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地主,那麼農民種一畝地產多少糧,要給地主交多少糧食?

農村一山貨


由於土地肥力種子品種限制,解放前後的土地收成每畝為3、4百斤糧食穀物,一年兩造即7、8百斤,即7、8擔

當年種田不叫交公糧,稱交賦稅。農民按三四拾斤每畝交納給政府。至於租用地主土地耕種的怎麼交租?一般每畝每年向地主交租一擔或一石,這個四川劉文采家史也有記載,網友可百度論證。賦稅也由租地農民承擔,按每畝三四十斤糧食,直接交給政府。

還有的沒地農民,長年替地主種地打工,是為長工,即解放後之僱農稱謂是也。他們與地主的勞務是簽有僱工合同的,工人吃住,地主全包,免費供給,且每年還有工錢領,為一擔或一石穀物。

上面資料取自縣誌,有根有據,絕非虛構。不喜勿噴,還請查、百度資料。拋磚引玉,歡迎討論,和平發表意見。


漠陽小荷


每年交20%的地租,想得太好了吧。我母親家就是地主,我也在農村生活過幾年,對四川地方的地租情況還是瞭解的。四川租地一般只計水田,旱地只作為水田的附屬品(買賣田產也是這樣)。水田收穫後,在曬場曬乾後,立即與地主現場五五分成,然後才能各自搬回家。佃戶還要留種子,所以實際交租超過水田的一半。旱地的收入才全部歸佃農(地主要吃旱地作物有權自己去收)所以佃戶日子是很苦的,稻穀本就留下不多,生活中的其他開支還得稻穀去換,所以吃的只能以雜糧為主。當時,外公家120擔田(解放後折算為60畝,即2擔折一畝),每年可收60擔租子,日子過得相當寬裕。真不知道什麼地方地主仁慈到只收20%的租子,收20%的租地主又怎麼過富裕的生活。


葉萍470


古代的我不知道太難查證了!我說近代的吧,我廣西北流民樂鎮的,我這有個茶垌村村子最山裡面有個小組叫蚊子塘,這小組有約80幾畝水田(一年兩熟)在民國時代要年租一萬斤!蚊子塘就是從客家話:萬租堂:的轉音得來的!當時的租戶都是客家人,解放分田後就定居下來了!現在說話全變本地白話了!😊😊😊


戀花蝶87


我們這是對半,例如,小麥脫粒後,用鬥給地主挖一斗,給佃戶挖一斗,到最後不足一斗的,歸佃戶。穀子,大豆都是這樣分。紅薯是如果種十壟,地主和佃戶各五壟,其餘的各地邊遺留莊稼都是佃戶的。你問我咋知道,因為我家的佃戶還有好幾位健在。


用戶50014413922


古代土地交稅一般是按十抽一來徵收,由官府直接向地主徵收,而地租一般是持平稅賦,也就是說,老百姓每打一百斤糧食自己大約可以留下八十斤,另外二十斤則由地主跟官府各分一半,這是清朝雍正時期開始施行的田稅徵收方式,而乾隆繼位後更是直接將其定為國策,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民國時期則依然採用這種徵收方式。所以呢,老是說地主怎麼個不好,其實也是替官府背鍋的,因為地主拿走的那些糧食裡有一半需要交稅的。

不過呢,雖然稅收是這麼定,可是裡面的波動值依然很大。這個主要是跟當地的土壤環境跟氣候條件有關,比如,在江浙一帶,當地的氣候好,水利資源便利,畝產可以達到300斤左右,每年兩季大約可以收穫600斤/畝,按著這個水平去徵收稅賦交地租就是30斤交公糧30斤交地租。自己富餘540斤/畝/年;但是呢,如果放到北方去,可能畝產會降到150斤,一年只能收一季,這樣的話一年只能收150斤,再交去15斤公糧15斤地租,自己僅餘120斤/畝/年,這樣的話生活就會很困難。

其次,地租不同於稅收,稅收是有收成才需要交,但是地租卻是不管收不收成都得交,這是天災會造成農民與地主直接矛盾的主因。因為不管天災與否,你都得交租,雖然現在看著合情合理,但是在某個特殊時期這就是為富不仁……


優己


這是一個敏感話題,因為幾十年前,地富反壞右做為黑五類,至少會影響三代子女。地主做為黑五類之首,可謂聲名狼藉!


其實地主和其他以收租為手段的:房主、魚霸、放高利貸的財主一樣,都屬於剝削階級!為什麼一地主一直遭人狠呢?

因為中國自古是農耕社會,就連明太祖朱元璋都懂得: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道理!

