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覆滅除了慈禧,還有哪些因素?

阿精說中國歷史


從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就進入了衰退的加速階段,很多人認為清朝之所以衰退,因為慈禧專政。畢竟她是一個婦道人家,沒有什麼遠見讓她垂簾聽政,把持著國家的朝政,會有個人的情感在裡面。所以經常會做出一些不明智的選擇,把國家置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清朝的衰退與慈禧的專政是有分不開的關係。 但是整個清朝的命運也不是慈禧一個人能掌控的,慈禧只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其實清朝之所以走向衰退,還是與之前國家政策的發展還有國體是有關的。有相關學者指出,其實清朝的衰退與之前的乾隆皇帝是有離不開的關係。

乾隆皇帝在位60餘年,在這60年內出現了所謂的康乾盛世。說是在此期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物質文化經濟發展特別豐富。從而使國家的走向了一個新的巔峰,當然這也不排除是清朝史官為了美化這個時期的統治,所以將歷史如此記錄下來。但是清朝之所以走向衰退,與乾隆皇帝的所作所為有分不開的關係,因為在乾隆統治時期,除了加強了閉關鎖國的政策,而且大興文字獄,主導了整個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六下江南耗費了大量的國力與物力,這一切都是當時清朝走向衰退的不可避免的原因。所以說清朝之所以滅亡,並不是因為慈禧一個人的專政,慈禧只是一個加速者。在相關歷史資料中,只是記載了康乾盛世如何的繁華,其實並沒有直接記載當時國家的情況是怎麼樣的。首先第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的是在乾隆統治的末期,當時白蓮教發動了反對清朝統治的一個武裝起義,一時間得到了國家各地的老百姓響應。倘若真的是將國家統治的特別好,並且發展到了全盛時期,那麼老百姓怎麼又會想要起義呢?而這場起義讓嘉慶皇帝用了九年時間才強制的壓下去。由此也可以見得,史詩中記載的不一定全是真的。

另一方面就是乾隆當時六下江南,那時候的交通並沒有現在的發達,他走的道路無非是京杭大運河的水路。如果對現在來說,從北京到杭州也只是六七個小時的車程吧。在古代的時候,動輒至少要好幾個月。而且既然下江南了,肯定不是乾隆一個人過去,肯定有跟隨的一些文武百官侍從太監。在當時社會生產力如此低下的情況下,乾隆前往江南巡遊,每一次就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尤其他身為一國之君,從生活環境還有安全保障上面都可以說是投入了大量的財產。而各地的官員為了接待更是大興土木,每年都要花大量的資金去維護當時他的一些住所,以及所到之處的安保問題。如此說來他六下江南也是耗費了國家很多的物力和財力。也是導致清朝衰退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還有一方面就是大興文字獄,這一點在乾隆末年表現得特別突出,很多文人墨客因為一兩句詩被殺頭,甚至被株連九族。阻礙了中國文化大面積的發展,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得不到發展,還談什麼進步?不僅是從文字方面,而且從文化習俗以及生活特徵上面都強制對人民進行管控。這一切正是後來白蓮教帶兵起義,眾人揭竿而起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因為人們的思想和自由被束縛得太久,所以才要想起來反抗。除此之外他還加強閉關鎖國的政策,對於外來先進的技術以及商業模式都拒之門外。在一定程度上減免了大航海時期西洋國家對中國的騷擾,但是也導致了中國從領先於世界的文明慢慢落後於西歐各國。

說乾隆帶動了整個康乾盛世,當然在歷史中肯定也出現過那麼一段繁華的時光,不能否定他的功績。如果從公平的角度來評價來說,他是功過都有,尤其是當年的文字獄給中國文化發展帶來了不可估計的損失。真正等到乾隆退位,嘉慶即位之後。國家已經慢慢的走到了下坡路,而且在嘉慶統治到25年時間,有將近一半時間是用來鎮壓農民起義,從此也可以看出那個時候國家的政體已經慢慢的走向了下坡路。

