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長城是不是擺設?

珂夢歷史人文


肯定不是擺設,秦長城真正秦抵禦了西北外族的入侵。只是因為秦軍大多保衛邊疆,項羽劉邦才有機會打贏,國內兵力太少,歷史就是這樣,都是註定了的。


躁動時代的一股清流


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可絕不僅僅因為他是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更因為他各種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的操作——修長城自然就是其中一件。

我們先說結論,秦始皇修長城絕對不是擺設,它有效的阻擋了匈奴民族的入侵騷擾。

接下來,我們一步一步的討論。

在此,我們先要說一下修長城的背景。

公元215年,秦始皇命令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在這位千古名將的進攻下,匈奴人可以說是不堪一擊。到後來,蒙恬軍隊所到之處,匈奴人便望風而逃,誇張一點說,秦軍在那立上一杆旗子,匈奴人就不敢過來。

可是,當匈奴人逃到漠北之時,秦始皇卻突然下令不追了,30萬大軍就地駐紮,然後開始修長城。

這便是修長城的背景。

匪夷所思,難以理解,為什麼不乘勝追擊,直搗黃龍,徹底消滅匈奴殘部,而是開始修長城了呢?

因為成本太高,繼續進擊的成本,遠遠高過守的成本。

喜歡軍事的朋友們都明白,打仗打的可不止是軍隊,還打的是後勤補給、供應能力,換句話說,打仗就是打錢。

我們就拿最基本的糧食來說,秦軍作戰的糧食,很多都是由中原地區運載到北方戰線的。那麼,如果繼續追擊,會消耗多少糧食呢?如果按照秦軍30萬人(這是蒙恬北擊匈奴的軍隊數量),一人一天吃半斤糧食來算(這已經非常非常少了),秦軍一年需要吃5475萬斤糧食!秦朝時期,糧食是按照石來算的,1石約是120斤,也就是秦朝一年需要向前線運送45萬石糧食。

看起來還不算特別多,對吧?可是運輸呢?你知道從中原地區運到北方戰線1石糧食需要消耗多少嗎?《史記》中給出的答案是192石!所以連運再吃,一年需要8000多萬石糧食!

僅僅糧食這一項,就夠受的了。

而匈奴那邊呢?再向北,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匈奴人放放馬、打打獵就夠吃的了,畢竟人家熟悉。

所以,繼續打下去,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其次,是兵種問題。

就如剛才所說,匈奴人騎馬放牧如同家常便飯,兵種也是騎兵為主,而秦呢?秦軍是步兵為主,如果在秦北部邊境打還好說,可如果深入漠北,那就是騎兵的天下了,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步兵打騎兵,這是天然吃虧的。

所以,秦想要繼續追擊,還要培養足夠量的騎兵。這就涉及到騎兵培訓、騎兵戰術開發等等多個要素,也就是說,蒙恬想要繼續追擊,就要開始打騎兵戰了。

從培訓騎兵到這些騎兵能夠上戰場,又不知道是多久的時間,大軍一直在前線等著騎兵,是不現實的。

所以,從兵種上來說,也不合適。

最後,是佔領了也沒什麼用。

匈奴為什麼要南下?缺糧食;匈奴為什麼缺糧食?草原不適合種糧食。所以,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秦始皇派軍隊佔領了這些地方有啥用?種糧食嗎?如果那些地方真的那麼適合種糧食,匈奴也不會拼命南下來搶了。秦本質上是以種植業為主的朝代,你說佔領了那麼大的地盤去放牧,也不太合適,稅也收不上來。而且,即便佔領了又怎麼樣?那時候沒有GPS,你也不可能給匈奴來發精確制導,你佔領了那裡的土地,卻不可能完全消滅匈奴,他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反而會增加秦的管理成本。

所以,從經濟、兵種、管理三方面來講,蒙恬都不適合深入漠北。而漢武帝時代也證明了這個道理,漢武帝時期,匈奴人被打的落花流水,可漢朝卻把文景之治留下來的底子全花光了,甚至直接導致了西漢的衰落,逼得漢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詔》。明成祖朱棣也進軍過5次漠北,雖然把蒙古人打的稀里嘩啦的,可自己也是扛不住了,最終還是用長城來解決問題。

所以長城的好處是啥?花錢少,效果好。

歷史告訴我們,君主們都不傻,是會算賬的,根據史書記載,如果派出與軍隊數量相等的民工修長城兩個月,可以有效阻擋漠北遊牧民族的入侵,且用錢、糧數是軍隊遠征的十分之一。

花小錢辦大事兒,哪個君主不樂意呢?

