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太子真如《大明風華》者樑冠華演的這麼委屈、窩囊嗎?

火星上的豹子


歷史的發生,為歷史發聲!

引言

《大明風華》的熱播,讓看慣了清朝宮廷戲的觀眾忽覺耳目一新,老戲骨精湛的演技讓人折服。向來肯說“元芳你怎麼看”的狄大人,搖身一變成了朱高熾,恍惚感覺到了最後一刻才會亮明自己的“閣老”身份。劇中梁冠華所飾演的朱高熾顯得有些窩囊、委屈,真實的明仁宗是怎麼樣呢?

歷史上的朱高熾表面看著窩囊、委屈,實則有仁愛之心,頗具軍事才能,顧全大局,尊長護幼。登基之後以仁施政,和兒子朱瞻基的政績被後人稱之為“仁宣之治”。

朱高熾其人

朱棣一共四個兒子,除了四子夭折,三個兒子均是徐皇后所生,而徐皇后正是明朝開國大將徐達的女兒。朱高熾體型較胖,身體虛弱,行動不便,走路時需要有人攙扶。朱棣戎馬一生,對於這個兒子並不喜歡,倒是鐘意驍勇善戰的次子朱高煦。立誰為太子,朱棣無法抉擇,朝中也有不同的聲音。朱棣有一次問才子解縉,向他徵求繼承人的選擇,解縉力挺朱高熾,朱棣不語。解縉便說:“好聖孫”。朱棣隨即大笑。好聖孫正指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所以後世傳言朱高熾能坐上皇位也沾了兒子的光。

朱高熾在位期間,仁愛治國,政治清明,革新弊政,經濟繁榮。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但後人對他的評價頗高。

01 仁愛貫穿一生

朱高熾打小就待人寬厚,考慮周到。朱元璋讓他和幾個藩王的兒子檢閱衛士,他最後一個回來。朱元璋詢問原因,他說早晨天氣寒冷,等到衛士們吃過早飯後才檢閱,所以回來的晚,朱元璋龍顏大悅。

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明史》

朱高熾繼承皇位後,赦免因靖難之役遭受迫害的建文帝遺臣,並大赦天下。聽說有的地方受災嚴重,他為民著想,免除當年的稅收以及秋糧的一半,並催促大臣救民於水火不可遲疑。

02 靖難之役彰顯軍事才能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率大軍南下,北平交於朱高熾統領。李景隆大軍壓境,朱高熾佈置有序,抵擋住了數倍於己的攻城士兵,對於朱棣取得最終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03 政績斐然,開啟“仁宣之治”。

朱高熾在政期間,任用賢臣,淘汰冗官,革新弊政。一改朱棣在位時的鐵腕統治,愛民如子,妥善安置流民,讓百姓休養生息,明朝經濟得到發展,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明史》

總結

明仁宗朱高熾的一生正如他的廟號,“仁”。他外表看似窩囊、委屈,實際上大智若愚,是一代明君。


歷史的發生


委屈是真的,但是窩囊是不可能的。

先說大明風華里的太子,他是朱棣的大兒子,叫朱高熾。

歷史上的朱高熾倒真的是一個大胖子,他身體肥壯,走路的時候,需要兩個侍從扶著。

朱高熾雖說很胖,但是絕不平庸,更不窩囊。

他本人的執政水平很強。還是燕王世子的時候,就曾經替父親看守燕京城。

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帶著自己的兵在外面打仗,而在家處理各項日常雜物,守城,提供糧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是由朱高熾去主持,並且做得還不錯。

後來李景隆率50萬大軍攻打北平,而是他與徐後,以一萬兵力相抗,最張守住了城池。

而後來燕王登基之後,更是多次親征大軍,討伐北元餘孽,而在這個過程中,都是由朱高熾監國。

只不過,他由於比較胖肥,為人仁慈,和朱棣從長相到性格,都差距很大,於是朱棣便很不喜歡他,並且多次有廢太子,並二子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

而二子朱高煦長相帥氣,武藝高強,在靖難戰爭中,多次隨父親衝鋒陷陣,在軍方也有著不錯的人緣。並且,由於靖難之役中,他曾經救過朱棣的命,曾被朱棣許諾,將來把皇位傳給他(這他李淵有著諸多相似吧)。