慈禧只是因為個人特點喜歡奢侈,在國家的軍事和外交方面,沒有太大的謀略和遠見,所以導致了清朝的加速滅亡。而且慈禧太后也給當時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痛苦,由於她的個人與懦弱,也是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流失了大量的土地,並且使中國人飽受戰亂之苦。


深飄小曾


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其代表人物慈禧之外,還有如下三點主要因素。

1,經濟上清朝後期不順應歷史潮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當世界各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國還是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限制社會發展進步,商品經濟被打壓,導致國內經濟日漸衰落,清朝實行海禁政策,中國開始與外界隔絕,導致中國跟不上時代潮流。

2,文化上儒家思想已阻礙人們思想的進步,科舉考試,八股取士禁錮人們的思想,文化上的高壓政策,一切科學技術被認為是奇巧淫術,導致科技落後。剃髮易服,限制人們的想象力。外加上西方國家的殖民化掠奪,加速了清政府的破產。

3,專制主義。中國歷史幾千年,政權頻繁更迭,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免不了流血犧牲、生靈塗炭,始終跳不出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統治者把國家當做一姓之天下,牧民而治,高度集權專制。越集中權利,卻越容易在流血犧牲中失去 。

當然,還有其它原因,這裡不再表述。


王松林


清朝的覆滅,不能完全把屎盆子扣在慈禧太后頭上,更大的因素不在於慈禧太后,只是她趕上了。

用清朝的著名大臣李鴻章的話說,清朝是遇到了3000年來沒有遇到過的變局,就是西方用最先進的現代文明打敗了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這樣的變局以前是沒有的。

縱觀清朝歷史,沒有強大的外戚勢力,沒有宦官亂政,皇帝一個個都非常勤政,最終是農耕文化跟西方工業文化的數次碰撞,碰的頭破血流。

道光皇帝的鴉片戰爭失利,皇帝徹夜未眠,他憂心忡忡,嘆氣說死後如何去見他的列祖列宗。咸豐皇帝跟西方幹仗,又沒幹過。後來慈禧太后也跟西方幹仗,還是沒幹過。

中國百姓那時候沒有誰的心是向著皇帝的,當外國人的堅船利炮開過來的時候,老百姓在一旁圍觀,有很多人都受僱於這些外國人,只要給錢就能僱傭他們運送彈藥。甚至八國聯軍攻入圓民園的時候,很多百姓幫助八國聯軍運送武器,帶路。

為什麼那時候的中國百姓沒有國家的觀念?因為老百姓認為國家是皇帝的,誰當皇帝都一樣。皇帝也沒有把百姓當回事,道光皇帝割地賠款時,徹夜難眠,擔心的也是他家族,皇族的利益,就連死都在擔心他如何去見他的列祖列宗,沒有說我大清這麼多百姓該怎麼辦,這就是皇家脫離了百姓,百姓也就不再認為皇帝是他們的了,也沒有強烈的國家意識。


乙丙丁6


主要是乾隆在我看來,馬甲兒過來其實是好心,大清太自大,不懂得改革,只是一味地守制,六下江南,耗費國庫銀兩,什麼十全武功,扯淡的,當然人也是康雍乾盛世的鼎盛時期,總而言之,乾隆是大清朝的第一罪人



最快樂的人梅


在此很高興能為你解答。在我看來清朝的覆滅除了慈禧之外還有很多因素,並不是一朝一夕得,從乾隆後期的生活就可以看出當時的頹廢。

在乾隆統治的60年,即出現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但是清朝的衰退與乾隆的所作所為也是分不開的,因為在乾隆時期,除了加強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還大興文字獄,六下江南耗費了大量的國力和物力。這一切都和清朝的衰退是分不開的,所以說清朝的滅亡並不是因為慈禧一個人的專政,慈禧只是一個加速者。

