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父母面對自己的錯反而打罵孩子,你怎麼看?

吆呵天怎麼又亮了


這是非常要不得的!

第一,父母拿孩子出氣,自己犯錯了,不敢承認,卻故意找孩子的差錯,只能說明這樣的父母沒有修養,心胸狹窄,而且,不明白事理。

第二,自己犯錯了,反而打罵孩子。這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性格內向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會因為害怕而產生恐懼心裡。在孩子的心裡埋下陰影,自卑、孤僻甚至抑鬱。性格外向的孩子,年齡大的孩子,就會起到逆反心理,要麼對抗,要麼出走,要麼也模仿,甚至破罐子破摔。這更是可怕的後果。

第三,父母犯錯了,其實也是正常的事情。就是在孩子面前,也沒什麼的。如果實在平靜不下來,給大家兩個建議:去幹一場體力活,大汗淋漓,釋放壓力;也可以去做一下體育運動,參加集體活動,轉移注意力,過了爆發節點,就好了。

總之,父母犯錯,反而打罵孩子,是封建家長制思想作祟,也是自私和不自信的表現!當放下面子,敢於承認錯誤,做好孩子的表率,耳濡目染,身教大於言教。這也是孩子教育的重點課題之一!

第一幅:父母激情被孩子看到,卻打罵孩子。

第二幅:長期壓抑內向的孩子,越來越孤僻。

第三幅:哪裡有壓迫就有反抗,從反抗到叛逆。

請所有的父母警醒。一家之言,不妥之處,請多賜教。





嵩山豹哥


我坐著看。我小時候家裡窮,我和我弟上學都要花錢,我跟我媽要一次錢,我爸就會打我一次,跪著用鞭子打那種,我媽就在一邊煽風點火。在我看來這就是他們的錯,為什麼生下我又養不起我,還把錯全怪在我頭上。我這麼跟我媽說,我媽轉頭告訴我爸,然後我就又被打。我爸的朋友叫他借錢,他就特別殷勤叫我媽給,還把我媽打了,人家也不還錢,他還不讓人說他的錯。


像風一樣的女子y


明知有錯卻不承認的父母,無非就是用打罵孩子來掩飾自己的心虛,這種不公平,對孩子是很大的傷害,對父母來說,是一種愚蠢!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父母?他們對孩子又會有什麼傷害呢?

控制慾很強的父母,用打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有些父母無法說服孩子來相信自己的理論,就動手動嘴,強制孩子屈服於自己,這是封建家長制的作風,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這樣的父母,童年期往往也是受害者。他們不懂得采取民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是代際傳承的悲劇。

自己錯了也不承認,剛愎自用的父母錯在無能

越是有能力的父母,越是懂得凡事都有不只一種解決方式;無能的父母,生怕自己的錯誤影響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因為一旦自己所謂的權威被挑戰了,他們承受不起被輕視的感覺。

打罵是家庭暴力,以暴制暴貽害無窮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被暴力相向的孩子,只會學會暴力,也會使用同樣的方法對待父母和他人。不被尊重也不懂尊重,他們是受害者,將來會成為施暴者。

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這是一種終身的事業,是天底下最重要的職責。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夠知道:只有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才能幫助孩子成為有信心、有愛心的心智健全的人!父母錯了可以承認,這不僅不丟臉,更是以身作則地告訴孩子:做錯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意孤行、愚不可及!


紅勝火帶娃精


想要一個人說出“對不起,我錯了”這句話,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幾乎所有的人在面對錯誤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地產生自我辯護的衝動。

也就是說,人們常常會為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傷害性的或者不道德的行為進行狡辯甚至是推卸責任。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你總會為自己的錯誤進行自我辯護呢?

《誰會認錯》這本書中提到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認知失調。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

在生活中,每當“錯誤”出現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應對方法往往都是:逃避和推卸。

這種表現,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自我辯護”。也就是說,為了維護自己,你會用狡辯的方式把錯誤‘合理化’。

而推動你進行“自我辯護”的元兇,就是心理學中常常提到的一個名詞: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指的是,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種不一樣的認知,想法或者態度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的狀態。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對於一個吸菸者來說,他可能存在兩種認知。

第一種認知:“他知道吸菸有害健康”;第二種認知:“他戒不掉吸菸這件事”。

當這兩種相悖的認知同時存在於他頭腦中時,這位吸菸者就陷入了認知失調的狀態。他既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無法改變自己吸菸的事實,於是心裡產生了強烈的不舒服感。

而為了讓這種不舒服的狀態得到緩解,他就會為自己吸菸的行為進行自我辯護:“吸菸並不算壞事,起碼它可以幫助我緩解壓力。”

最嚴重的錯誤莫過於感覺不到自己有任何錯誤

據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天生就具有視覺上和心理上的盲點,這個盲點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就被體現為了對其他人的偏見,而偏見就使得人們經常處於自我矇蔽的狀態


這種狀態使你意識不到自己錯誤的行為,無法進行自省。你不相信自己會被矇蔽,所以為了緩解自己的失調,你就會強化自己進行自我辯護的信念,不得不把重點集中在尋找別人錯誤的身上,以致於更加激活了你對他人的偏見,形成了惡性循環。

怎麼改變呢?