而雙方鬥來鬥去,但是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一直受到朱棣的喜愛。後來,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雖說後來朱高熾只是當了九個月的皇帝,還是有不少政績的。比如說赦免一些曾經支持建文帝的臣子及他們的後人等,為後來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


木子君的小屋


《大明風華》的整體色調、佈景我都還挺喜歡的,就是人設有點崩。女主角孫若微,在歷史上本是永城縣主簿之女,不是什麼御史大夫的女兒,和朱家更沒有血海深仇。

小小年紀就因有美名而被朱高熾的外婆推薦入宮,由朱高熾的妻子親自教養,預備讓她嫁給兒子朱瞻基為正妻。

不料朱瞻基到了成親的年紀時,朱棣聽了方士的話,另選胡善祥為皇孫妃,孫若微只是嬪。但朱瞻基和孫若微青梅竹馬,早已有了感情,登基後還是找理由廢了胡善祥,立孫若微為後。

(孫若微)

朱高熾的人設也崩了,要論委屈,他在朱棣面前是委屈的,卻也沒像電視劇裡那樣有裝瘋賣傻抖機靈的嫌疑;要說窩囊,他可不窩囊。身為皇帝的嫡長子,哪怕老爸再不喜歡他,他活得也不窩囊。

朱棣不喜歡朱高熾,理由很充分。他尚武,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別說武了,正常走路都要兩個內侍扶著;他像父親朱元璋一樣,主張從嚴治政,朱高熾卻溫和仁善,兩人的治國方針完全不一樣。

如果沒有對比,朱棣勉勉強強也能接受這樣的長子,奈何旁邊有個次子朱高煦對比著,朱高煦無論從性格愛好還是外形上來說,都極像朱棣,用古人的話來說,叫做“深肖其父”。當朱高熾只能

朱棣很喜歡朱高煦,某次戰役中朱高煦表現出色,朱高熾撫著他的背說:“勉之!世子多疾!”這意思是說,你多努力吧,你哥身體不好,有可能活不了多久,他一死,世子之位就是你的了。

(朱高熾)

所以說朱高煦的野心是朱棣養出來的,此後常常為難朱高熾。有一次,皇子皇孫們去拜謁孝陵(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朱高熾走在最前面,因身體羸弱而跌了個跟頭,走在他後面的朱高煦就嘲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

朱高熾拙於言詞,不知道怎麼回擊。朱高煦洋洋得意,朱瞻基在後面高聲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顧失色,覺得這侄子不是普通人。

朱瞻基的確不普通,英武勇毅,自幼聰慧,朱棣最終選擇朱高熾為太子,和朱瞻基是很有關係的。諸皇孫中,朱棣最喜歡的就是朱瞻基,著名文臣解縉稱之為“好聖孫”,促使朱棣下定了決心。

但是,並不能因此就認為朱高熾一無是處。事實上,朱棣雖然偏愛次子朱高煦,但幾乎所有的朝中大臣都偏向朱高熾,在他們看來,朱高熾遵循孔孟之道,溫和仁慈,善於納諫,是最好的儲君人選。

(朱瞻基)

而朱高煦從小就不愛學習,舉止輕浮,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特別不喜歡他。何況朱高煦性情暴烈,稍有不合心意就要殺人,還在涿州擊殺過驛丞,導致當時的燕王朱棣都被朝臣們彈劾。

如果朱棣一意孤行,立朱高煦為太子,肯定會有許多大臣死諫。而這也是朱棣沒有選朱高煦的原因之一。

所以,朱高熾受到文官集團的擁戴,身份上又是名正言順的是嫡長子,沒什麼可窩囊的。哪怕他在朱棣面前謹守兒臣本分,那也不叫窩囊。

《大明風華》裡的朱高熾,真的有點崩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其實在鵬正眼裡,梁冠華演的朱高熾有那麼一點意思,演的是非常不錯的。

在鵬正眼裡,朱高熾算是基本還原,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首先咱們先來看一看歷史上的朱高熾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吧。

歷史上的朱高熾其實是一個可愛的大胖紙,劇中也是還原,隨後就是朱高熾的性格和歷史上基本也相差無誤,歷史上朱高熾其實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假裝不明白,其實都明白,這也是為什麼屢次老二老三鬥不過朱高熾的原因。所以懦弱和窩囊只是表面而已,實則是暗地裡積蓄力量。矇蔽對手罷了。

