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本系列是漢字字源相關解說彙編(文獻集成)。或存在部分字符顯示問題,可點擊文末擴展鏈接網址查看完整版(每日更新)。另,解說後的()內容為解說出處,無()的為筆者解說線索(主要為聲訓)。字族有較大補充的將即時更新。

會-會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繪噲旝廥【會】會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說文新證》P453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形義源流通解》477


huì 匣月→匣泰∥黃外切。

kuài 見月→見泰∥古外切。

【1】

。從合,夾置於“合”形中間的聲符,還不能說定,疑是“胃”字象形初文,像胃袋內存有米粒之形(參見“胃”字條)。今見最早的“會”字在西周早期(見於員卣)。字形演變主要表現在聲符上,西周晚期有省去胃袋形而只存“(米)”形的。本義未明,可能是積聚禾穀,是“廥”之古字。引申為聚合、會合。《爾雅·釋詁》:“會,合也。”《廣雅·釋詁三》:“會,聚也。”《書·禹貢》:“澭、沮會同。” (澭水和沮水會合)由聚合、會合義引申為盟誓、聚會、相遇、符合,還引申出兩個名詞義:一是器蓋兒,二是都(dū)會,即人口集散之所。由相遇義引申為機會和副詞義恰、正值。由符合義引申為領悟、理解、能進行、熟悉或擅長,還引申為應當。以上諸義皆讀huì。“會”還有一音kuài,主要用於由聚合義引申出的計算、總計義,也用於買賣中間人義,這在後來寫作“儈(儈)”。(《字源》P464)

【2】相合。甲金文從「合」從◎,象用蓋子把盛有東西的器物蓋起來(羅振玉、李孝定、朱芳圃、沈培),本義是相合。甲金文從「合」從◎,象用蓋子把盛有東西的器物蓋起來(羅振玉、李孝定、朱芳圃、沈培),本義是相合。「口」象盛物的器皿,「」象器皿之蓋,中間是所盛載的東西。《說文》:「會,合也。從亼從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屬皆從會。㣛,古文會如此。」金文或加從「彳」,表示在道路上相會之意。甲骨文辭殘,疑為會合之義,《合集》1030正:「會我」。金文表示會合,羌鐘:「入長城,先會於平陰」。又表示記錄所斷獄訟的計簿,訓匜:「乃以告吏兄、吏曶於會」,意即將此案件結果記入會簿之中(李學勤)。戰國竹簡表示會合,《郭店簡.語叢一》簡36:「所以會天道人道也」。《郭店簡.語叢一》簡40:「所以會古含(今)之事也」。《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9:「會才(在)天地之間,而㯱(包)才(在)四海之內」。《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9:「會天地之利」。《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52:「以少(宵)會者(諸)侯之帀(師)於牧之埜(野)」。《上博竹書五.三德》簡17:「智(知)天足以川(順)時,智(知)地足以由(育)材,智(知)人足以會新(親)。」又表示會盟,《清華簡二.繫年》簡39:「秦晉焉始會好,戮力同心。」《清華簡二.繫年》簡61:「楚莊王立十又四年,王會諸侯於厲。」(《形義源流通解》)注意比較前文字族,括也。夬大牙互。全


【3】初文聲。(《說文新證》)


【】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漢語大字典》


【1】此器音義承會合義。

【襘】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guì 見月→見泰∥故外切。

【1】本義表示衣帶交結之處。《說文》: “襘,帶所結也。”(《字源》P732)

【薈】薈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huì 影月→影泰∥烏外切。

【1】本義是指草木茂盛貌。《說文》:“薈,艸多皃(貌)。” 《詩·曹風·候人》:“薈兮蔚兮,南山朝隮。”朱熹集傳:“薈、蔚,草木盛多之貌。”引申之又可指聚集、會聚。如薈萃、薈集。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薈,引申為凡物薈萃之義。”(《字源》P47)

【澮】澮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kuài 見月→見泰∥古外切。

huì 曉月→曉末∥呼括切。

huá 匣黠∥戶八切。

【1】田間的水溝,排水道。《爾雅·釋水》:“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 《周禮·地官·稻人》:“以澮寫(瀉)水。”鄭玄注:“澮,田尾去水大溝。”讀kuài 。又音huì。水名。今稱澮河。凡二:1.在山西省。源出山西翼城縣東北澮山下,西流至侯馬入汾河。《說文》:“澮,水。出靃山,西南入汾。”2.在安徽省北部。下游入洪澤湖。又,地名。又,同“濊”,深廣貌。又音huá。《集韻·黠韻》:“澮,雨水合也。”引申為大水衝擊義。澮所從聲符“會”今簡化作“會”,凡所從者依例簡化。(《字源》P962)快

