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的國畫作品就一定沒有價值嗎?

鞏慶喜工筆畫館


臨摹是學習,更是再創作~

好的臨摹同樣,而且當然是應該得到診惜的藝術品~

就如同經典的樂曲,無數次被不同時代的人們演繹,成為演繹者的作品一樣的~


曉楓65534


中國畫講傳承,承接傳統最直接的學習方法是臨摹。每一箇中國畫學人都是從臨摹入手開始走入中國畫。可見,臨摹是學習中國畫的必要過程,那為什麼我說臨摹也有價值呢?


陳會衡臨摹作品

我說的價值體現在專業技能上,沒有深入傳統中學習,就不知道前人總結的具體技能,單靠個人摸索,猴年馬月能研究出來?所以說臨摹是直接學會古人的筆法墨法皴法,走的是捷徑,對個人以後的創作大有裨益,這就是臨摹的藝術價值。


陳會畫山水創作

再有,中國畫者學有所成,等到哪一天,臨摹作品還會體現藝術作品的商業價值,但這只是建立在功成名就之上,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陳會衡臨摹作品

觀歷代中國畫名家所走的路,時不時會發現仿這家仿哪家,這也是一種臨摹學習的方式。當然,繼承不是為繼承而繼承,還得創新,有自己獨特面貌的中國畫作品,價值倍增。


陳莊水墨畫家


凡人臨的對別人沒啥價值,對於自己, 任何臨摹都有價值,臨摹古人畫作,是學習古人技法的最有效途徑,學習中國畫,沒有經過臨摹是不可想象的。

圖左為本人臨摹



老是睡不著


臨摹的國畫有沒有價值?這個問題還真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大家知道,學習中國書畫的一個最有效途徑就是臨摹,但正象所有的書畫都有不同 品位一樣,臨摹的作品也有品位高低之分。當然原創的國畫,因其某些技法獨創性,章法,構圖,立意的獨特性,原創國畫的價值當然是臨摹作品無法期極的,但好的臨摹作品,又由於臨摹者的藝術理念,屬於在原創基礎上的再創作。

巧的是我老婆現在西安美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學習,我對臨摹國畫的事知道的多一點。比如去年我認識了一個朋友,他很喜歡書畫,但他對書畫很懂,知道我老婆在美院學習,就拿出他收藏的一幅工筆關公讓我老婆給指點,我老婆只說鬍鬚染的不夠,當然不能說的太多。我也見過許多工筆人物臉部是平塗,根本沒有立體感。那麼這些臨摹不到位的肯定沒有價值。

而我確實認實一個老兄想讓我給他找人臨一幅古畫,我找了美院碩士,人家說能臨……(後面就不說了,免得捱罵),你說碩士臨摹的和業餘愛好者臨摹的價值能一樣嗎。

後面附老婆臨摹的幾幅畫,其中《千巖萬壑》全長七米,我己裝裱成長卷(我僅展示局面);《秋冥》雖在以前回答上使用過,但我又使用上來,這個我掛女兒臥室;《馬球圖》我也挺喜歡,不管在別人眼裡有沒有價值,但凝結著老婆的心血,對我而言是無價之寶。





順其自燃


好的臨摹國畫作品是有價值的,遠有張大千近有任重。下面是我畫的一幅國畫取名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無花居主人


 臨摹是國畫學習的重要途徑,它的開展直接影響學習者的繪畫風格和審美理念。首先,臨摹必須選擇一定的範本。中國畫在中國的發展近千年,經典作品眾多、派別眾多、巨匠眾多,每個派別、每位巨匠、每個朝代,其筆墨表現、意境塑造、氣韻的追求均有所不同。當初學者選取某一巨匠的作品作為臨摹範本時,則會專注於該作者的筆墨語言、繪畫理念,長期的臨摹,使初學著深受範本筆墨語言和繪畫理念的影響,使其在自身的藝術創作中帶有範本的影子。就是平時所說的“入古”、“有出處”等。這是國畫學習者長期臨摹,深受範本影響的結果。比如齊白石,在衰年變法前,一直臨摹八大山人、吳昌碩的作品,又如賈又福 其一直傳承著李可染的繪畫精神,創造出別具風格的太行山水,而賈又福的學生白聯晟,在學習賈又福太行山水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的筆墨語言。在中國畫的學習中,以繼承古人、學習前人的方式而成為一代名家的國畫家舉不勝舉。因此,臨摹對於國畫學習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墨色之境