歷史上的朱高熾喜靜厭動所以朱高熾有著沉著冷靜的性格以及遇事不慌的良好品格,這點朱元璋是非常喜歡的,其實是朱高熾太會隱忍,而且在處理政務方面朱高熾展現出超高的能力,連朱棣都為之嘆服,曾經朱棣年輕的時候以為生下來一個廢物,根本和老二老三沒法比,但是回想起來,朱棣發現自己錯了。尤其是靖難之時,朱高熾率軍抵擋住了李景隆50萬大軍,讓人刮目相看。而且朱棣知道自己的兒子朱高熾非常的忠誠而且也極為顧家,隨著朱棣年齡的增長開始越來越喜歡朱高熾,認為老二老三是當時的年輕氣盛,而在電視劇中也表現的惟妙惟肖。(以上配圖均來源於網絡)


鵬正


大明風華梁冠華劇照

歷史上的明仁宗算是明代歷史上一位政績上很有成就的皇帝,他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建文帝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摔五十萬大軍進攻北京,留守北京的朱高熾保住了北京城,這對朱棣能在靖難之役勝出起到了關鍵作用。明仁宗在任期間,讓民眾休養生息,對於建文帝的舊臣也是寬容地赦免了很多,正是他的努力,為明代三大盛世之一的仁宣之治的創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仁宗歷史上算是一位儒雅隨和的君主,並不算窩囊。望採納謝謝!(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有趣的歷史段子


歷史上的皇太子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仁宗,並非如影視劇中所演繹的如此委屈窩囊。

據明史記載:

“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稍長習舍,發無不中。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

可以說,高熾最初被選為燕世子(朱棣當初稱燕王)是有原因的,他自幼便聰慧沉穩,文武雙全,是個可造之才。

朱高熾之所以登基後稱為“仁宗”與他的“仁慈”之心有關。據記載,當時高祖朱元璋在世之時,分別命秦王、晉王和燕王三人的世子檢閱衛士,高熾最後才回來,問他原因他說“旦寒,俟朝食而後閱,故後”。因為天氣嚴寒所以要等他們吃完飯之後才檢閱的。可見他的仁愛之心。

在具體的對奏過程中,高熾也是“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可以說他時刻將軍民利病放在首位。朱元璋問他:堯舜水旱之時,百姓靠什麼活下來呢?高熾回答說“恃聖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聽後大喜“孫有君人之識也。”因此,朱高熾在少年之時,因仁愛而深得高祖賞識,而且也頗具君王的姿態。

那麼朱高熾是不是因為過於仁慈而懦弱呢?當然不是。據明史記載,當時朱棣南下攻南京之時,令世子守北平城,當時朱高熾“以萬人拒李景隆十萬眾,城賴以全”可以說,高熾同樣是有勇有謀的軍事人才。

當然,歷史上確實有奪嫡的事情發生。當時世子高熾留守北平,而次子高煦、三子高燧隨軍出征有功,恃寵而驕,於是陰謀奪嫡。並讒言高熾與南京朝廷勾結,朱棣當時確實動了要殺高熾的念頭,但高熾沒有作聲,待成祖的使者彙報完畢後,成祖才發現自己誤會了高熾,並說“幾殺吾子”,對高熾十分慚愧。

此後,高煦和高燧雖然也屢次構陷,但高熾依然執政如常,朱棣問他“亦知有讒人乎?”你知道有誣衊你的人嗎?高熾回答說“不知也,吾知儘子職而已。”高熾的這個回答可以說展現了一個子臣的大度,也標明瞭自己不會參與朋黨之爭,也不會爭奪帝位,而是盡好自己的本份,踏踏實實監國罷了。這樣的回答勢必會博得皇上的好感,可以說高熾

何其聰明。這顯然不是一個窩囊之人所能具有的謀略。

可以說,真實的朱高熾是一個有勇有謀,有膽有識。較之朱棣的次子和三子,他更加沉穩而大度,頗具君王之氣。且他對待軍民百姓的態度,皆以仁為本,深得高祖、成祖的喜歡。對於陰謀奪取自己之位的弟弟也表現出十分大度的姿態,如此境界,也便使得在此後的奪嫡過程中,能夠站穩腳跟,深得皇帝喜愛。果然不久,高煦和高燧獲罪,高熾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在奪嫡之爭中,以不變硬萬變,不爭即是爭,一般來說,這往往是保全自身的良策,高熾自幼沒有白白讀書,深諳其中的道理,在奪嫡的漩渦中保全了自身,贏得了帝位,可以說是膽識過人。


