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追求人生的意義,偏向於理想主義,是不是不切實際,是不是在逃避現實?

小澤健次


人生很筒單,一個是利益,一個是價值,雙文明是當代人的唯一的追求。利益是基礎,價值是高級一層的。


鄧恩周


理想是人生的目標,是奮鬥的動力。理想主義是高於現實,並能調校現實的,一種思想傾向。理想主義的感召力很強,但實際上擴大了潛在的矛盾。現實總是殘酷的,往往想的很美好,但不太實際,過於幻想,有時候只能用逃避,現實的方式對待。這時候就要,勇敢的面對現實,而不是逃避,追求理想是一個,辛苦的過程。只有腳踏實地,紮紮實實的 努力,奮鬥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理想主義認為基於,規劃共識的合作,帶來的安全。而現實主義則認為,只能是靠自己的,努力 才實際。現實主義者,往往會覺得,理想主義者,是不切實際的,很容易吃虧,而理想主義者,覺得現實主義者太世俗。這兩種觀點,有著不同的看法與想法。


紅葉23509


喜歡追求人生的意義 ,偏向於理想主義,當然不是不切實際,更不是逃避現實。這要看追求理想主義的是什麼人,要看他的能力有多大,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他們追求理想主義就能改造社會,能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一代偉人毛澤東和科學家愛因斯坦不就是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嗎?還有現代的馬雲,以及很多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和畫家,包括我們的很多革命先驅,都是這樣的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是創造價值、改造社會的信仰基礎。但如果是普通人如買菜的大媽,或者市場的屠夫、或者居無定所的拾荒者,你叫他去追求理想主義,就意義不大了。這沒有固定或通用的公理,也沒有什麼標準答案,這是因人而異的,要看能力,但也有些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或者專家教授,因為某些社會規則的限制,明明有能力,但是仍然喜歡隨大流資質平庸,只會追名逐利,追求享樂,或沽名釣譽,雖然是富起來了,但在他的工作學術領域卻是資質平平而無所建樹。


空靈谷隨想雜談


追求有意義的人生,樹立理想和抱負,這是多彩人生的基礎,重要的是有了這個基礎,就有了前進的動力,而動力需要能量的,能量需要能源的,能源需要提練才能轉換成能量。只要人活一天,就要學習一天,不斷的提升自已,通過辛勤勞動,不斷提升生活質量,不斷思索,把握人生前進方向,嚮往人生無限風光,就要腳踏實地的不斷攀登,登得越高視界越寬,風雨越大,這就是經風雨才能見世面的簡單哲理,天天空想,不去做,最終只能是怨天怨地的可憐人。


百性哲學


有同感,談一談我個人的看法。我是農村出來的,家裡6兄妹,讀了大學,現在在體制內,也只能說是溫飽吧,想幫父母也幫不上什麼。別人對我的評價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其實我不善於言談。我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人都是要死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呢。我的答案是做你想做的事情。起碼你先生活自立,不給別人增加負擔。再者,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底線是做你喜歡的事,儘量不要影響別人。最近了解了馬克思的經歷,很有感觸。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評選,目前認為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他的學說,在他的家鄉在歐洲沒有成功。後來在蘇聯成功了又失敗了。現在在東方大國是成功的。他中學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我現在讀來還有點費力,他的思想確實是超越常人的。但結論的大概意思是,青年選擇的職業,應該是能夠為越多的人服務越好。他是真正的學霸,年紀輕輕就獲得博士學位。他完全可以留校任教,過很好的中產階級生活。但他的理想不在於此。他後來選擇去了報社。他本來是研究哲學和法律的。但伐木工人案改變了他的看法。他轉向研究社會科學和經濟學,走上革命的道理。被各個國家驅除。他的幾個孩子因為生活困難而夭折。從個人家庭生活看,我覺得他至少是不幸福的,甚至是悲慘的。但我覺得他又是偉大的。從他追求的事業,他深邃的思想,勇敢的行動。他30歲就發表《共產黨宣言》。可能人的天賦不同,能做的事情不同。我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經歷,是一種體驗,酸甜苦辣都有經歷。儘量去做自己想做而有利於社會的事,至少無害的於社會的事。至於人有沒有靈魂,有沒有來生,我是不知道的。


信而見72269891


由亞當、夏娃肉身基因延續的墮落人類罪人世界,從自身出發永遠都不能找到人生的生命意義一一沒有靈魂的肉體生命只是暫時的塵土結構而已!!!


老頑童283176306


是,人需腳踏實地。現實即德,正德之人看到正能負德之人看到負能,同樣一件事不同的心量不同地覺受。人都會死亡,有的人是昇華,有的人是毀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現實即非現實亦現實即德,是成道的過程和必須。


陽光明正


理想與實際本來就是孿生的,因為有了理想才有可能進入現實。古人想學鳥一樣飛上藍天,於是在身上綁了翅膀學飛翔,結果夭折了。後來人們通過不斷努力,造出了飛機,終於達成夢想,翱翔在藍天上。所以理想就像涓涓細流,通過不斷的努力,終歸大海,實現夢想。如果人們都想過現實生活,那麼社會永遠也不會進步。


周永根1


事實上我們往往把人生的準則,當作追求人生的意義。人們首先應該有人生的信仰,而不是靠追求得來的。我們通常把它們分列開來,好像現實生活中,可以完全的利己主義,理想是做樣子的。所以人生就會產生痛苦,有逃避現實一說,這種現象是我們應該反思的,是應該深省的。社會的進步是我們應該把人生的準則作為習以為常。



蔡民榮


恰恰不是逃避現實,正是現實中的先進的丶新生的、革命的、向上的積極因素。每個歷史時期都有這種因素和力量,這是起碼的歷史常識。新興地主階級對奴隸社會而言是進的;資產階級對封建地主階級而言是進步的;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而言是進步的,這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