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花邊”漸失,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年主產區在山東煙臺棲霞

“織花邊”漸失,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年主產區在山東煙臺棲霞


織花邊是媽媽那一代的農村婦女的手藝,規範的名字叫“棒槌花邊”。產於煙臺地區,主要分佈在棲霞,以棲霞為主要產區,是一種源於歐洲的傳統民間手工編織技藝。1898年傳入棲霞,到1914年棒槌花邊幾乎遍佈全縣。1933年,棲霞規模較大的花邊莊號就有華和成、恆元記、同聚福等19個,1964年,棲霞成立縣藝品社,對棒槌花邊生產實行統一管理。到1980年,全市花邊從業人員達5.5萬人。棲霞曾受邀先後派出30多名編織能手60多次前往日本、美國、泰國、希臘等國家表演,棲霞的棒槌花邊也遠銷海內外。

“織花邊”漸失,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年主產區在山東煙臺棲霞


那時,幾乎家家都有花邊板、棒槌,等到城裡的放花邊的下來放後,不同的人就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樣子,拿著圖紙和線就回家開始織起來。那時就奇怪著,那就像天書似的圖紙,密密麻麻那些婦女們是怎樣看的,更多不識字的人卻一看就知道怎麼織。看著圖紙,就在棒槌上纏上線,然後就兩隻手夾著棒槌,一排棒槌,卻清楚拿起哪個,往哪兒丟,又知道在哪兒用大頭針別上。只看那翻著丟的風快的一個個棒槌,還有密密的花邊板上一個個的大頭針,卻只看得眼花繚亂。

“織花邊”漸失,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年主產區在山東煙臺棲霞


織花邊一般都有時間要求,放花邊的會定期再到村裡來收。拿到樣子之後,婦女們就開始了除了吃飯和睡覺就是織花邊的時候。一般在炕上把吃飯的桌子拿下來就放上了花邊板開始織起來,有時鄰居們一起,集中到某家炕上,邊聊著呱邊織,也是間或著討論某處的織法,畢竟有些複雜的地方並不是都會織的。而晚上也必是挑燈夜織的,我媽對於複雜的花樣是不會織的,也就簡單的能織一些,也是姥姥傳的,姥姥在我家住的時候,每當媽媽下去做飯時,姥姥就拿起棒槌幫著織幾下。媽媽織花邊也是姥姥的影響“人家織你也織,人家使換花邊錢你也使換,添附日子。”

“織花邊”漸失,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年主產區在山東煙臺棲霞


織花邊是需要乾淨的,花邊線一般都是白白的線。花邊板上都是白白的布墊著,不織的時候也是用白布蓋的。織的時候要把手好好洗乾淨的,也定在其中不去擺弄其他東西,唯恐把花邊弄髒而讓收的人難為。媽媽曾織過一個樣子,是桃子樣,織的時候爸爸在城裡弄的嘠斯燈,很亮的白光,卻有著黑黑的溜溜灰。結果挑燈夜織的花邊因為都燻黑了而白費了功夫,人家拒收,當然也就不會給錢的。

“織花邊”漸失,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年主產區在山東煙臺棲霞


媽媽織花邊不多,我的記憶是很少的,後來搬到城裡,也就不再織了。只是偶爾會談起,“懷你妹妹的時候,村裡管計劃生育的去作工作,那會兒提倡只生一個,我就織著花邊聽她說,權當有人陪著聊天。”也就在我們姐妹倆都還小的時候織過。待我參加工作之後,就很少聽到看到織花邊了,剛結婚那會去對象的老家時,見過村裡一幫老人坐在院子裡的樹下陰涼處,拉著呱聊天著織著花邊。聽說到村裡放花邊的人很不容易,再不是讓人趕著得個好織的還工錢高的花邊樣,而要說好話讓老人幫忙織了,漸漸地連這樣偶爾織花邊的老人也看不到了。

“織花邊”漸失,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年主產區在山東煙臺棲霞


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剛剛開始時,與同事們一起編寫教材,其中就有一節關於棒槌花邊,起了個很好的題目“指尖上的舞蹈——棒槌花邊”,記得那個單元全是棲霞的傳統技藝的,查了大量的資料,知道了是唯一不能機器替代的手工藝,現在不知道是否發明了替代手工織的機器。再以後,棒槌花邊就漸行漸遠。

看到文章,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可見工藝的消失。曾經只靠兩隻手生活的年代,衍生出諸如棒槌花邊等工藝,卻是生活的需求與補充,當人工逐漸被電腦機器所取代時,工藝之消失也就不奇怪了。

“織花邊”漸失,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年主產區在山東煙臺棲霞


我的大閨女,可知道棒槌花邊?可知道姥姥曾經以此補貼家用?記下此文,不僅是為漸遠的棒槌花邊,還為讓大閨女瞭解那時的生活那時過日子的奔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