所有的國畫家都是通過臨摹前人作品,學習技法與審美思想。繼而推陳出新。說臨摹無價值的人,基本都是不懂中國畫的人。一知半解才會隨便亂說。





書畫家畢國棟


不知是哪位大家,求賜教




7669819970194


凡是臨摹的精品都有價值,雖然不是你創造,但臨摹依然是小創作,因為你一筆一墨也傾注了你的心血。這是對初學者而言。

對於大家來說,臨摹可以亂真,甚致起過原作,據傳,張大千對人說,他得到一本陳半丁冊頁,大家觀後稱讚不巳,但張大千卻告訴這是他臨摹的,眾人都不相信,他拿出真的,眾人都感到難辯真假。這充分說明,即是臨摹,精品也有很高價值,鑑寶欄目上下也有好多人花大價錢買這種作品嗎?


蘭竹944


宋代的書畫家米芾說過古畫九百年後失去神采,往往為了傳世久遠,古人不是畫在墓室的壁間,就是畫在絹帛較好的材質上,便是這樣,難防歲月的風霜,斑駁殘缺成了常態,歲月亦是丹青好手,會把人間妙手原本的面目化為另一番的景象,今天的人們在山洞時或墓室裡看到昔日的繪畫,已經不是原本那個本來,今天的有些畫者,比如張大千,繪製敦煌壁畫時,會推想此畫原本的樣子,然後意臨下來,雖然與古畫原畫並不重合,卻也更為真實接近的反映當時的風格面貌,獲得較為準確的復原,把古法的技法與風格更為精確地傳承下來。但是較為準確其實也只是在某些程度上的較為準確,作為現代人的張大千,臨摹時會打上今天時代的絡印,有自己時代的風韻特色,由此想到另一個與唐朝時代接近的宋代畫家趙佶(這裡我隱去其皇帝的身份),摹寫唐代的仕女畫同樣是接近準確,但他的畫總還是把宋代的風韻滲入了這些唐代的仕女畫中,成了兩個時代風韻的合體,有原本的樣式,亦有新時代的意味,最為突出的是胖與瘦,開放與收斂區別程度,至少在宋代,時代的不偉而有點弱勢,故其人民的體型會削弱,風尚上亦不會如唐代那麼地大度,有點拘束感覺的增添。我們可以從新發現的古墓室的真實唐畫與雕塑的造型中,還有日本奈良的作品中窺視到唐代的風采遠勝於宋摹品,氣度格局還有豐腴的程度,趙佶的喜好影響到其在傳摹唐代仕女畫時,有所減弱唐原本豐盈的格局,也就是在氣韻風範上,有所退化,這個畫如其人也是十分鐵的規律,一幅原畫有其本來的元素,但不同時代不同水平的畫者摹寫時,會把古風滲入自己的意味,這就是唐代仕女畫流傳下來的真實現實是唐風中有宋韻,欣賞者不可不察。一些西方的學者在表述繪畫的優質時,有時認為新的仿品好過昔日殘缺的原作,這應當是有它的道理,在龜茲的山洞裡的佛畫的殘缺程度強過敦煌壁畫的程度,一些新的臨仿者大多數只是仿其現實的樣式,而不是推想原本的樣式,這種摹寫是難以領會原作的精神風尚的,當然不是每個畫者有能力穿越千年,尋找昔日的舊制,只能把今日保留下的風尚記錄下來,僅只能到這個境界。藝術品是有年的,新生有兩種主要的方式,一個是大體尊重原樣的仿品,一種是 把古代繪畫的精神化入自己的作品中,有時是不著痕跡,讓大多數後之視者只知其畫本身,而不知所以然的源流因素。若說繪畫是圖式的修正,那麼每個時代的繪畫不管是新創還是仿品,都是有前人的痕跡,其中的消息能夠較為清晰的分辨者,那就是人的識見有過人的地方。西方的油畫其實亦難保存九百年,不斷是臨摹品或者修復品替代發原本的樣式,這個也是正常的,當然修復與摹仿總有有時代的絡印,有輕微的走樣。這個工作真正的大家不看重此工作,而是更多地畫點變體畫,各種流派的畫者比如畢加索就畫過大量的變體畫,基本上是踏著古人的屍體上前進,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唐代的仕女畫確實到了一個峰頭,讓宋人觀之而止步,所以宋代畫人更多的是多為花鳥山水而避免唐代氣局博大的風頭,趙佶是利害而有天賦的畫家,也只是把九百年後會失色的原創唐代傑出的仕女畫作品臨仿出來,新創其實不多,這個意味有點象書法,唐人書法的法度到了登峰造極,還有什麼辦法,宋人只有尚意也許還求得生存罷了。也就是唐代仕女畫的水平實在太逼人了,讓人無法找到超越的突破口,作為皇帝的趙畫家由於有佔有唐代優秀極品原作的條件,所以其觀賞原作,驚歎之餘,在為我們後來者做一個工作,臨摹而能讓更加後來者能夠領略唐代仕女畫的美妙無極之處,當然自己也會沾點光,讓人們不僅得老趙是幹過皇帝的,亦是一名丹青好手。