在生活中,你可以多結識一些愛和自己唱反調的人,讓他們來戳破你用自我辯護編織的保護泡沫,並且能夠在你偏離現實太遠的時候把你拉回來。

為了維護自己的錯誤,我們甚至會「偽造事實」

撒謊撒得多了,就成真了!

在本書中,作者阿倫森說,人們常常會歪曲記憶來迎合自己,拔高自己的形象

如果你要想克服這一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小心對待自己的記憶,不要確信自己的記憶一向正確,也不要尋求用過去的經歷來為現在的問題辯護。



最後我想說:人犯錯不想承認是正常反應,如果想進步的父母會反思,會發現這個弱點並去改正。

我們不做好榜樣,孩子從小也會為自己的任何錯誤找藉口。

比起自己的面子和虛榮心,你和孩子親子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香媽的育兒經


首先不論是什麼樣的情況,打罵孩子都是不合適的

打罵孩子是家長尊嚴的一種體現,家長想通過這種行為來壓制孩子,讓他們服從來體現自己的權威性,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就有一定的邏輯思維,就可以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講道理,一味的壓制會使孩子無法正確的表達自己,發生的事情,孩子如果在有一定的道理的話,就會讓孩子和家長產生牴觸情緒,這樣的話,家長和孩子的交流就非常困難,長期以往就會在初中的時候,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別強,想法和行為都比較過激,再出現任何問題,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會在解決的時候非常棘手,所以平時從小事入手都不能夠對孩子出現打罵情況,

家長面對自己的錯誤,這個錯誤有的時候家長是認識不到的,一個學生來到班裡上課,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只是掌握學習的能力,有一些不同,但是孩子背後的家長差別是比較大的,每一個家長從事的職業不同,環境不同,知識結構不一樣,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角度差別非常大,這一點體現在每一次開家長會的時候,非常困難,因為不同的家長的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老師在講的學習方法的時候,家長一臉茫然,有的家長就非常善於學生管理,而有的家長感覺他們的孩子就是自然生長,對班主任來說開家長會那種困難程度遠遠比開個班會要大得多得多,所以在我們常人眼裡看到父母認知這件事情是錯誤的,但是家長並不認為是錯,他們認為是對他們打罵孩子並不認為是自己的錯誤,轉嫁到孩子身上,而是認為家長就是對的,孩子就是錯的,所以家長採取打罵孩子,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孩子出現了問題,聯繫家長,家長在辦公室裡就迫不及待的把孩子打一頓了,所以家長的認知水平也是需要提高的,這就是為什麼經常會有學校開設家長課堂,

如果家長真的認識到自己的錯,還要打罵孩子,一方面這種方式是不對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想展示自己的尊嚴和權威,

家長應當怎麼做呢?

家長應該冷靜下來,坐在孩子身邊和孩子一起談論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交流的過程,孩子在氣頭上,那麼我們家長就要安靜地把問題說清楚,首先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真心的,想把這個事情解決好,會不會有的孩子還在糊糊塗塗?家長還在氣頭上呢?這種情況一定會有,那麼家長應該首先安靜,安靜,安靜下來,因為家長畢竟是一個大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當,家長能夠跟孩子交流的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這個也是給孩子做一個表率作用,急,吵,大聲吼甚至打罵都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的,只有坐下來談,說出各自的理由,說出各自的處理方法,從其中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的方式,生活當中每一件事情都可以作為教育的範例,不僅能夠教育孩子,還能夠幫助孩子學會怎麼樣去處理問題?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一方面展示問題,第二方面要知道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這種邏輯思維體現在第一要符合事物存在的道理,發展的方式和,利用智慧把問題合理的完善的解決,也是孩子們在生活中的一種能力!

比如說每一個班級總會有一兩個孩子在班裡威信特別高,又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學霸,但是這種孩子在處理同學之間關係的時候特別有技巧,而且看法也比較獨特,同學們也比較信服他們,這種孩子畢業以後,我們發現發展的也非常好,也許就是因為它們的生存環境裡,父母在處理和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比較到位吧,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融匯在孩子的血液裡的,

作為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學習理解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學會教育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也是家長的終身課題。





初中物理李老師



鳳146983974


這類家長都是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錯誤的人。

人無完人孰能無過?就是有這樣的一種人永遠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永遠都在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找藉口!當了父母之後依然如此,那麼最先遭殃的必然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孩子是信任父母的,所以多數孩子對於父母的做法是不反抗的,長此以往可以想象在這種影響中長大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是不是會和他的父母一樣沒有擔當,愛推卸責任,在以後的人生中是不是會遇到更多的難題?這些問題能不能迎刃而解?是不是隻會逃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不管以前怎麼樣,在當了父母之後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了孩子學會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吧!


