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後無中華”,這說的有道理嗎?

曉曉說史


我是認同的,因為蒙元是遊牧民族,是蒙古族,和我們漢族不是一個族類,文化截然不同,完全就是兩個國家,而且被征服後漢人被排在最低端位置,這是第一次亡國,漢家文化受到極大摧毀。





玄松濤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滿清之後無漢族”全句是“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滿清之後無漢族,文革之後無信仰,改革之後無道德”。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就是日本所說的。現在是時候說這正是日本開始努力奮鬥的時候。當然,日本人不承認中原地區由蒙古人、滿人主導的。因此,拒絕承認他們是中原的正統派。滿族不是正統的,誰是正統的?這就是日本人所說的再無中國,日本人才是正統的。 “明亡之後無華夏”也是這樣的情況,日本人對自我正統地位的呼號。本這也是日本推出大陸戰略的理論基礎之一。


我認為作為一箇中國人,不能把這句話當真。事實上,日本人在自己的定位上一直更加功利和現實。例如,在明治維新後的中原地區,日本人意識到歐洲很強大,他們並不在意。日本人轉而開始宣揚脫亞入歐。在日本完成大國的轉型之後,它又轉向了亞洲。

中國是中國,因為我們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中華文明的原因在於其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是知道中華文明的根源。我們說滿族是野蠻人的入侵,一方面又認同清朝時中華歷史。儘管滿族人不斷地傷害中華文明,但他們也在努力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歷史小說員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今天我們來看這句話感覺是危言聳聽,但是你看問題要回到歷史的角度,假如你回到明末或者宋末,我覺得這句話就沒錯。

為什麼沒錯,崖山一戰南宋最後一支軍隊十多萬人幾乎全部陣亡,所謂的陣亡我覺得不一定都是戰死,而是這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看到理想破滅,覺得已經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所以很多人是主動投海自盡的,所以歷史上才有這一戰之後海上全部是屍體。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明末,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廣東道滘…這樣的例子太多,比如揚州和嘉定為什麼最後換來屠殺,那就是全城軍民誓死不降,老幼婦孺同仇敵愾,所以才惹怒了征服者。這樣的例子在明末太多了,假如你去翻開明末的歷史,每一頁紙你都能痛哭一場,確實是太傷感了,我們的華夏的最後一群有骨氣的人太可愛了,也太可敬了,他們只是不想低頭活著,所以選擇不要頭了…

所以我覺得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何錯之有?因為我們民族最有骨氣最可愛的那一群人已經在抵抗中死去,或者是因為看不到希望而自己了卻了自己


高宗1986


首先,中國在歷史上是個不斷髮展、不斷壯大的範疇。從黃河流域原始文化的發韌、歷經以中原為基本區域的分裂與統一、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衝突與融合、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此消彼長等等,正是由於各種文化的相互衝突、相互鬥爭、相互妥協、相互包容,才有了目前多民族、大一統的中華民族。

其次,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是南宋末年中原傳統文明被蒙元遊牧文明徵服之際,中原文化的代表——士大夫階層們發出的吶喊而已,雖然有一定代表性,但具有明顯的地域、歷史、文化侷限性,並不代表整個華夏民族的發展趨勢。

總之,廣義概念的中國是大中國、大華夏;“崖山之後無中國”特指宋亡以前的中原文明。


求真思哲


這是事實,只不過如今的中國人感情上很難接受。

古埃及不是今天的埃及,古印度不是今天的印度,古巴比倫不是今天伊拉克…元明清的中國不是漢晉隋唐宋,真的不是。

這個問題本來不應該在頭條議論,低級臭噴子太多。但總要有人陳述真相,即便死水微瀾…

一、中華文化自炎黃至唐宋一脈相承,四千年以上,真的未曾中斷,而且在兩宋達到極致,至今無法超越。兩宋定格於崖山之前,成為中華文化的標誌;

二、長江以北的中華文化在南宋之前即已遭難,宋末四川屠滅,江南掃蕩,其後90年漢人不識字也無基本生命保障,純正的漢語消失,文化傳承中斷;