唐代仕女畫的豐滿是一個時代的所然,當然與秦地西部中心的人的體質有點關係,人們也許記得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其實亦是有中東風尚的胖美人,十分的豐腴,有某種時代與地域的喜好因素在其中。唐代在中原文明史上的地位其實很難有替代者,而且很難重複,但它的藝術和藝術品顯示出來的視覺印象卻讓人們感受了那個時代的氣度與風尚,讓觀者的心理其實是十分爽意的,觀看一幅唐代仕女畫,胸中有會湧出一股難言的氣魄,這就是優秀時代的藝術品的感覺力所在。

宋韻的唐代仕女畫的摹仿品的收斂意味確實減弱這種原品的震撼力,但是如果九百年原品失去光芒,今天的人同樣無法領略唐代仕女畫的妙處,所以對天次一等的跡,我們還是歡欣的,由於我們總能追尋到昔日的風尚,藝術的夢境不全在恍然之中,還是有個清晰的所在。(家林論藝)

那麼唐風是什麼,宋韻又是什麼,如果用抽象的詞語來說明,其實也太朦朧點,這裡我是探討仕女畫,包含兩個朝代的合體,所以我想到兩個詞語,一個是大家閨秀,一個是小家碧玉,這就把唐風宋韻形象點地表述清晰了,確實,唐風的存在與時代的成功與地域有關,唐的中央治所在三秦,此地靠近與連接西部另一個文明的中心,希臘羅馬,雖然實際上隔得遠,卻因為中國傳統的西域地區連接而獲得連絡,帝國的首都格局大,版圖富於四海,武功文治到了一個難以復加的境地,西方人蜂湧到長安,如同今天的紐約北京東京,博大的王朝,博大的氣魄,造就其人體體質的豐腴圓滿,生活的富足流油,性情的開放奔騰,這個時候程朱說教還沒出現,一切請循其本,該幹什麼就幹什麼,著裝的秦漢風尚得到傳承與改進,從圖中的雕塑氣象來看,女子裝著並不封閉,而是適當地開放,儘可能顯示性感,以期博得異性的青睞,當然由於與西域聯繫緊密,胡姬們的開放風尚亦會影響唐朝的中原女子,不想弱於人而試比高,爭豔鬥勝,在裝著開放上故點小聰明是正常的。今天的東洋女子的開放,其實中華的祖先原本如此,看來得請循其本了,實際上今天的時代在不斷的復興原本的漢唐風範。

唐朝博大的原因是時代的成功,格局大,氣魄大,境界大,人的體質雄渾博大,這個是從男生說的,人的體質豐腴飽滿,這個當是從女生說的,唐風的仕女畫原品當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女子的豐盈飽滿。但是到了宋代,這個格局就不見了,一切因此變小,氣局下,胸襟小,版圖受胡人的壓制,為了長治久安,造反起家的趙氏開國者收縮武力,看緊中央,弱化邊區,缺少張力、雄心,變得小家子氣,這就是格局造成小家碧玉的原因,這種氣度當然影響到藝術的創作,而且趙氏看宋朝的女子,難有唐時那般的胖,瘦弱得多了,是人比黃花瘦(呵呵),所以趙佶摹寫唐風時,總有點水分,不過最終是唐風感染了宋匠,製作時唐風還是得到傳承,這樣不是完全的宋韻,同樣不同於完全的唐風,兩朝合體,成為另一番的景象,也是我們讀摹品需要理會的地方。

宋朝的格局小,在此前的戰亂影響中原的文明格局,這個可能在服飾上有所收縮,約束,更為重要的原因,專制統治者為一家天下的長久,開始接受程朱的說教,在精神與心理上壓制中原人民原本自由豪放的天性作風,也就是無任在時代的版圖與心理格局上陷入弱勢,無法抒展大漢的情懷,在仕女畫上,沒有太多新的創制,而是摹仿昔日的畫賢,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追夢者。

以上的文字事實上等於回答了藝術品臨摹的價值,不僅僅本身是提高畫者繪藝水平的方式,亦是傳承保存祖藝的良好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