而且,我們說過,匈奴是騎兵為主,一般是搶一波就跑,而一旦建了長城,騎兵就跑不起來了,只能轉為陣地戰,當開始陣地戰時,步兵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而有烽火臺的地方還可以迅速傳遞敵情警告,便於秦軍迅速集結。當然了,秦長城很多地方都是和上圖相似,僅僅是石頭的堆壘——也就是說,它不需要修那麼好,可以經濟實惠的阻擋遊牧民族的馬就可以了。



伏生說歷史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佈中國曆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肯定了它,接著司馬遷又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之後的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秦始皇為什麼要修長城一直是中國歷史上討論的話題。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秦始皇一生豐功偉業,修建長城便是其中之一。秦始皇為什麼要修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戰國時期,諸侯國和北方的遊牧民族之間的爭鬥,遠少於戰國時期,諸侯國家之間的爭執。好象沒有發生過什麼北方遊牧民族對南方的侵略。

就是侵略,以秦當時強大的軍事能力,和秦始皇的個性,不會太怕北方的遊牧部落。可始皇帝為什麼要修長城?秦始皇修長城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修建長城僅僅就是軍事目的嗎?

秦始皇修長城真正原因版本之1:

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其1、可以抵禦外族入侵 ,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並不是修長城的真正目的。其2、割據政權保證自己的勢力範圍不受騷擾。其3、也有人說請始皇陵就在長城底下,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這樣的建築是不允許人類對他造成任何破壞,當然秦始皇的靈柩也不會遭到後人的破壞,這個才是秦始皇為什麼修長城的的真正目的。

人們常說的“明修長城清修廟”也就是這意.秦始皇真正的靈柩,就藏在長城下面。 為什麼修完長城的人都死了呢,因為在修長城的同時也正在修建自己的墳墓,墳墓完工以後所有的人也就成了陪葬,為的是不讓修長城的人對外宣揚。 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於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爾的聖·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奇蹟

秦始皇真正的靈柩,就藏在長城下面。 就算知道秦始皇的靈柩在長城下面,也無人敢動,因為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長城是文物,長城不能遭到破壞,也不允許任何人對長城進行嚴格的考察,這樣一來秦始皇的靈柩也永遠成為了一個未解的迷。

秦始皇修長城真正原因版本之2:

秦始皇修長城,不是因為當時、或者說他自已怕北方遊牧民族,而他怕他自已的子孫受到北方民族的侵略。一份資料上說,一個叫盧生的方士,受始皇之命出海,回來後,給始皇帶回了句話,說:“亡秦者,胡也。”

始皇這個人相當迷信方士,所以他從子孫後世界角度,想修一個長城,讓這個句話落空。所他把修長城當做小老百姓修自已家院牆一樣來修。但這條院牆出太長了。所以動用了秦國全國的國力。讓多少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修長城的舉動,也是簡接激發民變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另外角度講,最後亡秦的,還真有胡的作用,不過從秦人手中接過天下的則是漢人。對於方士帶回的讖語,根據秦國選都江堰的前例,很可能是六國故人想出來的,耗秦國國力的法子。給套住始皇。

長城作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無人不感嘆它的浩大與偉岸,但你是否知道修築長城的最真實原因呢?如果說秦始皇修築長城只因一句荒唐謊言,你信嗎?作者張永廷和張馨文在《秦始皇為何要修萬里長城》一文裡,告訴我們這看似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是真實的,皆因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謊言而修建。

“亡秦者胡也”,萬里長城因一句謊言而修

一提到萬里長城,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儘管秦始皇不是歷史上修築長城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但在人們的印象裡,長城與秦始皇有著不解的淵源,提到長城就不能不說秦始皇。