從鴉片戰爭之後就開始了清朝衰退的加速過程,從嘉慶的白蓮教起義,在位時將近一半時間在鎮壓農民起義,道光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咸豐繼位已經政治混亂、財政匱乏、民不聊生加上各地區的農民起義,各種條約的簽訂為清朝的滅亡埋下伏筆。咸豐到時的四大癖好:

其一 ,貪戀美色

其二 ,貪絲竹

其三 ,貪美酒

其四 ,貪鴉片

這些都加速清王朝的滅亡,清王朝的滅亡也不止是慈禧一個人所作所為。



影片不無聊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首先,我的結論是一個王朝的覆滅絕不是一人一事一物的原因,它是一個時間長時間堆積的問題達到臨界點的爆發。

慈禧,誠然中國古代王朝的最後五十年,幾乎完成掌控在這個女人身上。

但她的所作所為到底是為清朝延長了統治時間還是加速了清朝的覆滅呢?

我覺得她對於清朝的統治而言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對於中國的未來發展,她可以說是個罪人。

要知道清代整個統治集團不是一個人,代表的一群人的整體利益,所以在洋務運動中慈禧既支持奕訢為首的洋務派,同時又扶持不知變通的頑固派來牽制洋務派的做大,目的是為了清朝背後的統治集團的整體利益,這是祖宗之法,不可變。

清朝的統治到了嘉慶之後就在走下坡路,爆發了一次次的變亂,以致後來出現太平天國席捲半個中國。

但林清之亂、太平天國等變亂的出現使得清朝的統治部分轉移到漢臣手中,而這些人正是清朝延長時間的關鍵。

慈禧的重用了這些人,比如各個洋務大臣,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等等。

甚至後來的立憲,這是在慈禧太后的同意下展開的,雖然失敗告終。

假使立憲成功會怎樣,清朝的壽命將會更長,清朝整個統治集團將會成為國家的象徵。

那麼,清朝覆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前文也說到清朝到了嘉慶之後就開始每況愈下,這不是他造成的,是老父親乾隆皇帝末期之後遺留的問題。

隨著番薯、馬鈴薯等外來食物的引進,人口飛速增長。而人口飛速增長下的現實是人多地少矛盾,以至於百姓普遍吃不飽飯。吃不飽飯就得搞事情,於是有川楚教亂、林清之亂等等社會變亂。

這一時期,清朝仍然是閉關鎖國,而外面的世界已經隨著工業革命之後高速變化,大朝上國已經完全被甩在了後面,各方面都處於落後狀態。

於是乎,道光年間,英國人來了,接著便是越來越多的“客人”來清朝上國做客。

一直到咸豐同治光緒,這些“客人”加上原本的清朝統治集團雙重壓迫在億萬萬的普通百姓身上,無數仁人志士如孫文,黃軫等等一次次發動起義,終於推翻了清王朝,但由於清王朝導致的“客人”壓迫仍然在頭上。

所以我認為清朝覆亡的主要原因是嘉慶以來的人地矛盾和道光以來的清王朝和帝國主義雙重壓迫導致的。

這裡是南嶺說史。希望答案有所幫助,謝謝。


南嶺說史


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是一段黑暗的歷史。一方面因為西方列強的軍事入侵,使得曾經的天朝上國變成別人的奴才;另一方面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得中國大地飽受折磨,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歷史,每一箇中國人想起這段黑暗的時光,都會讓每一箇中國人痛心疾首。

