匱乏、民不聊生加上各地區的農民起義,各種條約的簽訂為清朝的滅亡埋下伏筆。咸豐到時的四大癖好:

其一 ,貪戀美色

其二 ,貪絲竹

其三 ,貪美酒

其四 ,貪鴉片

這些都加速清王朝的滅亡,清王朝的滅亡也不止是慈禧一個人所作所為。



影片不無聊


慈禧在清朝的滅亡上固然有著一定的責任。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清朝的根已經腐朽不堪,難以迴天了。

除了慈禧之外,清朝滅亡大概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時不待我,國際的形勢並沒有留給中國太多的時間

這是外因。當時的時代,可謂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即使是清朝以外的世界,各國也是你來我往,你追我趕。

譬如在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之前,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可不是英國,而是西班牙

在1588年,即英國與西班牙爆發戰爭之前,西班牙佔據著海上霸主的位置,可以說是是不折不扣的歐洲最強國。

然而,在1588年的英西海戰中,英國作為後來者,險勝西班牙無敵艦隊。自此,海上霸權逐漸由西班牙交到了英國手上。

(西班牙無敵艦隊)

而英國憑藉著強大的海軍,在世界範圍內,廣泛的建立起了殖民地。因其殖民地面積的空前廣闊,且分佈在世界各地,更是被稱作“日不落帝國”,即在英國廣闊的土地上,太陽即使在一端落下,也會在另一段升起,太陽相當於永遠都在照耀英國的領土。

(紅色部分為當時英國本土以及殖民地)

而西班牙這個上一任的海洋霸主,卻是迅速衰落下來。除卻海上霸權外,其在陸地上的優勢也很快喪失。最終淪落成一個歐洲小國。

而英國在保持了多年海洋霸權後,到了當代,也失去了絕大部分的海外土地,對世界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

短短的幾百年間,西方各國充分體現了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道理。誰落後,就退出競爭。為了爭奪霸權,各國不斷髮展科技,發展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力量。在此期間,歐洲各國幾乎都有著自己的殖民地作為自己繼續發展強大的輸血力量。

到1840年,英國艦隊叩響中國大門的時候,清朝政府才真切的認識到了自己弱小。而在此之前清朝政府還在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

(鴉片戰爭)

可此時,因為長期閉關鎖國,清朝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從本質上還是一個農業國。而此時的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卻已經基本完成。二者差距不可謂不大。

二、清朝官員的腐敗

這點可謂是老生常談,其實這也算的是封建王朝的通病。

可清朝官員的問題在於,他們什麼都要碰,什麼都敢貪。

在這裡我主要說的是清政府花在改革上的費用。

在認識到西方列強的強大後,清政府內部倒是也展開了一場自救運動,也就是著名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

學習西方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本無可厚非。然而,不該用辦衙門的方法去辦企業

關於洋務運動為何失敗,眾說紛紜,我個人認為,用官員去管理企業,這才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本來,我們當時不如西方,想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你就老老實實的當學生,人家是什麼樣的,你就也照貓畫虎。

至於要不要考慮國情,那是在你先認真學了的基礎上。然而,我們用著西方的先進機器,卻不學人家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偏偏要安排一幫清朝官員,把好好的企業辦得跟個衙門一樣。還美其名曰是“中學西用”,可實際上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清朝官員們是怎麼管理企業的?打個比方,明明人家西方國家用一兩銀子可以造出來的東西,因為這些官員的層層撈油,生生需要十兩銀子才能造的出來。更關鍵的是,即使花了十兩銀子,造出來的東西,竟然還比不上人家用一兩銀子造出來的。

試想,憑著這些高成本、低質量的產品,如何與洋人企業競爭?

要是普通工業品倒也還能容忍,但要知道當時有相當一批軍火,也是通過這些“清朝式”的企業造的。

結果,槍炮炸膛、子彈炮彈關鍵時刻不響。而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北洋艦隊,就深受其害。

三、清政府腐朽的思想與短淺的認知

這一點,尤為重要。

清朝的統治者,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落後於時代。

在那樣一個年代裡,做官居然還要依靠八股文,依靠四書五經。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東西。

且不說落後的科舉制度,就統治者自身而言,居然還想著萬邦來朝的美夢,還不肯接受現實,完成自身的改變。

反而像一隻鴕鳥,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把腦袋往沙子裡一紮,也不管自己露在外面的屁股和尾巴。

反正只要我看不見,聽不到,大概外面就是很安全的吧?

清政府就抱著這樣的想法,逐漸被淘汰於時代,被掃到了歷史的垃圾堆裡。

如果當時清政府,對自己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類似於日本的明治維新。那麼中國近代的命運,相必不會那樣的慘烈與悲壯。

(明治維新)

可清政府到底沒有這個勇氣,沒有勇氣將權力交出來。可他自己不交,終究會有人幫他掏出來:之後的革命,不正是將清朝粉碎的一乾二淨嗎?

我曾想過,如果清政府主動進行徹底的思想改革。或許,清朝會變成一個類似於君主立憲的局面,即使失去一定的權力,可其地位卻仍然可以保留。

可悲的是,清政府自始至終沒有意識到: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勢者昌,逆勢者亡。清政府,何嘗不就是那個逆勢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