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國滅亡前,三次求助於唐朝,為何唐朝始終沒有派兵幫助?

陳旭俊


波斯第二帝國也即薩珊王朝,成立於224年被滅亡於651年。波斯帝國滅亡時正處於唐太宗、高宗時期,也正是對東西突厥進行打擊的關鍵時期。每個國家當然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是否用兵,波斯和隋唐只有經貿關係,在西部邊疆上更是一種潛在敵人的關係。

(1)唐朝和波斯既不是同一文明體系,又不在同一個勢力範圍內,更重要的是,因為唐朝國力漸強,唐朝西部、北部邊疆以外地區漸成兵鋒所指

我們先看看薩珊波斯的疆域,就能明白雙方的關係是多麼複雜。薩珊波斯控制著今天的中東大部分地區、高加索部分地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部分地區。

請注意,在7世紀上半葉的亞洲有幾股大勢力,他們屬於競爭關係。特別是唐朝逐漸穩定後,內部經濟逐漸發展,對外商貿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打通西域通路就成為一種經濟上的必然。再加上,突厥勢力在幾股勢力中最強大,對唐朝威脅也最大。

而薩珊波斯所控制的吐火羅正處於西域地區,也就是說,薩珊波斯與西域諸國的關係非常緊密。當然,薩珊波斯政治、文化影響力居主,其軍事影響力不大。西域主要玩家還是西突厥。

由此,在波斯衰微、突厥被唐朝打擊下,西部地區正成為唐朝的戰略攻取地。

在這種情況下,波斯某種程度上成為大唐針對的對象,當然不會出兵。

(2)唐太宗對波斯的三次求援,正處於與西突厥激烈交鋒時刻,即使想幫忙,也恐無餘力

637年,波斯大軍被阿拉伯帝國軍隊打敗、統帥陣亡。在此情況下,與波斯關係最緊密的是拜占庭帝國。但拜占庭一方面和波斯的矛盾很多,可以說波斯從建國開始就一直與拜占庭戰爭中;另一方,拜占庭因為也控制著中東部分地區也在受大食地打擊。所以,拜占庭不會幫忙。

在這種情況,他們選擇向唐朝求援。637年出發到638年,向唐朝驚險了一條蛇。

《新唐書·波斯傳》:貞觀十二年,(伊嗣侯)遣使者沒似半朝貢,獻活褥蛇,狀類鼠,色正青,長九寸,能捕穴鼠。”

對於請求,李世民以路程遙遠為由拒絕。塔巴里在《年代紀》中說,唐太宗給波斯皇帝回信:你還是和他們和平共處吧。他們沒有對你動怒時,你也別對他們動怒。

唐太宗642年、648年兩次向李世民說明波斯的危險,但李世民並沒有什麼表示。

波斯滅亡後,出於阻止大食從西、北兩大方向威脅唐朝,唐高宗李治對波斯殘餘勢力進行支援。但總體上,對救援波斯問題上出於在西域方面的考慮,並沒有顯得關注。


坐古談今


自前330年(東周顯王三十九年)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亡於亞歷山大大帝后,伊朗高原長期處於外族統治下,先後經歷馬其頓帝國、塞琉古帝國和安息帝國(又稱帕提亞)三大時期,直到3世紀上半葉才恢復獨立。曹魏文帝黃初五年(224年),安息帝國法爾斯省總督阿爾達希爾一世起兵反叛,並在奧爾米茲達甘平原擊殺皇帝阿爾達班五世,由此結束安息帝國長達400餘年的統治。



由於阿爾達希爾一世是純正的波斯人,所以他在隨後建國稱帝時,便重新恢復故國波斯的名稱,史稱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薩珊王朝建立後,不僅重新統一了伊朗高原,還憑藉著強大的武力四處擴張,經過數百年的征戰,在中國唐朝建立後的第三個年頭(620年),終於達到版圖的巔峰。


此時的波斯,疆域囊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小亞細亞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部分沿海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勢力範圍延伸至印度,甚至一度還佔據過巴勒斯坦地區和埃及,面積約560萬平方公里,在當時是可與東羅馬帝國、大唐帝國相抗衡的世界強國。