這個時候我們不經會問問歷史,到底是誰造成了這一切,是清政府?是清政府裡的某一個人?還是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就是如此?無論怎麼樣的去詢問,都避不開一個女人,雖然是一個女人,但是她卻讓每一箇中國人都牢牢地記住了她,她就是慈禧。說起慈禧,筆者認為稍微瞭解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知道這個女人。作為清朝晚期清政府的掌權人,因為她的所作所為,她將被永遠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後人去唾罵。慈禧掌權時期不顧當時的禮法,實行垂簾聽政,使得當時的百姓都對她非常的不滿,更不用說後世的我們。在面對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時,不是派士兵上去送死就是無腦求和,哪怕是在佔據優勢的中法戰爭時,也同樣求和,使得當時的西方列強毫無顧慮的侵略中國。在對外方面慈禧這樣做,姑且算她沒有軍事指揮能力,畢竟一個腐朽的帝國去面對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列強,本身就處於劣勢。可是慈禧在個人作風上也有很大問題,慈禧貪圖享樂,在她過生日時,居然挪用北洋水師的經費去辦壽宴,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慈禧這樣做無疑是把晚清政府往墳墓裡送。再到光緒親政後,光緒想要變法圖強,改變當時清政府被動挨打的局面,可是慈禧本來已經退居幕後養老了,這個時候又跑出來憑藉著權力又把當時的百日維新運動給鎮壓下去了,可以說慈禧就是想把清政府送往地獄。慈禧到了快要死的時候,還先一步把光緒給毒死了,可以說是十分惡毒了。回顧慈禧自從掌管清政府之後,慈禧的每一次行為都像是在把清政府送往地獄。筆者寫到這裡,不禁在想清朝的滅亡、中國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到底是由慈禧造成的,還是大勢所趨的不可避免呢?

當時的西方是整個地球上最強大的存在,英國更是號稱“日不落帝國”因為英國已經把他的殖民地分佈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因為每時每刻都可以照到太陽,所以稱之為“日不落帝國”。還有當時西方的先進生產力所造出來的軍艦火炮。而當時的中國又有什麼呢?筆者想起了當年馬戛爾尼對中國的評價:“中國就像一艘破舊的戰艦,它之所以沒有沉沒,全在於精明的船長。一旦一個無能之人走上指揮位置,它將無法承受暴風驟雨。”想想近代以來的歷史,慈禧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後人唾罵是毫無疑問的。而我們更要清楚的是“落後就要捱打”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和科學技術水平,才可以在今後的世界中立足,才可以使我們中華民族傲立於世界的東方。

讀者朋友們,看完文章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筆者一起討論。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



段友千里來相會


清王朝的覆滅從根子上來說與慈禧關係不大,或者可以說慈禧僅僅是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清朝的覆滅主要可以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來說。

政治上:封建王朝腐朽的政治制度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吏治腐敗。

經濟上:自乾隆中後期的閉關鎖國關閉了與國外的經濟交流,錯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

文化上:封建的政治制度束縛了文化的發展。

軍事上:吏治腐敗,鴉片橫流,兵源素質、武器裝備嚴重落後與世界水平。鴉片戰爭打醒了清王朝統治者,但為時已晚,已經落後於時代。




黑白世界1234


慈禧在清朝的滅亡上固然有著一定的責任。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清朝的根已經腐朽不堪,難以迴天了。

除了慈禧之外,清朝滅亡大概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時不待我,國際的形勢並沒有留給中國太多的時間

這是外因。當時的時代,可謂是“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即使是清朝以外的世界,各國也是你來我往,你追我趕。

譬如在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之前,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可不是英國,而是西班牙

在1588年,即英國與西班牙爆發戰爭之前,西班牙佔據著海上霸主的位置,可以說是是不折不扣的歐洲最強國。

然而,在1588年的英西海戰中,英國作為後來者,險勝西班牙無敵艦隊。自此,海上霸權逐漸由西班牙交到了英國手上。

(西班牙無敵艦隊)

而英國憑藉著強大的海軍,在世界範圍內,廣泛的建立起了殖民地。因其殖民地面積的空前廣闊,且分佈在世界各地,更是被稱作“日不落帝國”,即在英國廣闊的土地上,太陽即使在一端落下,也會在另一段升起,太陽相當於永遠都在照耀英國的領土。

(紅色部分為當時英國本土以及殖民地)

而西班牙這個上一任的海洋霸主,卻是迅速衰落下來。除卻海上霸權外,其在陸地上的優勢也很快喪失。最終淪落成一個歐洲小國。

而英國在保持了多年海洋霸權後,到了當代,也失去了絕大部分的海外土地,對世界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