【儈】儈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kuài 見月→見泰∥古外切。

【1】本義指介紹買賣。《說文》:“儈,合市也。”(《字源》P722)

【鄶】鄶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kuài 見月→見泰∥古外切。

【1】初文作“會”,後添加了義符“邑”。《鄶》是指《詩》中的《檜風》。“鄶”故地在今河南省密縣東南。(《字源》P594)

【獪】獪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kuài 見月→見泰∥古外切。又古賣切。

【1】本義為狡詐、狡猾。《說文》:“獪,狡獪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進一步說明了“獪”字從“犬”得義的理由:“本訓當謂犬黠,移以言人。” 《方言》卷十:“凡小兒多詐而獪謂之央亡……或謂之猾,皆通語也。”可見“獪”、“猾”很可能是同一個詞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表達,音、形有所變異而已。(《字源》P873)快。

【膾】膾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kuài 見月→見泰∥古外切。

【1】細切的肉、魚謂之“膾”。《說文》:“膾,細切肉也。”《禮記·內則》:“肉腥細者為膾。” 《漢書·東方朔傳》:“生肉為膾。”(《字源》P368)燴菜,切割

【檜】檜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guì 見月→見泰∥古外切。又讀 kuài

【1】樹木名,一名栝,也叫檜柏、刺柏、圓柏。常綠喬木,葉刺狀或鱗形,幹似松,木材堅實,有芳香,可供建築及製作傢俱之用。《說文》:“檜,柏葉松身。”(《字源》P501)

【繪】繪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huì 匣月→匣泰∥黃外切。

【1】《說文》:“繪,會五采繡也”。本義是五彩的刺繡。鄭玄注:“繪,畫文也。”後引申指繪畫。(《字源》P1138)比較撰文。

【噲】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kuài 溪月→溪夬∥苦夬切。

【1】形聲字。從口 ,會聲。其本義為吞嚥。《說文》:“噲,咽也。”王筠句讀:“此下嚥之咽。”一說指動物的嘴。《說文》:“噲,一曰嚵噲也。”又:“嚵,一曰喙也。”文獻中字或通“快”,快意、稱心義。《淮南子·精神》:“當此之時,噲然而臥,則親戚兄弟歡然而喜。”(《字源》P75)(《字源》)

【旝】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kuài 見月→見泰∥古外切。

【1】拋石機,令旗。《說文》:“旝,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追敵也。從㫃,會聲。 《春秋傳》曰:旝動而鼓。 《詩》曰:其旝如林。”徐鍇系傳:“按:諸書‘旝,旌旗也。’唯許慎言。潘岳《閒居賦》謂之礮(炮)。”依許慎說,“旝”字的本義是指某種拋石機,它是“炮”的前身。而經典多以為“旌旗”之義。《左傳·桓公五年》:“旝動而鼓。”杜預注:“旝,旃也。通帛為之,蓋今大將之麾也。執以為號令。”此當為“旝”字的本義。又通假為“會(會)”,《詩·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會(會)如林。”(《字源》P613)比較厥發石,矢栝。駃騠

【廥】

字源解說「會-會𨭗襘薈-薈澮-澮儈-儈鄶-鄶獪-獪膾-膾檜-檜繪」

《字源》


kuài 見月→見泰∥古外切。

guì 見月→ 見泰∥古外切。

【1】本義為儲藏木柴或草料的地方。《說文》:“廥,芻藳之藏也。” 《韓非子·內儲說下》:“故燒芻藳而中山罪,殺老儒而濟陽賞也。” 《急就篇》:“墼壘廥廄庫東箱。”顏師古注:“廥,芻藳所居也。”引申為倉庫,多指糧倉。《晉書·天文志》:“天廩四星,在昴南,一曰天廥,主蓄黍稷以供饗祀。”《晉書·食貨志》:“兗豫,漆絲之廥;燕齊,怪石之府。”(《字源》P8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