海洋說歷史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統稱。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重要經驗,可以抵禦外族入侵,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保證自己割據政權不受騷擾。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的六年後,他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去攻打北方的匈奴,之後又大規模修築長城。後來長公子扶蘇也因為多次直諫觸怒了秦始皇,被他派去了北方督造長城。而最後的成果是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綿萬里。

據記載,秦始皇為了修長城總共徵召了近百萬的人力,約佔當時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可見他對此的重視。那秦始皇為什麼修長城?一般認為就是為了抵禦北方匈奴,鞏固帝國的邊疆安全。當時匈奴已經統一,實力大增,如果說秦始皇是為了長治久安在匈奴入侵前修長城,很有道理。

另外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修長城是因為一句預言。秦始皇稱帝后迷信方術,追求長生不老,最出名的故事就是派徐福去東海找仙山。據說,有一個叫盧生的方士給秦始皇從仙人那裡帶來一本書,上面寫著“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這個“胡”就是北方的匈奴,所以就興師動眾地調兵遣將,並且修起來長城。現在看來,這個亡秦的“胡”是在指他兒子胡亥也說不定。

秦始皇為什麼要修建長城?我想他更多的擔心還在國內。一旦北伐失敗,會給六國殘餘一個反撲的機會。所以,在匈奴下風之際,他沒有鼓勵將士一鼓作氣,踏破賀蘭山闕。




晨光203202020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中國古代歷來都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和威脅,遊牧民族以騎兵為主,市場劫掠中原,而一道長城有效的阻擋了騎兵的腳步,就像大火中,劃出的一條隔離帶一樣。

阻斷了火勢的蔓延,同樣的道理,長城阻止了北方遊牧民族騎兵肆無忌憚的腳步!很多人,會想,可以挖個缺口,從缺口處入關,如果真的這麼簡單,怕是早就成功了!長城每隔一段就又烽火臺,有士兵把守,而且邊疆歷來都駐紮重兵,所以,還沒挖開長城呢,邊關的重兵已經圍過來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預警,一旦發現敵,點燃狼煙,狼煙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個一個烽火臺將狼煙點燃,敵情得到很快捷的傳寄!

如果長城沒用,歷代帝王不會傻傻的勞財勞民的去修築;中國古代大力修築長城的多是開國帝王,如果沒用,他們會耗費那麼大的力氣去修嗎?

長城到底有沒有用?明末時期,袁崇煥拒守山海關,擋住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位後金的雄主,後來吳三桂鎮守山海關,大清的八旗騎兵只能在關外乾瞪眼,這已經到了明末,科技也較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更何況科技技術遠遠低下的古代!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馴鹿歷史


很多人覺得,秦始皇修築長城其實是勞民傷財,專橫昏庸,修築長城並沒有多大的作用。而且修築長城還加重了農民負擔,間接導致了秦國滅亡,但我卻不認為事實情況是這樣。


為什麼呢?

一、漠北遊牧民族依水草而行,並不定居。而農耕文明是世世代代依靠腳下的土地而生存的,加上中國人自古而來的

故土情節,以血緣族群為紐帶而報團依存,除了戰亂瘟疫與土地兼併,極少會有人自願放棄腳下的依靠的土地。

正在勞作的古代農民。

這便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最大的不同。因為生活方式的流動性,便決定了遊牧文明作戰時的高機動性。

而遊牧文明的高機動性就使得他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去中原王朝防務空虛的地方去掠奪,等到中原王朝的軍隊反應過來的時候,人家已經快馬加鞭的走了。

單純的防禦,是趕不上游牧文明進攻的速度的,攻者一點,防者千里

而長城的修築,讓中原王朝迅速調兵往缺口彙集以阻擋對方,成為了可能。就算是防守未成,也讓遊牧文明失去了掠奪中原來去自如資本。


二、

長城的修築,同京杭大運河一樣,是利在千秋之事。

在歐洲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中國完完全全不需要防禦從東部和東南部沿海的敵人。

東部與東南部的海岸線便決定了當時不可能有國家能組織大規模的的侵犯。而西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與遙遙大漠。唯有北部,是一望無際水草豐美的大草原,全無天險阻擋。