短短的幾百年間,西方各國充分體現了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道理。誰落後,就退出競爭。為了爭奪霸權,各國不斷髮展科技,發展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力量。在此期間,歐洲各國幾乎都有著自己的殖民地作為自己繼續發展強大的輸血力量。

到1840年,英國艦隊叩響中國大門的時候,清朝政府才真切的認識到了自己弱小。而在此之前清朝政府還在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

(鴉片戰爭)

可此時,因為長期閉關鎖國,清朝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從本質上還是一個農業國。而此時的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卻已經基本完成。二者差距不可謂不大。

二、清朝官員的腐敗

這點可謂是老生常談,其實這也算的是封建王朝的通病。

可清朝官員的問題在於,他們什麼都要碰,什麼都敢貪。

在這裡我主要說的是清政府花在改革上的費用。

在認識到西方列強的強大後,清政府內部倒是也展開了一場自救運動,也就是著名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

學習西方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本無可厚非。然而,不該用辦衙門的方法去辦企業

關於洋務運動為何失敗,眾說紛紜,我個人認為,用官員去管理企業,這才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本來,我們當時不如西方,想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你就老老實實的當學生,人家是什麼樣的,你就也照貓畫虎。

至於要不要考慮國情,那是在你先認真學了的基礎上。然而,我們用著西方的先進機器,卻不學人家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偏偏要安排一幫清朝官員,把好好的企業辦得跟個衙門一樣。還美其名曰是“中學西用”,可實際上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清朝官員們是怎麼管理企業的?打個比方,明明人家西方國家用一兩銀子可以造出來的東西,因為這些官員的層層撈油,生生需要十兩銀子才能造的出來。更關鍵的是,即使花了十兩銀子,造出來的東西,竟然還比不上人家用一兩銀子造出來的。

試想,憑著這些高成本、低質量的產品,如何與洋人企業競爭?

要是普通工業品倒也還能容忍,但要知道當時有相當一批軍火,也是通過這些“清朝式”的企業造的。

結果,槍炮炸膛、子彈炮彈關鍵時刻不響。而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北洋艦隊,就深受其害。

三、清政府腐朽的思想與短淺的認知

這一點,尤為重要。

清朝的統治者,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落後於時代。

在那樣一個年代裡,做官居然還要依靠八股文,依靠四書五經。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東西。

且不說落後的科舉制度,就統治者自身而言,居然還想著萬邦來朝的美夢,還不肯接受現實,完成自身的改變。

反而像一隻鴕鳥,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把腦袋往沙子裡一紮,也不管自己露在外面的屁股和尾巴。

反正只要我看不見,聽不到,大概外面就是很安全的吧?

清政府就抱著這樣的想法,逐漸被淘汰於時代,被掃到了歷史的垃圾堆裡。

如果當時清政府,對自己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類似於日本的明治維新。那麼中國近代的命運,相必不會那樣的慘烈與悲壯。

(明治維新)

可清政府到底沒有這個勇氣,沒有勇氣將權力交出來。可他自己不交,終究會有人幫他掏出來:之後的革命,不正是將清朝粉碎的一乾二淨嗎?

我曾想過,如果清政府主動進行徹底的思想改革。或許,清朝會變成一個類似於君主立憲的局面,即使失去一定的權力,可其地位卻仍然可以保留。

可悲的是,清政府自始至終沒有意識到: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勢者昌,逆勢者亡。清政府,何嘗不就是那個逆勢者呢?


