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之盟與大國霸權

弭兵會盟,指的是春秋時期的兩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共有兩次,分別在周簡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國執政華元、向戌兩次召集晉、楚兩國在宋會盟,平分霸權。


弭兵之盟與大國霸權

這兩次弭兵會盟中比較有名的是在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7月舉行的那一次。宋國大夫向戌約晉、楚兩國在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開會,調停兩國間的戰爭,與以往的會盟不同的是,以前的會盟都由國君親自參與,這次弭兵會盟卻由各國有勢力的大夫參加。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四國的有勢力的大夫參加了會議。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平分霸權,除齊、秦外,各國須向晉、楚同樣納貢,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這次大會史稱“弭兵會盟”。

“弭兵之盟”確立了兩個“超級大國”即晉國與楚國,還有兩個“地區性大國”即秦國與齊國。後來“戰國七雄”基本是這4個國家與“替補入缺”的燕國,其中晉國一分為三成為趙魏韓三國,也被稱為“三晉”。

戰國初期當然是繼承了晉國主要“家業”的魏國獨霸,從魏文侯、魏武侯到魏惠王百年間魏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吳起從魏國到楚國組織了“吳起變法”,楚國也跟著強大起來,在楚宣王、楚威王時期達到巔峰,甚至滅掉了不可一世的越國。不要小看越國,越國被楚國滅亡前甚至打得齊國都無可奈何被逼求和甚至只好請求楚國出兵。楚國的衰落是在楚懷王時期,被張儀誘惑與齊國背盟結果遭遇秦國、魏國甚至齊國夾擊,最終元氣大傷。但楚國即使是最衰敗的時候都能消滅魯國,這是齊國不可比的。

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開啟了商鞅變法,秦國開始逐漸強大起來。雖然此時的秦國尚不能與魏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媲美,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在逐漸縮小。在齊威王擊敗魏國後,秦國趁火打劫獲得快速發展。在齊宣王時期,秦國已經成為與齊國並列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

魏國被齊國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擊敗後,又遭遇商鞅變法後秦軍的襲擊,最終退出超級大國行列,此時的超級大國是齊國與楚國,當然還有國勢蒸蒸日上的秦國。齊國從齊威王到齊宣王時期達到國勢巔峰,齊宣王在馬陵之戰擊敗超級大國齊國,齊宣王50天消滅“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顯示了新一代超級大國的霸氣。不過,齊閔王卻在消滅宋國後遭遇“五國伐齊”,齊國終於退出了超級大國行列,這就出現了秦國“獨大”局面。

後來的局面就簡單了,搞掉了其他“超級大國”,秦國就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從秦昭王到秦始皇時期秦國終於完成統一天下的任務。不過,秦國滅亡六國統一天下,卻被楚國人陳勝吳廣、項羽劉邦所推翻,為楚國人做了嫁衣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