這樣的地理環境便導致了中國自古的邊患,多因北方而起。

中國地形圖

而長城的修築,則恰好彌補的北方無天險這一不足,讓中原王朝在面對北方遊牧文明時,能做出一定的反應措施與反制措施。

草原上的各個遊牧民族部落,生存環境相比於南方的農耕文明是要惡劣許多的。

遇到天災,部落裡面牛羊若是不夠食用。如氣候寒冷,水草枯竭,此時南下去掠奪中原王朝北方邊境上附近的村落便成了最好的選擇。

而長城的修築,則讓北方遊牧南下掠奪的成本高了很多很多。

遊牧來時有長城,去時還有長城,中原王朝兵力迅速集結,若是兩方戰鬥遊牧遭受損失,回了草原立即便被其他部落吞併,而中原地區的統一王朝則沒有這樣的顧慮。


所以,長城的修築不但不是擺設,反而為華夏文明的連續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歷史上,北宋用於防範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禁軍、邊軍就有數百萬,但是效果奇差。

而北宋的對手契丹、党項、女真與之前的匈奴、鮮卑、突厥相比也弱上很多。

因為北宋時,沒有長城。

但漢唐時期與邊境遊牧民族對抗的邊軍也就十餘萬人。

長城的修築,使得遊牧民族的入侵成本增加很多,但中原王朝的防禦成本則大大緩解減少。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可能長城的修築對秦朝性價比極低,但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長城的修築,卻為後世朝代做了嫁衣,則是真真切切的利在千秋的事情。


蟬鳴七月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內蒙古的河套地區,秦朝大將蒙恬率領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兇狠的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剛剛統一天下的秦軍士氣正旺,一舉拿下了河套地區。匈奴殘部望風而逃,遠遁大漠。

然而,凱旋的秦軍得到的命令不是再接再厲,攻佔漠北,而是轉攻為守,30萬大軍以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的北方長城為基礎,就地修築長城,從西北的臨洮一帶一直延伸到遼東,橫貫東西的萬里長城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秦始皇修長城是否是擺設?

【一】

秦始皇統治的民眾基本上都是農民,如果要深入大漠與匈奴作戰,就需要相當數量的騎兵。把平時基本不騎馬的農夫轉變為強大的騎兵,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訓練,同時由於這些農民當了兵,不能再從事農耕了,還要蒙受生產上的勞動力損失。

況且即使有了強大的騎兵,要送他們到北方草原深處作戰,糧草的運輸和損耗也是一筆很可怕的開銷。古代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也沒有大貨車,糧食運輸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艱難。《史記》中曾經記載,從中原地區運送1石糧食抵達北方的前線,路上運輸隊消耗的糧食竟達到了192石!

匈奴騎兵的作戰成本卻很低,遊牧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戰士,角色轉換很容易,甚至可以一邊放牧,一邊作戰,後勤保障比農耕民族好多了。

【二】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曾經在對匈奴的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是勞民傷財,大大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實力,直接導致了漢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軍五出漠北,苦戰多年,把蒙古各部趕得四處奔逃,但仗打到最後,先吃不消的卻是明朝。

反觀騎馬的遊牧民族,他們來去如風,掠奪農耕民族積累的財富輕而易舉,收益驚人。成本低,收益高,遊牧民族怎麼會不熱愛劫掠戰呢?

秦始皇借鑑戰國時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築長城。有了長城這種防禦工事,流動的戰場將會變為固定的戰線。遊牧民族無法重演來了就搶、搶了就跑的鬧劇,必須先在長城一線與守軍打一仗。

如此一來,成本和收益就改變了。防守的農耕民族可以從附近的農田中獲得糧食,進攻的遊牧民族卻遠離了放牧的草場。而且長城一線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堅固的關隘,農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毫無用武之地,往往還沒有搶到東西,就先捱了一頓打。