三、朱元璋它們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本想恢復一個南宋,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哪還有什麼宋,山寨都算不上,整個四不像。明朝之惡毒不亞於蒙元,其土氣只比滿清稍勝一籌。大家如今耳熟能詳的“明式傢俱”,不過也是宋式傢俱的山寨版;

政治我們不懂,下面談一點懂的:

一、語言,崖山之後大變,後人再難理解古漢語的深邃與美感;

二、瓷器水平和審美徹底改變;

三、繪畫、漆器、服裝、家居審美大變,徹底失去宋代品格;

四、社會寬容度大變,宋朝的開明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五、崖山之後科技、經濟、醫學、金融再難超越之前;

六、最後說說中醫

當今的中醫都是崖山之後的中醫。

古中醫的絕妙是文字無法完全表述的。雖然醫書一直在那裡(雖然醫書也屢被篡改),但古中醫傳承關鍵環節是在心傳口授,弟子的天賦加上老師的點撥,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一箱書。崖山之後,傳承中斷,只有極少的醫術在沒有文化的粗陋民間殘存,這些殘存其實算不上是唐宋的中醫,只是一點點手藝,這便是今天民間和官方中醫的來源。

明朝的所謂中醫,肯定不是崖山之前完整的古中醫。但今天的中醫,基本上傳承於明(清),與古中醫大相徑庭。人們以為今天流行的這些中醫就代表中醫,其實不是。這一切,都在崖山之後已徹底改變了……

所以

政治上可以說,埃及之後還是埃及,印度之後還是印度,甚至,崖山之後還是中華,

但是,血緣上的中華、文化上的中華、乃至價值觀上的中華,已消失於崖山……



如今,豔俗的清宮瓷器能賣上億元,宋代瓷器上百萬都難,今人哪識宋啊!



這樣的審美,只有日本還有。(噴子一律拉黑!)


中醫自然療法


有什麼毛線道理呢?且不說這句話的出處與背景,個人覺得不過是一句文人的酸話而已。

朝代不斷更迭,文明也在不斷的迭代,就好像伊斯蘭文明曾經一度也舉世輝煌,而今天也處於邊緣地帶。這只是文明進程中的一種現象:有些文明會沒落消失,有些會被時代“遺棄”,不乏有可惜的地方,在情感上也有無法割捨的地方,但這是歷史的一部分。

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時期,其他民族對漢文化有極大的衝擊,就好像成吉思汗對伊斯蘭和基督教文明的衝擊一樣,野蠻野蠻戰勝了文明,但最終卻曇花一現,抵擋不住歐洲文明繼續燦爛輝煌,而伊斯蘭卻止步不前,不思進取,逐漸日衰。

我們也不用一直如此感情用事地對過去有如此濃厚的眷戀,這句話似乎是用“哀怨”來裝扮過的小姑娘,惹人憐愛,但不值得推崇。

今天中國的成就不輸給很多文明進程中的表現,我們需要的是時間的沉澱,重新定義這片華夏土地的名字也未嘗不可,同樣會有讓後人有驕傲的資本。

而世界上有很多文明,連哀怨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徹底消失啦!

讀史可以明鑑,但絕不是為了酸楚哀怨,而是砥礪前行,歷史告訴我們但凡嚴重懷念、堅守過往的,要麼被淘汰,要麼被邊緣化。


迦藍使者


“崖山以後無中華,明末以後無華夏”是最沒有道理的一句話。按照這種論調宋滅以後中華文化徹底斷裂了,何以存在5000年以來傳承不斷的中華文明?如果按3600多年的文明的說法更應該減掉600年,只剩有3000年了。而且我們現在是活在“非中華文明”裡了。合理嗎?!