然而波斯的強盛並沒有維持多久,由於長年間與東羅馬帝國爭雄,導致傷亡慘重、元氣大傷。恰在此時,駝峰上的民族阿拉伯人(中國史書中稱其為大食)在西亞迅速崛起,並在穆罕穆德及其繼承人的領導下,在亞非歐三大洲同時擴張。面對著銳氣正盛的大食,波斯毫無招架之力,疆土大面積淪喪。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大食在卡迪西亞會戰中重創波斯主力,隨即攻陷其都城泰西封。


國都淪陷後,波斯皇帝伊嗣埃三世(634-651年在位)率殘眾向東逃竄,隨即又在納哈萬德戰役完敗於大食,此後再無力組織起像樣的反攻。然而,伊嗣埃三世並不甘心江山毀在自己手中,為了尋求復國的希望,先後四次派出使節到訪唐朝(638年、639年、647年、648年),以稱臣納貢為代價,希望唐太宗能夠發兵救援。但此時唐太宗正致力於消滅西突厥、高句麗等政權,根本無暇西顧,便以路途遙遠為由婉拒。



向唐朝求援的夢想破滅後,伊嗣埃三世在大食的迅猛攻擊下,只能逃往霍拉桑東部避難,最終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被大食追兵所殺。至此,薩珊王朝終結,餘部在王儲卑路斯的帶領下,繼續向東逃亡,最終在吐火羅(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北部)尋求到庇護之地。


卑路斯志在興復故國,為此在永徽五年(654年)遣使來唐求援,但被唐高宗以路遠難救為由拒絕。然而沒多久,大食的勢力便滲入到中亞地區,並連番騷擾、劫掠唐朝在西域的屬國,由是讓唐高宗無比震怒。在這種情況下,唐高宗為了擊退大食、穩定西域,便改變對卑路斯的態度,轉而支持他的復國運動。



為此,等到龍朔元年(661年)卑路斯再度遣使求援後,唐高宗便答應了他的請求,並派將軍王名遠率軍援助。然而王名遠替卑路斯攻下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後,便再無力深入西境作戰,在這種情況下,唐高宗只好在疾陵城設立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為都督,並屯駐部分唐軍幫助他防守。次年,唐高宗又冊立卑路斯為波斯王。


伊嗣候懦弱,為大首領所逐,遂奔吐火羅,未至,亦為大食兵所殺。其子名卑路斯,又投吐火羅葉護,獲免。卑路斯龍朔元年奏言頻被大食侵擾,請兵救援。詔遣隴州南由縣令王名遠充使西域,分置州縣,因列其地疾陵城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為都督。是後數遣使貢獻。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



雖然有唐朝的援助,但面對著大食的凌厲攻勢,卑路斯根本難以守住疾陵城,在苦撐多年後,無奈被迫棄城東逃,轉入唐朝的西域境內逃難。上元二年(675年),卑路斯攜帶兒子泥涅師等人,親自達到長安求援,並被唐高宗任命為右威衛將軍。此後兩年間,卑路斯一直生活在長安,並積極謀劃復國事宜,但最終卻毫無成效。儀鳳二年(677年),卑路斯在長安鬱鬱而終。


卑路斯死後,唐高宗一度冊立其子泥涅師為波斯王,並派大將裴行儉護送他回國,但後者剛剛抵達碎葉城,便率領軍隊回國。失去唐朝援助的泥涅師滯留吐火羅20餘年,最終還是重走當年的東逃之路。景龍元年(707年),泥涅師重返長安,被唐中宗拜為左威衛將軍,若干年後病死,餘生再沒能西返故國。



始,其子泥涅師為質,調露元年,詔裴行儉將兵護還,將復王其國。以道遠,至安西碎葉,行儉還。泥涅師因客吐火羅二十年,部落益離散。景龍初,復來朝,授左威衛將軍。病死,西部獨存。見《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下》。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因為唐朝一直不太安定,安史之亂啥的唐王朝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內憂外患很多。再者唐朝很多藩鎮掌握軍事力量駐守邊疆,他們並不願意消耗自己的軍事實力去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壯大。這也是人之常情,理所當然,正常的事情,很好理解的。


用戶AkLzzSuwj


首先又不沾親帶故的,人家憑啥幫你?

其次你以為唐朝經略西域,是真的有統一世界的夢想?

那只是因為唐朝定都長安,為了保證戰略縱深,必須經略西域,就像蘇聯,把蒙古獨立出來作為緩衝區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