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始终没有快进的认真看完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在出字幕的那一刻,紧绷的神经,还是没有松下,除了深深的

绝望之外,基本上找不出任何适合表达这部电影感受的词语。

作为一部剧情片,却总是给我一种纪录片的错觉,因为那种刻骨铭心的真实,还有毫不做作的生活再现,给了处在舒适圈的人们,一个从未触碰过的世界。在那里,没有安全,没有家园,没有童年,没有食物,没有稳定,甚至,没有自由。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在2019年中国上映之后,除了票房上的骄人成绩,更多的是,带给观众情感上的体会。这种体会,不是基于个人泛滥的同情心,而是在认真审视与对比我们当下所处环境后,深刻的思考与潜移默化的改变。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电影上映期间,有媒体对于导演纳迪·拉巴基拍摄此片的目的表示质疑,因为,对于无可扭转的苦难深入挖掘,总会引起人们在“吃人血馒头”话题上的猜测,毕竟,利益为先的市场化标准中,人心在善恶之间,总是会倾向于恶的揣测。

只不过,无论是否存在市场利益的考量,这部电影的出现,注定会被载入影史之中,不是因为殊荣,而是因为呈现。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看《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很容易想到伊朗的电影《小鞋子》。同样是涉及到兄妹的关系,但是,比起《小鞋子》里时刻传递的温情,《何以为家》则是赤裸裸的现实呈现,这里面包含着一种无力的反抗,更有一种无可避免的悲剧展示。

作为观众,也许无法真切感知他们的遭遇,但却可以从呈现出来的遭遇中,理解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1

《何以为家》究竟应该算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产生的第一个疑问。

没有专职演员的参与,全部都是在贫民窟直接选择的孩子,而对于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基本都是这些参与者,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所以,这不像是一部电影,倒更像一部纪录片。

电影开始,在嘈杂的环境中,赞恩被检查着身体,这是为了能够推断出赞恩目前的年龄。导演利用倒序的拍摄手法,先给观众设置悬念,然后,再一步步穿插与闪回着赞恩所经历过的一切。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因为持刀故意伤人,这个不到十二岁的孩子,被判处五年的监禁,而利用法庭上的审判,导演将电影画面,重新调回到故事发生的起点,从而完整的勾勒着赞恩生活的环境以及生存的状态。

作为非法移民,躲避战乱逃到另一个国家,似乎也没有换来稳定的生活,而父母拼命的生孩子,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利用孩子摆脱困境,此时,孩子成为了换取生存条件的工具。

男孩可以干活挣钱,女孩可以长大卖钱,这种思想,在没有秩序的贫民窟,是很常见的,因为,在没有约束与管制的牵引下,人们的观念里早就习以为常,所以行为上也就麻木不仁,而赞恩和他的妹妹,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为了能够更加突出真实,导演在剧本走向的安排上,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也就是给出大概框架,剩下的,就由这些小演员自我发挥。这样做的好处,便是摆脱对于苦难剧情片模式化的情感渲染,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煽情,而是尽量呈现出一个文明秩序表象背后的黑暗面。

电影中,利用赞恩这个孩子的眼睛作为镜头,利用他在家庭与社会穿梭的轨迹,作为故事发展的推力。采用跟拍与偷拍的镜头表达方式,似乎有意要排除人为的干扰,而始终保持与赞因平视的角度,则更能够展示一种平等的姿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纯粹同情。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连年战乱,非法移民,贩卖人口,阶层分化,成为了当地政府甩不脱的污点,于是,只能采取放任与隔离的政策,这是赞恩悲剧发生的外因。而婚姻成为买卖,生孩子成为买卖,甚至,长期在思想上存在的愚昧,以一种畸形的方式不断壮大,并且具有了继承性,这是赞恩悲剧的内因。

电影中,当赞恩面对行驶而来的校车时,本能的低下了脑袋逃避着,表现出了孩子的稚嫩与羞涩,而带着弟弟妹妹街头卖着蔬菜汁,又表现出成人才有的圆滑。当妹妹月经来时,赞恩想方设法的替妹妹遮挡,就是为了防止房东阿萨德带走妹妹做媳妇,可惜,这个十二岁的少年,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别说妹妹了。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在这部电影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赞恩的两次微笑。

一次是开头那里,赞恩和小伙伴在街面上奔跑着,玩耍着,这些稚嫩的脸上,满是阳光般的笑容,只是,他们手上的玩具是枪,嘴里叼着的是烟。家庭与社会在关怀上的同时缺失,让他们过早的接触着大人世界才有的麻木与残酷。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还有一次是结尾那里,赞恩终于要拥有自己的身份证了,面对照相机,在工作人员的多次提醒下,赞恩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只是,这笑容的背后是诸多辛酸的堆积。

赞恩在这个国家可以名正言顺了,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生活就此能够改变,因为,混乱且无序的社会大环境驱使下,个体终究会沉沦。我猜想,如果生存环境没有丝毫改变,人权没有丝毫得到保障,那么,接下来,赞恩也会成为他父母那样的人,继续重复着生活的悲剧。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这不是简单的个人观念上的扭转,而是整个国家对于人权理解的扭转。

2

我不想天真地说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态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你。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这是导演对于拍摄这部电影初衷的解释,却也点出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核心。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在黑暗中苦苦找寻着光明。

从家里逃出来,与同样是难民的哈瑞,经历了短暂的家庭重组,哈瑞被抓,赞恩又当了短暂的父亲角色,之后,赞恩回到了那个逃离的家,当他以为可以拿到身份证明,永远的离开这个国家时,却因为为妹妹报仇,而进了监狱。

这是一个悲剧的重复,从大人到小孩无休止的重复,而作为观众,在为赞恩的苦难感到悲痛的时候,仅仅只是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可导演通过这部电影想要做的,不是呈现苦难,而是如何能够避免苦难,她要的也不是同情,而是改变。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远在天边的我们,作为观众,也只能通过荧幕,知道文明之外存在的黑暗,如果想要试图改变他们的现状,恐怕也只是徒劳,这也不是我们能够做的事情。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在内容的呈现上,从来都没有带着批判或是讽刺的态度,因为,无论是阿萨德还是赞恩的父母,都是受害者,生存还是毁灭,也就真的成为了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不过,能够将这个所谓和平年代中,另一个国家的动乱现状放在荧幕上,也算是一个警示。

生在这个地方,死,也许是一种解脱!

我们无法对于赞恩的遭遇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但我们可以反思且深入的分析,造成无数个赞恩悲剧的深层次原因,这样,至少能够让我们在思想上或者行为上产生某种改变,从而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