“明末以後無華夏”這句話也是極不合理,明末以後華夏文化結束了嗎?是自己全盤否定自己的說法。

說這種話的人對什麼是“中華文化”和“華夏文明”持有十分模糊的觀念,或者說是抱有非常狹隘、自閉的觀念。說白了就是認為中華文化就是純粹漢民族統治時期才算中華文化的概念。而無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中,社會政治管理體制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視元代統治者也傳承了宋代管理體制、清代統治者也傳承了明代管理體制這樣一個事實。頑固抱有“崖山以後無中華”觀念的人,不明白秦代以後的漢族人血統已經不是純粹周代姬姓人後代,已經融入了許多其它姓氏和其它民族的血統及其遺傳基因了這樣一個鐵的事實。

文化不是以什麼民族當這個國家的統治者來劃分的,而是以什麼精神什麼樣的價值觀作為共識來劃分的。抱有嚴重的“崖山以後無中華”觀念的人,只適合於去首陽山採樹葉和蘑菇吃去了。

文化的兼容性和包容性是文化自我發展的能力,是文化吸取多種營養成分途徑。如果一聽到美國就認為他們的歷史文化簡短沒有厚重的傳統根源,而看不到美國文化的兼收並納的精神就是非常片面的文化觀點,是你所缺乏的。美國因兼容並納而能夠強大起來稱王稱霸也是事實吧?你文化上閉關自守、封閉自己,導致清末民初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任人宰割,也是中國人經歷過的事實吧?到了今天還以“崖山以後無中華”來自我陶醉自娛自樂不感到可笑嗎?別人不分民族不分國家凡是優秀文化,唯我所用地吸納人才;而你抱著“崖山以後無中華”觀念,連自己國土裡的不同民族文化都不願意接受,不顯得過於自閉,犯有自閉症了嗎?


海雲青


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明末清初,有個文人叫錢謙益,他寫了一首詩,詩名《後秋興之十三》,其中有這麼一句詩: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日本人就據此炮製出“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口號,錢謙益是個沒有氣節的文人,日本人說話的可信度更是值得懷疑,所以“崖山之後無中華”的可信度可想而知。

當然,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也有一定依據,比如蒙古大軍在北方的屠城,加上飢餓、瘟疫,死於這些的漢人數量觸目驚心;再有,蒙古人統治下,漢人地位低下。

因為這些,很多西方人甚至是國內的一些網友,就認為元朝不屬於中國。



對於這樣一種觀點,筆者是不認同的。

元朝血腥不假,即便政權再如何不好,終究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時,一開始是叫大蒙帝國,後來忽必烈即位後,就依據漢族文獻《易經》改國號為“大元”。

在《元典章》中的《建國號詔》,忽必烈還明確宣佈了自己和“大元”是繼承了三皇五帝、秦漢隋唐的歷代中國帝王正統。


即便元朝的建立是外族入侵,但它確確實實是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來的,而且,自成吉思汗開始,蒙古政權就慢慢接受了中原文化,並最終融入了漢族文明。

有人喜歡拿元朝的建立跟日本的侵華戰爭對比,不過這完全是兩碼事,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當然,日本人對“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可是極為認可,據說,南宋滅亡的消息傳到日本後,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忽必烈因日本此舉,且倭主不來朝貢,曾兩次派兵攻打日本。

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只是漢族人口比較多,如果不承認蒙古人建立起來的元朝,那麼其他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難道也不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金兔歷史


我覺得這樣說是非常正確,“崖山之後無中華”不是說中華的一切在這以後就全部沒有了。而是告訴我們,像崖山這樣的南宋最後的小朝廷所有的達官貴人以致皇帝,不應該在崖山地區,與元朝的部隊進行你死我活的決戰,十萬人全部戰死,大臣背小皇帝跳海,以至於大宋的技術,學者,……一個民族的所有精英,都喪失殆盡慘痛教訓。對於以後的發展模式沒有好處的總結就是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華”。


大馬哈魚12


一個民族的存在,根本在於:1,祖宗認同,2,文明認同(包括文字),3,地域認同,4,族群認同,等等。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繁延生息幾千年,各民族之間雖然發生過多少你死我活的戰爭和各種災害,但仍固若我,就是有這幾方面的識同,雖然有時失去了一些認同,但只要存在某種,仍然會修損如初,它不僅不會被外來之族爭服,反而會爭服和同化其他民族,從而使華夏民族越來越團結一致,越來越有認同感。認同感就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這種力量是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中國人到海外幾百上千年,仍不忘故一土,當國家有難,許多華僑都會一切所能來拯救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其內心就是有這種識同感。這是世界其他民族不具備的民族特質。無論走到哪裡,走了多少年,仍然認為根系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