史海爛柯人


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朱亞文演的朱瞻基,還有一個人物吸引了人們的眼球,那就是朱瞻基的父親,也就是梁冠華演的太子朱高熾。


在《大明風華》裡,朱高熾這個角色並不是很討喜,寬厚但是窩囊,動不動就委屈的哭起來,還要靠自己的兒子哄。很多人就好奇了,好歹是個太子,虎父無犬子,朱棣這麼果敢威風,兒子應該也不會差,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朱高熾到底是怎麼樣的?也是這樣窩囊和委屈嗎?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從小就喜歡儒家文化,讀書也刻苦,因此養成了寬厚仁愛的性格。也正是因為如此,朱高熾在少年時期就表現出了很好的處理政務的能力,朱元璋對他是很看重的。

但是朱棣卻一直寵愛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朱高煦在朱棣的寵愛下成長,養成了與朱高熾完全不同的性子。朱高煦經常跟在父親身邊衝陣殺敵,性格暴戾,而且對自己這個大哥一直不滿,特別是在朱高熾立為太子之後更是心有不滿,時常與他作對。



既然朱高熾在朱棣心中的地位並不如朱高煦,那為什麼朱棣成功奪位之後要立朱高熾為太子呢?因為朱棣心裡也明白,朱高熾才適合為帝,而朱高煦的性子只適合為將。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和朱高煦帶領軍隊與建文帝的軍隊廝殺,而朱高熾領命留守確保大後方的安全。在建文帝的大將率50萬大軍進攻北平的時候,朱高熾用手裡的萬餘人與其巧妙周旋防禦,成功抵擋住了敵軍的進攻。就是這時候,讓很多人都對朱高熾有了新的看法,本來以為他只是個文縐縐的讀書人,沒想到軍事才能也這麼強。



在朱棣成功奪位成為皇帝之後,1404年5月,在大學士解縉、黃淮的極力要求下,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朱高熾成為太子之後也沒有一點懈怠,每次朱棣御駕親征的時候,都是朱高熾代理監國,事事親力親為,將政務處理的井井有條。朱高熾是一個出色的儲君,但是因為性子太軟弱了,經常受到朱棣的斥責,從小他就不受寵,當了太子之後更是膽戰心驚,事事都小心翼翼。父親的不喜愛,加上二弟朱高煦的挑釁,朱高熾一度不想做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太子,在外人看來,朱高熾好似窩囊又委屈,其實只是他過於寬厚老實,不願得罪父親,也不願傷害兄弟。



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熾奉詔繼位,史稱明仁宗。但是朱高熾並不長壽,才做了皇帝一年便去世了,在這一年間,朱高熾也做了不少事,取消了朱棣在位時期的許多工程,並不是他不孝,而是大明朝已經空虛了,那些工程實施下去,大明朝只會走向衰敗。朱高熾性格寬厚,廣於納諫,他鼓勵大臣們直言不諱,不必擔心遭到報復,雖然有時候一些過分的指責會使他惱羞成怒,但事後他總是能反省自身並要求得到大臣的原諒,這項品質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中是非常罕見的。


1425年,朱高熾去世,享年47歲。一般像這樣在位一年的皇帝是人都不會記住的,但是朱高熾是個例外,因為他的確是為百姓好的好皇帝,也為明朝做出了很多貢獻,僅僅一年就為明朝往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準確的說,歷史上的朱高熾並不是窩囊,而是性格過於寬厚仁愛,但是作為太子,是個盡職盡責的太子,作為帝王,的確也是一個好皇帝。


小姐姐講史


《大明風華》中,朱高熾的言行舉止,很容易給人一種感覺——又慫又笨。但《大明風華》畢竟是文藝作品,歷史上的他,並非如此。

明仁宗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也是徐達的外孫。他作為繼世之君,在位僅十個月,也沒有父親爺爺那般雄才大略,但卻處於明朝從創業到守城的關鍵時刻。他的歷史作用在於調整國策與指導思想,為後來者守成創造條件,對明朝的穩定發揮過積極作用。