【三】

依託長城打防禦戰,農耕民族不用訓練騎兵部隊,訓練成本得以降低,士兵原本就是農民,有了固定的根據地,熟悉農活的士兵們在閒時完全可以就地屯墾,後勤的負擔也小多了。

【四】

農耕民族的傑出代表秦始皇雖然沒有讀過現代的《經濟學原理》之類的著作,但他大規模修築長城的舉動,的確與經濟學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規律是相符合的。修築長城固然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內經濟壓力很大,但從長遠來看,秦始皇的這筆賬算得很精明。

【五】

此後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條件、有需要,也都儘量採取修築長城的方式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間,蒙古韃靼部常常進犯陝北、甘肅一帶,皇帝於是召集大臣討論防禦事宜。大臣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徵集5萬勞工,用兩個月的時間修葺長城,耗銀不過100萬兩;而派出8萬大軍征討韃靼入侵者,每年糧草、運費摺合銀兩,總計耗銀近1000萬兩。成本高低一目瞭然。而且,軍人可以在長城之內屯田耕種,獲得一定的糧食,這就節省了從內地調糧食到前線的鉅額成本。於是,明朝的皇帝們選擇了修建長城,我們今天看到的雄偉長城就是那個時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長城的。

現代社會長城是旅遊視角的一道風景線,人們總想一覽它的美!探究它的由來!談論它的故事!

  • 綜上所述秦始皇修長城 在秦始皇那個年代益處良多,經過歷史的長河,長城對各朝各代軍事幫助也很多,現代嘛自然是最美的風景線!

歷史愛好者LING公主


萬里長城,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更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長城在我國曆史上有著舉足若輕的歷史地位!縱觀我國曆史,不安定因素都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從先秦一直到明清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像是懸在各代統治者頭上的一把鋼刀,無時不刻威脅著國家安全,所以防護作用強大的萬里長城,登上歷史舞臺,並展現出它無與倫比的強大作用。

圖片素材來自今日頭條

首先,長城的修建,長城並非秦始皇一人在修,秦始皇之前北方諸國已有在修,秦始皇只是將他們連接起來而已;秦之前諸侯各國都修長城,其中秦趙燕三國修建防禦遊牧民族匈奴。秦之後,強漢盛唐剛明各朝也在修建長城,若是擺設又豈能讓如此多的朝代前赴後繼呢?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長城的歷史作用:

  • 第一,防禦,長城的主要防禦對象就是北方遊牧民族,他們戰時為兵,閒時為民,逐水草而居,幾乎人人都是馬上健兒,在交通能力弱小的古代,騎兵有著它無與倫比的優勢,我北方漫長的邊境線,成為他們處處可以突破的節點,而在修建長城之後,處處可破的局面便不復存在,我全線佈防就可轉入重要節點佈防,無論是防護成本亦或是防禦力度都有一個質的提升。
  • 第二,預警,古代通訊工具落後,各路消息皆靠人力傳送,各部之間的溝通協作也是如此,烽火臺的巨大優勢展露無遺,一旦發現敵情,白天狼煙夜間大火,一時之間烽火遍地,狼煙滾滾,便可將敵情傳遍四方,吸引各部來援,避免守軍孤立無援的情況出現。
  • 第三,封鎖,長城就如同一條不可逾越長線,將遊牧文明和農耕文化彼此分開,就發發達程度來說,農耕文明肯定優於遊牧文明,無論是生產力亦或是物資豐富程度,而這也是我們能夠多次戰勝遊牧民族的根本原因所在。我們所生產的鐵器、食鹽、絲綢、瓷器等,都是遊牧民族所緊缺的重要物資,沒有官方允許,就是片瓦也不能出關,畢竟我們不可能用自己的物資把敵人武裝強大了,再來搶掠我們。

最後,長城對秦朝二世而亡的影響,這可能是大家對長城誤解的最大來源,因為這是秦朝統治者暴政的最大依據,流傳千古的孟姜女哭長城就是最好的展現,但這個事兒發生在秦朝建立之前的魏國而非秦朝。就事實來說,修長城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一個因素,但絕對不是決定性因素,就各朝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來說,沒有秦朝便沒有今日之中國!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第一,六國剛滅,人們對於大一統的秦朝還不認同,政治基礎不穩;第二,秦始皇想做的事情太多,一代人做了好幾代人的事,而當時剛經歷統一戰爭,民生困苦,而勞役太重,民力已達極限,故而天下風雲四起。當然秦之滅亡還有很多原因,在此不多贅述。