我怕是個史人了


清朝滅亡的原因

一、軍事原因。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滿清就常打敗仗。內部被太平天國和義和團打得稀里嘩啦,不得已靠漢族軍閥進行鎮壓。外部被西方列強輪番強暴,幾乎每戰必輸。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戰爭、八國聯軍……外國軍隊來一次,滿清軍隊敗一次,敗來敗去敗出了軍事上的“恐洋懼外”、經濟上的“賠洋養外”和文化上的“崇洋媚外”。 軍事作戰失敗,接下來就是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奴顏婢膝……對外軟弱,必然造成對內殘暴。比如,要給列強賠款,就必須加重對人民的盤剝。再者,在洋人面前越丟顏面,就必然在國人面前越露兇相,以平衡其陰暗心理。還有,對外軟弱導致滿清喪失政權合法性,造成人民的不滿和反抗,清廷就得變本加厲地鎮壓。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滿清的封建大廈已經風雨飄搖,直到最後倒塌。 滿清八旗在入關之初,也是比較能打的。但那是面對農耕文明的明軍和義軍,一到對抗熱兵器洋軍,就成烏合之眾了。另外,八旗子弟隨著清王朝的延續而不斷腐朽,到後來不得不依靠綠營、湘軍、淮軍這樣的漢族地主武裝來撲滅農民起義。這就必然導致政權的進一步虛弱。 “槍桿子裡出政權”,反過來說就是“槍桿子出問題失政權”。辛亥革命過程中,各地新軍紛紛起義,清廷半壁江山土崩瓦解。再加上漢族軍閥袁世凱擁兵自重、兵諫逼宮,隆裕太后只能下詔退位了。 二、經濟原因。 當滿清貴族入關後忙著照搬封建制度的時候,西歐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當康熙志得意滿悠哉樂哉的時候,彼得一世正厲行改革富國強兵。當慈禧老妖婆屠殺戊戌六君子的時候,日本正大肆發展工商教育……列強比中國先進,卻比中國更努力;滿清比列強落後,卻比列強更慵怠。這就是世界格局下的清朝歷史。 一些人鼓吹的“康乾盛世”,其實也頂多就是溫飽而已。換句話說,捱餓的人不多,遠遠談不上富國強兵。所以“康乾盛世”結束沒多久,洋人就打過來了。清朝禁了海防,自然就滅了海洋經濟。 清朝重農桑輕工商,和歷朝歷代沒多大區別,經濟自然難有大的發展。有人或許會提“清朝GDP世界第一”,第一有用嗎?一方面因為中國人口多,經濟總量自然多,但人均就不行了。另一方面,打仗靠的是鋼鐵炸藥的GDP,不是穀物綢緞的GDP。換句話說,中國的經濟支撐不了中國的國防。 三、科技原因。 由於長期地堅持封建主義經濟發展不動搖,到清末時,中國科技比東洋西洋列強落後很多。比如新軍的先進武器只能靠買,仿製品質量低劣,更別說推陳出新了。甲午海戰中的日本旗艦吉野號,原本是滿清海軍定製的,因慈禧挪用軍費修頤和園才轉賣日本——不但自己不能造,連買都買不到好的。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滿清不肯正視科學技術,而將其汙衊為“奇技淫巧”。中國知識分子不是醉心於發明製造,而是熱衷於文章對聯。人們將精力用在研究平仄虛實、音律對仗上的精力,遠遠超過對物理規律、化學性質的探索。歷次反帝鬥爭中,滿清主要用大刀長矛思維對付列強的機槍大炮思維。 四、文化原因。 對國家民族來說,文化原因是所有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文化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最重要的元素。有了先進文化,沒槍可以有槍,沒錢可以有錢,沒糧可以有糧。不幸的是,滿清有的基本是在當時已經落後的文化。 五、政策原因。 在清政府沒有衡量自己地位和能力的同時,他卻輕易地發動了戰爭,並且在作戰的時候並不堅定,這都讓那些侵略者有了很多的機會打敗清政府,而早期又因為他們沒有民心,也沒有太高級的武器,這都已經成了他們的弱點。 但是他們卻沒有發現,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向別的國家宣戰,這可以體現出他們是非常愚昧的,而且在失敗後他們又想去妥協,這都讓那些民眾受到了最大的傷害,這也說明了清朝的統治絕對會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