從藩王世子到坐穩太子,一路磕磕絆絆

洪武十一年,朱高熾出生於鳳陽。這年,朱元璋命令朱棣去鳳陽待命。鳳陽是大明王朝先祖陵墓所在,朱元璋令諸王就藩前先辭祖廟。兩年後,朱棣就藩北平,在北方立下赫赫戰功。朱高熾雖生活於尚武的王府之家,卻有宅心仁厚的性格。

明朝帝王立嫡長子為嗣,朱高熾作為長子,於洪武二十八年被冊封為燕王世子。這位世子從小就受儒家思想薰陶,熟悉儒家的治國之道,被朱元璋讚賞為“有君人之識”。但是,朱高熾沉靜好文,體弱多病,無論個性還是身體狀況,都讓朱棣大失所望。他的同母弟弟朱高煦卻因勇武過人而深受父親喜愛。朱棣當藩王時,朱高熾的世子位置還比較穩。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太祖遺詔,禁止藩王進京奔喪,命諸王派兒子臨喪,三年後回封地,這實際上是防範藩王干擾朱允炆繼位的措施。當時,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在南京。

朱允炆繼位後,馬上就開始削藩,朱棣成了主要打擊對象。朱棣稱病,上書要求放回其子。朱允炆這時就犯傻了,竟然真的放朱高熾等人離京。

朱棣本就對朝廷削藩不滿,父子團聚後,沒了後顧之憂,就開始起兵爭奪皇位。在長達四年的內戰中,朱高熾鎮守北平,朱高煦隨父出征。朱高熾雖也有亮點,還擊退朝廷大軍,但功勞卻不如朱高煦。

朱棣繼位後,因朱高煦沒有明顯過錯,並且還是太祖所立世子,而內閣文臣又堅定立長子,於是,將朱高熾立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

朱高熾雖是太子,卻有三個不穩定因素:

一、朱棣對他不感冒,甚至立他為太子都有點勉為其難;

二、功勞相對較小,在軍中缺少威望;

三、朱高煦曾立下大功,有軍方將領支持,還深受朱棣喜愛,並且對朱高煦不服。因此,他多次給朱高熾挖坑,以至於朱棣時有改立之意。

仗著自己的功勞大,朱高煦越發囂張跋扈,不僅不去封地,而且積極策劃奪嫡活動。他曾求得天策衛為護衛,自比李世民。有一次,朱棣北征時,朱高煦募兵三千,到處劫掠,連朝廷大員也不肯放過。朱棣回京後,得知朱高煦罪狀,忍無可忍,將其拘禁。由於朱高熾的營救,朱棣才赦免朱高煦之罪,但將其趕往山東。

朱高煦奪嫡失敗後,朱高熾並沒有安全。朱高燧覺又跳了出來,多次撥弄是非,挑撥太子與朱棣的關係,但朱高煦每次都能轉危為安。見挑撥不成,朱高燧甚至準備政變,結果被人告發,最後又是朱高熾出來求情。

經過數次良好的表現,朱高熾也逐漸得到朱棣的信任,太子之位也越做越穩。

繼位之後,一改明朝往日作風,贏得世人支持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途中去世,朱高煦有驚無險地繼承皇位,是為明仁宗。當時的明朝,經過多年軍事征戰,已經疲憊不堪,國庫空虛,老百姓生活貧困。尤其是大規模的宮殿建設,勞民傷財。朱高熾繼位後,對朱棣的做法很不以為然,立刻停止之前的窮兵黷武,休養生息,減免賦稅。他採納大臣的建議,停止下西洋以及各地採辦金銀。

在用人方面,朱高熾釋放許多被朱棣關押的大臣,包括建文帝的諸臣家屬。他的這個舉動,開了明朝新帝繼位平反冤獄的先例。這些被平反的人,自然對他感恩戴德。

此外,朱高煦重用文臣,提高閣臣權力和地位,讓內閣實際成為協助皇帝決策的機構。內閣臣子還要兼職教導太子、太孫,對儲位的確立和傳承起到很大作用。

秋媚說:如果說朱元璋、朱棣的執政風格是法家那一套,那朱高熾就是就是典型的儒家踐行者。他在位時間雖短,但行事風格處處都體現出“仁”,符合儒家的行為準則,因此,也就能受到文人的普遍擁戴,好名聲也就隨之而來。