圖片素材來自今日頭條


我想養貓捉老鼠


秦始皇修長城不僅不是勞民傷財的擺設,恰恰相反他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業。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秦始皇修建長城這件事兒是個擺設,因為它勞民傷財,其實秦始皇修建長城並沒有我們想象的如孟姜女哭長城的那樣悽慘。

其一,秦始皇與其說是建長城不如說是修補長城,而如今我們所見的規模是後世不斷修補的結果。長城始建於西周。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源於此,西周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就修築了列城作為防禦,這是長城最早的稱謂。秦始皇只是在它的基礎之上修補而已。

其二,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時間並不長。前前後後不過十年而已,所以修建的長度也不是很長。

其三,長城只是秦朝大規模工程之一而已,它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多。試想各大工程都需要人去建設,分配到長城的又怎會多呢?

秦始皇修建長城是有他的考量的,目的是保護江山,抵禦北方強敵。秦始皇是一個有著強烈危機感和憂患感的帝王。他在覆滅六國之後,並沒有高枕無憂,相反他憂心忡忡,因為他無時無刻都會面臨北方匈奴的騷擾,匈奴作為遊牧民族,行動能力很強,對秦國威脅最大。秦始皇就下令將六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以絕胡人滅秦之患。

孫中山先生對長城的評價就很高,他曾在《建國方略》中指出,秦始皇這個人雖然不怎麼樣,但修築長城的功勞堪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如果沒有長城捍衛中原,中國可能等不到宋、明,在楚漢時代就已亡於北狄了,更談不上漢唐時代的興盛。因為它的存在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同化力壯大強盛。

結語

關於長城的功過,或褒或貶,這僅代表我個人的看法。



竹林侃史


說起長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毛主席在詩中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更是讚譽長城為世界第七大奇蹟,長城更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象徵之一。現在的我們都在感嘆長城的雄偉壯麗,在古代,長城更是抵禦少數民族如今的重要軍事建築。

關於長城,可能我們瞭解最多的就是秦始皇徵用70萬民夫修建長城。一時間勞民傷財,民不聊生。這一舉動,也加速了秦政權的滅亡。今天我們來討論的是,秦始皇辛辛苦苦付出很大代價修建的長城到底有沒有用。

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在秦始皇時期,大興土木修築長城,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認為這一舉動體現了秦始皇橫徵暴斂,用70萬勞動力大興土木而不是發展民生。多以修建長城在他們看來是沒有實質作用的,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

不同的專家認為,自古以來中原地區長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擊劫掠,而長城的修建,很好的起到了抵禦遊牧民族的作用。認為長城的修建功大於過。

然而還有大量的西方學者認為,秦始皇修建的長城,最大的受害者確實西方國家。聽到這個說法我覺得有點摸不清頭腦,覺得中國和西方隔著萬里之遙,八杆子也打不到一起。後來仔細聽西方學者分析,長城的修建使遊牧民族無法跨越高高的城牆入侵中原地區,便將眼光瞄準了遙遠的西方。眾所周知,遊牧民族機動性和流動性很強,一路向西打過去,要比起攻克長城簡單得多。這樣一來,西方諸國確實遭受了很多無妄之災。縱觀歷史,北方遊牧民族確實多次入侵西方世界,帶去了說不清的戰爭屠戮和掠奪,使歐洲大地遍地狼煙,也給那裡的人民帶來無盡傷痛。

基於這些,才有很多西方學者大呼受傷,長城的修建害慘了歐洲文明。這樣來看,長城的修建確實對抵禦遊牧民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世界的總體影響也有很大的改變。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幾千年過去了,萬里長城還屹立在我們的國家,對今時今日來說,現代化戰爭已經不需要高牆深城來起主導作用。但是雄偉壯闊,飽經風霜的長城,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於長城的是非功過我們也不需要過多的猜測,長城已經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瑰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