滿天星的星


天下人都不容易

父母的錯,父母意識到了嗎?

誰生孩子不是當寶養?

為什麼出了問題打自己孩子,而不打隔壁家孩子?

沒本事的父母多了,只是盲目的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樣。

雖然父母有錯,但作為孩子,能給與一些理解與同情嗎?

孩子一定也有錯的,至少錯在覺得小孩犯錯正常,父母不能犯錯


草民世界觀


一些父母自己犯的錯卻要打罵孩子這件事,在我們常人的認知裡這是不應該的。

這些父母在處理問題的能力上明顯是不足的,父母的錯遷怒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可能也說明了這位家長的某些心理問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在與家長的相處接觸中會無形的模仿學習家長的處事方法,夾雜的情緒,所用的語氣,這些好的壞的對孩子耳濡目染最後再孩子的自主建設中成為孩子自己的性格,或靦腆或自卑或大方或開朗。

作為父母要及時的三省吾身,及時地發現自己有這些可能在孩子面前暴露的壞習慣,並且做以改正,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很少,缺少自己對事件的判斷能力,但是模仿學習的能力很強,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多注意,家長的素質高度決定孩子的素質高度,為了孩子更好,要從改良自身做起,不要讓孩子陷入重複大人情緒的惡性循環中。


多啦a萌夢


明明是父母自己錯,反而打罵孩子,造成的後果,家長後悔不已。

為何這類父母會這樣做?

1.家庭關係不和諧

這類家長在家庭裡還無地位,經常受氣,無法合理地處理婆媳關係,或是因為家庭經濟困擾,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一旦找到一個突破口,就會大發雷霆,發洩的對象便是家庭中最弱小的孩子。

2.性格暴躁

性格暴躁的家長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當他們自己犯錯的時候,無法接受自己犯錯的事實,因而情緒膨脹,想要發洩,孩子出現在他面前時,孩子就成了發洩桶了。

3.固執,不願承認自己錯了

偏執的人認為自己不可能犯這種低級的錯誤,但又無法逃避,便會產生各種矛盾情緒,心煩意亂。想要發洩出來,孩子就成了他們的眼中釘。

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有多大?

1、身體上的創傷

  大人的力量是遠遠高於小孩的承受能力的。有些家長生氣時,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還會抓起身邊的掃把、樹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有時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劇就是這麼造成的。別認為打屁股就沒事了,打屁股照樣是可以“打壞”的。輕則,孩子皮下血腫,神經受損,重則,殃及內臟(如腰部的腎臟等)或由於廣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體是非常嬌嫩的,又怎能夠經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頭?

  二、心理上的創傷

  幼兒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及打罵恐嚇,都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裡障礙。

  1、軀體不適: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現為軀體的不適。比如,孩子突然發熱,患感冒(由於驚嚇引起的更常見)。有的孩子會嘔吐,訴說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瀉。

  2、產生遺棄感:一些父母在打罵恐嚇孩子之時,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語言,別小看這不經意的氣話,卻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較深的創傷。有個3歲的孩子見了奶奶後,緊依著不離開,奶奶問:“怎麼了,幹嗎不讓奶奶幹事?”孩子哭兮兮地說:“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是撿來的。”奶奶說:“胡說!怎麼是撿的?”孩子竟然說:“小紅的媽媽不打小紅,說她是親寶寶,媽媽打我,說不要我了。”

  3、產生恐懼感:被打的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鬧、精神緊張,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顯的心理障礙。對3歲前的孩子而言,神經發育尚不完善,恐嚇或粗暴的態度都會使孩子出現夜驚、過度緊張及恐懼狀態。

  4、自暴自棄:別看是3歲前的孩子,經常被責罵或捱打,也會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棄。他們本來可以將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乾脆去搞破壞。這些孩子還可能表現出遇事冷漠,行事膽怯等。

  5、逆反心理強:不難發現,那些經常捱打的孩子比較“犟”,父母讓他幹什麼,他偏偏不幹,連捱打時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孩子太擰才捱打,其實,捱打時,別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會不服的,這種不服而產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達出來。

  6、暴力性:經常捱打的孩子,他會模仿家長打他那樣去打別人,父母打他時表現得越粗暴,孩子對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產生說謊行為:孩子被打後,可能暫時被鎮住了,但由於怕捱打,他們會漸漸不敢對父母說實話,或者找理由來擺脫捱打,久之,便會養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

  8、仇恨心理:對3歲前的孩子來稅對父母的依戀性很強,一般不會產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施暴,孩子漸漸就會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日後可發展為仇恨父母。

所以,在任何時候,家長們都要控制好自己情緒,別把孩子當成你們的發洩桶,不然產生的後果超乎你們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