秋媚讀史


朱高熾表現的委屈但不窩囊,這個委屈是真委屈,但同時也是在塑造一個不被父親重視的太子的形象,來獲得眾人的同情,這裡包含了政治智慧,而且梁冠華還原的朱高熾真實度還是很高的。


劇中的朱高熾是一個胖胖的形象,走路都需要人攙扶,在雄才大略的朱棣面前,朱高熾總是表現的非常懦弱和委屈,比如劇中有這麼一段,朱棣親征,讓朱高熾監國,結果朱棣回來就要看朱高熾在監國期間的奏摺,朱高熾委屈對兒子哭道:“我監國已經累成這樣了,你爺爺還是不相信我。”本就肥胖的他一時間竟站不起來了,被兒子攙起來後,由兩名太監架著回屋。



而朱高煦則看起來軍功赫赫,盛氣凌人,更加襯托的朱高熾懦弱無能,不少不懂歷史背景的觀眾都吐槽,朱棣怎麼會選這樣一個人,來當自己的繼承人。除了朱高熾不是還有朱高煦和朱高燧嗎?其實這是大傢伙誤會朱高熾了,朱高熾並不像他表現的那麼懦弱無能,而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朱高熾之所以在電視劇中表現的這麼窩囊,實在是因為形式不同了,當時作為燕王世子的時候,朱棣雖然對朱高熾不喜歡,但是也沒有要把朱高熾世子的位置廢掉,而且這個世子的名號還是朱元璋欽點的,朱高燧和朱高煦雖然也眼饞世子的位置,但畢竟不是太子。

朱棣在發起靖難之役的時候,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北京城的士兵,雖然一直處於劣勢,但是朱高熾始終能夠穩住軍心,並且當李景隆的50萬大軍攻打北京的時候,朱高熾更是以一己之力堅守城池,李景隆的50萬大軍愣是沒有攻下北京城,北京保衛戰的成功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而且在李景隆攻城期間,建文帝曾使用反間計,遣書給朱高熾,許給朱高熾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就這份膽識、毅力以及心計,也是朱高煦和朱高熾沒法比的。


綜上所述,朱高熾能夠繼承皇位成為太子,那也是靠的自己的實力,如果是朱高煦登上皇位,大明王朝的走向還未可知啊


歷史百家爭鳴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朱棣成為燕王時,他就成為了世子。他為人很沉靜,喜愛讀書,兒童時代就接受了正規教育,因此深得他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但由於朱高熾不愛運動,所以體態肥胖,行動不便,可是朱棣尚武,因此不喜歡朱高熾。



從歷史描述來看,《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熾還是很符合歷史事實。靖難之役時,朱棣出征率軍攻打南京,朱高熾留在北京守城,並且打敗了朝廷的軍隊。從這些事蹟來看,朱高熾並不是很軟弱,但是歷史上和電視劇裡他對自己的兄弟確實表現的很謙讓,這是怎麼回事呢?朱棣登基二年後,才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他喜歡朱高煦,但是大臣們支持朱高熾,這讓朱棣很為難,最後,解縉一句好聖孫,讓朱棣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了。



但是朱高煦不滿意了,屢次陷害朱高熾及其身邊的幕僚,比如解縉最後被朱高煦陷害致死。朱高熾卻一味地忍讓,因為他父親朱棣是靠政變做的皇帝,如果他再與兄弟鬧矛盾,那麼皇家就會讓人看笑話,他們朱家三番五次的互相打,鬧不團結,這個皇帝要怎麼做,才能坐得穩,所以為了大局,他忍了。後來在他登基後,他還大加賞賜他的兄弟們,來安撫他們,這樣也是為了穩住自己的位置,也為他的子孫謀福利。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朱高熾還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是朱高煦並不聰明,他在朱瞻基登基後造反了,但是他的軍隊內部倒戈,迫使他投降,最後朱瞻基把他殺了。所以這樣看來,朱高熾把朱高煦留給了他兒子朱瞻基來處理,幫朱瞻基立威,說明朱高熾也是一個高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