所以改朝換代,開國之初,都會分給農民一定的土地,象漢朝等每戶百畝。但隨著變化,土地逐漸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加之旱澇頻發、地主有產階層的貪婪、及朝廷千戶萬戶的封賞,使大多數農民成了無產的佃戶,向地主老財租種耕地。


一旦遇到災年,農民苦不堪言,餓死的不計其數,哪還交得起租?所以歷代農民起義多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失敗的多,成功者少。即便成功又如何?劉邦、朱元璋之初還能體恤民情,至後代仍是一個不懂民間飢苦的皇帝。所以剝削的地主階級和被剝削的農民階級一直是對立的階級。

在舊社會,租用土地的交租也先有契約,一畝地也僅產百十斤而已。但地主並不管農民的死活,無論減產和災年都要按倒四六或正三七的比例收租!所以才發生了一個個悲劇!


《白毛女》
的故事並非空穴來風,是有生活原型的。他反映的是,當時農民生活的艱辛和無奈,導致楊白勞被逼自殺的悲劇!

這種事情在中國不會再發生,但做為歷史不應被人們忘記!


晚亭與落霞同暉



黃浩榮279


我來吹牛:重慶地區有三種交租,1、鐵板租,四六開。地主四成,店客六成,產量按一般平均收成,不管天旱水災,有一定實力又是長期店客的農民希望四六開。地主在縣城,而且一般是大地主。2、五五開,穀子在田坎上兩個羅兜一方裝,另一方選。民國大秤少得可憐,農民買東西捆成把把,講堆堆。3、六四開,田大省工省力,田質量好(油沙田特別是黑油沙,買田要買油沙田)地主收六成。土裡的收穫,紅苕、高粱、綠豆、飯豆不交租,地主要吃新,白送十斤八斤。我下鄉到生產隊專門問了有頭腦的農民,農民願意交鐵板租,三年天旱,三年水災,六年風調雨順,總要少交一成。重慶地區的農民總體上看基本能夠解決溫飽。抗戰時期下江人到重慶起碼都有幾十萬,還要養軍隊,高粱穰酒精當汽油。生產隊上公糧基本都是參考這個標準。這些人還健在,頭腦清晰,年齡九十來歲,不會講假話。


鐵勁草087


地主是解放時對階級成份的劃分,解放前,生產資料私有制,農民有地主,富農,工人有資本家。農民大部分沒有土地,靠租別人的土地,地租一般是對半開,在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年代,即使不交租,大部分人都不能解決吃飯問題,交了一半後,更不夠吃了,因此,為了活命,只得給地主借,借一斗雜糧。到年底要還一斗米。這種惡性循環,造成富的越富,窮的越窮,即使有少部分土地,遇到大的困難,只得賣土地。為什麼歷史上有很多次農民起義,有如此大的威力,就是因為吃不上飯,以其餓死,不如鬥爭。共產黨領導窮人鬧革命,就是為了人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就目前而言,允許一部份人通過合法經營,先富裕起來,最後達到共同富裕,收入髙的多徵稅,收入特低的給扶持照顧,一般的各盡所能,多勞多得。


用戶2053599174173


看完網友的回答,心裡好象堵到了什麼!

這位網友的提問:古代有地主,那麼農民種一畝地產多少糧,要給地主交多少糧食。

這一問,可把我們的網客繞進去了!有的客觀的評價了地主,有的確為地主歌功頌德了!有的…。

我幾乎看完所有回答,在看著的同時,手機右下角一紅色似粉筆的物品一直在我眼前幌來幌去,我以為患上了青光眼,出現環視,用手褥了褥眼,定腈一瞧,仍然有,我無意碰上了它。悟空提問映入眼簾。

啊!原來這是一支筆,還是紅色的,我惦量惦量分量還是很重的,我悄有興趣的拿了起來,與網友們共同分享。

在看的同時,我給回答此題的網友,有的點個贊,或成為他的粉,也參與了評論,對質疑或被我噴過請勿見怪。

古代地主:地主一詞,是封建社會制度下形成產物,奴隸社會被封建社會所取代後生成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下的民國,不僅曾在有地主,當然也有買辦或壟斷資產階級。而並不是向某網友說,有了中國各階級的分析才定性地主,毛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是定性地主,富農,貧僱農量比而已。

有位歷史領域創作者,他還是其它行業一位工程師,回答得很好,並附有圖,文中,有理,有據,客觀而又簡扼回答了有關朝代地主剝削的方式。我給它點了贊。成為粉。

然而在這樣很明瞭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有的,確混淆地主階級的剝削與現介段正當稅收的本質區別了。

地主借糧放貸是一種高利貸的行為,租戶永遠不會有出頭之日,假如你有一年受災向他借過糧,你一定會綁架給它家當長工,出非你偷著逃離。這種綁架與現介段房奴車奴也是有本質區別的。

銅鑼一響,四十八萬,難道你豐衣足食,願意去送腦袋嗎?

至所以有網友對現實的幸福感有缺失,我看不再乎是行業工資差別擴大,老年退休蛋糕分配不勻,等諸多因素引起的。

大傢伙也許在思考一個問題,肚子為什麼比原先飽多了。怎麼不分泌胃液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