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演習的時候使用的空包彈沒有彈頭,是怎樣實現連續射擊的?

懷舊公社


題主在補充中,說的很多,現在的自動步槍基本上都是依靠底火能量實現連續射擊的,所以在演戲中各國都會使用助退器等設備堵住槍口來增加膛壓。

95式的助退器

不過呢,有時候演習人數會比較多,比如一些大規模軍演,這時候助退器不夠用,怎麼辦呢?

朱日和演習中的戰士

我們可以看到圖中的解放軍,右手扣動扳機,左手幫助步槍拋殼,扣一下,打一下,95式此時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手拉機(槍)。

這就是因為膛壓不足,無法進行連發射擊了。不過這個鏡頭是補拍鏡頭,部隊沒有專門去安裝助退器,相信在真正的朱日和演習中絕對不會出現這種不符合實戰的情況。

機槍上的助退器

不過也不是所有槍都是類似於自動步槍的導氣式連發原理。例如M2重機槍等槍支都是槍管短後坐式的連發原理,通過膛壓使槍機和槍管後退,到子彈飛出槍口膛壓降低才開鎖,槍機上膛則是依靠慣性。

加特林機槍

還有就是以加特林機槍為代表的電源連發射擊的槍支了,人家是以電源驅動槍管轉動,每個槍管有獨立的擊針,然後觸發子彈發射。

所以說這些槍支如果在演習中使用空包彈,由於連發原理和子彈沒太大關係,應該就不用助退器等裝備了,希望這些能幫到題主。

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求點擊關注訂閱(゚∀゚)ノ 。


軍情解析


軍事演習時,倘若雙方都打實彈,那是非常危險的,一般都儘量不採用實彈,當然單方面演習,打實彈就沒什麼問題了,譬如常見的打百米靶,打得都是實彈。

所以空包彈,就成了軍事演習時,比較好的替用彈藥,一般空包彈只有彈殼,少量的裝藥和底火,能發射出去OK了,要的就是槍聲、槍口噴焰等射擊效果,模擬真實的戰爭場面,而不是致對手於死地。

空包彈有無彈頭和有彈頭兩種,無彈頭屬於傳統的收口式空包彈,發射時槍口也會噴出金屬殘留物等,也需要一定的安全距離。

有彈頭的空包彈,其彈頭是由易碎的聚苯乙烯材料製成,在火藥燃氣的作用下能夠進行降解,槍口安全距離7米左右,比收口式空包彈安全距離近。

空包彈最大的用處就是軍事演習和日常士兵的軍事訓練了,除此之外,體育賽事中的裁判員手中的發令槍,影視劇中戰爭場景拍攝都需要空包彈,所以空包彈的使用量非常驚人。

所有現役槍械,都能發射空包彈,因為空包彈內有火藥和底火,在槍械撞針擊發下,都能象真子彈那樣射擊,只要是步槍、衝鋒槍等連發槍械,空包彈都能實施連續射擊。

但對於通用機槍這類長槍管的槍械,演習前為了增加空包彈的射擊效果,防止連發射擊效果差,會在槍口加裝助退器,提供足夠的模擬膛壓,以維持槍機的正常運作。

此舉,既增強了發射空包彈的安全性,又提高了射擊空包彈的可靠性。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無意侵犯作者,特此聲明。


國平軍史


這個問題根本經不起推敲,現代化步槍或者其他各種全自動輕武器,實現炮彈殼和自動上膛的技術無外乎兩種,第一是利用火炮爆炸的“後坐力”帶動復進簧完成炮彈殼和上彈動作,這也是最早的自動武器普遍採用的機械結構,比如響徹中外的“馬克沁”或者“哈乞開斯”重機槍;

另一種原理是伴隨著蘇聯SVT-40半自動步槍火起來的“道氣式原理”,槍管和一個活塞缸相連讓一部分火藥燃氣進入活塞缸體內推動活塞後移完成拋彈殼的動作。

可見無論是哪一種原理只要有彈藥爆炸產生“高壓氣體”就能實現了,和有沒有彈頭是沒有一毛錢關係。在軍隊演習過程中為了追求最真實的實戰體驗,士兵們使用沒有彈頭的子彈進行射擊,這就是普遍意義上的“空包彈”。可見為了保證模擬出子彈爆炸時的後坐力和爆炸力度,子彈的裝藥是不會減少的就單單是取消了彈頭而已,這樣在開火時還會形成向後的後坐力和高溫氣體,雖然沒有彈頭的遮擋進入導氣管的高溫氣體會少很多,但是幫助槍支完成裝彈動作是沒有問題的,實現連續射擊更是不在話下。


利刃軍事


首先空包彈不一定沒有彈頭,有的空包彈是有塑料彈頭的。此外沒有彈頭的空包彈的彈殼前端的口是內收的,所以空包彈也有後坐力。雖然後坐力比實彈要小一些。所以有的槍械使用空包彈可以連發,有的槍械管程長的就難以連發,比如重機槍,狙擊槍之類使用空包彈就難以連發,這時候會使用槍口補償器來輔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